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患病阿公不識字 三門鄉村醫生手繪醫囑圖

2020-12-12 中國台州網

王友帆的手繪醫囑圖

王友帆為陳阿公換外敷藥

46歲的王友帆,已經從醫24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醫生。沒想到因為一幅畫,突然火了。不是因為他畫得有多好,而是因為畫很溫暖。

公雞代表早晨、太陽代表中午、月亮代表晚上、圈圈代表藥片……因為83歲的病患阿公不識字,怕他吃錯藥,王友帆手繪了一張醫囑圖。

網友們紛紛轉發點讚,稱被這幅醫囑圖暖到了。

83歲阿公患病20多年

王友帆是三門縣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2018年被派到港南分院,任副院長。雖然職務是副院長,幹的還是醫生的活——坐診看病。

83歲的陳阿公,和老伴一起居住在赤坎村老宅,距離醫院3公裡左右。

王友帆第一次看到陳阿公,還是在2018年。當年4月的一天,老伴陳阿婆踩著三輪車將陳阿公送到醫院看病,當天正好王友帆坐班。

陳阿公說自己腿痛,右腳腳指頭都爛了。阿公脫下鞋,王友帆倒吸一口氣:嚴重的糖尿病足,腳部潰爛發黑,流膿出水。

「怎麼這麼嚴重才來?」面對醫生的詢問,陳阿婆是一臉無奈。兒女都在外地謀生,平時老兩口相依為命。20多年前,陳阿公就查出了糖尿病。因為沒錢,不敢輕易上醫院治療,靠吃土草藥來抑制病情。疼了,就熬點藥吃,不疼了,就把藥停了。

就這樣,吃吃停停,阿公的病非但沒好轉,反倒越來越嚴重。出現腳趾皮膚皸裂、脫皮,一開始以為是腳氣,塗抹點藥膏,後來腳趾潰爛,並且病情一直在加重。實在扛不住了,才送到醫院來。

阿公的腳趾,需要趕緊做截趾手術。王友帆聯繫了三門縣人民醫院的專家,為他做了手術。從此,老兩口記住了這個和善熱心的「王醫生」,並且記下電話,經常會打電話諮詢。

阿公病情開始加重

半個月前,陳阿公右腳的另一個腳趾又開始潰爛。為了省錢,一開始他想著抹點膏藥,但潰爛越來越嚴重,疼痛也越來越嚴重,到寢食難安的地步。想起王醫生曾經說過,潰爛不處理好,任其發展,要截肢的。

12月4日,陳阿婆用三輪車載著阿公,到醫院找王友帆。檢查後,王友帆給阿公的腳,做了局部清創,並且約定,三天後來醫院換藥。

三天很快到了,7日,王友帆等了一天,沒等來阿公。打電話一問,陳阿婆說,這幾天自己身體也不舒服,頭暈,經常眼前發黑。往常她用三輪車載著阿公去就醫,要騎上半個小時。現在騎不動,也不敢騎。

電話那頭,陳阿婆唉聲嘆氣,無奈又無助。王友帆安慰她不要著急,自己明天上門給他們看病。

12月8日一大早,王友帆上門探訪老兩口,問診了阿婆的情況,給阿公換了藥。仔細觀察了阿公腳上的情況,感覺原先服用的兩種免費藥,已經不足以應對阿公當下出現的新狀況,王友帆重新開了藥。新的藥方中,有三種降血糖藥。

大中午手繪醫囑圖

藥方很快開好,藥也取來了,王友帆操心起阿公安全服藥問題。

原本醫生只要給病患寫一個醫囑就可以了,但阿公和阿婆寫了也沒用,因為兩人都不識字。之前只吃兩種藥,相對好記,但阿公曾經吃錯過。現在增加了3種,達到了5種,種類不一樣,服藥時間和數量也不一樣,他非常擔心阿公記不住,「降血糖藥屬於高危藥品,過量服用容易造成危險。吃錯了,麻煩可就大了。」

怎麼辦?本來中午都要午休一下的王友帆,睡不著了,坐在辦公桌上努力思考。突然,一張從書柜上落下的海報紙給了他靈感:畫出來行嗎?字看不懂,畫總能看懂吧?

