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雲海日樓詩鈔》作者丘逢甲簡介(1913)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丘逢甲(1864-1912),清末臺灣抗日義軍首領、近代愛國詩人。字仙根,號倉海、仲閼、蟄仙,別署南武山人。民國後則以倉海為名。廣東省嘉應[今梅州市蕉嶺縣]人,出生於臺灣省彰化。清光緒十五年進士。官曆工部主事。因無意仕途,回臺灣掌教書院。曾講學臺中、臺南各書院。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請命督辦團練。臺灣割讓日本後,他寫「拒倭守土」血書,親率義軍抵抗日寇;力戰20餘晝夜,清兵不援,孤軍無繼戰敗,遂內渡福建省廈門,後轉回原籍廣東省梅州鎮平[今梅州市蕉嶺縣]定居,創辦學校,推行新學,曾主講潮州韓山書院。曾任廣東省教育總會會長、廣東省諮議局議長。與黃遵憲友誼頗深。民國成立後赴南京,被舉為參議院議員。後告病返粵,隨後病卒。其詩風格上受杜甫、陸遊諸家影響,充滿愛國感情。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倉海先生丘公逢甲詩選》等傳世。

  =========================================

  【丘逢甲撰題聯】

  松壽千歲;

  桂馨一山。

  ——丘逢甲題以其父命名的書屋潛齋

  培栽後進;

  遠繼先芬。

  ——丘逢甲題廣東省蕉嶺淡定樹培遠堂

  陸沉欲借舟權住;

  天問翻無壁受呵。

  ——丘逢甲自題廣東省梅縣黃遵憲人境廬無壁樓(1898年的9月、10月間,黃遵憲帶病回歸故裡,修復了書房「無壁樓」。丘逢甲十分關心老友的處境,便特地前來探望,並題寫此聯。「陸沉」,無水而沉,喻隱居。「權住」,表示人境廬主人不甘心而又無奈的心態。上聯用《南齊書》所載張融「權牽小船於岸上住」的故事,對黃遵憲報國無門,被迫從政壇退隱寄予同情。下聯「天問」,《楚辭》篇名。屈原作。漢朝王逸《序》云:「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佹[gui3],及古賢聖怪物行……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洩憤懣,舒瀉愁思。」全詩對自然現象、神話、歷史故事提出許多疑問,表現了屈原對傳統思想、歷史人物的批判態度和探索精神。聯語說人境廬主人滿腔悲憤,無處訴說,連呵責之壁也沒有了,故取樓名為「無壁」。此聯巧用屈原遭楚懷王放逐的典故,翻出新意,寄託了作者對老朋友黃遵憲的憂國而難以報國之情思沉痛地寫出,甚巧。)

  慈愛在人間,屹鳥閩花常被澤;

  濟施滿天下,梯山航海盡沾恩。

  ——丘逢甲題臺灣省臺中豐原慈濟宮

  憑欄望韓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讓前賢留姓氏;把酒吊馬將軍廟,奈何天地,競將殘局付英雄。

  ——丘逢甲題廣東省潮州韓山書院

  (丘逢甲在主講潮州韓山書院時撰書此聯。上聯「韓夫子祠」,即祀韓愈的「韓文公之祠」,此間的筆架山也因紀念韓愈又稱「韓山」,書院也因之得名。「已讓前賢留姓氏」即指此,寓含只要有功於社稷百姓,將名垂千古之義,藉以激勵後學諸生。下聯「馬將軍墓」,指後漢伏波將軍馬援。其墓本不在此。但舊時多有祀馬援之廟。馬援曾謂:「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謂:「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丘逢甲面對外敵入侵、臺灣割讓等令人撕心裂肺的「殘局」,大聲疾呼眾學子當能文能武,立益堅益壯之志,存為國為民之心。此聯觸景生情,傷時感懷,一詠三嘆,悲中有壯,讀來催人奮然前行。)

