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的《春愁》與下丘屋

2021-01-07 梅州日報數字報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丘逢甲的這首《春愁》,抒寫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籤訂《馬關條約》(即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895年4月17日)之往事時的哀痛心情,表達了作者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2004年3月14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吟誦了這首詩,以此回答臺灣《聯合報》記者的提問,《春愁》再次不脛而走,震撼了全國,傳遍了世界,那是擲地有聲的宣言,昭示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說到《春愁》這首名揚四海的愛國詩篇,我們不能不說到淡地村(今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下丘屋。因為《春愁》寫於下丘屋。據《丘逢甲年譜》載,「1895年,冬在鎮平淡定村卜居」,指在淡定村建房。「1896年,夏,淡定村居屋築成」,指培遠堂落成。從乙未到丙申經過冬、春、夏三季,正是在這一春天裡,丘逢甲用血淚寫下了這首詩。那麼,他又是在哪裡寫下這一詩篇的呢?由於年譜未及,已經成謎。實際上此時他在淡地村下丘屋。

下丘屋,從丘逢甲放棄老祖屋那一刻起,就與之結下了一段機緣。這段機緣在《廬山謠答劉生芷庭》一詩中有所揭示:「……摩挲故譜尋老屋,半廢為圃蕪不治。故釘遺瓦存者僅,不如別卜陳蓍龜。惟鄉之西協吉卜,宗老告我廬山宜……」詩中提到的宗老叫丘興學,廬山為淡地村一山名。

實際上,丘逢甲仍在東山烏石崗租住時,丘興學就找到丘逢甲,跟其言及淡地村。丘逢甲亦隨之去了一趟。在《答人問淡定村》一詩中,有所描述:「群山忽豁見山門,幽絕溪山是此村。雞犬雲中仙氣在,衣冠田舍古風存。桂生前代成尊宿,松佔高峰長子孫。不必桃花千萬樹,已教人作武陵源。」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後來,丘逢甲主講韓山書院,還把丘興學帶到身邊,末了還為他寫了篇像讚:「我從海上來百越,導我來居淡定村。隨我韓山講經席,果然能武又能文。」看來,他是非常感謝丘興學的。據族譜記載,丘興學亦是監生。

有了丘興學幫忙,丘逢甲買下了高塘古姓人的土地,擇日開工之時,住進了下丘屋。據說僱請工匠時,專挑飯量大的,可以縮短工期。猶歷時冬春夏三季,居室始成。丘逢甲除將居室命名為「培遠堂」外,還將淡地村更名淡定村。

丘逢甲住在下丘屋,並非住在丘興學家中,而是另住丘佛蘭家,想必是丘佛蘭家才能容下丘逢甲一家老小。其二樓各房均可貫通,形如走廊。筆者小時曾隨丘佛蘭的侄孫操英去玩耍,故知。可惜,丘佛蘭家住了幾代人的老屋已經坍塌,殘牆內長滿蒿萊,再沒人能想像到這廢址上曾經是丘逢甲寫《春愁》的地方,不由人不生滄桑之嘆。

丘逢甲定居後,家中不管什麼事,只要人手不夠,就會請下丘屋人幫忙。新中國成立以後,丘逢甲三弟瑞甲的後裔入到下丘屋生產隊,與丘逢甲後裔傳續著百載情緣。

新世紀以後,丘逢甲故居培遠堂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淡定村也已更名逢甲村,不但成為蕉嶺的主要人文旅遊景點,而且縣委、縣政府把逢甲村定為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下丘屋村民小組也已今非昔比,有了很大變化,新居錯落,果樹掩映,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新的規劃和設想正在逐步實施。丘逢甲泉下有知,一定會吟誦出更美的華章。(丘濟華)

