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盟軍和日本在廣袤的太平洋上展開了激烈爭奪,從陸地到天空,從水上到水下,處處都是戰場。
一開始日軍攜偷襲珍珠港的餘威,狂妄到不著邊際,西侵緬甸、印度,南吞馬來亞、菲律賓,東佔太平洋上大片島嶼,最多時入侵了30多個國家,控制西南太平洋的廣闊區域。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擴張圖
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日本帝國主義的貪心仍不滿足,妄圖繼續向東南方擴張,先佔索羅門群島、紐幾內亞島,再佔斐濟、薩摩亞、新喀多利亞島,最終控制澳大利亞,將太平洋一分為二收入囊中。
這一招非常陰險,這些島嶼都是太平洋上的關鍵節點,佔領它們就能切斷美-澳間至關重要的海上交通線,解決澳大利亞這個盟軍最大的反攻據點。
1942年5月,日軍大本營組建陸軍第17軍,由百武晴吉中將任軍長。下轄南海支隊(第55師團144聯隊)、一木支隊(第7師團28聯隊)、青葉支隊(第2師團第4聯隊)和川口旅團(步兵第35旅團),共計13000多人。大本營想用他們去控制相當於本土2倍面積的整個新不列顛、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
大本營預計盟軍反擊最早也要到1943年才開始,所以想趁著這段時間抓緊搶地盤。海軍建議攻佔澳大利亞,陸軍認為先緩一緩鞏固戰果,最終雙方達成一致目標——攻佔紐幾內亞島上的莫爾茲比港。
紐幾內亞島當時是澳大利亞屬地,位於大陸北方,既是優良防禦屏障也是天然進攻跳板。莫爾茲比港是東南部優良港口,佔領它日軍可以越海長驅直入,輕取澳洲東部最繁華的布裡斯班-墨爾本地區,還能控制太平洋至印度洋的主要航線,阻止美軍向澳大利亞增援。
▲是天然屏障,也是進攻跳板
同樣對盟軍而言,莫爾茲比港也絕對是不能丟失的戰略要地。雙方目光都聚集到這裡,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庭連忙向宗主國求援,請求將跟隨英軍在北非作戰的第6、7、9精銳師撤回本土,加強莫爾茲比防禦。最終大家商議將第6、7師調回,美國再增派2個新成立的第32、41步兵師協同防禦。
不過日軍搶先動手了,早在1942年1月,海軍航空兵就從拉包爾基地起飛頻繁轟炸港口。3月初,堀井富太郎少將率領南海支隊渡過俾斯麥海,佔領紐幾內亞島北岸的萊城和薩拉莫亞。
▲堀井富太郎少將
日軍在北岸登陸讓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大吃一驚。幾個月前他剛在菲律賓打了一場大敗仗,在羅斯福總統命令下,丟下十幾萬美菲聯軍隻身逃到澳大利亞。這對出身將門、西點軍校優秀畢業生的他來說是一個極大恥辱,急需一場勝利來挽回聲譽。
▲愛作秀的麥克阿瑟
不過日軍想拿下莫爾茲比也絕非易事,紐幾內亞島不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任由部隊機動。半島中間由西向東橫亙著一座高聳入雲的歐文斯坦利山脈,最高點維多利亞山海拔4035米,最低點也有2500多米。
這裡是熱帶地區,山地年均降雨高量達3000-4000毫米。山脈終年被茂密的森林覆蓋,到處是河流沼澤,蚊蟲肆虐,充滿了可怕的煙瘴毒氣和致命疾病。
其實繞過紐幾內亞島,從海上進攻莫爾茲比港才是最佳方案。但是無巧不成書,5月初日本聯合艦隊第4艦隊、第5航空戰隊與美國太平洋艦隊第17特混編隊在珊瑚海爆發了一場海空大戰。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母大戰,激戰中日本「祥鳳」號輕型航母沉沒,「瑞鶴」、「翔鶴」號航母受傷;美國「列剋星敦」號航母沉沒,「約克城」號航母受傷。
從表面看日軍取得了勝利,但「亞馬遜雨林中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2周後就能引起幾千公裡外大西洋上的一場颶風」,珊瑚海海戰就是那隻蝴蝶,也直接影響了後來太平洋戰場上的各大戰役。
日軍航母受損後,從海上進攻莫爾茲比的計劃被迫取消。第17軍接到命令從陸上進攻,這就必須要翻越高聳的歐文斯坦利山。
最快的捷徑是一條叫「科科達」的羊腸小道,只有1米多寬,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而且道路泥濘、沼澤眾多,大型裝備過不去,只能拆散後由人力背扛。雖然日軍強徵了很多當地勞工,但仍然遠遠不夠。
▲左邊是科科達小徑,右邊是米爾恩灣
盟軍也知道這個科科達小徑,但參謀們覺得日軍不可能翻山而過,就像沒有人覺得德軍能從阿登森林裡殺出來一樣。當然,翻越歐文斯坦利山可比穿越阿登森林難多了,但日軍就這麼做了。
南海支隊距這裡最近,所以翻山越嶺的倒黴任務又落到它頭上。7月22日橫山與助大佐率獨立工兵第15聯隊進駐萊城東南的布納、戈納村,並派出900人先遣隊向科科達小徑進發。
▲澳軍在科科達小徑運送物資
小逕入口處有個科科達村,澳軍第30旅第39營B連129人和300多名民兵守在這裡。雙方實力懸殊,澳軍這點散兵遊勇哪裡是精銳日軍的對手,沒多久就被擊潰,只能炸毀庫姆西河上的橋梁,邊打邊撤。
第39營其他連隊緊急增援,仍然不能阻擋日軍前進的步伐。7月29日科科達村失守,日軍打通了前往歐文斯坦利山的大門。
▲澳軍第39營士兵
百武晴吉軍長原計劃讓南海支隊主力於8月7日發起進攻,青葉支隊擔任預備隊,後因布納地區的設施問題推遲到16日。
就在此關鍵時刻,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了!日軍一下子懵了,一線進攻變成了兩地作戰,先顧哪頭好?
