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為獲得「紅樹林獎」先進個人頒獎。
陸建新講述他與深圳建設發展的故事。
原標題:致敬奮鬥者 禮讚新時代
福田區首設「紅樹林獎」,表彰30個先進集體和60位先進個人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27日訊 致敬奮鬥者,禮讚新時代。
昨晚,深圳廣電集團1800平方米演播廳氣氛熱烈,由福田區委區政府主辦的「紅樹禮讚——深圳市福田區紅樹林獎頒獎儀式」在此舉行,30個先進集體和60位先進個人被授予「紅樹林獎」。
這是一場致敬奮鬥者,表彰先進者的大會,也是一場總結福田30年發展經驗,啟示未來的大會。
榮膺「紅樹林獎」的先進集體個人,他們中有為特區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拓荒牛」,有為國爭光、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披肝瀝膽的一線英雄,也有在平凡中創造偉大、用大愛感動深圳的文明楷模,更有在創新驅動、脫貧攻堅中昂然屹立的中流砥柱。這一晚,他們站在了聚光燈下,接受著人們用鮮花和掌聲送上的敬意。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福田建區30周年。回顧福田發展歷程,一代代福田人在這裡燃燒激情、揮灑汗水、勇擔使命、砥礪奮進,讓福田從「水田灘涂」之地,蝶變為「金融+科技+文化」現代產業體系強力支撐的城市中心區,成為深圳名副其實的「城市主客廳」。
福田區委、區政府首次設立「紅樹林獎」,旨在向這些走在時代前列、心懷腳下熱土的奮鬥者們致敬,讓這座城市記住他們的奉獻和風採,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全區人民繼續發揚先行有我、家國同在的新時代精神,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1
熱土耕耘實幹者足音鏗鏘
紅樹根深,迎風向海。堅毅奉獻、逐夢先行的紅樹精神,貫穿在每一組獲獎者的動人故事中。
40年特區篳路藍縷,是這樣一批人受命出徵,在這片土地上打下第一根樁,建起第一座高樓,闖出一片新天;三十載福田砥礪耕耘,是這樣一群先行者闖關奪隘,以紅樹般的堅毅品格和奉獻精神,成為開創首善之區的中堅力量。
第一組走向領獎臺的,是在經濟特區早期的歲月崢嶸中刻下深深印跡的時代「拓荒牛」。
大屏幕上,一幅一位下工地的戰士渴極了就地喝泥塘水的照片,將現場觀眾帶入那段基建工程兵投入特區建設的激情燃燒的歲月。當年,深圳的建設條件非常艱苦,施工地離生活區非常遠,有的戰士施工結束後,到了喝水的地方,可以趴著喝10分鐘。
作為基建工程兵的代表,馬成禮第一個走上領獎臺,領取這份沉甸甸的榮譽。1979年來深圳的他,先後帶領大家建成市委大樓、深圳第一棟高層建築電子大廈、友誼商店,以及開創了「三天一層樓」深圳速度的國貿大廈,曾獲「全國模範軍隊轉業幹部」獎章。
基建工程兵的「拓荒牛」精神,是深圳的一張名片。「這份榮譽屬於所有在特區土地上灑下汗水,奉獻青春的基建工程兵。」馬成禮說。
深圳特區40年,就是一首《春天的故事》。故事裡不僅有城市的成長,更由一代人,變成三代人,一個人變成一群人的旋律。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來到深圳,為改革開放指明道路。而他的聲音,就是在深圳,通過一篇萬字雄文,傳遍了中國,也傳遍了世界。
這篇文章就是時任《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陳錫添,於當年3月26日在《深圳特區報》發表的著名新聞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在國內,從中央到各省級媒體全面轉載,中央電視臺罕見地進行了45分鐘的全文播報。「為改革開放進一步再掀高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給予文章極高的評價,與此同時,國外各大通訊社紛紛轉載,文章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的熱潮。
作為這一重要事件的見證者和記錄者,陳錫添昨晚登上獎臺,分享了背後的故事,他表示:「作為記者,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心裡裝著大局,裝著群眾,就不會犯錯誤,就能出作品。」
歌曲《春天的故事》詞作者蔣開儒也來到現場。年近六旬年紀來到深圳重新創業,第一站就來到福田,根據自己對深圳的感悟創作出《春天的故事》,蔣開儒身上帶著深圳敢闖敢拼的印記。如今已經85歲高齡的他,依舊在創作一線,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因為深圳永遠年輕、包容、有活力,這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在這裡永遠是『春天』。」日前,蔣開儒還入選了深圳經濟特區40年創新創業和先進模範人物。昨晚的活動現場,蔣開儒還現場朗誦了為晚會創作的歌詞——《一步一層天》。
2
使命賡續時代驕子逐夢馳騁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眼裡有星辰,心中有大海,始於福田,立足深圳,胸懷國家,把肩上的使命化為無悔的擔當,在福田這塊踐行高質量發展的高地上如添雙翼,不斷創造著面向未來的加速度。
被譽為大國重器的「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發,走進世界前列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它的投建標誌著我國核電技術完成了從全面依賴國外技術到全面自主創新的升級轉變。按照2019年度用電量測算,一臺華龍一號機組的發電量,即可滿足福田區用電需求。如今華龍一號已經走出國門,成為中國核電工業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而研發「華龍一號」,為中國核電實現這場逆襲的關鍵團隊就在深圳福田——中廣核研究院,他們是一支平均年齡30歲的年輕隊伍,如今,這群80、90後們已經開始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研發當中。
