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龍山影廈石
九龍池瀑布
封龍書院的臺階
燕都融媒體記者 慄強 文/圖
地圖上顯示,封龍山距離石家莊市區只有15公裡,坐車可以直達。依照人們心目中傳統的大山概念,封龍山是石家莊周邊最近的山。家門口的山,登起來,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空間感上,可能都沒把那兒當回事。封龍山就是這樣一座山。
就是這樣一座山
秋天的一個周末,與崔同學約好去封龍山玩。石家莊市區有兩路公交直達山裡,遊2和遊8,我們乘坐的是遊2。難得一個晴朗周末,車上多是去山裡玩的,從他們鼓鼓的背包就可看出。沿途站臺密集,公交晃了一個小時,抵達封龍山。
別看自己在石家莊生活20多年了,這還是我第一次爬封龍山。對於山景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覺得它距離我們很近,不需消耗多少體力,就能在山中遊玩一番。爬山過程中,與我有著相似心理的遊客大有人在,是啊,封龍山最高海拔812米,一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山很難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像我這樣第一次來這裡、不知深淺的登山客。進山後,彎彎山道邊有老鄉在賣登山杖,就是那種採自山中的硬木、粗略打磨一下出售的木棍,既簡單又實用。登山杖有各種木頭的,有的有握手,有的就是一根直棍,每根價位分10元和15元不等。對於登山的人來說,剛進山,就有人提供登山杖服務,真不錯。真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看看平緩向上的山路,人們只是在老鄉攤前待一會兒,不肯多看登山杖一眼,選擇繼續上山。這讓賣杖人有點沮喪,一件迎合顧客設計的產品人們偏偏不買帳。其實,山裡人的經驗,上山下山,有杖助力,等於登山時多了一隻眼睛。
就是這樣一座山,後來,證明我們錯了。作為一座歷史名山,封龍山自有其險峻之處。它雖然山勢平緩,去往峰頂的山路很長,足夠挑戰你的耐心。我們沿東線爬山,東線大致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從山門到第一次看到環山公路(山裡有環山公路,可坐車上山),平緩山路真會給人一種不過如此的錯覺;第二段是向上攀登看到第二匝環山公路,山路難度逐漸增加;最後一段去往封龍書院,山路極陡,抬頭只見上方攀登者的雙腳。崔同學把這段形容為「小十八盤」,他爬封龍山多次,早早就備了一根山桃木登山杖,有備無患啊。
蘇東坡曾到此一遊
我這次來封龍山最大的動力是要看蘇東坡的墨寶。祖籍欒城、曾在定州做官的蘇學士,據史料記載,他也曾到封龍山一遊,深深為山頂白草寺大槐樹的超凡氣度所折服,揮毫寫下「槐龍交翠」四個大字,為我們記錄了歷史時空中真實的一刻。寺裡的這株古槐如今依然長勢喜人,樹幹需要幾個人搭手才能圍起,樹冠濃密茂盛。與封龍山中常見刺槐不同,古槐屬於國槐,它有著尖尖的葉子,樹皮紋路更為細密緊緻。園林局製作的標牌上記錄著它來自隋朝,樹齡已達1400多年了。生長在山頂,古樸蒼勁,枝繁葉茂,古槐隱隱然有封龍山樹王風範。古槐根部與山頂古井相連,地下井水滋養地面上的槐樹。「井」在古代和「龍」密不可分。能一窺「槐龍交翠」景象,我們要謝謝熱愛生活、喜歡到處題詠的蘇東坡了。
封龍山平均海拔780米,屬於典型的低山區。山中雜樹蔥蘢,平原上常見的槐、柳、榆、梨、合歡、杜梨等樹種,在封龍山都可以看到,令人稱奇的是,這些樹在山中已經成長上百年,成為名樹古木,100年到200年之間的樹,在這裡很常見。我猜,封龍山的生態環境應該非常棒,適合各種樹木生長。沿途,偶然可見遇風或被山洪衝擊倒掉的老槐,它們就靜靜地橫在溪流間。封龍山另一個遊玩的好時間是夏初,那時漫山遍野的刺槐樹都開花了,「五月槐花香」,整座山變成了一座充滿香味的山。
順便逛了封龍書院。書院規整的臺階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儒家講細步哲學,拾階而上,書山有路勤為徑,是最為直觀的印象。書院殿堂,左手書「孝悌」二字,提示一個人家庭之內如何去愛,右手書寫「忠恕」,範圍明顯是走出家門闖世界了。書院是古代儒生讀書的地方。「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他們就是這樣煉成的。書院,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
南山風光佳
山路上不時見青年學生,他們三三兩兩,結伴登山,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他們聊幾句,他們周末喜歡登山。白草寺傳說是隋朝南陽公主進山修行的地方。至於「白草寺」三個字的由來,沒看到寺裡相關介紹,與山民聊天,他說,山裡人有打白草鋪炕的習慣。想起作家孫犁小說《吳召兒》描寫山中景象的句子,「吳召兒緊緊拉著我爬到大石下面,不知道是人還是野獸在那裡鋪好了一層層軟軟的白草。我們緊擠著躺在下面,聽到四下裡山洪暴發的聲音,雨水像瀑布一樣,從平石上流下,我們像鑽進了水簾洞。」總之,白草寺,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已深深融進周圍幽靜的大山。
從書院出來,沿南坡下行,就屬於封龍山的南山了。南山石頭自然裸露,與山體上雜樹相映成趣,巨石憨態可掬,頗有小石林的景致。著名的「自然奇石,風吹則動」的風動石就在這裡,封龍山的標誌——影廈石也矗立在一塊大石上。神駝問天,天狗望月,像極了石化的動物,它們都和南陽公主的傳說有關。還有一尊金龜探海石,坐在寬大的龜背上,腳下就是偌大的石家莊城區——距離石家莊最近的山,這種感覺很強烈。
山中一日。我們從東線登山,西線下山,整整登了一天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