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永超
親友如相問,吾廬榜念臺。全輸非定局,已溺有燃灰。棄地原非策,呼天儻見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
--------《送頌臣之臺灣》
寫下這首詩的,不是別人,正是晚清詩人,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臺灣苗慄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嚴華子。丘逢甲的祖先本是廣東的客家人,因為當地人多地少,乾隆年間,其曾祖父丘仕俊這才遷到臺灣定居,到了丘逢甲這一輩,已經是第四代人了。經過世代努力,丘家得家境慢慢變好,其父丘元寶也成為了一名私塾教師。
父親對丘逢甲寄予厚望,所以早早給他開了蒙,還常給他講解中國歷代先賢事跡,鼓勵他錘鍊品德學問。丘逢甲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自幼讀書不輟,積累了豐厚的學識。
13歲那年,臺灣舉行院試,當時的主考官,也是洋務運動代表人之一的丁日昌,得知丘逢甲雖然在考生中年齡最小,但文章卻做的極好,驚奇之下,親自考校才學。丘逢甲當場寫下兩千字的《全臺利弊論》,丁日昌連連稱奇,宣布:丘逢甲為本次院試第一,並贈"東寧才子"印一方。
丘逢甲考中秀才後,再接再厲,終於在24歲高中舉人。第二年,又北上參加並通過了會試、殿試,授工部主事,實現了金榜題名之夢。
25歲的丘逢甲仕途可謂一片光明,但很快,他做了一個出乎眾人意料的決定:辭去京城的職務,回臺灣辦教育。丘逢甲這樣做,是他渴望安邦報國的大志向決定的。
丘逢甲生活的年代,正是外患頻仍,國步維艱之時。臺灣因為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更是屢遭列強覬覦、侵犯。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兵艦五次侵臺;1867年,美國藉口"羅佛號"事件,在臺灣南部登陸;1868年,英國進攻臺灣;1874年,日本出兵臺灣,脅迫清政府賠償銀五十萬兩;1883年,法國進攻臺灣臺北、基隆等地。這一樁樁,一件件,讓丘逢甲憂心如焚。如何保衛家鄉?怎樣挽救國家?成了他思考最多的問題。
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丘逢甲認為,"欲強中國,必須興起人才為先;欲興起人才,必以廣開學堂為本。"所以,他這才下了辭官辦學的決心。
正在丘逢甲埋首鄉間,為開啟民智奮鬥時,甲午戰爭爆發了。消息傳來,丘逢甲預感到"天下自此多事矣,"率先倡議全臺民眾做好應對準備,身體力行,招募義勇,以備徵調。
丘逢甲的擔憂很快應驗了,在其後籤訂的《馬關條約》中,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對臺灣人來說,這個消息,"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丘逢甲亦以血書"抗倭守土"四字,命義軍加緊訓練,以迎擊來犯之敵。
隨著局勢日趨危急,丘逢甲一個月內五次向朝廷血書,力陳廢除條約,勿棄臺民。然而,隨著馬關條約正式生效,臺灣人民的期望化為泡影。日本方面即將派大軍武力攻臺。對此,丘逢甲經常夜不能寐。
這時,熟悉《國際法》的陳季同提出可以暫時脫離朝廷自立,然後爭取對外援助,這樣既增強了號召力,又不會讓朝廷為難。
丘逢甲聽了這一謀劃,當即向臺灣巡撫唐景崧匯報,請他主持保臺大計。1895年5月25日,丘逢甲等人擁戴唐景崧為總統,成立了"臺灣民主國"。改年號為"永清",以示臺灣永遠隸屬中國之意。當天,他們向清政府發出十六字電報:
臺灣紳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
5月29日,日軍登陸臺灣。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臺鬥爭開始了。臺北失守後,唐景崧內渡廈門。正在率領義軍拼死抵抗的丘逢甲聽聞,咬牙切齒道:"誤我臺民,一至此極!"
日軍佔領臺北後,乘勝南下新竹。丘逢甲等人頑強阻擊,義軍手持土銃、長槍、大刀等武器,利用熟悉的地形,打得侵略者膽戰心驚。日軍損失慘重,不得不向國內求援。之後,日本兩萬大軍增援,日軍趁機反撲。所部義軍雖極力抵抗,"血戰二十餘晝夜,"終究因為彈盡糧絕,退守臺中武巒山。經此一戰,丘逢甲所部軍心渙散,只能帶領親信到處躲藏,設法去臺南,與劉永福部匯合。怎奈道路不通,無法前往。好友謝道隆勸他:"臺雖亡,能強祖國則可復土雪恥,不如內渡。"丘逢甲仰天長嘆一聲,決定內渡。7月26日,丘逢甲懷著滿腔悲憤離開了家鄉臺灣。
來到大陸的丘逢甲心心念念,不忘臺灣。1896年,他寫下了那首《春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
他還以鄭成功自勵(《有感書贈義軍舊書記》),申明雪恥復土,捨我其誰之志:
誰能赤手斬長鯨?
不愧英雄傳裡名。
撐起東南天半壁,
人間還有鄭延平!
人在大陸的丘逢甲,除了致力教育,推行新學外,還多次以自己的身份掩護多次革命黨人。
民國成立後,丘逢甲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此時,他已久病纏身,卻依舊不忘國家安危。當聽說孫中山將讓位於袁世凱時,不禁擔憂:"從此國家多事矣!袁氏老奸巨猾,必不忠於民國。"
1912年2月,丘逢甲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彌留之際,他的最後一句話是:
"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