相關焦點

  • 丘逢甲
    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丘逢甲的父親丘龍章,臺灣貢生,畢生從教,為鄉村塾師。他不僅是一位熱心桑梓教育、培養後進的塾師,而且是一位關心國事、具有愛國心的封建知識分子。
  • 客家名人:丘逢甲簡介
    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  2004年3月14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剛閉幕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談到臺灣問題時,引用了丘逢甲的《春愁》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 「丘逢甲」情牽「寶島心」
    近日,參加廣東丘逢甲紀念活動的臺灣位學一行18人來到蕉嶺,參觀了丘逢甲故居、逢甲紀念中學、文福創兆學校等與丘逢甲有關的場所,在蕉嶺參觀看到的一切給他們很大觸動,他們準備回去後積極推動丘逢甲研究,來促進臺灣民眾「睜眼看大陸」,增進臺胞對大陸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丘逢甲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紀念丘逢甲的研討活動逐年增多。
  • 丘逢甲:清朝最剛猛的詩人
    丘逢甲就是這樣的人,他在歷史上沒有名氣,但是他所做的事情值得我們後世之人永遠銘記。 1864年,丘逢甲出生於寶島臺灣。他的父親雖然是一名傳統的私塾老師,但是他教給他的不僅是傳統的四書五經,更多的是為人品德,類似於當代的素質教育。丘逢甲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塑造了自身高貴的品格,這決定了他之後的人生軌跡。
  • 抗日保臺志士、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
    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近現代詩人丘逢甲,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誌士。歲暮雜感 - 近現代·丘逢甲一曲昇平淚萬行,風塵戎馬厄潛郎。民愁競造黃天說,歲熟如逢赤地荒。七貴五侯金穴富,白山黑水鐵車忙。春愁 - 清代·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汕頭海關歌寄伯瑤 - 清代·丘逢甲風雷驅鱷出海地,通商口開遠人至。黃沙幻作錦繡場,白日騰上金銀氣。
  • 甲午海戰百廿周年重讀丘逢甲懷臺詩
    註:丘逢甲,近代革命家、詩人,日寇入侵臺灣後,曾組織義軍抗擊。失敗後流亡大陸,寫有多篇懷臺詩,悲歌慷慨。如「四百萬人同聲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春愁》)作者:《春愁》
  • 丘逢甲的家國情懷
    ●古朝榜  舟入梅州境  清·丘逢甲  悽絕天涯雁叫群,秋江一棹入斜曛。  陰那山色雲中現,蓬辣灘聲雨裡聞。  隔嶺樹疑孤塔露,得風帆帶亂峰奔。  丘逢甲出生於臺灣,祖籍梅州蕉嶺人。清代進士出身,後返回臺灣講學,1895年反對喪權辱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曾刺指血書上達朝廷,曾組織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軍。同年秋,失敗後內渡大陸定居蕉嶺。梁啓超評其為詩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丘逢甲在臺灣抗日失敗後,於1895年秋,內渡大陸。按其《舟次潮州》詩:「抱江城郭夕陽紅,百口初還五嶺東」。
  • 當寶島臺灣被割讓,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這樣表達他的無限痛心……
    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回答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和看法時,引用了詩句「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詩的作者正是我們今天要著重講的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號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他是晚清著名的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他出生在一個有著堅貞不屈的秉性的愛國世家。其先祖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到粵東,因不願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舉族南遷。
  • 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面對日本侵略,立志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
    丘逢甲的祖先本是廣東的客家人,因為當地人多地少,乾隆年間,其曾祖父丘仕俊這才遷到臺灣定居,到了丘逢甲這一輩,已經是第四代人了。經過世代努力,丘家得家境慢慢變好,其父丘元寶也成為了一名私塾教師。父親對丘逢甲寄予厚望,所以早早給他開了蒙,還常給他講解中國歷代先賢事跡,鼓勵他錘鍊品德學問。丘逢甲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自幼讀書不輟,積累了豐厚的學識。
  • 丘逢甲在潮陽
    東山的風雲突變,使丘逢甲發出對往事的一聲聲嘆息。可是不久,維新失敗,猶如給丘逢甲澆上一頭冷水,他悲憤發出「東風吹冷英雄淚,觚稜夢落練江天」的嘆息。維新失敗清光緒25年3月(1899),戊戌科狀元夏同和(貴州人),由天津乘海輪南下,到潮陽訪問丘逢甲,老友見面,百感交集,兩人談到清廷腐敗,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時而痛哭流淚,時而撫掌大喊,夏同和勸丘逢甲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丘逢甲短促的一生雖然只有四十九個春秋,但卻身歷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而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中,正值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歷史大變革時期——辛亥革命時期。在這場偉大變革中,丘逢甲與時俱進,奮鬥不息,為國家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給自己的生命史劃上了一個圓滿而光輝的句號。今年適逢辛亥百年,謹於此文緬懷丘逢甲先生。
  • 抗日護臺——丘逢甲
    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回臺於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或許在他心中,教書育人、將眼光投在年輕人身上,比在官場上往來逢迎,伴隨一個行將老朽的王朝走向終點,要輕鬆明快得多。他曾言:「義勇青年,國之元氣也。興國革新,有賴於斯。」  1895年4月17日,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島激憤,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
  •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丘逢甲4歲入塾讀書,由其父教讀。
  • 梅州市丘逢甲文化促進會在梅城成立
    據悉,梅州市丘逢甲文化促進會由梅州市民政局於2018年6月正式批覆成立,現有會員52名。該會旨在以研究、探討丘逢甲文化內涵為紐帶,加強兩岸學術交流。通過學習和傳承丘逢甲愛國、愛鄉、愛家的精神精髓,宣傳推廣客家先賢的愛國情操,並將此發揚光大。
  • 丘逢甲:中國睡獅今已醒
    >    清朝乾隆中葉,丘逢甲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從事開墾。    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丘逢甲等率義軍打了大小一百多仗,致日軍死傷32000多人,其中侵臺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向川能久親王和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誠等斃命。     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氣壯山河的保臺抗爭終告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不得不揮淚內渡,回到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淡定村。連
  • 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更名改姓與清廷決裂
    丘逢甲厲聲說:「陳某、鄒某是我最信任的,假使他們是革命黨,那麼我一定也是,如若要按名單捉人的話,就請先從我捉起!」 懾於丘逢甲的地位和聲威,王秉恩只得空手而歸。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清軍到處搜捕革命黨人,有的起義戰士躲避到長興裡丘家祠(丘氏宗祠),在丘逢甲的庇護下倖免於難。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於、丘兩人地處南北,以舉人、進士身份投入時代洪流,為謀求中國民主共和與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統一及民族復興的大業而奮鬥終生。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在近現代中國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世人對他們的交往知之甚少,雖作過一些解讀,但大都語焉不詳。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於、丘兩人地處南北,以舉人、進士身份投入時代洪流,為謀求中國民主共和與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統一及民族復興的大業而奮鬥終生。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在近現代中國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世人對他們的交往知之甚少,雖作過一些解讀,但大都語焉不詳。
  • 丘逢甲:一生謀求統一的臺灣人(圖)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縣。丘逢甲生性聰穎,14歲考取秀才,25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授工部主事,因不願做官離職返臺,開始教學生涯。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全島一片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