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到不了的港口:二戰日軍潰逃記

2021-01-10 上遊新聞

二戰時,盟軍和日本在廣袤的太平洋上展開了激烈爭奪,從陸地到天空,從水上到水下,處處都是戰場。

一開始日軍攜偷襲珍珠港的餘威,狂妄到不著邊際,西侵緬甸、印度,南吞馬來亞、菲律賓,東佔太平洋上大片島嶼,最多時入侵了30多個國家,控制西南太平洋的廣闊區域。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擴張圖

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日本帝國主義的貪心仍不滿足,妄圖繼續向東南方擴張,先佔索羅門群島、紐幾內亞島,再佔斐濟、薩摩亞、新喀多利亞島,最終控制澳大利亞,將太平洋一分為二收入囊中。

這一招非常陰險,這些島嶼都是太平洋上的關鍵節點,佔領它們就能切斷美-澳間至關重要的海上交通線,解決澳大利亞這個盟軍最大的反攻據點。

1942年5月,日軍大本營組建陸軍第17軍,由百武晴吉中將任軍長。下轄南海支隊(第55師團144聯隊)、一木支隊(第7師團28聯隊)、青葉支隊(第2師團第4聯隊)和川口旅團(步兵第35旅團),共計13000多人。大本營想用他們去控制相當於本土2倍面積的整個新不列顛、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

大本營預計盟軍反擊最早也要到1943年才開始,所以想趁著這段時間抓緊搶地盤。海軍建議攻佔澳大利亞,陸軍認為先緩一緩鞏固戰果,最終雙方達成一致目標——攻佔紐幾內亞島上的莫爾茲比港。

紐幾內亞島當時是澳大利亞屬地,位於大陸北方,既是優良防禦屏障也是天然進攻跳板。莫爾茲比港是東南部優良港口,佔領它日軍可以越海長驅直入,輕取澳洲東部最繁華的布裡斯班-墨爾本地區,還能控制太平洋至印度洋的主要航線,阻止美軍向澳大利亞增援。

▲是天然屏障,也是進攻跳板

同樣對盟軍而言,莫爾茲比港也絕對是不能丟失的戰略要地。雙方目光都聚集到這裡,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庭連忙向宗主國求援,請求將跟隨英軍在北非作戰的第6、7、9精銳師撤回本土,加強莫爾茲比防禦。最終大家商議將第6、7師調回,美國再增派2個新成立的第32、41步兵師協同防禦。

不過日軍搶先動手了,早在1942年1月,海軍航空兵就從拉包爾基地起飛頻繁轟炸港口。3月初,堀井富太郎少將率領南海支隊渡過俾斯麥海,佔領紐幾內亞島北岸的萊城和薩拉莫亞。

▲堀井富太郎少將

日軍在北岸登陸讓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大吃一驚。幾個月前他剛在菲律賓打了一場大敗仗,在羅斯福總統命令下,丟下十幾萬美菲聯軍隻身逃到澳大利亞。這對出身將門、西點軍校優秀畢業生的他來說是一個極大恥辱,急需一場勝利來挽回聲譽。

▲愛作秀的麥克阿瑟

不過日軍想拿下莫爾茲比也絕非易事,紐幾內亞島不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任由部隊機動。半島中間由西向東橫亙著一座高聳入雲的歐文斯坦利山脈,最高點維多利亞山海拔4035米,最低點也有2500多米。

這裡是熱帶地區,山地年均降雨高量達3000-4000毫米。山脈終年被茂密的森林覆蓋,到處是河流沼澤,蚊蟲肆虐,充滿了可怕的煙瘴毒氣和致命疾病。

其實繞過紐幾內亞島,從海上進攻莫爾茲比港才是最佳方案。但是無巧不成書,5月初日本聯合艦隊第4艦隊、第5航空戰隊與美國太平洋艦隊第17特混編隊在珊瑚海爆發了一場海空大戰。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母大戰,激戰中日本「祥鳳」號輕型航母沉沒,「瑞鶴」、「翔鶴」號航母受傷;美國「列剋星敦」號航母沉沒,「約克城」號航母受傷。

