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人:丘逢甲簡介

2020-12-21 搜狐網
 

  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

  2004年3月14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剛閉幕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談到臺灣問題時,引用了丘逢甲的《春愁》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該詩是丘逢甲於1896年4月17日寫的,時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等內容的《馬關條約》籤訂一周年。丘逢甲,這位原籍蕉嶺縣文福鎮的近代史上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由此再次為人們所關注。今年12月26日是丘逢甲誕辰140周年,有關方面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準備工作已展開。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閼,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後移居彰化縣。其祖先屬於中原南遷的客家族系,清朝乾隆中葉,其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在臺中東勢從事開墾。丘逢甲生性聰穎,14歲考取秀才,25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授工部主事,因不願做官離職返臺,開始教學生涯。

  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全島一片恐慌。丘逢甲憤然召集臺灣鄉紳咬指血書,聯合電奏清政府抗爭,表明「萬民誓不服倭」,先後上疏四次、血書五次以示憤慨和決心,要求廢約抗戰、保衛國土。但清廷回電「臺抗京危」,並急召守軍早日撤回,派員專程南下交割臺灣。

  在清政府棄臺並拒絕島民內渡,臺灣人民「無主可依」、「無人肯援」而強敵壓境的危急情況下,悲憤至極的一介書生丘逢甲力倡建立了以清朝為正朔的「臺灣民主國」,與臺灣紳民一起自主保臺,反對日本侵略,維護民族尊嚴和祖國統一、領土完整。他傾盡家資,組織和率領數萬人的抗日護臺義軍,橫刀躍馬與日寇浴血奮戰,並向國內外發表討日檄文,宣言:「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盡顯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崇高愛國情操和英雄氣節。英勇的臺灣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打了大小一百多仗,日軍死傷三萬兩千多人,其中侵臺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向川能久親王和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誠等在戰爭中斃命。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孤立無援,抗日軍民彈盡糧絕、死傷嚴重,氣壯山河的保臺抗爭終告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不得不揮淚內渡,回到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淡定村。後新加坡有報載文評曰:志雖未酬,而義聲震於天地,名節已堪千古。返回大陸後,在大力推行教育的同時,丘逢甲積極從事變法維新和民主革命活動,曾任中華民國廣東省軍政府教育部部長,赴南京參加籌建臨時中央政府當選為參議院議員。

  丘逢甲回大陸後一直念念不忘故土臺灣,謀求祖國統一。他臨終彌留之際,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情真意切,悲壯感人。

  

  推行新學 教育救國

  丘逢甲少時即痛感民族、國家禍患重重和清政府腐敗無能,26歲考中進士後棄官歸臺,認為「專意養士講學,或為民間仗義興筆,反有意義」,開始走上教育救國之路。抗日保臺失敗,他更是切身體會到「中國危機日迫,非開民智養人才,莫能挽救國難。」

  丘逢甲深感「舊時括帖之學無裨實用」,認為「書院舊制,新知識灌輸有所不盡」,主張改革舊的教育制度,大力推行新學,「專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學課士」,培養「興國有用之才」。他徹底打破舊式書院只注重經學的模式,選擇和設置的課程豐富而實用,主張「德智體」三育並舉全面發展。「到堂後,如有酗酒、嗜酒,不從教規者,即行辭退。」可見丘逢甲十分重視學生品行。智育方面引進西學,除設有經、史等課外,增設算學、格致(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外語(日、英文)等課程。此外,他注重體育,開設了「兵式體操」課程,以增強學生體質。丘逢甲大力改革教學方法,除中文教員外,還聘請一些英、日籍學者及歸國留學生為教師。要求教師因材施教,主張開放式教學,崇尚學術爭鳴。鼓勵學生自學、多思、善問,要有「與眾有異的主張」,勤讀報章,關心國事。

  內渡回大陸後,丘逢甲先後在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任主講,1901年春在汕頭正式創辦嶺東同文學堂,為廣東歷史上第一所新式學校。1904年夏,丘逢甲在蕉嶺縣城桂嶺書院創辦專門培養小學師資的鎮平初級師範傳習所,1906年改辦為鎮平縣立中學堂(今蕉嶺中學前身),是我國最早創辦師範者之一。1904年冬在蕉嶺東山(縣城城東)、員山(文福白湖村)創辦創兆學堂各一所(創兆為在文福定居的丘氏二世祖名)。他通過自辦、鼓勵別人辦、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動等形式,「勸辦學校以百數」。丘逢甲致力辦新學取得顯著成績,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有聲望的教育家。他曾被兩廣總督聘為學務處視學,被教育界同仁公推為廣東省總教育會會長。「在其興學十餘年中,培植人才至多。廣東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門下。」 後來的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平遠人)、廣東軍政府總參議朱執信、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大埔人)等均受教於丘逢甲創辦的學校,皆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丘逢甲推行新學有力地促進了廣東乃至全國教育的發展。

