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象」看審美範疇的規範使用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文藝批評的重要術語,新時期以來的文藝評論、文學史及美學研究,對於意象的運用更為泛化,很多論者甚至言必稱「意象」。從以往用得最多的「形象」,到近些年來處處可見的「意象」,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學術及文藝批評領域的時移世易。這也是新時期以來文論界、美學界發生重大變革的標誌之一。「意象」這個概念的泛化使用,是文學觀念「向內轉」的趨向所致,也是美學從認識論到價值論偏移的表現,必須引起注意。

  不加區別的混用泛用

  依筆者看,在很多當代論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為處處可見的「主角」,有時並非必要。因為「意象」取代「形象」雖有強烈的時代色彩,但大多數論者也許並未深究其義。其實,「意象」和「形象」這兩個概念儘管多有交叉重疊,卻又有內在區別。不加甄別地混用、泛用,對文藝批評或學術研究來說,未必是好事。概念術語的趨同化使用使批評話語在模糊的含義上重複,也使批評顯得無的放矢。儘管「意象」的內涵和用法在其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有所變化和漂移,儘管不同的學者和批評家也從不同角度來使用這個範疇,但其本原性的內涵並未失去活力,而且仍然擔負著與「形象」不同的功能。

  從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角度看,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從創作論的意義上講,「意象」又常常與「物象」混用。這種不加區別的混用也許對當下的文藝批評影響不大,卻使中國的審美心理研究流於粗放,以致很難深入下去。在古代文論和美學研究中,對「意象」的研究頗具本體意義,但是對「意象」和「物象」的混同則缺少進一步的分析,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阻滯文藝創作及審美心理研究的向前推進。因此,從本體的意義上對「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對「意象」「形象」及「物象」之間的區別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作家創作的藝術運思

  「意象」的本義是什麼?它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與「形象」混用?這個問題本來並不複雜。「意象」是「意」中之「象」,這個基本含義雖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將「意象」作為一個完整的、純粹的文學理論範疇加以使用的,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論家劉勰。他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出的命題是:「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無論如何引申理解,劉勰此語都是對作家的內在藝術思維的描述和概括,這一點確定無疑。整篇《神思》都是在講作家的創作思維運行規律和過程。

  關於「神思」,或以之為「靈感」,或以之為「想像」,或以之為「構思」,無論何種說法,論者都是在藝術創作思維方式的層面上分析這一概念的。而筆者通過研究認為:「『神思』是中國古典美學中關於藝術創作思維的核心範疇,其內涵包括了文學創作的準備階段、創作衝動的發生機制、藝術構思的基本性質、創作靈感的發生狀態、審美意象的產生過程以及作品的藝術傳達階段等。『神思』具有自由性、超越性、直覺性和創造性等特點,是一個動態的運思過程及思維方式,而非靜態的概念。」(張晶《神思:藝術的精靈》)「獨照之匠」,意謂作家獨到的觀照能力。「窺意象而運斤」,指作家根據自己內心生成的形象進行「郢人運斤」般的藝術表現。「意象」是在作家的內心生成和運化的。這對文學創作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贊語中,劉勰又有高度的概括:「神用象通,情變所孕。」就是說,文學創作的運思是以「意象」作為基本元素而進行連通和運行的,是由情感的變化所孕育的。

  「意象」這個範疇無論是在劉勰之前的初始階段,還是在其後的發展階段,都是作為內在思維的範疇出現。如漢代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亂龍》中已將「意象」合為一個概念,其中說:「天子射熊,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猛服也。名布為侯,示射無道諸侯也。夫畫布為熊麋之象,名布為侯,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這也成為「意象」的直接源頭。而後來在傳為唐代詩人王昌齡所作之《詩格》中也談到:「詩有三思。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思二,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取思三,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這裡無法展開對「三思」的討論,但其中所說的「未契意象」,很顯然是詩人內心之象,而後面的「搜求於象,心入於境」也很明確地是指在內心中的「搜求」。這類例子尚有許多。

