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大陸綜藝在數量上呈現井噴之勢,在這其中,諸如《中國好聲音》、《偶像練習生》、《聲入人心》等選秀節目更是成為年度現象級。而回憶起臺灣一檔算得上盛榮之景的選秀節目,則要追溯到2007年的《超級星光大道》。在此背景下,我們在2018年末迎來了一檔來自臺灣的選秀節目,名為《聲林之王》。
在臺灣地區近年來本土選秀熱門缺乏的情況下,《聲林之王》引起了臺灣媒體至民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第一期播出後,節目視頻就立刻登上了Youtube發燒榜榜首,在Dcard論壇引起熱烈討論的同時,PTT臺綜板也被推爆,最高在線人數高達81379人;第二期播出後,節目在愛奇藝臺灣站被票選為「綜藝熱度榜」第5名;第三期《聲林之王》10月26日在ETtoday新聞雲APP上播出,同時最高在線人數達12.16萬人,總觀看人數近百萬。
因為單集製作費約千萬新臺幣(約等於人民幣幾百萬),對比當初火遍大江南北的《康熙來了》每集幾萬新臺幣的製作費,《聲林之王》還被評為臺綜裡的大製作。
但就是這樣的一檔大型臺綜,卻被許多大陸網民指出畫質粗糙、剪輯凌亂、字幕組不專業、製作老舊等問題。
《聲林之王》的舞臺布景整體呈現大陸十幾年前的水平
事實上,若從華語綜藝節目的歷史來看,臺灣綜藝節目的巔峰要比大陸來得更早一些。在那個還沒有《中國好聲音》、《偶像練習生》的年代,臺灣的綜藝史上就已經迎來了如《超級星光大道》和《超級偶像》這些歌唱選秀節目,並佔領了大陸的綜藝市場。
以至於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陸節目都深受臺灣綜藝的影響。
而當大陸綜藝在多年探索之下,相繼從臺灣引進主持人、製片人到引進國外優秀綜藝再到開始自我創新之路並穩步前進時,臺灣綜藝卻日漸沒落。
與內地強大的資源配置相反,臺灣綜藝因為沒有資金投入,只能在簡陋的攝影棚裡錄製完成,紅了多年的《康熙》也一直是室內取景類訪談對話節目;特別是當早期像江吉雄這樣的製片人,後來是歐弟、蔡康永這樣的主持人,然後是小甜甜、寇乃馨、小s這樣的綜藝咖,逐漸進入到大陸綜藝界,在推動大陸綜藝發展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臺灣綜藝界的人才空心化。
一定程度上,《聲林之王》也暴露了臺灣樂壇的現狀。
在《聲林之王》中,我們可以看到2007年在《超級星光大道》一舉成名的「星光幫」兩大王牌林宥嘉和蕭敬騰擔任導師,在後期還能看到徐佳瑩、李千娜、李佳薇這些同樣來自星光大道的學弟妹。從某個側面來說,在華語樂壇群雄割據、百家爭鳴的這十年間,星光大道的歌手仍然佔據了臺灣地區主流市場上不小的份額。
從左至右依次為徐佳瑩、李千娜、李佳薇
當我們仍然能夠在臺灣的主流音樂市場上看到張惠妹、蔡依林、陳綺貞等人發新歌引起不小的迴響時,大陸地區發新歌的歌手則是華晨宇、易烊千璽、毛不易、艾熱這些我們在十年前根本沒聽過的新晉歌手,這似乎也側面反映了華語主流音樂的行進之路。
從左至右依次為華晨宇、易烊千璽、毛不易、艾熱
從80、90年代香港歌手的光輝歲月,到90年代末和2000年時期臺灣樂壇的一片榮景,這十年來華語樂壇的天平逐漸倒向大陸地區似乎是一個趨勢。至少,我們能看到大陸推陳出新的選秀節目,而臺灣地區這幾年幾乎沒有像《超級星光大道》一樣能夠引起關注的選秀節目,如《聲林之王》。當然,這並不是說大陸地區已然成為了華語主流音樂的重鎮,因為到今天為止,樂壇最紅的歌手仍然是那些以臺灣地區為起點的歌手如周杰倫、張惠妹、五月天、蔡依林、林俊傑等人,而歷來許多大咖歌手稱王封后的臺灣金曲獎也仍然是華語流行音樂的最高指標之一。
從左至右依次為周杰倫、張惠妹、蔡依林、林俊傑
如果說今天的臺灣流行樂壇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欲振乏力的現象,大陸流行樂壇卻也並見未有崛起之勢,遑論之香港樂壇。我們會說,今天的大陸流行樂壇有毛不易、李榮浩、薛之謙、易烊千璽、張碧晨、張靚穎、周筆暢、張杰等人,但他們之中卻沒有一個是稱得上「紅透半邊天」的。比起上世紀90年代的四大天王,抑或是千禧年之際的周杰倫、陶喆、王力宏,這個年代幾乎是沒有超級巨星的。
整體上,臺灣綜藝和華語樂壇呈現同樣的狀況:青黃不接、後續乏力。但困境之後是遁入低谷還是絕處逢生?相信在新生代的努力奮鬥下,未來會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