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認知的四個境界

2020-12-25 土撥鼠小溪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指一個人不知道事物的深淺,這是缺乏深度學習和實踐體驗的認知層面,常見於孩子和學生人群,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處於矇昧無知或者膚淺表面(局限於文字和說教)階段,所以,最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也是這類人群,比如:溺水。對於此類人群的安全教育,宜用具體,形象,有衝擊力的方式才容易入心入腦。

2、 知道自己知道

指一個人只有自己專業領域內深度學習的經歷,缺乏其他領域拓展學習經歷,知識面較狹窄。有些人在某個領域成功了,常常會有一種恃才傲物的表現,於是帶著此種自信盲目跨界,不知道隔行如隔山,最後導致失敗。比如:鄧亞萍經商、川普從政、舒馬赫滑雪,結果都不太好。

3、 知道自己不知道

指一個人知識面和社會閱歷拓寬了,逐漸就會知道自己知道得太少,這世界上還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人到達這個階段才會真正變得謙虛起來,擁有理性的自知之明。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指的就是這種認知境界。《道德經》裡也有相關的論述:「知不知,尚;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有哪些領域是不了解的,是高人;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這就糟糕了。聖人不會輕易犯錯,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他懂得揚長避短,不會受自己的不足困擾。

4、 不知道自己知道

指一個人有能力把所學到的有關知識轉化為自己身上的一部分,身體力行,達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變成下意識的反應,做事時完全不需要再思考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先賢老子才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知道的人嘴上不用說,也不輕易說,因為他已經做到,知識已經在他身上體現出來,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效果。比如:王陽明、孔子、老子。

註:

(1)最容易上當受騙的是第一和第二認知層次的人群,因為認知深度與廣度不足。

(2)優秀的管理者能達到第三個認知境界,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局限和不可能,所以懂得借力用人,而不再親力親為,事無巨細。