  〖韓山書院〗 韓山書院在廣東省潮州市。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由知州王滌始建於城西南,匾為「昌黎伯廟」,祀被貶為潮州剌史的韓愈。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移建河東筆架山[亦稱韓山],淳佑三年[1243年]又遷回原址。之後元、明、清三代均有修葺拓建。清?光緒後期兼授西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惠潮嘉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相繼改為省立惠潮梅師範學校、省立二師、韓山師範等。

  西枕廬峰,東朝玉筆,山水本多情,耕讀漁樵俱適意;南騰天馬,北渡仙橋,林泉皆勝境,用藏書處盡隨心。

  ——丘逢甲自題廣東省蕉嶺丘宅心泰平草廬

  西北揭陽嶺,東南太平洋,此樓萃山海奇觀,望遠登高,頓生八表經營志;剌史韓昌黎,衙官趙天水,所學得聖賢宗旨,讀書論世,莫負千秋尚友心。

  ——丘逢甲題廣東省潮州金山書院藏書樓

  此山界閩粵之交,自成丘壑,任仙人灶冷,帝子巖寒,群峰拱揖尚依然,看殘世界空華,萬柄青蓮,九品臺高開寶座;我佛以慈悲為本,何惜津梁,仗西竺經遺,南宋缽在,末劫挽回原易事,留得英雄退步,一庵黃葉,三生石上證清禪。

  ——丘逢甲題廣東省[粵東]大埔縣西北陰那山祥光寺(44+44=88字)

  =========================================

  【丘逢甲賀贈聯】

  詞賦傳鸚鵡;

  笙歌引鳳凰。

  ——丘逢甲賀應達民新婚

  =========================================

  【丘逢甲挽黃遵憲】

  論文章經濟,均足千秋。從今憑弔孤臣,落日登樓,豈第騎箕哀鐵漢!

  合公義私情,來伸一慟。剩我眷懷祖國,春風釃酒,更同鉤黨哭林宗。

  ——丘逢甲挽黃遵憲

  (黃遵憲被罷官回鄉後,於1903年邀地方人士設嘉應興學會議所,自任所長,並創辦務本中西學堂,籌建東山初級師範學堂。黃遵憲於1905年3月病逝。老朋友丘逢甲十分悲痛,便作此聯相挽。上聯「孤臣」,失勢無援之臣。「騎箕」,古謂大臣死為騎箕或騎箕尾。典出《莊子?大宗師》:「夫道,傅說得之,以胡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箕、尾二星宿間有一傅說星,舊傳為傅說死後升天所化。下聯「釃酒」,謂斟酒,動詞。「鉤黨」,指在政治宗派鬥爭中相牽連的同黨。「林宗」,東漢名士郭泰的字。郭泰,太原介休人。博通古籍,品學為時人所重。官府徵召,不就。黨錮之禍起,他閉門教授,弟子數千。)

  =========================================

  【丘逢甲合撰、應對聯】

  甲年逢甲子;(丁日昌)

  丁歲遇丁公。(丘逢甲)

  ——丘逢甲幼年應童子試時對主考官丁日昌

  由秀才封王,支持半壁舊江山,為天下讀書人頓增顏色;驅外夷出境,自闢千秋新世界,原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丘逢甲、唐景崧題福建省廈門鄭成功祠

  (唐景崧,清?同治進士,曾任臺灣巡撫。據《臺灣雜談》認為,有可能唐先寫一副十五字聯,後丘又改寫加長,被多處[福建、臺灣]鄭成功的祠廟所用。上聯化用丘逢甲「撐起東南天半壁,人間還有鄭延平」詩意,敘述鄭成功由監生[秀才]出身,後被封為延平王,堅持抗清復明,支撐半壁的史實。「由秀才封王」,南明崇禎十一年鄭成功考中南安縣學廩生,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閏壁」,半邊。宋人呂頤浩《送張德運宣撫川陝》詩:「每憤中原淪半壁,擬將孤劍斬長鯨。」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臣迎清軍入京,福王朱由崧於南京即位,明朝江山已大部淪陷,因謂「半壁」。下聯高度評價了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臺灣的不朽功績。「驅外夷出境」,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攻臺灣,荷蘭總督揆一被迫出降,驅逐了佔領臺灣達38年之入的荷蘭侵略者,自此臺灣被收復。「自闢」,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整頓法紀,實行屯田,推廣大陸先進生產技術,人們視為奇蹟。上下聯末句中寄語「讀書人」和「有志者」應當向鄭成功學習,「再鼓雄風」,這也是針對當時日本侵略者趁機以臺灣擴張勢力,作者發出的深沉而有力的呼喚。聯語一氣呵成,質樸有力,是激勵愛國者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而鳴響的警鐘和戰鬥號角。)

