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發了一條微博,表示2020東京奧運會可能會因為新冠肺炎遭遇相當程度的挑戰。
隨後就有網友評論說:所以日本為了還能夠開成功奧運會而故意不去作廣範圍的核酸測試。
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完全站不住腳的陰謀論。日本迄今沒有像中國韓國那樣大範圍作核酸測試背後可能有各種原因、很值得討論,但可以很確定地說無論是什麼原因,肯定不是為了隱瞞患者人數而故意掩耳盜鈴般地以不作測試來自欺欺人。這不僅僅是因為沒有證據,而且若真的只是想要這樣做的話那絕對是紙包不住火,很快就會露出馬腳的,根本不用等到夏天奧運會到來的時候——和普通季節性流感相比新冠肺炎除了早期階段十分相似之外,病程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兩者差異還是相當明顯的,包括重症度和死亡率,包括病理、症狀等各方面細節上微妙卻顯著的差異,只要時間稍微前進一點就根本不可能逃得過醫療機構、媒體和公眾的火眼金睛。所以武漢最初的隱瞞失敗了、伊朗最初的隱瞞也失敗了。換言之,就算日本政府愚蠢到想要撒這樣的謊,國內外也不可能真正給到機會。至於日本為什麼不進行普遍核酸測試,之後有時間了打算另外寫一篇分享。
但不管怎麼樣到這裡就可以簡單總結的是:說日本是為了奧運會而故意阻礙公眾去做核酸測試的說法,就和前幾天微信公眾號糞坑裡冒出的一篇題為『美國這一季導致上萬人死亡的流感裡其實隱藏著許多新冠肺炎!』的垃圾文章一樣荒誕不經、經不起最起碼的推敲:兩種疾病在流行病學特性上的差異決定了假如流感裡真的潛伏著那麼多新冠肺炎案例的話,統計數據早就發生偏差甚至扭曲,怎麼可能逃得過監管機構和科學家們的法眼。
如果真要隱瞞,何必故意營造出北海道這麼地廣人稀的區域裡這麼高患者人數的假象?這麼做不僅不會讓外界對日本更加放心,而且還會讓很多人合理地擔憂起東京大阪等大城市裡的感染狀況。
到這裡,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新問號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了——為什麼到現在為止相比東京這樣人口擁擠的超級城市,北海道這樣顯然在地理風貌上更像美國遼闊鄉村的區域會有更多感染者呢?
對此,前日本厚生勞動省傳染病學專家、衝繩縣立醫院中部醫院醫師,也就是前幾天和因為上傳視頻向外界傳達鑽石公主號遊輪裡防疫應對情況問題的巖田健太郎教授展開大辯論的高山義浩寫了一篇長文,提出了若干自己的洞察與見解。雖然這其中難免有一些主觀推測的成分,但非常有參考價值,因此在這裡把文章裡的核心要點分享給蕨經的讀者們,供大家參考。
高山義浩表示,現在日本的狀態有可能像是在乾草垛子下面發生火情,在那裡悶悶地燒,不是集中在一個地方冒出熊熊烈火,而是這一處那一處地呈現星星之火的勢頭。日本應該以鑽石公主號上的狀況為鑑,做好日本本土可能產生鑽石公主號上那樣的集團感染(cluster)、甚至是大型集團感染(megacluster)的最壞準備,想盡辦法提前布置好策略,甚至若局部還有機會的話應該努力爭取將病原封堵。
是的情況的確不容樂觀,但同時也不都是壞消息。根據日本國內到現在為止用心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這一病原的感染力似乎並沒有那麼強大,至少似乎沒有普通流感那麼強大。
譬如說發現在電車和餐館等處共享空間的時候日本流行病學調研發現不太會傳染(更不用說在城市裡不會發生空氣傳染了)。如果有人咳嗽或者打噴嚏的話的確有感染風險,也就是飛沫傳播,但現在看起來似乎就連通過咳嗽與噴嚏的傳染都比原先認為的有限。真正高風險的行為是在密閉空間裡與感染者長時間共處等行為。
那這究竟應該如何解讀呢?合理猜測之一是有可能傳染途徑上更加高效的是(間接的)『接觸感染』——門把手、扶手或者衛生間用具上沾染的病毒被手碰觸之後再摸到了自己的眼鼻口等處黏膜而發生感染。換言之有可能接觸感染是更加關鍵的原因。
譬如現在千葉縣確認的三名被感染人員,他們都曾去過同一家健身中心,而且互相在時間點上也不同,提示著健身中心這一公共環境裡沾染病原導致傳染的可能性相當高。假如存在空氣傳染,那麼現在日本早就應該爆發得更加猛烈。假如飛沫傳播真的那麼高效的話,那麼只要人在那裡遊走,就會帶動一大片cluster的產生。一旦變成了cluster就很難追蹤,會在各個區域裡隨機地蔓延開來。但如果不是這樣,如果是接觸傳染扮演更重要角色的話,那麼傳播模式中『場所』的痕跡就會更強,同時也就更加容易把握和控制。所謂的場所包括各種設施、事務機構和醫院等等。