活動現場,中廣核研究院承擔大國重器「華龍一號」研發任務的三組科研工作者登上獎臺。與傳統認知有些不同,這些科學家們時尚又有趣,組建了一支中廣核ATF樂隊,現場自彈自唱的一曲《點亮2020》燃爆全場。
她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金牌得主,她是2011、2015兩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冠軍,她是20公裡、50公裡兩項女子競走世界紀錄保持者,她以一個深圳人的身份實現所有女子競走所有大型賽事的大滿貫。2019年3月9日,她以3小時59分15秒的成績,把女子50公裡競走世界紀錄一次性縮短5分11秒,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走進3小時門檻的女子選手,一舉超過同項目男子競走的亞洲紀錄。
她是劉虹。2005年,劉虹從江西來到深圳,落戶福田,成為一名深圳人,從此正式拉開輝煌職業生涯的序幕。同年11月,她入選了國家隊。2006年,劉虹在多哈亞運會上獲得了田徑女子20公裡競走冠軍,以深圳人的身份,走上為國爭光的賽道。
「我對這座城市很有感情,如果沒有在福田這3年打下的根基,可能就沒有我今天的成績。我一直都說我就是福田的女兒,今天家裡辦大事,我一定得回來!」昨晚,正在備戰明年東京奧運會選拔賽的劉虹攜家人登上獎臺,分享了她與這座城市的故事。
40年過去,深圳依舊年輕。
這樣一批青春逼人,奮鬥不息,迎風向海的年輕人,撐起了這座城市的骨架,也讓我們在他們的臉上,看到了中華民族光輝的未來和希望。
3
大愛福田文明力量滋養首善之區
首善之區,文明先行。
作為第六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的深圳中心城區,福田是文明創建的主戰場,文明的因子正一點一滴滲入到市民的生活中,融化成城市的一種高貴品質。
每位市民都是城市文明的參與者、創造者和享受者。在福田,一批平凡而偉大的人,用愛和堅持,詮釋了中華傳統文明的美德和淳樸家風,為提升這座城市的文明品格貢獻不可或缺的福田力量。
脫下紅馬甲,她只是一個普通市民,穿上紅馬甲的她,是一個傳遞溫暖與愛心的義工,20年,5萬個小時,平均每天7個小時,這是魏豔萍為這座城市志願服務的記錄。
她像一道光,為弱者驅散寒冷穿透陰霾,助無力者前行。大運會、高交會、文博會等這些深圳重大活動中,不辭辛苦默默奉獻,用自己的付出,回報這座她深愛的城市。
如今的魏豔萍,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義工的發動、組織、培訓、管理中。在她的帶動下,福田義工團隊已經發展成為一支註冊人數達2萬7千多人的龐大隊伍,他們的服務總時長已經超過1500萬小時。播撒溫暖,傳遞關愛,在她和同伴的努力下,這座城市因愛的流淌而更加熠熠生輝。
昨晚,魏豔萍走上領獎臺,分享了她做義工的感受。「在深圳,有很多人都在為這座城市付出愛,讓這座城市充滿愛的同時,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會充滿著愛,我們的身邊也會被愛所包圍著。」她說。
2008年,在深圳公安機關的一臺晚會上,4000多名公安幹警眼含熱淚,齊聲呼喚他們的戰友甦醒歸隊。他們呼喚的是23年前,執行任務時車禍受傷成為植物人的陳文亮。
1997年11月29日,下班在家陪父母吃飯的陳文亮接到一起請求增援的電話,立即放下碗筷,衝出家門。讓父母沒想到的是,那一句「回來再吃」,竟成了23年來兒子對他們說的最後一句話。兒子出事後,陳如豪結束自己的生意,把兒子照顧好,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這些年,他找遍全中國的腦科專家,自學中醫,拒絕了所有資助,自立自強地挑起家庭的重擔。
活動現場,情景朗誦《給兒子的一封信》,令現場不少觀眾流下熱淚。陳文亮的父母陳如豪、吳清琴登上講臺,獲得現場持久的掌聲。陳如豪帶來了3本厚厚的剪報本,這是精心貼滿了1998年以來所有報導兒子的報紙。「每篇報導,每剪下一張拿在手裡,就感覺是握著他鮮活的生命,證明他做的事有意義,他還活著。」他說。
為了更好地留存這些珍貴的資料,福田區將這些資料精心整理製作成3本書,一份送給陳如豪,一份作為「紅樹林獎」永久留存,一份珍藏在區檔案館。
一座城市因為繁華,可以把人吸引來這裡。一座城市只能因為有愛,才能讓人愛上這裡,留在這裡,並且感受到溫暖和幸福。無論是義工、還是慈善的企業家,他們都是甘於奉獻,讓愛在這座城市流淌的人。
4
探路先鋒奮楫行舟續寫春天的故事
創新是深圳之魂,也是福田30年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第四篇章,第一個走上領獎臺的是代表「中國高度」的陸建新。
從最基層測量員做起,陸建新紮根施工一線38年,輾轉工作於國內外8個城市,參與44項工程施工,參建工程總高度達3600餘米,被譽為「中國摩天大樓第一人」。38年來,陸建新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超高層建築從無到有、中國建築從100米級高度逐步攀升至600米級世界高度的全過程,親身參與創造了深圳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深圳地王大廈「兩天半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和廣州西塔「兩天一層樓」的世界高層建築施工速度新紀錄,使中國鋼結構施工技術從落後西方半個世紀躍升為世界領先水平。
160米的深圳國貿、146米的深圳發展中心、384米的深圳地王大廈、442米的深圳京基100、600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以及深圳新舊會展中心……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城市面貌滄海桑田,陸建新,一直「建」證著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壯大,而他,也逐漸成長為一名大國工匠。