(來源:臺灣文獻叢刊)

編輯:齊曉靖

 

 

相關焦點

  • 丘逢甲
    丘逢甲簡介    生於臺灣省苗粟縣,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愛國世家,其先祖是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因不願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舉族南遷。在風格卑靡、崇尚擬古的晚清詩壇上,丘逢甲的愛國詩篇,氣壯而志奮、情真而意切,「震動一時」 (江瑔《丘倉海傳》)。梁啓超稱他為「詩界革命之巨子」(《飲冰室詩話》),黃遵憲說「此君詩真天下健者也」(《與梁啓超書》)。唯其詩騁筆而書,不免有題意乃至語言雷同的缺陷,表現上也較率直而少含蓄。    詩集主要有《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
  • 客家名人:丘逢甲簡介
    保臺愛國英雄、著名教育家、詩人  2004年3月14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剛閉幕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談到臺灣問題時,引用了丘逢甲的《春愁》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2016年05月31日 09: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東南各省紛起響應,脫離清廷,宣告獨立。11月9日,廣東諮議局在副議長丘逢甲推動下,議決響應武昌起義,迎請同盟會革命黨人來穗主持粵事,胡漢民出任廣東革命軍政府都督。丘逢甲任教育司(部)長,旋被舉為粵省三人代表之一,赴南京參與籌組臨時中央政府。
  • 《嶺雲海日樓詩鈔·卷五》(1913)
    ·元夕無月感賦(二首)  江樓聽雨散春聲,家國茫茫百感生。四載故山今夜月,不曾流照到金城。  火樹銀花句懶吟,望京樓畔客愁深。他年見月應回憶,寒雨春燈此夕心。  ·春日寄懷丘菽園新嘉坡  極目天南赤道遙,選樓高築島雲飄。
  • 《嶺雲海日樓詩鈔·卷十一》(1913)
    悟徹晝禪無我相,滿天明月寺樓鍾。  ·題實甫所藏廬山開先寺宋牧仲施唐人地獄變相圖並寫經殘卷  金經已不完,泥犁亦殘墮。茫茫一片匡廬雲,出山遍證人天果。  ·四迭前韻  聊共曹參日飲醇,東風沉醉不知春。此身未願謀三窟,吾學原期敵萬人。細柳軍籌尋劇孟,流蘇帳擁嬌陳。
  • 《嶺雲海日樓詩鈔·卷六》(1913)
    遙知憶弟看雲日,應是疲農待雨時。寥落音書黃耳犬,艱難世局白衣夔。畫中省識桃源路,聊寄陶潛寫意詩。  ·己亥五月二日東山大忠祠祝文信國公生日(五首)  巖巖古潮陽,有山峙其東。下為信國祠,額榜曰大忠。丹青半剝落,冠笏猶清雄。我來主此山,私淑懷愚衷。載稽登科記,降神緬維崧。是為夏五月,萬樹榴花紅。令辰紀端二,致祝叩寢宮。
  • 《嶺雲海日樓詩鈔·卷十》(1913)
    (乙巳、丙午、丁未稿)(清光緒卅一、卅二、卅三年)  南武山人丘逢甲倉海著  同懷弟瑞甲、兆甲編輯  ·題馬生美人寶劍圖  萬方儀態天風生,素女始教軒皇兵。長兵戈矛短兵劍,劍花夜發芙蓉焰。可憐歌舞太平日,臥薪嘗膽今無人。我來弔古越臺下,眼中突兀扶風馬。苦將古事作今圖,寶劍非真美人假。下窮九地上九天,轉劫將逢龍漢年。且尋南嶽夫人去,喚起千秋女劍仙。  ·與高嘯桐同客廣州  平生我愧杜工部,喜見高三十五才。四海風塵雙鬢白,斜陽同上越王臺。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東南各省紛起響應,脫離清廷,宣告獨立。11月9日,廣東諮議局在副議長丘逢甲推動下,議決響應武昌起義,迎請同盟會革命黨人來穗主持粵事,胡漢民出任廣東革命軍政府都督。丘逢甲任教育司(部)長,旋被舉為粵省三人代表之一,赴南京參與籌組臨時中央政府。
