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脆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明天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荷...

2021-01-10 天眼新聞

我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於2018年搬遷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荷社區。原來我家居住在晴隆縣雞場鎮大地村東瓜林組,全家共有7口人——我的父母和弟弟、還有我的妻子、兒女。

晴隆縣三寶街道

2013年11月份,父親到黔西南州醫院檢查後發現,半邊身體麻木癱瘓,行走不便,醫治還要很長時間,且每天都要服200多元的中藥等,這個檢查結果打破了我家原本平靜幸福的生活。

怎麼生活下去,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既迷茫又害怕。那段時間,我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每天閉上眼睛就是在想一家人今後怎麼過。但作為家庭的老大,為了讓一家人的生活重新振作起來,我必須要站出來。我下定決心要振作起來,一定要撐起這個家。

鎮、村幹部了解我家情況後,經常找我談心。同時,在各級審核評議後,2013年底,我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精準扶貧政策扶持。

之後,我們家又享受了健康扶貧,大病補充醫療保險、教育資助、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扶貧政策,家庭條件逐漸變好,讓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2018年,我家搬遷到晴隆縣三寶街道,解決了一家人的房屋居住問題。

不過,我不想一直靠政策活著,因為我還年輕,我得靠自己的能力脫貧。村裡知道我想要出去務工掙錢養家餬口,就建議我在晴隆縣城裡學汽車修理,一是工資高又穩定,二是還可以照顧家裡、照看父親。