(3)不要小看社會那些普通人,一個老農民的品德修養可能遠高於許多學富五車的學者教授,那就叫「不知道自己知道」,即《易經》講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感受力之四重境界
    這基本是每個人判斷萬物的一個共識,也就是同一思維線上的認知。適用於大多數事物的初步認知,更多取決於基礎教化的作用。建立了這樣一個基本的水平線,人類有了初步的溝通、分工、執行結果,也方便了分門別類的管理和運作,保證了秩序的穩定性。
  • 彭敖:淺悟健康宗教認知,身心靈健康是所有宗教最高境界的心境!
    佛家:佛家是偏重於出世修行的,解決人情緒問題;講治心,修心,講人與心的關係,最高境界是空,是涅槃寂靜。釋迦名之曰:佛佛心道家:道家是即講積極入世,又講出世養生,解決人慾望問題;講治身,做人,講人與自然的關係,最高境界是智,是道法自然。
  • 一個人吃火鍋,你應該知道的孤獨最高境界
    一個人吃火鍋,最孤獨。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訂閱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偌大的城市裡,我不是孤獨,我只是單身。一個人一桌菜,肆無忌憚的喝著冰啤,涮著肉。在嘈雜熱鬧的火鍋店中孤傲的身影顯得那麼特別。服務員很貼心的提醒我吃不完可以不用點那麼多,因為我是一個人吃飯。人聲鼎沸的小店裡,還能悠然獨處燙著自己喜歡的菜,心裡想吃就去吃了,不用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口味,不用在意外界的評價,也不需要朋友間的高談闊論,我不是孤獨的美食家,我只是想一個人靜靜的吃著我喜歡的菜。
  • 2.26 楞伽經中論述四種禪的認知境界 |楞伽
    佛在楞伽經中提到了四種「禪」,當然,禪這個字在佛教中大體上指的是精神境界、禪定、相應等,用以描述修行者所處的心智差異。這裡所說的四種禪也不絕對,也不是說和以前的四禪八定有衝突,而是站在楞伽經的角度又分析推理出了四種心智境界。
  • 《論語》|人生有四重境界,看看你達到哪一重境界?
    從中孔子師徒的對話中,可以得出人生分四重境界,就是不成器、成為器、成大器、成不器,這與馮友蘭先生所說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基本吻合。01 第一重境界:不成器器,是指器物,有一定的用途,每一種器物都有各自的用途。
  • 認知的六個層次,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年輕員工流失困擾著企業,據統計,70後的第一份工作在職時間平均超過4年,80後是3年半,90後則為19個月,到95後驟降為7個月,如今連「秒辭」都不罕見。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0%的受訪者坦言身邊存在「秒辭」的年輕人。
  • 6個認知層級要點,喚醒你的人生,覺知開悟,提升境界!
    高人總結了6個方面,一起來覺醒開悟,提升自我。1,控制自己如果你想發脾氣,或者放縱自己,一定要告訴自己,延遲欲望滿足,控制自己,才是長久之道。社會是個整體,世界萬物都有聯繫。當你考慮自己時,一定不要忘了他人和周圍。
  • 《天道》中丁元英讓你知道人認知的四個階層,讓你少走十年的彎路
    丁元英說過人的認知的四個層級:第一種人,自以為什麼都懂,其實什麼都不懂,狂妄自大或者愚蠢無知;第二種人,對未知領域充滿敬畏,準備豐富自己的知識庫;第三種人,抓住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第四種人,敬畏謙卑,無知勝有知,是最高境界的認知。
  • 人生境界+人類世界五大認知體系|政治、經濟、社會、自我、人性
    人生境界+人類世界五大認知體系|政治、經濟、社會、自我、人性。境界我們對蛻變這個詞語不陌生,人要懂得善變,不能一成不變。隨世間動態而變,隨事變,還得隨勢變。大多數人還躺在傳統與F建的汪洋裡,不改變一定會被淘汰。
  • 哈哈哈,一個人吃火鍋簡直太爽了,那才是不將就的最高境界
    哈哈哈,一個人吃火鍋簡直太爽了,那才是不將就的最高境界!最近有人問:「一個人去吃火鍋丟人嗎?」朋友,你去吃一次,就會發現:爽得根本停不下來!會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基本上都是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打工者,三四線城市沒人會提出這個問題,也沒人會一個人去吃火鍋。但是在一二線城市變得不一樣,整個城市大家都是萍水相逢,甚至同事之間都是沒有多少友情的,都是泛泛之交,職場裡的朋友成為不了你的知心朋友。
  • 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一個人吃火鍋
    想起去年在網上看到的一張「十級孤獨表」: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快餐廳、一個人去咖啡廳、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去吃火鍋、一個人去KTV、一個人去看海、一個人去遊樂園、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做手術。據說,孤獨的最高境界是獨孤求敗。你的孤獨,到哪一級了?
  • 鬼滅之刃:鬼舞辻用四個字形容緣一的境界,化身為頭號「緣一吹」
    在鬼舞辻的認知中,炭治郎和柱太菜了,他用四個字形容緣一的境界,鬼殺隊的頂級強者和緣一有著「天壤之別」的差距。「天壤之別」這四個字很容易理解,鬼殺隊甚至沒有讓鬼舞辻認真的資格。至於鬼舞辻為何沒能速戰速決,那是因為前期放水。決戰兩小時後,他的身體正迅速衰老,1分鐘大概相當於50年。藥效發作後,鬼舞辻戰鬥了3小時,不知不覺身體就老化了九千歲。
  • 真正的孝道有四重境界,很多自認為是孝子的人連第三重都很難達到
    看來孝道的四重境界你不懂前幾天,我發表了一篇《孝經》並非「封建枷鎖」,蘊藏的文化概念具普世意義和永恆價值》的文章,引來了很多網友的喜歡和互動。最有意思的是,一個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如果你的父母讓你去殺人放火,你去的話就是違法犯罪,不去的話是不是又算作忤逆不孝?」
  • 財務造假的四重境界和七個案例
    同時根據是否需要現金流量表的配合和如何配合,把財務造假分成四種境界。   1   境界一:只要利潤,現金流就不管了   財務造假的第一重境界就是現金流完全不參與,是相對簡單的財務造假形式。
  • 王陽明:一個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要經歷的3種境界!
    第二個特點是,無論古典儒家的孔、孟,還是半成品儒家韓愈,更或是新儒家理學、心學,都在圍繞著四個字精耕細作。這四個字就是「修齊治平」。陽明心學,集上述之大成。陽明心學,是由浙江餘姚人王陽明1508年於貴州龍場驛(今貴州修文縣)所創建的一門學說。其龍場悟道「悟」出了三點。
  • 談談人生:弗洛伊德有三我,王國維有三個階段,而他,有四個境界
    這句話原是因太過思念一個人,日漸消瘦,越來越顯得自己的腰帶粗了。王國維勸導我們,定了目標還不行,還要專注的去幹。這第三層境界的意思,剛開始的時候,我的理解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或者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是隨緣,「無欲則剛」。後來,見別人的解釋是,「量變引起質變」,功夫用到了,難題慢慢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用在「治學境界「上,「別人的解釋」應該是對的,但用在「人生境界」上,我更傾向自己的觀點。
  • 人格的四個意義
    人不僅是肉體存在,還是精神存在和道德主體,人格就是人的精神達到的境界和道德達到的高度。    《聖經》上講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便賦予人神性;現代科學證明世間沒有上帝。不是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而是人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上帝。
  • 英語教學中訓練元認知的四個步驟
    元認知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簡單而言,它指的就是個體自我認知的過程。 傳遞教育師訓現場演練 具體在學習過程中,元認知是指學生對於學習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檢驗,它是整個學習策略的中心。
  • 招商輪船:做投資必備的四種認知
    來源:雪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選了三句宋詞,來說明人生三個不同的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閱讀教學的四重境界
    閱讀教學體現著一位語文教師的聰明才智和教學藝術,如果從閱讀教學在課堂呈現出來的內容看,閱讀教學體現出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面對教材上的教學文本,一些教師只能看到文本寫了什麼內容,給學生教學也是以理解文本所表現的內容為目標,只要學生知道了文本所寫內容是什麼,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