從表面看日軍取得了勝利,但「亞馬遜雨林中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2周後就能引起幾千公裡外大西洋上的一場颶風」,珊瑚海海戰就是那隻蝴蝶,也直接影響了後來太平洋戰場上的各大戰役。

日軍航母受損後,從海上進攻莫爾茲比的計劃被迫取消。第17軍接到命令從陸上進攻,這就必須要翻越高聳的歐文斯坦利山。

最快的捷徑是一條叫「科科達」的羊腸小道,只有1米多寬,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而且道路泥濘、沼澤眾多,大型裝備過不去,只能拆散後由人力背扛。雖然日軍強徵了很多當地勞工,但仍然遠遠不夠。

▲左邊是科科達小徑,右邊是米爾恩灣

盟軍也知道這個科科達小徑,但參謀們覺得日軍不可能翻山而過,就像沒有人覺得德軍能從阿登森林裡殺出來一樣。當然,翻越歐文斯坦利山可比穿越阿登森林難多了,但日軍就這麼做了。

南海支隊距這裡最近,所以翻山越嶺的倒黴任務又落到它頭上。7月22日橫山與助大佐率獨立工兵第15聯隊進駐萊城東南的布納、戈納村,並派出900人先遣隊向科科達小徑進發。

▲澳軍在科科達小徑運送物資

小逕入口處有個科科達村,澳軍第30旅第39營B連129人和300多名民兵守在這裡。雙方實力懸殊,澳軍這點散兵遊勇哪裡是精銳日軍的對手,沒多久就被擊潰,只能炸毀庫姆西河上的橋梁,邊打邊撤。

第39營其他連隊緊急增援,仍然不能阻擋日軍前進的步伐。7月29日科科達村失守,日軍打通了前往歐文斯坦利山的大門。

▲澳軍第39營士兵

百武晴吉軍長原計劃讓南海支隊主力於8月7日發起進攻,青葉支隊擔任預備隊,後因布納地區的設施問題推遲到16日。

就在此關鍵時刻,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了!日軍一下子懵了,一線進攻變成了兩地作戰,先顧哪頭好?

▲盟軍佔領瓜島亨德森機場

當然,此時日軍還是自信滿滿的。大本營打算魚和熊掌都要,所以從關島調來了一木支隊(步兵第28聯隊)奪取瓜島,南海支隊繼續進攻莫爾茲比。

結果一木支隊很不爭氣,一上島就被美軍打得全軍覆沒。日軍只能再派川口支隊增援,原先做預備隊的青葉支隊到米爾恩灣,接替川口支隊從南面進攻莫爾茲比。南海支隊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沒有增援了。

堀井富太郎默默咽了口苦水,率領2個步兵聯隊(增加了第41聯隊)、1個工兵聯隊和後勤部隊約8000多人出發了。8月26日部隊穿過科科達小徑,開始翻越歐文斯坦利山。

這趟旅程可不好玩,到處是懸崖峭壁叢林荊棘,前有盟軍阻攔,後面補給又跟不上。全軍出發時只帶了半個月口糧,很快就所剩無幾。

盟軍飛機天天轟炸日軍後勤基地和補給線,日軍只能沿途尋找一切可吃的東西充飢。瓜島上的日軍在抓老鼠,這裡的日軍也差不多,昆蟲、野果都是美味,逮到老鼠就算極品。一路上飢餓、寒冷、瘧疾不斷減員,再加上戰鬥傷亡,到9月12日南海支隊只剩下5000多人。

日軍心裡念著天照大神和對天皇的忠誠努力攀爬,到9月16日一群破衫襤褸的士兵終於爬上山頂,佔領距莫爾茲比港約40公裡的伊奧利貝瓦地區。

啊!美麗的港口就在眼前,站在山上已經能看見白色的沙灘和耀眼燈光了。美食、軍功都在那裡——衝進莫爾茲比,活捉麥克阿瑟!

