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家人」叫我回家吃飯丨晴隆縣花貢鎮白勝村幫扶責任人曹卉

2021-01-07 天眼新聞

2017年接觸幫扶工作,當時的我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直至今日,幫扶工作細化再細化,已經不再茫然的我,回首這段特別的日子,感動我的事情特別多。

記得2018年臨近春節,我已經回到老家,正和家人一起打掃房屋迎新年時,我接到幫扶對象的電話,他邀請我們一家去吃「殺豬飯」。  我接到電話時,瞬間懵了,「殺豬飯」一般都是一個大團聚,親人朋友相互聯絡感情的日子,但是對於他們家來說,我應該是個「外人」,竟然能夠得到他的邀請。

曹卉核對群眾信息

不過因為我家離得遠,並未能參加,也是我的一場遺憾。但年後回來去老人家走訪時,老人拿出臘腸臘肉,說無論如何也要給我嘗嘗他家養的豬肉,他一直說比外面買的香。那瞬間,我明白了,這一場幫扶,我不是認識了幾家貧困戶,而是多了一群家人!  我並沒有帶走臘肉臘腸,卻和「家人們」商量,將其留在那,我餓了就「回家」吃,此後,無論何時,只要走到他們家中,恰遇吃飯,總有我的份。  甚至知道我喜歡紅薯,每一年紅薯挖出,總會讓他們孩子給我送點,要不就是去家裡時讓我帶些回去。

曹卉輔導孩子作業

而我所能做的,只是儘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他們,為他們帶去脫貧的契機,同時給他們的孩子帶去書籍、學習用具。  在今年暑假,我毅然放棄了回家,參加了村裡的作業輔導隊,教孩子們寫作業。  其實說起來,我雖是花貢人,也在白勝村工作幾年了,但對這方土地,我卻踏足不多。這次輔導,我卻收穫頗豐,除了家長們的認可,還有無數的美景,那種發自心靈的美!