於是,在街道的幫助下,我到晴隆縣宋得軍汽車修理廠,開始了修理汽車的工作,按天計薪。因為剛處於學習期間,在車間工作一天能拿到50多元的收入。

工作期間,為了省錢,我午飯買個包子或者方便麵吃就繼續工作,雖不是太好,但是我非常的安心。

現在,汽車的很多問題我都能修理好,顧客都很滿意,說我修理技術好,對他們很客氣。我的工資也從以前的1500元增加到了現在的5000多元,逐漸擔起了家庭的頂梁柱。

經過這幾年的治療,我父親的身體也大有好轉,現在還可以到外面去務工,弟弟也大學畢業在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當臨聘教師,為家庭經濟收入增添了力量,我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我明白,意外的發生是我不可改變的,但未來的人生卻緊緊地掌握在我手中。我不等不靠,希望我脆弱的肩膀能夠擔起家庭的重擔,能夠為家庭撐起一片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們離小康生活越來越近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箐社區搬遷群眾龍洪現
    自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家的境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步邁向了小康生活,而這全得益於國家的脫貧政策。我叫龍洪現,家住晴隆縣長流鄉鳳凰村窪子組,家中有9口人。原來,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大兒子在外務工和妻子在家務農、養豬。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
  • 「我的扶貧故事」「詩話扶貧」 組工幹部的熱忱與真情 丨晴隆縣...
    審時度勢做決策,實事求是恆不變;  黨員幹部衝一線,誓奪全勝換晴天;  青山綠水齊上陣,黔中大地凱歌旋;  脫貧攻堅闖新路,減貧奇蹟世罕見;  我叫羅開峋,這是我2020年3月10日,在組織的安排下,成為晴隆縣蓮城街道火把村的一名駐村幫扶幹部時,寫下的一首打油詩。因愛好文字,在駐村期間,時常以詩話的形式記錄著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在坪堡村,我看到公路已修到了每家每戶,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平房,有的人家還建起了小洋房……坪堡村脫貧了,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了,他仍然一直戰鬥在第一線。(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周軍 整理)搬出一片新天地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 楊湧富「一排排整齊的樓房聳立在山間,月亮湖上微波粼粼船兒飄蕩;金門廣場裡,阿妹阿哥載歌載舞,歌聲飛揚!產業園區內員工們辛勤工作,笑聲迴蕩!」這是我現在居住的新城——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我叫胡碧君,是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新坪村的幫扶責任人。平時的工作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在走村串戶做資料。為了讓貧困戶早日脫貧奔向小康,又考慮到他們的知識文化程度,我每次都耐心細緻地與他們交談,對於蠻橫頑固的貧困戶,我積極引導和開導,慢慢地讓他們接納我。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三寶的不解之緣丨晴隆縣人社局副局長何建磊
    初識三寶彝族鄉是在2006年8月,當時組織選派我到三寶彝族鄉擔任副鄉長。記得到三寶報到的那天,一路上沿著崎嶇的山路,大概走了五六小時,才來到三寶鄉。那時,三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偏闢、貧窮、落後、自然條件差……由於三寶鄉距離縣城較遠,且交通極為不便,有時候,我一待就是幾個月。也正因此,我一有時間就到群眾家中走訪,與群眾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成了朋友。帶隊動員群眾搬遷後來的工作安排讓我離開了三寶這個地方,再一次返回的時候已經闊別十餘年。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在坪堡村,我看到公路已修到了每家每戶,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平房,有的人家還建起了小洋房……坪堡村脫貧了,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了,他仍然一直戰鬥在第一線。(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周軍 整理)搬出一片新天地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 楊湧富「一排排整齊的樓房聳立在山間,月亮湖上微波粼粼船兒飄蕩;金門廣場裡,阿妹阿哥載歌載舞,歌聲飛揚!產業園區內員工們辛勤工作,笑聲迴蕩!」這是我現在居住的新城——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
  • 「我的扶貧故事」組織圓了我的「網格員」夢丨晴隆縣碧痕鎮新莊村...
    2019年12月,晴隆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決定在全縣教育系統抽調網格員。時任晴隆縣碧痕鎮新莊小學一級教師的我,聽到這一消息後,興奮了好幾天。在學校推選網格員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主動請纓,分析了自己當網格員的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三寶的不解之緣丨晴隆縣人社局副局長何建磊