  作品文本中的藝術形象

  「形象」是指體現在作品文本中的藝術形象。如果說「意象」是生成於創作的內在運思階段,那麼「形象」則主要存在於文本之中。傳統的文學理論教材大多將「形象」作為文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出發點,認為文學的基本特徵就是「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這是以往的文學理論最重要、最根本的命題。「作為一種反映現實的特殊形式,文學、藝術與哲學、社會科學又各有不同的特點。哲學、社會科學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則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以群《文學的基本原理》)而「文學形象」是專指作品文本所呈現出的形象,這恰恰是「形象」與「意象」的區別。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場面、環境和一切有形的物體。這就是說,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每個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體)是一個形象,每個自然景物是一個形象,每一個場面環境也可以是一個形象;而把這三者綜合地進行描寫,使人物、景物、場面相互聯繫,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活畫面,也是一個形象。還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創造的意境,雖然主觀因素更濃,但往往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實質上也是一種藝術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學理論基礎》)這已經把「形象」的性質說得很清楚了。「形象」寓於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讀者的審美閱讀,可以呈現在讀者的審美經驗中。《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形象,《阿Q正傳》中的吳媽是形象,龔自珍《病梅館記》中的「病梅」是形象,茅盾《白楊禮讚》中的白楊是形象,李白《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形象,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是形象。這些形象都蘊含在作品的文字中,讀者通過閱讀而得之,它們並非在作家頭腦中運思著的人物、場景及意境。

  陳伯海從「意象」的多方面運用中概括出,「意象」可以有「意中之象」和「藝術文本之象」兩種含義,「兩者應能統一,就統一在『表意之象』的定位上」(陳伯海《意象藝術與唐詩》)。其說甚有見地。但筆者認為,體現在文本中的形象還是由「形象」這個概念承擔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義是「意象」無法全部承擔的;而「意象」作為藝術創作思維的核心範疇的含義,也是「形象」所無力負荷的。

  尚未加工的外物形象

  還有一個問題,同樣是在藝術思維的範圍內,「意象」也不宜同「物象」泛化地混用。「物象」和「意象」都是在作家、詩人腦海中呈現的形象,但它們卻標示藝術創作思維的不同階段。雖然它們可以相互銜接,難以區分,但對其進行區分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古人認為,「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李仲蒙語,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書》)。筆者認為,這是對「感興」最準確的界定。「觸物」就是作家、詩人受到外界事物(包括自然物和社會事物)的觸發,而激活內在的創作衝動。進入作家詩人眼帘中、心目中的這個「物」就是「物象」,或者如劉勰所稱的「物色」。陸機《文賦》中說,「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這裡所說的「物」正是「物象」。「物象」是指作家在與外物相觸遇時進入眼帘與內心的外物形象,它是生動的、活躍的,是作家進行創作的意象來源,但它也是源初性的,尚未經過作家的審美加工。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所說的「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這裡的「萬象」也正是「物象」,還不是「意象」。《神思》篇中所說的「神與物遊」「物沿耳目」之「物」,也處在物象階段。對於詩人而言,「物象」絕非可有可無,也不是外在於詩人的,而是因了詩人特定的「胸襟」與審美發現,通過詩人與外物相接而進入他們的眼帘與心靈。「意象」則是詩人在心中對物象進行改造、升華並以內在媒介加以構形而形成的內在形象,它以物象為材料,卻超越了物象的不確定性,而成為藝術創作最直接的胚胎。物象與意象是有著邏輯上的先後的,物象在先,意象在後。而在傑出的詩人那裡,從物象到意象則很可能是瞬間而成的。鄭板橋最有名的象喻就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物象大致是「眼中之竹」,意象大致是「胸中之竹」。至於「手中之竹」,則是藝術家的作品文本了。