曹卉帶著小禮物去走訪群眾

這場特殊的工作,讓我和白勝村的群眾結下特別的緣,這份緣就是我一生的寶貝,它不驚天動地,但是貴在真、淳,恰如陳釀,值得細細品味!  【人物小傳】   曹卉,晴隆縣花貢鎮白勝小學教師,晴隆縣花貢鎮白勝村幫扶責任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李允鳳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收穫了滿足感和幸福感丨晴隆縣花貢鎮竹塘村幫扶責任人王鑫
    竹塘村,晴隆縣花貢鎮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這裡住著的人們為人善良,熱情好客,我是這裡小學的老師,也是這裡幾戶農戶的幫扶責任人。每周我會去走訪我包保的貧困戶,看看他們家中缺什麼,需要些什麼,四順五清怎麼樣,有什麼我們能夠幫助的力所能及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 「我的扶貧故事」布依寨裡有我的牽掛丨晴隆縣沙子鎮林場學校教師...
    剛接手扶貧任務好比摸著石頭過河,當我第一次來到偏遠的香莊村時,讓我意外的是問路沒人願意給我帶路,好像布依寨的封閉讓任何外來的人和事都備受「關注」,村民們對我有所防備,仿佛連看我的眼神都充滿了排斥,我只能通過電話聯繫上我的貧困戶。走進潘仕學家,看到床鋪凌亂、桌子椅子汙穢不堪、衣服鞋子到處堆放,髒碗堆放在灶臺上也沒有洗。
  • 「我的扶貧故事」初來乍到的指揮長遇到了棘手事丨晴隆縣沙子鎮...
    「是哪個女的,行不行哦……」2019年底,我剛到晴隆縣沙子鎮小寨社區的時候,就聽到了有人在這樣說。我知道,之前在「六比六評」中小寨社區是倒數第一,有很多焦頭爛額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很多幫扶責任人都迫切希望手裡的問題能抓緊解決,避免下次再「登臺亮相」,所以對新來的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非常地在意。於是,我一到小寨社區就召開會議,安排工作部署,在會議結束後,立馬讓村裡的幹部帶著我進村裡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責任人就是常務家長丨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
    我叫陳嫻,是黔西南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的一名幫扶幹部。與王志道一家人的合影王志道說他一個人掙錢養家很辛苦但是他有手藝在工地支模板會盡力多做多賺錢,以後打算回老家磨舍村把老房子拆了重新建。當天王志道就帶我去了他磨舍村苦竹箐組的老家,是一所破舊而且已經是危房不能住人的老房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小等子」的那些事丨晴隆縣紫馬鄉屯上村...
    我是縣直部門的一名普通幹職工,2019年接受組織安排前往紫馬鄉屯上村碓窩組擔任網格員。除了負責全組的幫扶工作,我還包保了5戶碓窩組的貧困戶。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一戶母子倆相依為命的貧困戶,母親羅氏是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身材消瘦,聽力有障礙,但每次去她家,總能聽到她開心的笑聲,看到她慈祥的面容。  他兒子姓王,乳名「小等子」。是老人唯一的兒子。今年40歲,胖墩墩的,頭髮稀少,至今未婚。  每次去他家走訪,他總是會向我反映各種困難,我多次動員他找些事做,他總說「要在家照顧母親,再說也沒人上門請,我怎麼做。」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責任人就是常務家長丨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
    我叫陳嫻,是黔西南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的一名幫扶幹部。與王志道一家人的合影王志道說他一個人掙錢養家很辛苦但是他有手藝在工地支模板會盡力多做多賺錢,以後打算回老家磨舍村把老房子拆了重新建。當天王志道就帶我去了他磨舍村苦竹箐組的老家,是一所破舊而且已經是危房不能住人的老房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小等子」的那些事丨晴隆縣紫馬鄉屯上村...
    我是縣直部門的一名普通幹職工,2019年接受組織安排前往紫馬鄉屯上村碓窩組擔任網格員。除了負責全組的幫扶工作,我還包保了5戶碓窩組的貧困戶。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一戶母子倆相依為命的貧困戶,母親羅氏是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身材消瘦,聽力有障礙,但每次去她家,總能聽到她開心的笑聲,看到她慈祥的面容。  他兒子姓王,乳名「小等子」。是老人唯一的兒子。今年40歲,胖墩墩的,頭髮稀少,至今未婚。  每次去他家走訪,他總是會向我反映各種困難,我多次動員他找些事做,他總說「要在家照顧母親,再說也沒人上門請,我怎麼做。」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幫扶戶羅奶扁的故事丨從江縣西山鎮拱孖村...
    「我的幫扶責任人是賈世平,他經常來看我,中秋節送我了八個月餅……」老人用半生不熟的漢語激動地說著。我是西山鎮黨政幹部,按照鎮裡的統一安排,我的幫扶對象戶在拱孖村拱大寨五六組,羅奶扁戶是其中之一。賈世平買菜到羅奶扁家中做飯羅奶扁今年76歲,有多個女兒都已外嫁,2016年3月,老伴羅成理去世,現只剩羅奶扁孤身一人。