  • 《嶺雲海日樓詩鈔·倉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譜》(1913)
    前志  公初諱逢甲,以逢甲子年生也。字仙根,號蟄仙,又號仲閼。以詩文常署倉海君,及民國成立,思去舊更新,即以倉海為名。故學者稱倉海先生。詩文又別署南武山人。  先世由河南遷福建上杭。  公隨潛齋公至彰化縣王子社丘氏家塾佐教,兼讀書,家亦遷是。  清光緒七年、辛已十八歲  正月,伊犁條約成,收回伊犁。  清光緒八年、壬午十九歲  春,置新疆省。三月,法兵據我屬國安南。七月,朝鮮內亂,主排日,我定之,而許日駐兵。本年補廩餼。  清光緒九年、癸未二十歲  八月,我國遣兵安南拒法。
  • 《嶺雲海日樓詩鈔·卷二》(1913)
    (丙申稿)(清光緒二十二年)   南武山人丘逢甲倉海著  同懷弟瑞甲、兆甲編緝  ·山居詩(五首)  白雲海上來,飄搖無歸期。微風起天末,吹寄茲山陲。悅山本雲性,草木生妍姿。  丘春第字金杏,臺灣臺中人。  ·春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澘。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四百萬人,臺灣人口合閩粵籍約四百萬人也。
  • 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更名改姓與清廷決裂
    1911年11月8日,在丘逢甲「贊成首肯」下,諮議局發出通知,召開了有廣州一些同盟會人士、九善堂、七十二行商總會等各界代表以及張鳴歧的代表參加的大會,共同商議實行「獨立」問題。丘逢甲實為這次會議的召集和幕後運作者之一。
  • 《嶺雲海日樓詩鈔·卷十三》(1913)
    (庚戌、辛亥稿)(清宣統二年、三年、民國元年)  南武山人丘逢甲倉海著  同懷弟瑞甲、兆甲編輯  ·與楚傖、千仞聞歌作  春雲不雨晝陰陰,有客南來作越吟。衣上黃塵飄熱淚,鏡中白髮迫雄心。  ·蟄仙見和前詩,時將歸浙,仍用前韻(二首)  陽明且戰且講學,學派曾傳揭嶺東。鱗爪島夷矜弋獲,皮毛年少枉推崇。空山偶得觀心法,橫海虛期破虜功。今日會稽誰繼起?天涯攜手雨濛濛。  嶺南荔子甲天下,徑欲留君待荔紅。風雨落花三月半,光陰如水廿年中。圖沈鳳渺無消息,筮短龜長有異同。滿目江山仍百越,相逢莫放酒尊空。
  • 《嶺雲海日樓詩鈔·選外集》(1913)
    ·題丘星史立馬圖(二首)  爨長蒙酋拜下風,當時立馬便英雄。於今自寫牢愁況,如在蠻煙瘴雨中(星史曾在滇有戰績)。  我亦曾驅十萬師,對君圖畫寫新詩。天涯待覓添毫手,來貌南山射獵時。  丘星史,廣東大埔縣人。
  • 《嶺雲海日樓詩鈔·卷七》(1913)
    (庚子稿)(清光緒二十六年)  南武山人丘逢甲倉海著  同懷弟瑞甲、兆甲編輯  ·送李伯質太守歸裡  船頭伐鼓升船旗,潮州老守今南歸。天公予閒兼予健,人生七十古所稀。看雨市樓呼酒醉,冶春官舫載花行。同舟共濟艱難日,未免茫茫百感生。  ·東山重修景賢樓大忠祠,次第落成,喜而有作  東山曾過昌黎伯,信國勤王更駐師。呼石與談前代事,鑄金重拜昔賢祠。春風遊女飄遺帨(婦女出門以黑巾蒙面曰韓公帕,潮陽今猶然),落日行人讀斷碑。忠節文章坊宛在,千秋來話此心期。
  • 《嶺雲海日樓詩鈔·卷八》(1913)
