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2020-12-24 天眼新聞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

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輔導農戶孩子作業

幫扶的路上,我也算吃盡了苦頭,下隊途中摔傷了自己,落下了終身殘疾,幼兒也不能哺育,但我從不抱怨。

我感觸最深的是新坪村團結二組馮光友戶。雖然只包保短暫的幾個月,但傷痕累累的我,還是翻山越嶺去到他家,給二老講政策、了解二老的生活及身體情況,他們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感激地說道,還是國家政策好,得到幫扶後,生活改善了,還住進了新房子。

在扶貧路上,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我深深地意識到,公職人員不能以俯視群眾的姿態去工作,不能對群眾指手劃腳,這樣只會引起群眾的反感,對你敬而遠之,那麼你在村裡的工作也就無法開展了。

走訪宣傳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和群眾接觸、交談、拉家常,抱著我是人民的公僕這種心態去工作,這樣才接近了群眾、融入了群眾,使我們更好地開展工作。

通過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我清楚地了解我包保的每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收入支出情況,並且分析每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

到農戶家裡核對資料

我也明白扶貧先扶志,不少貧困戶中都存有「等靠要」的思想,甚至有人認為「國家的不拿白不拿」,不願脫貧、不想脫貧、以窮為榮,嚴重製約脫貧工作。於是,我以「扶志」工程為重點,加大宣傳教育,與貧困戶交心談心等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將「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讓貧困戶摒棄「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

