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湖碧波蕩漾,穿紫河水流潺潺,街頭公園水清景秀……冬季的常德,從湖泊水繫到公園綠地、從城市主幹路到街頭巷尾、從公建區到社區,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因為海綿城市建設而悄然發生著變化。
自常德入選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緊緊圍繞常德市委提出的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戰略目標和市政府工作要點要求,緊密結合城市建設發展實際,紮實做好海綿城市、節水城市及氣候適應性城市建設有關工作。在城市市政道路、節水、排水、汙水等建設、維護及管理方面,幹在實處,走在前列。他們打開蓋板、改造河堤、廣種水生物、疏通河道、增加調蓄容積;他們修建地下管網和新型雨水泵站、截流排水口、建設生態濾池;他們做活「水文章」,讓常德遍置「海綿」體,遠離內澇,真正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柏子園泵站
小雨不溼鞋,大雨不積水,內澇成歷史
城市內澇是城市發展的硬傷,昔日的常德城也不例外。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常德勇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為了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面對這個新鮮的事業,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從不斷完善城市排水泵站建設入手,自2018年以來,該中心先後新建並投入使用的雨水泵站有長港、聚寶、毛家壋、尼古橋、劉家橋、巖坪、建設橋等7處,提高城區排漬能力約為75立方米/秒,為城市防內澇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市排水處管轄城區泵站39處、臨時抽排點5處,總裝機容量為28908.5千瓦,排漬截汙總能力達到237立方米/秒。
設施建好了,維護不能滯後。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把每年泵站冬季維修納入工作重點,利用冬季雨水相對較少的時節,對運行了一年的泵站設施設備進行全面維護保養,確保來年安全度汛,並在維護過程中加大整改力度,提升泵站抽排能力,尤其是對每年汛期各泵站暴露出的各種問題及缺陷進行專項整改;建立日常清淤工作機制,定期對調蓄池清淤,有效保證了調蓄容積,其中解決了甘壋、花山、前進、柏子園變壓器容量不足和水泵抽排能力不足的問題;及時排解雙橋、趙家碈過水通道不暢的問題以及尼古橋、粟家壋、鐵路橋、長港等泵站設備可靠度不高的問題等。
為了應對暴雨天氣,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提高了應急能力,制定了迅速應急響應機制,對汛前應急設備進行了全面保養及「試車」,並不斷增加應急設備,儲備水帶、抱箍、應急泵配件等應急物資,保障汛期物資耗材供應,確保安全度汛。同時,為了提高搶險隊員的業務能力和技術素養,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每年還組織搶險排澇隊員開展應急車輛、設備操作培訓,並進行實戰演習和比武,讓應急人員訓練有素,應對極端天氣能力不斷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實實在在做到「招之能來、來之能戰」。
現如今,常德市城區排水體系越來越完善和成熟,各排澇泵站運行正常,應急設備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得到了巨大提升,設備完好率達97%以上,汛前準備充足。針對城區內澇點特徵和排漬能力等問題,該中心對應急設備進行科學布點,以便在暴雨天氣第一時間進行排漬,防止城區內澇,切實做到了小雨不溼鞋、大雨不積水。
粟家壋雨汙泵站航拍圖
水清岸綠,魚蝦共生,「黑臭河」變「金腰帶」
坐水上巴士穿行於美麗的穿紫河,放眼望去,碧藍如洗的天空,波光粼粼的河水,還有沿岸的奼紫嫣紅以及散發著人文風情的古城、古橋、古碼頭,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穿城而過的穿紫河,東連柳葉湖、西至皂果路,南抵沅江,長約9公裡。20世紀80年代,部分河道因城市擴展被填埋,並被分割成多段水體,受垃圾與沿岸農業面源汙染影響,穿紫河水生態嚴重惡化,水體嚴重黑臭,曾一度被稱為「黑臭河」。但今天的穿紫河已蛻變成為聞名全國的美麗風光帶,成為常德城一條流光溢彩的「金腰帶」,在這華麗轉身的背後,卻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2004年前後,常德市開始對穿紫河進行第一輪整治,完成了清淤、岸線硬化和補水工程,但直至2008年,穿紫河的生態和水環境並沒有發生有效好轉。為了徹底解決穿紫河的頑疾和痛點,2015年,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抓住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契機,全面啟動了對穿紫河的整治工作。