辦公室太小,他拿了那張海報紙,到對門會議室,在桌子上鋪平後,開始構思創作起來。

藥每天要分早中晚3次服用,畫個太陽表示白天,畫個月亮表示晚上,但是白天有早晨和中午兩次,怎麼表述呢?最後決定早晨畫個大公雞,公雞打鳴催人起床,農村人秒懂。

太陽好畫,月亮也好畫,大公雞讓沒有一點繪畫基礎的王友帆犯難了。要麼太抽象,要麼太潦草,畫了擦,擦了畫,終於畫出了一隻相對滿意的。

藥物怎麼表述?王友帆想了想,依照給陳阿公開的藥方,找了一堆藥品的空盒子,把標明藥品名字的那面剪下來,貼了一排。

一次要吃幾片?這個就用數字表述,藥盒下面畫圈圈,一個圈代表一片藥。

網友紛紛為暖心醫生點讚

畫好這張特別的醫囑後,也到了下午上班時間。王友帆叫上護士長歐翼,帶著新開的藥和要給阿公換的外敷藥,給陳阿公送去。

給陳阿公換好外敷藥後,王友帆拿出手繪的醫囑,耐心向兩位老人講解。老人很快表示,聽懂了。王友帆將畫貼到老人家牆上的顯眼處,一再叮囑要對照這上面的說明服用,有什麼不明白的馬上打電話。

說起王醫生的好,陳阿婆豎起大拇指,「要不是他,老伴的腿估計早廢了。現在狀態好的時候,他還能夠拄著拐杖散步呢。」

護士長歐翼說,村裡的年輕人大部分外出了,像陳阿公這樣的留守老人比較多,下村入戶,是鄉村醫生經常要做的事情。「因為村裡去的次數多了,誰家住哪,生什麼病,吃什麼藥,藥是不是快吃完了?王醫生都會記得清清楚楚,還會定期聯繫病人,詢問情況。」

記者了解到,王友帆最早是在三門珠岙鎮工作,後來要到縣裡來的時候,當地一群老百姓寫聯名信,希望組織把他留在珠岙。

王友帆說自己只是做了醫生應該做的事,沒想到因為一幅畫「火」了。

歐翼說看到王醫生大中午的在那裡埋頭作畫,感到挺有趣,便隨手拍下發了朋友圈。

網友們紛紛為王友帆點讚:「疾病無情,醫生有情」「做有溫度的醫療,讓冬天異常溫暖」「用心用情去做事的王醫生,這個冬天被暖到了」「可以溫暖整個冬天」……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相關焦點