    (辛丑、壬寅稿)(清光緒二十七、二十八年)   南武山人丘逢甲倉海著  同懷弟瑞甲、兆甲編輯  ·遊姜畬,題山人壁(二首)  春山草淺畜宜羊,山半開畬合種姜。  ·雨宿新步,次韻答子華(三首)  四姑嶂下花始開,九子嶺邊聞晚雷。濛濛細雨一帆重,人向春雲來處來。  不羨封侯入玉門,中原未靖虎狼群。欲呼力士攜錐出,誰是人間倉海君(子華時得某武弁為弟子,故調之)。  春江欲濟苦無舟,滾滾清流變濁流。醉看蛟龍挾雲去,臨池且為學書留(時值大水換船,為市人作書)。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這是丘逢甲獨立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同時也是潮汕地區出現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意義重大。  關於創辦該學堂的宗旨,丘逢甲在《創設嶺東同文學堂序》中說得很清楚:「國何以強?其民之智強之也;國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烏乎判?視其學之有用無用判之也。」
  • 丘逢甲的《春愁》與下丘屋
    丘逢甲的這首《春愁》,抒寫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籤訂《馬關條約》(即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895年4月17日)之往事時的哀痛心情,表達了作者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2004年3月14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吟誦了這首詩,以此回答臺灣《聯合報》記者的提問,《春愁》再次不脛而走,震撼了全國,傳遍了世界,那是擲地有聲的宣言,昭示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為了救國救民,丘逢甲加速了創辦新學的步伐,1901年春,他聯絡了粵東開明士紳,在廣東汕頭創辦了嶺東同文學堂。該學堂模仿天津北洋學堂分班教學的做法,除聘中文教員外,還聘請了在汕頭英、日籍學者以及歸國留學生為教師,課程設有經、史,還開設了算學、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外語(日、英文),還有「兵式體操」。
  • 蕉嶺文福 | 「仙人洞」、嶺雲海日樓、整齊劃一的「小別墅」……
    文福鎮以前叫做文基鄉,原來,以前蕉嶺有「四福」 興福、招福、同福、廣福,丘逢甲覺得四福還不夠,想湊「五福」。於是,他把「文基」改成了「文福」,取中國傳統「五福臨門」的美好寓意。走進丘逢甲故居,迎面而來的是丘逢甲先生的雕像,丘逢甲家族後裔丘仕旺告訴攝製組,這是一座兩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屋內的許多元素,都在傾訴著丘逢甲先生對臺灣的思念之情。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二月十五日抵西貢作 - 清代·丘逢甲樓臺金碧國旗飄,吹角江頭虜氣驕。地極南交逢熱帶,人來西貢作花朝。椰林草屋蠻跳月,綠舫紅燈客守潮。走遍香車堤岸路,不曾辜負好春宵。惠州西湖雜詩 其二 - 清代·丘逢甲玻璃五色照開廳,湖艇仍標紫洞名。欲向西新橋洞去,另呼杉板過橋行。立春前一日侍家大人遊薯村題宗人山樓二 - 清代·丘逢甲不晴不雨釀春寒,萬裡歸承膝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