    初識三寶彝族鄉是在2006年8月,當時組織選派我到三寶彝族鄉擔任副鄉長。記得到三寶報到的那天,一路上沿著崎嶇的山路,大概走了五六小時,才來到三寶鄉。那時,三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偏闢、貧窮、落後、自然條件差……由於三寶鄉距離縣城較遠,且交通極為不便,有時候,我一待就是幾個月。也正因此,我一有時間就到群眾家中走訪,與群眾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成了朋友。帶隊動員群眾搬遷後來的工作安排讓我離開了三寶這個地方,再一次返回的時候已經闊別十餘年。
  • 「我的扶貧故事」初來乍到的指揮長遇到了棘手事丨晴隆縣沙子鎮...
    「聽說新指揮長是個女的?是哪一個呢?」「是哪個女的,行不行哦……」2019年底,我剛到晴隆縣沙子鎮小寨社區的時候,就聽到了有人在這樣說。我知道,之前在「六比六評」中小寨社區是倒數第一,有很多焦頭爛額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很多幫扶責任人都迫切希望手裡的問題能抓緊解決,避免下次再「登臺亮相」,所以對新來的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非常地在意。於是,我一到小寨社區就召開會議,安排工作部署,在會議結束後,立馬讓村裡的幹部帶著我進村裡走訪。
  • ...同行脫貧路·心連心共敘黨恩情|三寶街道組織幹群共吃連心飯...
    10月27日,晴隆縣三寶街道以社區為單位,組織幫扶責任人、網格員與群眾「共吃連心飯」活動。當天一大早,三寶街道新塘社區、新寶社區、新坪社區幹群就分別在各社區的廣場上擺滿了圓桌,邊上做菜的幹部和群眾也已經忙得不可開交。
  • 晴隆三寶街道:搬進了城 開啟了新生活
    冬日午後,溫暖的陽光照射下晴隆縣三寶街道裡,王正麗正在自己的奶茶店裡熟練的為客人調製一杯杯奶茶,店門口,購買奶茶的客人已經擠成一排。「客人挺多的,每個月都有著不錯的收入。」王正麗邊調製奶茶邊介紹,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我家是從三寶彝族鄉搬遷到這裡來的,現在在這裡有了新房子,我在家開了一個奶茶店,老公也在外面穩定的工作,和搬遷之前比起來,真的好太多了。」說起搬遷前的生活,王正麗眼中仍然有著淚水。那時候,她家住在深山,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因為地少,大多數時間只能靠外出務工,根本照顧不了家裡。
  • 「我的扶貧故事」布依寨裡有我的牽掛丨晴隆縣沙子鎮林場學校教師...
    年過半百且投身教育生涯36年的我,在臨近退休的年齡,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在這幾年的扶貧工作中,最讓我最牽掛的是潘仕學家。剛接手扶貧任務好比摸著石頭過河,當我第一次來到偏遠的香莊村時,讓我意外的是問路沒人願意給我帶路,好像布依寨的封閉讓任何外來的人和事都備受「關注」,村民們對我有所防備,仿佛連看我的眼神都充滿了排斥,我只能通過電話聯繫上我的貧困戶。走進潘仕學家,看到床鋪凌亂、桌子椅子汙穢不堪、衣服鞋子到處堆放,髒碗堆放在灶臺上也沒有洗。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臉上的笑容讓我感動 讓我留戀丨晴隆縣中營鎮...
    「我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喝上自來水。」 晴隆縣中營鎮新光村村民彭興堯說完,隨即將雙手伸向了我。握著彭興堯的雙手,看著他淳樸的笑容,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堅定了幫助他家脫貧致富的信心。2019年2月,初入晴隆,磅礴高山、雄奇險峻、抗戰舊址、濃霧天冷、壁立千仞是我的第一印象。臨之目眩的「上下十五裡」,路窄彎急的北部公路,讓我感受到晴隆縣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我心底升起了對晴隆扶貧工作者的敬佩之意。不過,很快我也踏上了扶貧的道路。剛去新光村走訪時,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戶況,我請了單位老同事帶著我走村串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翻身仗」丨晴隆縣安谷鄉前進村第一書記...
    「顧書記,你到我家去坐一下嘛,我有話和你說。」有一次進入村裡走訪的時候,勝利二組李壓歲老人家拉著我的手邊說邊往家裡走。「我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你們為我家做了這麼多好事,我要讓我的孫子珍惜獲得教育的機會,出了大學門就要為人民服務。」
  • 「我的扶貧故事」「雁歸故鄉」戰脫貧丨新屯街道納壩村支部書記梁...
    我叫梁登明,現任望謨縣新屯街道納壩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之前,我在深圳市務工,月收入7000元左右。本想安安分分打幾年工就「衣錦還鄉」,卻被一次次的電話喚醒,「納壩村脫貧攻堅需要你回來一起戰鬥!」起初,我心裡還是有些不舍,捨不得讓自己的愛人一個人在深圳打拼,也捨不得相處幾年的工友情。但一想到回村能幫更多的村民脫貧,我就堅定了自己回村的決心。「從摸石頭過河」到現在「略知一二」,我用了4年時間。要想富先修路,新寨組急需修一條連通壩當組的通組路。
  • 「我的脫貧故事」李小鳳:搬進新房子 迎來新生活
    藍色字體,關注黔妹妹我叫李小鳳,是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點景寧小區的一名搬遷戶,曾作為一名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在國家的好政策下,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探索,找到了通向小康新生活的道路方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威寧的七彩督戰生活丨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
    我是王聰,清明節後,乘著清風、背著行囊,跟隨省級掛牌督戰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來到寒風凜冽的威寧自治縣。作為一名督戰隊員,能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收官戰,即是一份幸運,也是一份責任。7個多月以來,我總能聽到老百姓由衷感謝的話語,「黨的政策好!住院的錢國家報銷了!我的房子是政府出錢修的!現在隨時都有自來水了!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