▲盟軍佔領瓜島亨德森機場
當然,此時日軍還是自信滿滿的。大本營打算魚和熊掌都要,所以從關島調來了一木支隊(步兵第28聯隊)奪取瓜島,南海支隊繼續進攻莫爾茲比。
結果一木支隊很不爭氣,一上島就被美軍打得全軍覆沒。日軍只能再派川口支隊增援,原先做預備隊的青葉支隊到米爾恩灣,接替川口支隊從南面進攻莫爾茲比。南海支隊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沒有增援了。
堀井富太郎默默咽了口苦水,率領2個步兵聯隊(增加了第41聯隊)、1個工兵聯隊和後勤部隊約8000多人出發了。8月26日部隊穿過科科達小徑,開始翻越歐文斯坦利山。
這趟旅程可不好玩,到處是懸崖峭壁叢林荊棘,前有盟軍阻攔,後面補給又跟不上。全軍出發時只帶了半個月口糧,很快就所剩無幾。
盟軍飛機天天轟炸日軍後勤基地和補給線,日軍只能沿途尋找一切可吃的東西充飢。瓜島上的日軍在抓老鼠,這裡的日軍也差不多,昆蟲、野果都是美味,逮到老鼠就算極品。一路上飢餓、寒冷、瘧疾不斷減員,再加上戰鬥傷亡,到9月12日南海支隊只剩下5000多人。
日軍心裡念著天照大神和對天皇的忠誠努力攀爬,到9月16日一群破衫襤褸的士兵終於爬上山頂,佔領距莫爾茲比港約40公裡的伊奧利貝瓦地區。
啊!美麗的港口就在眼前,站在山上已經能看見白色的沙灘和耀眼燈光了。美食、軍功都在那裡——衝進莫爾茲比,活捉麥克阿瑟!
▲山下的莫爾茲比港
當然,麥克阿瑟此時還在澳大利亞,11月6日才到莫爾茲比督戰。但如果日軍拿下莫爾茲比,澳大利亞就是囊中之物,麥克阿瑟也只能再次逃亡。
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卻成了咫尺天涯,南海支隊怎麼也達不到了。因為堀井收到了原路返回的命令,發生了什麼?
瓜島又出事啦!川口支隊也被打得慘不忍睹。大本營終於明白不可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莫爾茲比顧不上了,先保瓜島吧。所以百武睛吉不得不再次調整,將剛從爪哇趕到的第2師團投入瓜島,同時命令南海支隊撤回布納駐守。
面對近在眼前的莫爾茲比和剛剛翻越的歐文斯坦利山,堀井富太郎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死了好幾千人,吃了那麼多苦,勝利就在眼前,你現在讓我撤退?這簡直是在玩人!
可惜命令就是命令,再委屈也不能違抗。堀井只能在伊奧利貝瓦留下2個大隊斷後,然後主力原路返回。此時部隊每人每天的糧食供給只剩下不到180克。
來的時候一路艱難,走的時候就能平安順暢嗎?
不,盟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好的機會。他們一路追著堀井的屁股打,日軍既無增援又無糧草,有些部隊已經發生了吃人的慘案。
▲在泥濘中追擊日軍
堀井展示了他的殘忍,對路上走不動的傷兵一律射殺。經過1個多月的漫長跋涉,終於連滾帶爬的到達科科達村。
盟軍已經開始對布納-戈納地區發動進攻。堀井聽著海邊傳來的隆隆炮聲坐立不安,11月23日讓勤務兵找到一艘獨木舟準備和參謀先行渡過庫姆西河。結果舟到河心翻覆,堀井掙扎了幾下就沉下去,結束了可憐又悲慘的一生。
▲日軍潰敗
麥克阿瑟聽到消息後高興的說:堀井終於可恥地完蛋了。後來又經過2個多月的艱苦戰鬥,盟軍終於收復布納-戈納村,肅清了紐幾內亞島北岸的全部日軍,為下一步反攻鋪平了道路。
麥克阿瑟兩次驚險逃生,終於迎來一場大捷,向重返菲律賓的目標邁進一大步。盟軍也在此次戰役中學會了叢林作戰,破解日軍的堡壘和頑固防守,新研製的火焰噴射器也得到初步檢驗,為未來跳島攻堅打下基礎。
這場驚險的莫爾茲比保衛戰,雖然不如瓜島戰役那般令世人矚目,但也同樣成為二戰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