在市城鎮帶動大會戰指揮部的領導下,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全方位統籌推進,對市城區水體黑臭情況排查摸底後,將市城區的白馬湖水面、屈原公園水面、夏家壋水系等12個項目向社會公布並錄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至2018年,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主要完成了沿岸8個雨水泵站的改造、河道清淤、水生植被恢復及生態岸線連通等工作。
穿紫河水系
同時,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始終堅持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指導,實施控源截汙、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等工程,共計完成項目30餘個,累計投入資金超15億元,全面完成納入監管平臺的12個水體整治工作,使市城區主要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內主要水體水質達到地表水IV類以上標準。
此外,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還多次組織專家對新河、護城河等內河水系治理工作進行實地調研,並在方案審查、技術指導、質量監管、現場服務、竣工驗收等環節進行嚴格把關。幾年來,通過清除汙染源、截流處置徑流汙水、實施河道清淤和生物淨化水體、整體連通水系等方式,水體水質標準明顯提高,確保治理成效「看得見,摸得著」。整治後,常德市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得到了全面提升,實現了市城區河道清潔、河水清澈、河岸美麗。
應急工作人員排澇搶險
筋通脈暢,濁清分流,城市海綿淨化功能日趨完善
城市地下排水管如同人的身體筋絡,排水管堵塞輕則汙水橫流,重則內澇成災。近年來,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對市城區地下網管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手術」。
首先,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從管網的頂層設計入手,組織省建科院專家綜合分析汙水收集處理系統現狀,指導截汙工程分階段、有序、穩步實施。並以系統提升城市生活汙水收集效能為重點,把對片區範圍內市政、小區排水管網的全面排查作為第一階段任務,督促檢測單位高效高質完成管網普查工作,為修復和改造施工提供科學、詳細的技術支持。針對雨汙合流問題,則制定改造實施方案、強化系統全面推進片區排水管網綜合治理,著力片區排水設施短板整體提升,解決滲漏問題,提高片區汙水集中收集率。
其次,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狠抓落實,全面完成管網功能性排查。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已完成兩個片區排水管網的疏通清淤和檢測工作。範圍涉及長港片區11條主次幹道和邵家壋片區3條主次幹道及周邊小區、企事業單位的排水管網,管網長度約135千米。
在排查中,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發現長港片區市政道路管道結構性缺陷有17571處,小區管道結構性缺陷4324處,雨汙混接284處;邵家壋片區市政道路管道發現結構性缺陷4894處,小區管道發現結構性缺陷456處,雨汙混接58處。另外,長港片區內小區和企業(單位)存在雨汙混接現象,接駁井位置86處;邵家壋片區內小區和企業(單位)存在雨汙混接現象,接駁井位置24處。長港片區範圍內8個小區和企業(單位)地溫空調水存在接入汙水管網的現象。
針對這些現象,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系統籌謀,優化實施方案,分階段實施排水管網的功能性排查、結構病害非開挖修復及雨汙分流改造等工程,全力推進排水管網的綜合治理,著力補齊長港和邵家壋片區汙水處理設施短板,完成長港和邵家壋片區排水管網修復和改造,提高長港和邵家壋片區生活汙水集中收集率,為市城區生活汙水全收集、全處理目標的實現打下決定性基礎,推進常德市汙水處理提質增效。
截至目前,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已完成片區範圍內主次幹道及周邊區域內市政、小區排水管道的疏通、檢測工作,並完成了兩個片區排水管網修復、錯接漏接整改及雨汙分流的設計、採購施工總承包的招標工作。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後,他們將全面實施排水設施修復和改造,深化、優化片區排水設施的整體系統治理,提高片區汙水集中收集率,實現片區生活汙水全收集、全處理。
「一簇花影一叢樹,一城春色半城湖」,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水為墨,揮動如椽大筆,書畫了常德這張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的美好畫卷。
來源:學習強國
作者:曾蘭 華雙
【來源:常德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