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三寶的不解之緣丨晴隆縣人社局副局長何建磊

2021-01-12 天眼新聞

初識三寶彝族鄉是在2006年8月,當時組織選派我到三寶彝族鄉擔任副鄉長。記得到三寶報到的那天,一路上沿著崎嶇的山路,大概走了五六小時,才來到三寶鄉。

那時,三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偏闢、貧窮、落後、自然條件差……

由於三寶鄉距離縣城較遠,且交通極為不便,有時候,我一待就是幾個月。也正因此,我一有時間就到群眾家中走訪,與群眾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成了朋友。

帶隊動員群眾搬遷

後來的工作安排讓我離開了三寶這個地方,再一次返回的時候已經闊別十餘年。那是2017年11月初,正是三寶彝族鄉易地扶貧搬遷攻堅階段,我有幸被組織抽調到三寶彝族鄉,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接到通知後,我的內心有一份欣喜、也有一份忐忑,欣喜是因為又可以再次回到以前工作的地方,回到那熟悉的環境,那裡的一切仍長期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忐忑是因為易地扶貧攻堅戰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特別是整鄉搬遷,更是難上加難,我怕自己做不好,有負組織的重託。

再次來到三寶鄉後,第一天到青龍組楊佩逾家開展動員工作時就遇到了困難。楊佩逾母親年齡較大,思想比較保守,我來之前,工作組就已經連續做了一個星期的工作都沒有做通。楊佩逾母親說:「要去別人家,我們不去。」不僅如此,她還非常擔心楊佩逾和我們交流,害怕楊佩逾同意搬遷。

動員群眾搬遷

不過,楊佩逾和我一直有交情,平時稱兄道弟。和他交談後,他告訴我,他家老家房子面積大,又裝修好了,戶口上只有3口人,搬上去享受的房子面積只有60平方米,不夠住。如果能夠讓家裡兩個老人和他家一起享受5人戶的100平方米搬遷住房,他是想搬的。

了解楊佩逾的真實想法後,我們一方面向鄉指揮部匯報這種情況,一方面繼續做其思想工作,並開車送楊佩逾一家到晴隆阿妹戚託小鎮來看這裡的搬遷安置房。

當楊佩逾看來到阿妹戚託後,被這景區房所吸引。同時,我們乘熱打鐵,積極主動與楊佩逾算經濟帳、算教育帳、算醫療帳,向他介紹搬遷後各項優惠政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通過多次動員宣傳,並結合他家實際共同生活的人口數進行耐心細緻地解釋,最終他毫不猶豫地選了一套5人戶的新房子,高高興興地入住了。並且還在阿妹戚託小鎮開了一個理髮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平日裡,他還經常打電話邀我去他家吃飯。

群眾搬遷到新家

針對外出務工的群眾,我曾兩次帶隊到貴陽市三橋後壩三寶群眾聚集的務工地,做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宣傳工作。每當走到群眾租的房子處時,幾乎是親戚朋友,個個說話客氣親熱,態度和藹可親。但是,一談到易地扶貧搬遷時,他們的態度立馬來了個360度大轉彎。有的不理解政策、對政府不認可,有的直接說不稀罕什麼搬遷政策,各種碰壁嚴重打擊著我們的信心。但是我始終相信,萬事開頭難,只要用心、用情把政策講穿,總會得到群眾的認可。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輪番思想動員之下,群眾終於想通了,同意了搬遷了。