  詩界革命之巨子

  丘逢甲6歲能詩,7歲能文,14歲時被福建巡撫兼學臺丁日昌譽為「東寧才子」(東寧為臺灣別名),從此詩名大震。詩集主要有《柏莊詩草》和《嶺雲海日樓詩抄》,前為內渡前作品,後為內渡後所作。雄邁激越、悲壯酣暢為其藝術風格。

  從臺灣內渡後所作的1700多首詩以憂時濟世之作最為突出,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體現了丘逢甲「重開詩史作雄談」的創作特點。或抒發渴望收復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或針砭時弊、探究社會病根,或呼籲革新自救、勵精圖治,等等。在形式上頗為放恣,不為格律所拘,語言圓熟流暢,好以外來詞彙、方言俗語、新名詞、新概念、新知識入詩,反映出社會變遷與語言變革的本質關係。其詩表現出獨具一格的創新意識,「震動一時」。梁啓超把丘逢甲和黃遵憲並稱為「詩界革命之巨子」。柳亞子先生在《論詩六絕句》中評論說:「時流競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 學界大多認為,充分顯示近代「詩界革命」之實績者,是詩作甚豐的丘逢甲。下圖為丘逢甲故居。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丘逢甲」情牽「寶島心」
    近日,參加廣東丘逢甲紀念活動的臺灣位學一行18人來到蕉嶺,參觀了丘逢甲故居、逢甲紀念中學、文福創兆學校等與丘逢甲有關的場所,在蕉嶺參觀看到的一切給他們很大觸動,他們準備回去後積極推動丘逢甲研究,來促進臺灣民眾「睜眼看大陸」,增進臺胞對大陸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升溫,丘逢甲研究日益成為一門「顯學」,紀念丘逢甲的研討活動逐年增多。
  • 丘逢甲
    丘逢甲簡介    生於臺灣省苗粟縣,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愛國世家,其先祖是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因不願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舉族南遷。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丘逢甲的父親丘龍章,臺灣貢生,畢生從教,為鄉村塾師。他不僅是一位熱心桑梓教育、培養後進的塾師,而且是一位關心國事、具有愛國心的封建知識分子。
  • 梅州市丘逢甲文化促進會在梅城成立
    據悉,梅州市丘逢甲文化促進會由梅州市民政局於2018年6月正式批覆成立,現有會員52名。該會旨在以研究、探討丘逢甲文化內涵為紐帶,加強兩岸學術交流。通過學習和傳承丘逢甲愛國、愛鄉、愛家的精神精髓,宣傳推廣客家先賢的愛國情操,並將此發揚光大。
  • 丘逢甲:清朝最剛猛的詩人
    丘逢甲就是這樣的人,他在歷史上沒有名氣,但是他所做的事情值得我們後世之人永遠銘記。 1864年,丘逢甲出生於寶島臺灣。他的父親雖然是一名傳統的私塾老師,但是他教給他的不僅是傳統的四書五經,更多的是為人品德,類似於當代的素質教育。丘逢甲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塑造了自身高貴的品格,這決定了他之後的人生軌跡。
  • 丘逢甲在潮陽
    東山的風雲突變,使丘逢甲發出對往事的一聲聲嘆息。可是不久,維新失敗,猶如給丘逢甲澆上一頭冷水,他悲憤發出「東風吹冷英雄淚,觚稜夢落練江天」的嘆息。維新失敗清光緒25年3月(1899),戊戌科狀元夏同和(貴州人),由天津乘海輪南下,到潮陽訪問丘逢甲,老友見面,百感交集,兩人談到清廷腐敗,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時而痛哭流淚,時而撫掌大喊,夏同和勸丘逢甲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於、丘兩人地處南北,以舉人、進士身份投入時代洪流,為謀求中國民主共和與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統一及民族復興的大業而奮鬥終生。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在近現代中國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世人對他們的交往知之甚少,雖作過一些解讀,但大都語焉不詳。
  • 抗日保臺志士、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
    祖籍蕉嶺的臺胞繼承了客家優良傳統,特別是體現出愛國愛鄉的偉大精神。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 《嶺雲海日樓詩鈔》作者丘逢甲簡介(1913)
    =========================================  【丘逢甲撰題聯】  松壽千歲;  桂馨一山。  ——丘逢甲題以其父命名的書屋潛齋  培栽後進;  遠繼先芬。  ——丘逢甲題廣東省蕉嶺淡定樹培遠堂  陸沉欲借舟權住;  天問翻無壁受呵。  ——丘逢甲自題廣東省梅縣黃遵憲人境廬無壁樓(1898年的9月、10月間,黃遵憲帶病回歸故裡,修復了書房「無壁樓」。丘逢甲十分關心老友的處境,便特地前來探望,並題寫此聯。「陸沉」,無水而沉,喻隱居。「權住」,表示人境廬主人不甘心而又無奈的心態。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於、丘兩人地處南北,以舉人、進士身份投入時代洪流,為謀求中國民主共和與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統一及民族復興的大業而奮鬥終生。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在近現代中國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世人對他們的交往知之甚少,雖作過一些解讀,但大都語焉不詳。
  • 丘逢甲的《春愁》與下丘屋