  • 「我的扶貧故事」大樹下的「幫扶情」丨晴隆縣紀委縣監委羅惠方
    作為一名幫扶幹部,起初的我,對「幫扶」兩個字理解不夠深刻,直到2018年4月接觸了我所幫扶的楊萬益家,才算真正開始了我的幫扶之路。我是新調整來幫扶你家的幹部,我叫羅惠方,小名叫羅興,以後你家有事情都可以找我,我一定會盡全力幫忙。」初次見面,見楊萬益在院壩裡坐著,我迎上去。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臉上的笑容讓我感動 讓我留戀丨晴隆縣中營鎮...
    「我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喝上自來水。」 晴隆縣中營鎮新光村村民彭興堯說完,隨即將雙手伸向了我。握著彭興堯的雙手,看著他淳樸的笑容,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堅定了幫助他家脫貧致富的信心。2019年2月,初入晴隆,磅礴高山、雄奇險峻、抗戰舊址、濃霧天冷、壁立千仞是我的第一印象。臨之目眩的「上下十五裡」,路窄彎急的北部公路,讓我感受到晴隆縣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我心底升起了對晴隆扶貧工作者的敬佩之意。不過,很快我也踏上了扶貧的道路。剛去新光村走訪時,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戶況,我請了單位老同事帶著我走村串戶。
  • ...我們離小康生活越來越近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箐社區搬遷群眾龍洪現
    我叫龍洪現,家住晴隆縣長流鄉鳳凰村窪子組,家中有9口人。原來,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大兒子在外務工和妻子在家務農、養豬。因為家裡人口多,生活非常拮据,後來子女相繼讀書,家庭經濟壓力變得更大,生活愈發困難。正當全家的生活陷入困頓、一籌莫展之際,社區兩委成員找到了我們,通過程序將我家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每年只有過年才能回家看看,遠離家鄉和老人孩子的務工之路並不好走,每當想回家發展時卻又被家鄉的艱苦條件難住。 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戰士,我不能退丨晴隆縣雞場鎮田壩村五組幫扶...
    怎麼讓群眾相信我?他們會支持我的工作嗎?……對於剛剛走出學校大門就要奔赴脫貧攻堅戰場的我,一切令人感到焦慮又恐慌。  2019年12月,我成為雞場鎮田壩村五組的一名駐村幫扶幹部。從此,這裡的63戶群眾生產生活與我息息相關。駐村工作,壓力巨大,如果做得不好,將直接關係到能否高標準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我也對不起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幫扶戶羅奶扁的故事丨從江縣西山鎮拱孖村...
    「我的幫扶責任人是賈世平,他經常來看我,中秋節送我了八個月餅……」老人用半生不熟的漢語激動地說著。我是西山鎮黨政幹部,按照鎮裡的統一安排,我的幫扶對象戶在拱孖村拱大寨五六組,羅奶扁戶是其中之一。賈世平買菜到羅奶扁家中做飯羅奶扁今年76歲,有多個女兒都已外嫁,2016年3月,老伴羅成理去世,現只剩羅奶扁孤身一人。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每年只有過年才能回家看看,遠離家鄉和老人孩子的務工之路並不好走,每當想回家發展時卻又被家鄉的艱苦條件難住。 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
  • 「我的扶貧故事」大樹下的「幫扶情」丨晴隆縣紀委縣監委羅惠方
    作為一名幫扶幹部,起初的我,對「幫扶」兩個字理解不夠深刻,直到2018年4月接觸了我所幫扶的楊萬益家,才算真正開始了我的幫扶之路。我是新調整來幫扶你家的幹部,我叫羅惠方,小名叫羅興,以後你家有事情都可以找我,我一定會盡全力幫忙。」初次見面,見楊萬益在院壩裡坐著,我迎上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看到「扶貧」這個字眼,許多往事都歷歷在目,我作為幫扶責任人,也親身經歷了許多的幫扶經過。  根據金沙縣後山鎮政府安排,我們教管中心全體同志的幫扶對象都在坎壩村。由於坎壩村地處偏僻的大山深處,我們經常都是分組徒步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幫扶給了我生活的信心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雙龍小鎮...
    我老家位於安龍縣春潭街道(原招堤街道)的一個邊遠深石山區,距縣城約36公裡,是全縣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我叫陸永忠,是安龍縣春潭街道鋼廠村黃瓜爐組一位純樸的農民,1979年出生,今年41歲。由於家住邊遠農村,土地少,人均不足一分田,一家人只能靠種玉米和農閒時收購廢舊物品銷售來維持生計。正遇上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我向組裡提出了貧困戶申請,後經組裡開會研究決定,我戶在2014年底被評為本組貧困戶之一,評為貧困戶後,幫扶人對我家進行了幫扶,通過幫扶幹部耐心細緻的工作,我家搬遷到了雙龍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