2020年9月,因搬遷任務圓滿完成,根據組織安排,我重新返回縣人社局上班,而我包保的搬遷戶我卻始終沒有忘記,每個禮拜我都會抽時間到阿妹戚託小鎮去走訪看望他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三寶的不解之緣丨晴隆縣人社局副局長何建磊
    初識三寶彝族鄉是在2006年8月,當時組織選派我到三寶彝族鄉擔任副鄉長。記得到三寶報到的那天,一路上沿著崎嶇的山路,大概走了五六小時,才來到三寶鄉。那時,三寶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偏闢、貧窮、落後、自然條件差……由於三寶鄉距離縣城較遠,且交通極為不便,有時候,我一待就是幾個月。也正因此,我一有時間就到群眾家中走訪,與群眾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和他們成了朋友。帶隊動員群眾搬遷後來的工作安排讓我離開了三寶這個地方,再一次返回的時候已經闊別十餘年。
  • 「我的脫貧故事」脆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明天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荷...
    我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於2018年搬遷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荷社區。原來我家居住在晴隆縣雞場鎮大地村東瓜林組,全家共有7口人——我的父母和弟弟、還有我的妻子、兒女。晴隆縣三寶街道2013年11月份,父親到黔西南州醫院檢查後發現,半邊身體麻木癱瘓,行走不便,醫治還要很長時間,且每天都要服200多元的中藥等,這個檢查結果打破了我家原本平靜幸福的生活。怎麼生活下去,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既迷茫又害怕。那段時間,我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每天閉上眼睛就是在想一家人今後怎麼過。
  • 「我的扶貧故事」「詩話扶貧」 組工幹部的熱忱與真情 丨晴隆縣...
    我叫羅開峋,這是我2020年3月10日,在組織的安排下,成為晴隆縣蓮城街道火把村的一名駐村幫扶幹部時,寫下的一首打油詩。因愛好文字,在駐村期間,時常以詩話的形式記錄著工作。用腳步丈量扶貧愛好文字的我,在2015年的時候,因為一篇文章,與晴隆縣組織部門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小等子」的那些事丨晴隆縣紫馬鄉屯上村...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一戶母子倆相依為命的貧困戶,母親羅氏是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身材消瘦,聽力有障礙,但每次去她家,總能聽到她開心的笑聲,看到她慈祥的面容。  他兒子姓王,乳名「小等子」。是老人唯一的兒子。今年40歲,胖墩墩的,頭髮稀少,至今未婚。  每次去他家走訪,他總是會向我反映各種困難,我多次動員他找些事做,他總說「要在家照顧母親,再說也沒人上門請,我怎麼做。」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
  • 「我的扶貧故事」布依寨裡有我的牽掛丨晴隆縣沙子鎮林場學校教師...
    年過半百且投身教育生涯36年的我,在臨近退休的年齡,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在這幾年的扶貧工作中,最讓我最牽掛的是潘仕學家。剛接手扶貧任務好比摸著石頭過河,當我第一次來到偏遠的香莊村時,讓我意外的是問路沒人願意給我帶路,好像布依寨的封閉讓任何外來的人和事都備受「關注」,村民們對我有所防備,仿佛連看我的眼神都充滿了排斥,我只能通過電話聯繫上我的貧困戶。走進潘仕學家,看到床鋪凌亂、桌子椅子汙穢不堪、衣服鞋子到處堆放,髒碗堆放在灶臺上也沒有洗。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平凡瑣事是我扶貧中的大事丨晴隆縣雞場鎮...
    自從進村入組開展工作的那一天起,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但我不知道從哪裡入手,本組有多少農戶,多少貧困戶,路從哪裡走,我都不知道,我該怎麼去幫扶,怎麼去解決他們的困難,怎麼去讓他們致富?困惑一直在我心裡揮之不去。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臉上的笑容讓我感動 讓我留戀丨晴隆縣中營鎮...
    「我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喝上自來水。」 晴隆縣中營鎮新光村村民彭興堯說完,隨即將雙手伸向了我。握著彭興堯的雙手,看著他淳樸的笑容,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堅定了幫助他家脫貧致富的信心。2019年2月,初入晴隆,磅礴高山、雄奇險峻、抗戰舊址、濃霧天冷、壁立千仞是我的第一印象。臨之目眩的「上下十五裡」,路窄彎急的北部公路,讓我感受到晴隆縣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我心底升起了對晴隆扶貧工作者的敬佩之意。不過,很快我也踏上了扶貧的道路。剛去新光村走訪時,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戶況,我請了單位老同事帶著我走村串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小等子」的那些事丨晴隆縣紫馬鄉屯上村...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一戶母子倆相依為命的貧困戶,母親羅氏是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身材消瘦,聽力有障礙,但每次去她家,總能聽到她開心的笑聲,看到她慈祥的面容。  他兒子姓王,乳名「小等子」。是老人唯一的兒子。今年40歲,胖墩墩的,頭髮稀少,至今未婚。  每次去他家走訪,他總是會向我反映各種困難,我多次動員他找些事做,他總說「要在家照顧母親,再說也沒人上門請,我怎麼做。」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的新生活丨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楊湧富