  「意象」「形象」和「物象」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在很多時候是彼此交叉重疊的,因此在理論表述和批評實踐中被泛化也在情理之中。但在學理層面上對其進行分析區別,指出它們的差異,既有益於推進美學文藝學研究的不斷深化,且對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有所裨益。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

相關焦點

  • 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與興象思維
    這便形成了中國畫審美個性,鑄就了中國畫審美的特點,形成中國畫獨特的意象、興象審美觀、創作觀。   在中國畫向多元化發展的當代,中國畫傳統精神的實質是什麼?  作為民族審美觀念的意象、興象  意象、興象是一種文化的思想意識形態,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作品獨特的創作表現手法,意象、興象體現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限於中國畫的寫意畫技法範疇。我們民族的傳統造型藝術,包括繪畫、雕塑、裝飾紋樣等。文學作品、詩詞歌賦、戲曲、建築、園林等,甚至漢字都具有意象、興象的藝術特徵。
  • 帶你了解什麼是意象
    意象是文藝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由「意」與「象」兩部分構成,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意」為藉助客觀物象表達的主觀情意,「象」是與主體發生情感關係的客觀物象,意象作為一個核心概念,在中國古典文論及西方文論中都有論及,並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地使用。
  • 自然美的意象與物象
    人的本質力量,屬於社會的範疇,具有一般動物的本質力量,屬於自然的範疇。  但是,人畢竟是一種高級動物,畢竟有自然屬性,所以,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審美者與審美對象是相互依存,相互限制,而又相互滲透,相互交流的,集中地體現在相互交流中。因為交流中存在著依存的基礎,相互滲透的機制。  自然美的意象,正是由主體與客體的交流而形成的。其中,首先是主體向客體的交流。
  • 從意象到意境——以吳耀華荷花圖意象體系為例
    原標題:從意象到意境   「意象」是中國美學的核心範疇,中國畫通過筆墨色、章法等形式語言塑造「意象」,通過「意象」實現真、善、美的統一,而真、善、美又凝合成「意境」,因此「意象」是中國畫一切元素與關係的中心。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在他的著作中, 還多次使用了「審美對象 (美) 是『意象』」之類的表述, 並常常在「美」這個詞後面用括號註上「意象」或「意象世界」, 將「美」與「意象」 (意象世界) 等同起來。  葉朗之所以將「意象」作為美的本體, 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看到長期以來在美學界存在著的一種觀點, 即認為物是客觀的, 所以物的美也是客觀的, 將作為事物的物理實在的「物」與作為事物的顯現的「象」混淆起來。
  • 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
    因為在意象世界中,集中體現著詩歌藝術的審美特質,通過意象世界,主體之「意」從內涵到顯現,詩歌藝術才現實地成為審美對象;藉助意象世界,讀者和作者之間審美經驗的交流才能得以展開與完成。詩歌作品中,通過意象的載體,詩的意境在主客體的相交相融之中,因情景交融、互相生發而具有不斷生成的特點。卞之琳的短詩《斷章》體現了這樣的特點。「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 醜書盛行幹擾審美,委員建議以立法形式規範漢字使用,教育部答覆
    但近年來,醜書、變體書等各種各樣的拙劣字體廣泛流行,尤其在網際網路空間大行其道,不僅影響了規範漢字書寫意識,同時還嚴重幹擾青少年的審美情趣,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了負面影響。早在2000年,我國即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其中第二條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並明確在政府機關、學校教育、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行業以規範漢字為基本用字。法律規定「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可使用繁體字,但不代表可以隨意造字,使用醜書怪體,這種行為與法律精神完全相悖。