  • 三門暖心醫生為不識字老人手繪「公雞下蛋圖」,醫患情深溫暖整個網絡
    三門暖心醫生為不識字老人手繪「公雞下蛋圖」,醫患情深溫暖整個網絡 2020-12-10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張「公雞下蛋圖」火了!
    日前,浙江台州三門縣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王友帆畫的一幅手繪醫囑在網絡走紅△醫囑左邊從上到下畫有一隻公雞、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因手繪醫囑以公雞開頭而太陽和標籤下的小圓圈看上去像是雞蛋被網友暱稱為「公雞下蛋圖」王醫生為什麼要畫這幅醫囑?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 中國台州網丨「公雞下蛋圖」 溫暖這個冬天
    近日,三門縣人民醫院港南分院醫生王友帆畫的一副手繪醫囑在網絡上走紅。因為手繪醫囑以公雞開頭,藥盒下的小圓圈看著像是雞蛋,被網友暱稱為「公雞下蛋圖」。這幅圖背後有著怎麼樣的暖心故事呢?這幅手繪醫囑被掛在老人家中最顯眼的位置,左邊從上到下畫了一隻公雞、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分別代表著早上、中午和晚上。每個圖案右側貼著一排從藥盒剪下來的標籤,每個標籤下方畫著一個或者兩個圓圈,代表著吃藥的數量。對照這幅畫,陳阿婆就可以準時準確地幫陳阿公拿藥。這幅手繪醫囑是王友帆醫生為一位老年病患陳阿公準備的。
  • 【地評線】智能水錶和「公雞下蛋圖」都是真切關懷
    另一則,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王友帆,為一位83歲病患準備了手繪醫囑。由於老人不識字,王醫生在紙上畫了公雞、太陽和月亮,對應早中晚三個時間段。之後他將藥品空盒子其中一面剪下來,在三個圖標後面各貼一排,再畫上圈圈代表要吃的顆數,便於老人理解每次服藥的種類和劑量。因太陽和圈圈看上去像雞蛋,醫囑被網友暱稱為「公雞下蛋圖」。
  • 孩子最佳「識字時間」,並非三歲或四歲,這個年齡段識字效果更好
    現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太焦慮了,就拿孩子識字這件事來說:過晚識字擔心孩子的識字量太少,被其它的同齡孩子落下;過早識字又擔心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被破壞,反而得不償失。到底讓孩子幾歲開始識字?這成為家長們的一大難題。
  • 《不滅的天燈》三阿公
    不滅的天燈那時,我始終不明白三阿公的眼睛何以在死的那一刻會突然變得那麼明亮、那麼意欲未盡起來!當時,三阿公直挺挺地仰躺在一張老式眠床上,頭頂喘息著一盞鬼火樣的油燈(我們這裡叫天燈),一個和三阿公差不多年齡的老爺子就在這搖曳不定的火星下一邊用大拇指從上到下地捋他的上眼皮,一邊喁喁地嘮叨:「阿三,何苦呢?反正一輩子也過來了,想開點,安心去吧!」可是,三阿公想必沒有聽見!等老人的手指一拿開,松巴巴的上眼皮便又軟軟地退縮了上去,露出兩顆直愣的灰眼珠子。
  • 青年醫生手繪解剖圖患者秒懂:手術不怕了
    這不僅是因為他醫術精良,還因為他有一門「獨門絕活」——他可以把人體局部解剖圖、手術操作步驟都用手繪圖一點點畫出來,用來輔助術前談話,使得患者和家屬在術前,就可以通過讀圖,秒懂整個手術過程,打消術前的恐懼和不解,更易配合手術的進行。
  • 臺灣街頭蔥油餅阿公聊人生:有熱情,就不累(圖)
    蔥油餅阿公蘇萬吉街頭開講,向上百名宜蘭頭城初中生講述人生哲學。 圖/頭城初中提供蔥油餅阿公蘇萬吉街頭開講,向上百名宜蘭頭城初中生講述人生哲學。圖/頭城初中提供 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宜蘭縣一初中上百名學生27日上了一堂特殊的課,「教室」在頭城火車站前的蔥油餅攤,「老師」是賣了大半輩子蔥油餅,沒讀過書的蔥油餅阿公蘇萬吉。
  • 解剖圖也可以萌萌噠 這些圖都是醫生手繪的
    有一種手繪,叫解剖手繪。當人體206塊骨骼,639塊肌肉,10大系統被全部畫在紙上的時候,你能想像出是什麼效果嗎?前天,溫州醫科大學官方微信分享了15張由該校醫學生手繪的人體解剖圖驚豔到了網友:「這哪是手繪的啊,明明就是印刷出來的!」  解剖圖也可以萌萌噠  據悉,溫醫大官微分享的這組手繪解剖圖,來自該校第二臨床醫學院組織的「筆尖下的37℃」解剖手繪比賽的作品。這15幅手繪圖被分成3個組,分別為寫實組、藝術加工組和心臟組。
  • 深圳醫生手繪人體影像圖,助新手醫生「一圖讀懂」CT徵象
    深圳醫生手繪人體影像圖,助新手醫生「一圖讀懂」CT徵象 2018-03-23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0後醫生手繪手術解剖圖 患者秒懂手術過程