▲山下的莫爾茲比港

當然,麥克阿瑟此時還在澳大利亞,11月6日才到莫爾茲比督戰。但如果日軍拿下莫爾茲比,澳大利亞就是囊中之物,麥克阿瑟也只能再次逃亡。

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卻成了咫尺天涯,南海支隊怎麼也達不到了。因為堀井收到了原路返回的命令,發生了什麼?

瓜島又出事啦!川口支隊也被打得慘不忍睹。大本營終於明白不可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莫爾茲比顧不上了,先保瓜島吧。所以百武睛吉不得不再次調整,將剛從爪哇趕到的第2師團投入瓜島,同時命令南海支隊撤回布納駐守。

面對近在眼前的莫爾茲比和剛剛翻越的歐文斯坦利山,堀井富太郎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死了好幾千人,吃了那麼多苦,勝利就在眼前,你現在讓我撤退?這簡直是在玩人!

可惜命令就是命令,再委屈也不能違抗。堀井只能在伊奧利貝瓦留下2個大隊斷後,然後主力原路返回。此時部隊每人每天的糧食供給只剩下不到180克。

來的時候一路艱難,走的時候就能平安順暢嗎?

不,盟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好的機會。他們一路追著堀井的屁股打,日軍既無增援又無糧草,有些部隊已經發生了吃人的慘案。

▲在泥濘中追擊日軍

堀井展示了他的殘忍,對路上走不動的傷兵一律射殺。經過1個多月的漫長跋涉,終於連滾帶爬的到達科科達村。

盟軍已經開始對布納-戈納地區發動進攻。堀井聽著海邊傳來的隆隆炮聲坐立不安,11月23日讓勤務兵找到一艘獨木舟準備和參謀先行渡過庫姆西河。結果舟到河心翻覆,堀井掙扎了幾下就沉下去,結束了可憐又悲慘的一生。

▲日軍潰敗

麥克阿瑟聽到消息後高興的說:堀井終於可恥地完蛋了。後來又經過2個多月的艱苦戰鬥,盟軍終於收復布納-戈納村,肅清了紐幾內亞島北岸的全部日軍,為下一步反攻鋪平了道路。

麥克阿瑟兩次驚險逃生,終於迎來一場大捷,向重返菲律賓的目標邁進一大步。盟軍也在此次戰役中學會了叢林作戰,破解日軍的堡壘和頑固防守,新研製的火焰噴射器也得到初步檢驗,為未來跳島攻堅打下基礎。