    說到《春愁》這首名揚四海的愛國詩篇,我們不能不說到淡地村(今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下丘屋。因為《春愁》寫於下丘屋。據《丘逢甲年譜》載,「1895年,冬在鎮平淡定村卜居」,指在淡定村建房。「1896年,夏,淡定村居屋築成」,指培遠堂落成。從乙未到丙申經過冬、春、夏三季,正是在這一春天裡,丘逢甲用血淚寫下了這首詩。那麼,他又是在哪裡寫下這一詩篇的呢?由於年譜未及,已經成謎。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丘逢甲短促的一生雖然只有四十九個春秋,但卻身歷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而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中,正值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歷史大變革時期——辛亥革命時期。在這場偉大變革中,丘逢甲與時俱進,奮鬥不息,為國家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給自己的生命史劃上了一個圓滿而光輝的句號。今年適逢辛亥百年,謹於此文緬懷丘逢甲先生。
  • 鐵樹掛錦袍、妙考丘逢甲…來認識下不一樣的丁日昌
    丘逢甲天資聰穎,敏慧好學,6歲能詩,7歲能文。縣太爺推薦其到臺南府考試。丘逢甲的父親考慮孩子年幼,天氣炎熱,道路漫長,小道坎坷,就打起精神背著丘逢甲上路。兩天後,丘逢甲與父親到達臺南市,丘父仍背著逢甲要進考場,守衛考場的衙役不放進。丘父掏出縣衙門的推薦信。守衛的衙役大吃一驚,這個苗慄縣令真怪,要小孩上府應試,於是攔住丘逢甲不讓進考場。雙方因此爭鬧起來。
  • 抗日護臺——丘逢甲
    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回臺於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或許在他心中,教書育人、將眼光投在年輕人身上,比在官場上往來逢迎,伴隨一個行將老朽的王朝走向終點,要輕鬆明快得多。他曾言:「義勇青年,國之元氣也。興國革新,有賴於斯。」  1895年4月17日,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島激憤,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
  • (辛亥百年)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中新社梅州10月9日電 題: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塗永平  廣東蕉嶺文福鎮逢甲村雖偏隅一角,但每天熱鬧非凡,海內外遊客紛至。因為這裡是著名愛國志士、傑出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故鄉。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近現代詩人丘逢甲,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誌士。歲暮雜感 - 近現代·丘逢甲一曲昇平淚萬行,風塵戎馬厄潛郎。民愁競造黃天說,歲熟如逢赤地荒。七貴五侯金穴富,白山黑水鐵車忙。春愁 - 清代·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汕頭海關歌寄伯瑤 - 清代·丘逢甲風雷驅鱷出海地,通商口開遠人至。黃沙幻作錦繡場,白日騰上金銀氣。
  •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丘逢甲4歲入塾讀書,由其父教讀。
  • 陳曉平:丘逢甲、林仔肩與同文學堂族群衝突
    作為抗日英雄、著名詩人,丘逢甲為文學史學者所追捧,對丘逢甲的研究也產生了不少成果,但所謂「丘逢甲創辦汕頭嶺東同文學堂」這個結論則是錯誤的。錯誤的形成,跟丘逢甲的「自我封聖」有關。他離開汕頭同文學堂是與林仔肩衝突所導致的,在後來的文字裡面絕口不提林仔肩的首創之功,有意地把自己放在創始人位置上。
  • 【客家建築】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有味道的客家建築
    儘管客家不是一個種族概念,但客家文化卻獨樹一幟。在海外,有人將客家人譽為「東方猶太人」,客家精神在諸多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如丁日昌、何子淵、丘逢甲、葉劍英、範漢傑等梅州客家籍將領,旅外成功的客家人也有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領帶大王曾憲梓、皮革大王田家炳等人。
  • 丘逢甲題名!平遠這座低調小樓見證一段光復史
    平遠縣東石鎮麻塘村有一座建造規模不小的客家圍龍屋,當地人稱「落擔祖」,是當地濟南堂林姓族人的開基祖屋。該屋右側有一座形似鎖頭(過去的須鎖)的小樓,如今,這座破舊的小樓已很少人說得出它的名字,至於它曾經的榮耀 ,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前不久,熱情的樓主人林昭廉帶筆者進入樓內參觀,解開了筆者對它的猜想之謎。
  • 丘逢甲:中國睡獅今已醒
    >    清朝乾隆中葉,丘逢甲曾祖父丘士俊自廣東鎮平(今蕉嶺縣)文福淡定村遷居臺灣,從事開墾。    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丘逢甲等率義軍打了大小一百多仗,致日軍死傷32000多人,其中侵臺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向川能久親王和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誠等斃命。     由於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氣壯山河的保臺抗爭終告失敗。經部將勸說,丘逢甲不得不揮淚內渡,回到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淡定村。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