年年節與物相符,筍己成竿燕欲雛。客裡不知端午近,賣花擔上見菖蒲。不知不覺間,端午節就要到了。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名稱最多的一個。除端午節外,還有五月節、端陽節、女兒節、龍舟節等諸多專名。時至今天,端午節除了放假一天,吃粽子外,就是南方等地區進行划龍舟比賽。其實,端午節的習俗很多,民間傳說的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幾千年的光陰裡,從避瘟驅邪到愛國孝親,端午節一路走來,給我們的民族以健康、信仰和力量。
今年適逢開漳聖王陳元光誕辰1362周年慶典和舉行開漳文化(國際)交流會時節。為此,雲霄縣開漳聖王府燕翼宮管委會藉此盛舉,同時為弘揚開漳精神、傳承開漳文化,組織了「開漳聖王府龍舟隊」,並擔當起主辦方,誠邀雲霄本地的開漳後裔的各姓氏的民眾前來友誼競渡。從而為開漳祖地的傳統節日,增添了光彩和濃濃的鄉俗氣氛,辦了一件實事,又為全民的體育鍛鍊與健康,起到了應有的帶頭作用,因而受到了大家的廣泛支持與好評。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重午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百越地區,如江浙、上海、福建、廣東和廣西、海南等南方一帶,崇拜龍騰圖的部落舉行祭祀的節日,在端午有以吃粽子和競渡等習俗,都與龍相關。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閩南地區端午有掛艾葉、稻枝和榕樹枝以及喝雄黃等習俗。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國家非遺名錄,2008年列為囯家法定節假日。端午節也是中國各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大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因此,端午節就成了全中華民族(包括臺灣同胞)的節日。
( 陳必成 方章雄 文 圖 )
長按以上圖片識別加入雲霄同城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