這場驚險的莫爾茲比保衛戰,雖然不如瓜島戰役那般令世人矚目,但也同樣成為二戰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二戰中,日本軍隊殺了他們,結果:17萬日軍無一活口
    二戰中,日本軍隊殺了他們,結果:17萬日軍無一活口古時候作戰講究:「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句話放到任何人類史上發生的戰爭來說,都是適用的。當然出來兩軍之間的來使之外,還有一種人是絕對不能殺,甚至有時候還會專門保護起來,這種人就是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
  • 二戰時有一種人殺不得,日軍卻偏偏不聽,因此賠上了17萬士兵性命
    二戰時有一種人殺不得,日軍卻偏偏不聽,因此賠上了17萬士兵性命!大家都知道,人類歷史發展至今,總共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分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都給世界帶來了很大的破壞。戰爭拼的不光是國力,還有財力以及一個國家的人力。
  • 二戰中日軍的「窩囊廢師團」,外號是「商販師團」
    日軍在二戰爆發前17個常備師團之一,是日本陸軍的甲種師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第四師團與其他不肯接受戰敗命運的日軍部隊不同,第四師團的投降與回國進行得異常快捷順利。
  • 二戰日軍膽大包天,殺了不能殺的人,賠上了17萬日軍性命
    戰爭是十分殘酷的,但是即便在規模最大的二戰中,各國也都自覺遵守著這麼幾條規定,不殺跳傘的飛行員,不殺醫療兵和戰場醫生。飛行員的珍貴程度大家十分清楚,而醫生是備受尊敬的,在戰場上,他們不分國籍,只救助傷員,因此在戰士們心中醫生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 二戰時,日本唯一不敢惹的國家,二十萬日軍被打到僅剩二萬!
    二戰時,日本唯一不敢惹的國家,二十萬日軍被打到僅剩二萬!這還要說起日本,日本當時的野心真得是不小,不僅開闢了亞洲戰場而且也開闢了太平洋戰場,連遙遠的澳大利亞也不放過。1942年2月19日,對於澳大利亞人來說本應該是平常無奇的一天,但是這一天因為日本而成為了澳大利亞人最難忘的一天。
  • 二戰美軍日軍鏖戰瓜島,2萬日軍活活餓死,美軍見後慘不忍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在亞洲戰場上侵略中國,由於日軍在軍事上永遠絕對的優勢,中國部隊喪失了大片國土。但是,在亞洲戰場上取得勝利成果不足以餵飽日本的狼子野心。在面臨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幹預,日本決心一意孤行,暗地裡制定「北上」侵略蘇聯,南下「侵略」東南亞,直接兵指美國。
  • 二戰唯一不接受日本投降的國家,殺了17萬日軍戰俘,只有少數逃走
    中國戰場的開始在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二戰的始發點,有史學家將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作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有趣的是二戰最終的結束也是在中國戰場上所結束的。日軍在我華夏大地燒殺搶掠,公然的違背了《日內瓦公約》,締造了一場又一場的大屠殺慘案。這是我們永遠都難以忘記的痛。
  • 二戰中不接受日軍投降,17萬戰俘全部處死,至今都令日本後怕不已
    二戰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世界大戰,也讓社會的發展倒退了幾十年,在這場戰爭中發生了不少慘案。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者似乎沒有什麼道德可言,他們在乎的就只有無盡的殺戮,而當時的中國正是法西斯國家日本的目標,這場戰爭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日軍的殘暴。
  • 此國和日本最親近,說日語還模仿日本國旗,甚至建有二戰日軍紀念碑!
    人與人之間是這樣,而國際間的關係更是這樣,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二戰時日本不僅傷害了中國、韓國、朝鮮人民,也傷害了不少東南亞國家人民。 但雖然都是經歷了同日本的戰爭,有些國家不是日本侵略的主要對象,大概也沒太覺得日本的入侵有多麼傷害到他們,並沒有多麼憎恨日本,反而和日本的關係還比較好。
  • 二戰日本零式戰鬥機的噩夢,讓日軍飛行員枕著「噩夢」而眠
    在二戰中各國傳奇戰機在廝殺中,書寫著飛行員的浪漫,零式戰機在中國人的心中就是惡魔的代名詞,而在早期的太平洋戰場上,面對有著優秀機動性的零式戰機,山姆大叔家的飛行員也是硬著頭皮挨打。直到在戰爭中期,美國人靠著繳獲的零式搗鼓出了在日本領空上盤旋的地獄貓F6F戰機,才漸漸有了改變,也使得美軍戰損比降低到僅1:13。
  • 二戰日軍編制揭秘:日軍旅團是什麼編制?一個聯隊能有多少人?