    80後醫生手繪手術解剖圖 患者秒懂手術過程 原標題: 這不僅是因為他醫術精良,還因為他有一門「獨門絕活」——他可以把人體局部解剖圖、手術操作步驟都用手繪圖一點點畫出來。據了解,他還把他的這些手繪圖,放到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醫筆醫畫」上,獲得了很多業內人士的好評,其中一個手繪圖已經被點擊十多萬次。
  • 關於教孩子識字的時間、技巧、禁忌,你想知道的,今天全都告訴你
    什麼時間教孩子識字比較好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識字教育恨不得從一出生就開始。但實際上,過早的讓孩子識字,其實是一種揠苗助長,是對孩子的傷害,《武林外傳》在呂秀才「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7歲熟讀四書五經,8歲精通詩詞歌賦」的結果是「25歲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上」,這不僅是影視劇中的搞笑橋段,也是對現實生活中過早學習,導致反而被限制了人生的孩子的一種側面警示。
  • 一年級識字1600,布布識字洪恩識字和悟空識字,到底哪個更好用?
    洪恩識字是一款專為2-8歲兒童設計的識字APP,課程共分為三個階段,識字啟蒙200字、學前常用(200-600字)、幼小銜接(601-1300字)。洪恩識字課程學習環節分為「玩—認—練—寫」四個學習步驟。
  • 醫生必須記住的醫囑縮寫
    醫生必須記住的醫囑縮寫 版權聲明
  • 醫生6年手繪千餘幅漫畫 每天用畫和患者溝通(圖)
    實際上,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名醫工作室副主任醫師周偉力,也是醫院裡有名的「漫畫家」:6年從醫生涯裡,他手繪千餘幅漫畫,畫的都是一種東西——骨頭,而他的「讀者」就是他的患者。  這是周偉力剛剛手繪的一塊脛骨圖。「你的脛骨平臺骨折,骨折後需要切開復位。」他指著圖示的部位,並做了一個切開的動作,「然後我們要用鋼板、螺釘,在這裡進行內固定。」病床上的侯先生一開始有些似懂非懂,但邊看著畫邊聽醫生講解,他最後欣然接受了醫生的手術方案建議。  7月18號,因為一場車禍,侯先生住進了長沙市第三醫院,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用圖畫方式向患者展示手術過程的醫生。
  • 4-6歲是識字的黃金年齡段,掌握這5個技巧,把娃練成識字高手
    孩子究竟幾歲開始認字?這成為很多家長心中的一大問號!尤其是幼兒園禁止小學化,很多家長更是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識字怕破壞想像力,不識字怕小學跟不上。 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在回憶自己識字經歷時,就說到4歲跟母親識字,用了一年時間學會了3000字!而這一年時間的識字量比日後幾十年都要大。 識字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嗎? 答案是不會被破壞!
  • 83歲老木匠2年用2千多個零件做出2米多高花燈(圖)
    83歲老木匠2年用2千多個零件做出2米多高花燈(圖) 2017-02  出鏡人物  無極縣大中郎村83歲老人高吃  採訪動機  今年春節期間,無極縣大中郎村的高吃家很是熱鬧,除了趕回家過年的兒女,還有不少前來看花燈的鄉親。高吃不識字、沒有圖紙,憑著腦海裡的構想,耗時兩年,做出了一座讓鄉親們稱讚不已的大型精美花燈。
  • 實習醫生手繪人體解剖圖 讓人驚掉下巴
    △正在跟韓老師上手術的代俊龍(右)最近,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消化疾病中心的專家韓克強在自己的朋友圈發了一張圖,讓一個實習生一時間成了醫院裡風傳的「手繪達人」。韓醫生發出來的,是一張膽囊膽道的解剖圖,在一般人看來,圖像精細如同印刷。然而,這是一張手繪圖,作者就是正在消化疾病中心實習的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4級學生代俊龍。手術觀摩中遇到新「知識點」
  • 大學生寫家史︱我的阿公:上世紀華人的南洋故事
    為此,英殖民政府頒布戒嚴令,並實行居民登記,也不允許人民隨意赴中國。在亂局之下,阿公從此在馬來亞落地生根,故鄉就此成了遠方。後來在一次機緣的巧合下,阿公經親友介紹結識了阿嬤。兩人大約於1950年結婚,並於1953年迎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我的大伯黃振興。
  • 廣西一患者遵醫囑服用十倍藥物後進ICU,醫院回應
    澎湃新聞從朱女士處獲得的醫院門診初診病歷顯示,50歲的孫先生於今年4月13日到皮膚性病科門診就診,初步診斷為溼疹。醫生為他開具複方甘草酸苷膠囊、枸地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雷公藤多苷片等7種藥物。其中,雷公藤多苷片[10mg]9瓶(50片/瓶),服用要求為「每次20片,飯後服,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