【人物小傳】

胡碧君,女,黎族,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2017年起任晴隆縣碧痕鎮新坪村農戶幫扶責任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組織圓了我的「網格員」夢丨晴隆縣碧痕鎮新莊村...
    2019年12月,晴隆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決定在全縣教育系統抽調網格員。時任晴隆縣碧痕鎮新莊小學一級教師的我,聽到這一消息後,興奮了好幾天。在學校推選網格員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主動請纓,分析了自己當網格員的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小等子」的那些事丨晴隆縣紫馬鄉屯上村...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一戶母子倆相依為命的貧困戶,母親羅氏是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身材消瘦,聽力有障礙,但每次去她家,總能聽到她開心的笑聲,看到她慈祥的面容。  他兒子姓王,乳名「小等子」。是老人唯一的兒子。今年40歲,胖墩墩的,頭髮稀少,至今未婚。  每次去他家走訪,他總是會向我反映各種困難,我多次動員他找些事做,他總說「要在家照顧母親,再說也沒人上門請,我怎麼做。」
  • 「我的扶貧故事」布依寨裡有我的牽掛丨晴隆縣沙子鎮林場學校教師...
    年過半百且投身教育生涯36年的我,在臨近退休的年齡,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在這幾年的扶貧工作中,最讓我最牽掛的是潘仕學家。剛接手扶貧任務好比摸著石頭過河,當我第一次來到偏遠的香莊村時,讓我意外的是問路沒人願意給我帶路,好像布依寨的封閉讓任何外來的人和事都備受「關注」,村民們對我有所防備,仿佛連看我的眼神都充滿了排斥,我只能通過電話聯繫上我的貧困戶。走進潘仕學家,看到床鋪凌亂、桌子椅子汙穢不堪、衣服鞋子到處堆放,髒碗堆放在灶臺上也沒有洗。
  • 「我的脫貧故事」脆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明天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荷...
    我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於2018年搬遷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荷社區。原來我家居住在晴隆縣雞場鎮大地村東瓜林組,全家共有7口人——我的父母和弟弟、還有我的妻子、兒女。晴隆縣三寶街道2013年11月份,父親到黔西南州醫院檢查後發現,半邊身體麻木癱瘓,行走不便,醫治還要很長時間,且每天都要服200多元的中藥等,這個檢查結果打破了我家原本平靜幸福的生活。怎麼生活下去,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既迷茫又害怕。那段時間,我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每天閉上眼睛就是在想一家人今後怎麼過。
  • 「我的扶貧故事」以德樹人 用心幫扶 ︱ 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教師...
    我叫辛加法,今年36歲,是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的一名教師。2007年畢業於六盤水市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同年參加教師考試進入水城縣鹽井鄉馬安小學任教,次年9月借調到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任教。  首先在德育上不掉隊,教師應該以德樹人,學生一進校門我就會從生活、學習、思考等小事中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
  • 「我的扶貧故事」我理解了脫貧攻堅的真正意義丨岑鞏縣龍田鎮胡...
    近日,我再次到岑鞏縣大榕小區,走進易般戶龔光榮家裡,為其宣傳脫貧攻堅普查及所享受的扶貧政策時,他的兩個孩子雙紅和山紅在打掃衛生,看到我,山紅跑過來對我說,今天她要給我唱首《聽我說謝謝你》的歌曲和舞蹈,作為禮物送給我。
  • 「我的扶貧故事」異鄉裡的扶貧情|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教師袁富巧
    我叫袁富巧,30歲,是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的一名教師,從雲南到六盤水,這是我在異鄉工作的三年,也是我參加扶貧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帶著滿腔熱情和理想,我包保慕尼克村沙地組四戶貧困戶,光榮地成為一名基層幫扶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做一名優質課程的「上門服務員」丨觀山湖區外國...
    我叫張德民,是貴陽市觀山湖區外國語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今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23年,也是我開始教育扶貧幫扶的第三年。張德民(左二)與工作室的老師一起開展教學研修活動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
  • 「我的扶貧故事」儘自己全力去發展村子丨晴隆縣雞場鎮大地村村...
    我叫車正剛,是晴隆縣雞場鎮大地村的村主任,也是縣人大代表。以前的大地村,路不好,村裡也破破爛爛的,衛生環境一塌糊塗。  記得2005年之前,我在外務工,不過對家鄉我一直掛念著,總是想要回來發展,後來聽說我們那山地羊和山地雞都非常不錯,我就回到了村裡,開始了養雞、養羊,那幾年發展得還不錯。周邊不少群眾,也跟著養了一些,大家都賺了一些錢,不過要想真正的改變村子的情況,還有許多需要解決。
  • ...故事」「家人」叫我回家吃飯丨晴隆縣花貢鎮白勝村幫扶責任人曹卉
    2017年接觸幫扶工作,當時的我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直至今日,幫扶工作細化再細化,已經不再茫然的我,回首這段特別的日子,感動我的事情特別多。記得2018年臨近春節,我已經回到老家,正和家人一起打掃房屋迎新年時,我接到幫扶對象的電話,他邀請我們一家去吃「殺豬飯」。
  • ...國家政策讓我有了好生活丨晴隆縣碧痕鎮東風村沙家坪組村民李志琴
    我叫李志琴,今年40歲了,家住碧痕鎮東風村沙家坪組,我家有6口人,我在2001年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導致手部殘疾,腳走路也不便,經常要去醫院治病,那時生活過得很艱難,因為家窮,沒有錢治病,全靠我大哥家向別人借錢幫我看病,我很感謝大哥。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駐香港部隊官兵幫建貴州省晴隆縣第六小學
    本報訊 凌方藝、彭秋玭報導: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晴隆縣等最後一批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摘帽。脫貧不脫幫扶,11月30日,在晴隆縣第六小學會議室,結對幫扶的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官兵正與該校商討後續幫建計劃。這個小學是晴隆縣三寶彝族鄉的學校。三寶彝族鄉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山高坡陡,缺水嚴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2019年,該鄉成建制易地扶貧搬遷,有了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條件,村民收入不斷增加,但搬遷後的第六小學基礎設施依然落後,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亟待提高。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師生「奇緣」|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教師曾莉
    劉世先所說的「娃兒們的姑姑」就是我。我叫曾莉,是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的一名教師。給劉世先當「家庭教師」,是我這幾年的使命和擔當。   劉世先家與我的「奇緣」,得從2017年說起。這一年,作為貧困戶的劉世先家,成為了我的幫扶對象。從懵懂青澀的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在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貧困戶的相互「幫扶」見證了曾莉的成長,角色的轉變也見證了曾莉與劉世先家不解的師生情。
  • 「我的扶貧故事」一切為了侗寨群眾過上好日子丨錦屏縣九勺村第一...
    我叫袁繼林,是黔東南州林業局派駐錦屏縣彥洞鄉九勺村第一書記。由於我生在農村,對農村、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與群眾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袁繼林(右一)幫群眾插秧2018年3月,在組織的統一安排下,我來到這個偏遠村寨當起了第一書記。  為了讓群眾儘快脫貧致富,到村後我就積極投入到了扶貧工作中,奉獻自己的辛勤和汗水。
  • ...在教育扶貧的路上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二小學教師羅開學
    驚喜之時,我懸著的心也終於平靜下來!胡滴滴是我包保戶胡平的女兒,我幫扶她家後,成了微信好友,這一平臺成了我鼓勵他好學習和關心她就業的主渠道。現就業於月亮河鄉人民政府辦公室的胡滴滴我叫羅開學,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二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已紮根農村教育30餘載。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個不能少」丨興仁市鳳凰中學校長周維
    崔應海是我包保的貧困戶,家住興仁市巴鈴鎮小寨村,由於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不能正常與人交往,沒有收入,兩個孩子在讀大學,致使家庭貧困,我們也因此結緣。回想起2016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訪崔應海家,在村幹部幫助下,我們穿過雜草叢林,在半山腰的一個土洞裡找到他「家」,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心裡酸酸的,有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扶貧故事」「小錢」這個稱呼很親切丨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第...
    剛到村裡的時候,每走訪一戶,我都會用本子記錄了解到的情況,並拍下戶口簿和住房的照片,以便在下一次走訪時能夠快速回憶起群眾家的情況。為了方便走訪,我還繪製了網格組的路線圖,通過路線圖可以準確找到要去的農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