「我們想做更多的回饋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的項目,促進建築業轉型升級,引領綠色城市和綠色節能建築、裝配式建築發展。我們也希望通過打造綠色生態環境社區,可以讓未來人類的居住環境更富生機。」他說。
陸建新參與建設的平安大廈,就是深圳高度的代表。而這座大廈背後的平安集團,用它的創新勇氣和家國情懷,成為踐行新時代深圳精神的開路先鋒。
很多人知道,平安是世界企業500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在科技驅動、「智慧扶貧」的道路上走了很遠。就在11月份,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剛剛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脫貧攻堅奉獻獎。
1995年,平安集團捐資25萬元,在湖南常德石門縣落成三層樓高的現代化學校,學校更名為「平安希望學校」,成為平安援建的第三所希望小學。當晚,平安希望學校校長覃業虎來到現場,分享當年平安集團到湖南常德捐資助學的暖心故事。
「我們鄉村教育在各級組織以及平安集團的援助下越來越好,從輟學到入學,從入學到優學;從1個教師到42個教師,從1個班級到15個班級;從鄉村孩童到藍天飛行員,清華、北大都是我們鄉村校友們遠行足跡。」覃業虎說。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傳部總經理、扶貧辦副主任陳遙,來到現場講述平安集團的家國情懷。他表示,自1994年援建第一所希望小學開始,中國平安在公益、扶貧的領域裡已走過了26個年頭。現如今,中國平安以產業扶貧為基礎,疊加村醫和村教幫扶,減少貧困地區人民因病返貧的概率,並提升鄉村下一代的整體素質能力,形成具有平安特色的扶貧閉環。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金融+科技手段,扶貧鏈條的各個環節得到加固,真正為貧困地區搭建起了因地制宜、自髮式、可持續的造血機制。
「我們現在布局的是科技+生態,面向未來,中國平安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繼續推進扶貧工程,積極參與國際減貧合作,為構建沒有貧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陳遙說。
像平安這樣,紮根福田,心懷家國的企業還有很多。他們勇於開拓、勇於創新,無論走得再遠,都始終沒有忘記為什麼出發。
「新時代的號角中再一次出發,歌聲和汗水一路揮灑……」,在男高音歌唱家張英席演繹的歌曲《再一次出發》中,頒獎儀式燦爛落幕。然而,紅樹林的精神將在福田這塊幹事創業的熱土生生不息。
禮讚紅樹,就是致敬深圳!這些追夢者的璀璨星光,將照亮我們砥礪前行的道路。
當前,福田區幹部群眾正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搶抓「雙區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重大歷史機遇,先行示範再出發,首善之區當尖兵,擔起「先行」「示範」「突破」「全局」之責,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把「首善之區」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笑言/文陳興雄/圖)
獲獎個人(排名不分先後)
馬蔚華、禹國剛、王殿甫、熊劍濤、陳錫添、王琛、馬成禮、林良榮、陳湘生、陸毅萍、王肇文、嚴金明、張莎、郭晉龍、黃文輝、但昭義、陳湘波、夏楓、唐躍生、劉虹、蔣立秋、陳潔、童新、葉志中、李文榮、林順潮、何如、林曉輝、何志民、陳俊林、趙文鳳、陳如豪、孫莉莉、劉勇、陳春、林斌、柳獻共、姚吉龍、魏豔萍、胡立根、楊勤、李泓霖、高穎、梁燕英、曾春茶、張斌、張春華、封昌紅、王老豹、胡為民、程一木、鄒勝、宋揚、司馬曉、陸建新、袁廣州、葉青、劉洋、陸榮秀、廖凱
獲獎集體(排名不分先後)
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市賽格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報業集團、深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西企業有限公司、深圳華強集團有限公司、天安數碼城(集團)有限公司、福田公安分局華強北派出所、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福田)、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深圳正威(集團)有限公司、沃爾瑪(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海天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上步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福田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部、香蜜湖街道僑香社區黨委、深圳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福田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書城中心城實業有限公司、深圳音樂廳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金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區紅嶺中學(紅嶺教育集團)、深圳市福田區荔園小學(集團)、深圳市福田區園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