    我叫楊湧富,地道的晴隆縣三寶鄉人,同時也是阿妹戚託小鎮的新主人,一個因搬遷過上幸福新生活的新市民。今年30歲的我,曾因三寶鄉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外務工8年之久。我的老家三寶鄉,在山坳深處,地勢偏僻,只有一條狹窄崎嶇的道路與外界連接,外面的產業進不來,生產生活只能靠傳統種植,典型的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一直渴望能走出大山,但貧窮又讓我不敢大膽地走出去。在我以為要一直以外出務工為生之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和轉折。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老公扶貧去了,他到村裡後要到每個周五的晚上才能回家來,有時候他工作忙,周末也不回來。老公一天在村裡到底幹了些什麼,我想一探究竟。那年暑假的一個周末,老公回來一天後又要走了,我告訴他,我也要去。我軟磨硬泡,老公答應了我。就這樣,我懷著孕挺著個大肚子和老公 一起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老公扶貧去了,他到村裡後要到每個周五的晚上才能回家來,有時候他工作忙,周末也不回來。老公一天在村裡到底幹了些什麼,我想一探究竟。那年暑假的一個周末,老公回來一天後又要走了,我告訴他,我也要去。我軟磨硬泡,老公答應了我。就這樣,我懷著孕挺著個大肚子和老公 一起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
  • 「我的扶貧故事」組織圓了我的「網格員」夢丨晴隆縣碧痕鎮新莊村...
    2019年12月,晴隆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決定在全縣教育系統抽調網格員。時任晴隆縣碧痕鎮新莊小學一級教師的我,聽到這一消息後,興奮了好幾天。在學校推選網格員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主動請纓,分析了自己當網格員的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移民搬遷的不解之緣丨水城縣比德鎮水庫村...
    我叫黎世龍,2015年4月參加水城縣招考來到比德鎮比德村任村文書。2018年1月,根據鎮黨委、政府的安排轉任比德鎮移民站負責人,從此便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據當地村民說:「以前出山的必經之路還不到半米寬,運送東西全靠人背馬馱,家門口的豬食盆都要拿根繩子拴到樹上,不然怕滾下山。」寨子裡沒有學校,黃家溝的娃娃讀書得走山路到鎮上才能上學,最少也要走上一個半小時。寨子裡也沒有醫生,黃家溝的村民生病了,買盒感冒藥也要走路幾十裡到鎮上來買。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翻身仗」丨晴隆縣安谷鄉前進村第一書記...
    「顧書記,你到我家去坐一下嘛,我有話和你說。」有一次進入村裡走訪的時候,勝利二組李壓歲老人家拉著我的手邊說邊往家裡走。「我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你們為我家做了這麼多好事,我要讓我的孫子珍惜獲得教育的機會,出了大學門就要為人民服務。」
  • 把脈問診,南充市人社局副局長陳利一行到西充縣督導就業扶貧工作
    為確保人社系統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4月13日-14日,市人社局副局長陳利一行到西充縣對貧困家庭技能培訓和就業促進扶貧進行專項督導。督導組一行先後深入建檔立卡貧困村、就業扶貧車間、中小微企業和貧困戶家中,通過實地走訪、查閱資料、電話回訪等方式,就政策落實情況、公益性崗位使用管理情況、"一庫五名單"建立完善情況、就業扶貧載體情況、貧困戶家庭就業基本情況等進行督查。
  • 「我的扶貧故事」儘自己全力去發展村子丨晴隆縣雞場鎮大地村村...
    我叫車正剛,是晴隆縣雞場鎮大地村的村主任,也是縣人大代表。以前的大地村,路不好,村裡也破破爛爛的,衛生環境一塌糊塗。  記得2005年之前,我在外務工,不過對家鄉我一直掛念著,總是想要回來發展,後來聽說我們那山地羊和山地雞都非常不錯,我就回到了村裡,開始了養雞、養羊,那幾年發展得還不錯。周邊不少群眾,也跟著養了一些,大家都賺了一些錢,不過要想真正的改變村子的情況,還有許多需要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戰士,我不能退丨晴隆縣雞場鎮田壩村五組幫扶...
    怎麼讓群眾相信我?他們會支持我的工作嗎?……對於剛剛走出學校大門就要奔赴脫貧攻堅戰場的我,一切令人感到焦慮又恐慌。  2019年12月,我成為雞場鎮田壩村五組的一名駐村幫扶幹部。從此,這裡的63戶群眾生產生活與我息息相關。駐村工作,壓力巨大,如果做得不好,將直接關係到能否高標準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我也對不起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