雖然現在還不敢隨意下結論,但是病毒這一潛在特性可能值得重視並加以利用。萬一接下來發現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感染的話,那麼我們甚至不應該放棄將病毒封死的努力。同時基於這一點,我們還能對什麼樣的聚集活動風險更高進行預判。或許特別需要警惕的是不特定多數人群可能會在一起用到同一些道具的聚集形式,譬如說酒店裡早晨的自助餐就可能風險很高,因為大家可能都會去用同一個夾子去夾菜。這個時候讓酒店裡的服務員來幫大家統一夾菜可能會降低風險。
基於這個思維,學生的畢業典禮可能風險不是很大,因為大家不會那麼多地共用一個道具去頻繁接觸,身體本來就不太舒服的人不來就行了,也可以考慮縮短儀式的時間。學生之間可以避免擁抱握手,而是用碰手肘來互相問候,室內場景時充分保證換氣通風良好,廁所裡可以準備好酒精消毒劑。健身中心和公眾溫泉等地就可能風險較高,能不去就不要去了。總之現階段下,未必需要將所有公共活動停下來,而是基於病原在流行病學調研裡已經展現出來的特性,努力減少不特定多數人員之間直接或者通過道具間接接觸的機會,多準備酒精類消毒劑、縮短時間、確保通風等等。做到這些之後,現階段應該怎麼樣生活就怎麼樣生活。去商場購物一下的感染絕對風險其實並不大。真正最高風險的地方是醫院,目前最理性最有效的預防感染措施恐怕應該是沒事不要隨便去醫院。
根據上述高山義浩的觀點,東京到現在沒有因為地鐵發生爆發式的集團性感染,反而地廣人稀的北海道那裡中刀嚴重這一點就有了可以理解的根據,那就是我們可能高估了新冠肺炎通過地鐵等傳播的風險程度。誠然這種flag是肯定不能亂立的,但事實常常也的確會不符合常識帶來的直覺。另一方面東京地鐵可能也有一些特殊性:身體不適的人可能更願意主動戴上口罩不給周圍的人添麻煩,同時車廂裡常常比較靜默死寂,不停高聲說話的乘客的比例相當低。只要有可能,大家就儘量互相站開或者坐開以保持距離,各自玩各自的手機。在共處絕對時間長度有限的前提下,主動戴口罩、閉嘴、沉默,可能有助於抑制疾病的傳播。東京是這樣,大阪也差不多是這樣。
互相伸出手來能夠碰到一起的距離要小心不要進入,這個距離風險較高,也正是咳嗽噴嚏能夠達到的飛沫距離(1.5米到2米左右)。互相說話時間能短則短,長時間說話增加飛沫感染的風險。說話對象人數能少則少。
但地鐵畢竟是公共場所。回家之後和周圍關係親密的人相處時可能狀況就和地鐵裡完全不同了,各種親密的直接接觸和非直接接觸,最後導致北海道那裡發生了集團性傳播,雖然實際上在湖北遊客還能自由出入日本的那段關鍵時期裡跑去大阪和東京的觀光遊客人數一定超過北海道。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新冠肺炎很隱匿,完全可能在各地都有水面下發展著的隱藏案例,但如果地鐵裡非常容易傳播的話,到現在這個時間點位上東京的患者人數就應該已經遠超北海道才對了。雖說如此,擠得水洩不通的地鐵車廂毫無疑問是高風險的,應該極力避免。
今年發布的一項研究提示冠狀病毒如SARS和MERS等有能力在非生命體表面上(玻璃、金屬或者塑料)存活長達9天之久。結合今天的內容,我們就更加能夠理解一個行為是有多重要,其重要性無論怎麼去強調都不為過——對,就是洗手了必須了解的真相:洗手在防疫方面的價值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大具體病毒可以活多少天,以及具體在各種表面上長時間沾染之後就算不死還有沒有致病能力這些細節,對於普通公眾而言並沒有任何非要去了解、去研究透徹的價值。我們只需要做好我們能夠控制的最關鍵環節就足夠了,其他的以不變應萬變即可。所以前幾天在看到鍾南山團隊繼發表新冠病毒在糞便裡存在之後又宣布尿液裡也發現,導致民間一片沸騰的時候,實在忍不住寫下了一段帶有點戲謔和譏諷的文字:
鍾南山團隊發現尿裡有病毒?!
洗手。
鍾南山團隊發現糞裡有病毒?!
洗手。
電梯裡按鍵上病毒到底可以存活多久?!
洗手。
快遞寄過來到底多少天后才能碰?
洗手。
菜場裡萬一有無數無症狀的患者怎麼辦?!
洗手。
地鐵裡吊環上有病毒的可能性到底多高?!
洗手。
臉上好癢想撓!
洗手。
鼻子裡積累了一個月量的鼻屎想挖個痛快!
洗手。
公廁裡的馬桶蓋子上是不是全是病毒啊?公廁裡到底可以大便還是小便還是既可以大便也可以小便還是既不可以大便也不可以小便啊?
洗手。
廁所裡刷了幾下手機上的朋友圈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到底多高啊?
洗手。
若TA是你最好的朋友,TA就一定會為了你洗手、因為俗話說得好:金朋洗手。
我們會不會嚴重低估了新冠肺炎通過接觸傳染的風險?這個問題的精確答案揭曉還需要時間,但流行病學研究就是這麼有意思:它就好像一個解密機,將一款全新傳染病當做一個高難度拼圖遊戲去解謎。一片又一片、一個線索接一個線索,努力、執著而細膩,最終還原出一副最最接近疾病真實面貌的肖像畫。從這個角度而言,全程密切注視新冠肺炎的動向能夠令我們自己最終收穫很多。除了知識,更有思考和應對未知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