    而且在日本的軍官,被共產黨的軍隊消滅的最高軍銜就是中將軍銜了,而這個人就是日軍中有著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了,而這個人在被擊斃的時候擔任的就是旅團長,噹噹然在日軍中這是屬於一種高配了,其實一般情況下,這個旅團長都是少將軍銜的,而這個人屬於一種特殊情況,因為他馬上就到了退休的年齡了,日本軍部為了能夠在他退休之後享受到更好的待遇,所以也就在這個時候提高了他的軍銜了,但是這個待遇他永遠也享受不到了
  • 二戰中蘇軍不敢和日軍拼刺刀?蘇軍:不是不敢,是因為沒必要
    別看日本兵身材矮小,但拼刺技術嫻熟並且「三八大蓋」刺刀和槍身修長,近身肉搏的時候,傳說中的「小鼻子」根本不怵「大鼻子」。 二戰期間,日軍和蘇軍交鋒不多,一次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一次是1945年蘇軍出兵東北。諾門坎戰役蘇軍慘勝,出兵東北則是日軍慘敗。
  • 二戰時如果德軍來到亞洲戰場,日軍去到歐洲戰場會怎樣
    現在網上關於二戰有各種各樣的假設。這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假設就是:如果二戰期間德軍和日軍互換位置結果又會如何呢?德軍在亞洲戰場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日軍如果去歐洲戰場又會發生什麼呢?歷史本來是不存在假設,但人們往往總會忍不住進行假設。二戰時期德國是以坦克等陸戰武器聞名的,而日本則以航母等海戰兵器著稱。這樣兩支軍隊互換戰場會發生什麼呢?
  • 旭日旗就是二戰日軍軍旗?太陽旗就不是?你可能真不了解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的幾個學生因為錯掛旭日旗被罵上了熱搜,很多人義憤填膺,說堂堂大學生竟然不知道旭日旗是二戰時的日軍軍旗。 其實,不光是這幾個學生,您可能也不了解,甚至一些製作精良的電視劇都沒搞清楚這個問題。今天,龍馬君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 二戰時日軍喪失了和蘇軍拼刺刀的機會
    日軍展開的白刃戰,在日俄戰爭中,取得了較好的戰績;由於日軍身材矮小,非常重視拼刺訓練,故身高馬大的沙俄士兵,大都拼不過日軍,因此,日軍視白刃戰為關鍵時刻壓到對手的制勝法寶。因此,二戰時期,日軍步兵主要裝備的就是6.5毫米的三八式步槍,以及7.7毫米的九九式步槍,都是5發彈倉供彈的手動步槍,不具備連發射擊功能。
  • 二戰時期,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戰績並不差,為何卻被稱為是懦夫?
    但這些更多的是相對於二戰日軍武士道狂熱體系下的一種「偏見」。正常來看,日本大阪第四師團絕對是一支強大的部隊。首先,日本大阪第四師團是日本最為古老的一支軍隊。其最早誕生於明治時期,當時日軍實行陸軍改革,設立六大鎮臺在全國範圍內自主募兵,並建立了六個師團。
  • 二戰時,日軍的「戰神」山本五十六被美軍「斬首」,對日軍的打擊有...
    李三萬摘要:二戰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因為成功策劃、組織了偷襲珍珠港,極受日軍基層官兵崇拜,被譽為「戰神」。1942年4月18日,遭到美軍在空中截擊而喪命,那麼山本之死對日軍的打擊有多大?二戰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因為成功策劃、組織了偷襲珍珠港,極受日軍基層官兵崇拜,被日軍譽為「戰神」。
  • 朱可夫對二戰日軍的評價:士兵優秀,軍官垃圾
    諾門罕戰役,又叫諾門罕事件,是二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當時的偽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地區爆發的一場局部戰役。戰事於1939年5月11日爆發,同年9月16日以日軍失敗告終。近來,有網友詢問:諾門罕戰役蘇軍實際損失遠大於日軍,質疑朱可夫對日軍的這個評價是否靠譜?應該說,這個評價還是靠譜的。下面我們簡單做些分析:中國有一句軍界古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 二戰時,戰場一旦發現這種動物,寧可先不殺日軍,也要把它消滅掉
    就是這麼代表和平的動物,竟被日軍用到了侵華戰爭上,可見日本侵略者的喪心病狂。那麼,具體他們是怎麼運用的呢? 原來,日本在二戰時訓練了一種專門傳遞情報的軍鴿。眾所周知,飛鴿傳書在我國自古以來便有之,由於鴿子自身特殊的生理構造,它們有著極強的認路能力。只要稍加訓練,用到軍事情報戰中完全是綽綽有餘。最重要的是,其還很隱蔽,加上機動性強,很難被察覺或攔截。
  • 二戰60萬日軍被俘虜,為什麼寧願凍死,也不去女澡堂工作?
    在二戰後期蘇聯對日軍宣戰,數十萬蘇聯士兵對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進行了反攻,蘇聯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很快就把關東軍打的潰不成軍,日本不得不選擇投降,這些投降的日本士兵雖然沒有活了下來,不過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後來的經歷成為了他們一生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