  • 漢字書寫與 審美須規範
    ■王梓佩據媒體報導,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鄢福初將遞交《關於加強漢字書寫審美應用規範管理》的議案,針對當前漢字書寫、審美、應用種種亂象,提出加強整治低俗書寫、培養書寫審美的建議。其一,一些人習字小有名氣卻沒有突破,於是踏上看似是捷徑的歪門邪道,擺噱頭博人眼球,賺取名利;其二,追捧者捧的並非是書法,而是組織活動、拍攝視頻帶來的流量,眾所周知流量可以變現;其三,如代表所言,「書法文化傳承斷代,社會普遍缺乏書法藝術的基本常識和基本的書法審美能力」。三者結合在一起,「書法大師」和他們的奇葩作品不斷湧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 客舍青青柳色新:古詩詞為何愛用「楊柳」意象?
    意象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範疇,中國美學的範疇體系可以說是以此為中心來展開的。楊柳則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重要意象,在詩詞審美中有重要地位。西方符號學認為,當一個符號在它的傳統文化中使用很久之後,它就成為了一個語碼,令人一看到它就會產生某些固定聯想。
  •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研究_孫剛
    2 審美意象:古代詩詞中武俠審美文化研究的出發點2.1 意象是詩詞之元單位「意象」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範疇始於南朝的劉勰。劉勰從藝術構思的角度,提出了「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的命題,此後「意象」廣泛應用於中國傳統美學領域。「意象」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易傳》的「聖人立象以盡意」這一命題。
  • 文學中的體裁源自拉丁文,又稱作文類,是一個歷史範疇和文化範疇
    但在20世紀以後,文論界出現了對這種劃分方法的質疑,如瑞士的施塔格爾就提出不要把具體的文學體裁,如詩歌與抒情類文學固定地聯繫在一起,而是把抒情、敘事、戲劇看成一種觀念,這些觀念之間是可以交叉使用的,如抒情式戲劇。
  • 曹植詩歌意象:三個階段,三種心態,三種意象
    老子和莊子對「象」和「意」分別做了闡釋,這可以看做是關於「意象」論的最早論述。《周易繫辭》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之說,此處之「象」乃是指《易》卦之象,僅算得上是大文化上之意象,不可全指文學藝術審美上之意象,更不能專指並非文學中之「象」。
  • 美術研究│謝赫:筆墨意象的形成,是繪畫空間創意經營的必要基礎
    本文從形神、意象、氣韻這三個要點出發,分別對繪畫空間的經營、繪畫空間的形成以及空間形式的藝術表現作了闡述,認為中國山水畫經營空間首先基於對繪畫形神的關係處理,而山水筆墨意象的形成則是繪畫空間創意經營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同時中國山水畫氣韻生動的意境創造是中國畫經營位置的最高美學表現。
  • 鯤鵬意象的「誤讀」
    從本質上說,阮修是藉助《逍遙遊》中的鯤鵬意象,表達自由、高遠、超然的人生襟懷和自由精神,成為魏晉風度的一種詩意展示。到了唐代特別是盛唐,鯤鵬形象發生了質的變化。李白,毫無疑問是那個時代的天才。他創造的大鵬形象也成為盛唐氣象的審美呈現。在李白詩賦中,大鵬是最具個性的審美意象之一。
  • 《藝術哲學與審美問題》——通識教育
    本課程以審美問題為線索,講授藝術哲學的基本理論,分別展開如下幾個方面的理論思考:一、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位置二、藝術與真理的關係三、藝術作品與非藝術作品的區分四、審美意象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及其基本類型點擊下方藍色字體觀看其他視頻02 藝術03 什麼是創新的源泉04 美與真理的關係05 藝術判斷06 審美判斷的普遍性07 哲學與科學的差別08 審美判斷究竟是什麼09 藝術實踐的根據在哪裡
  • 走進意象藝術·答辯題目與解析
    走進意象藝術·答辯題目與解析一、高中生學習美術心理上有什麼特點呢?【參考答案】高中學生主導以邏輯思維為主導,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同時喜歡學習一些富有內涵地理論性知識。本課課內容理論性較強,加之玉本身從其社會文化層面來說具有很高的價值。恰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
  • 繪畫的審美價值:從一元到多元
    與柏拉圖基於模仿論而貶斥藝術的觀點相反,萊辛等模仿論的支持者把繪畫的審美價值歸因於內容以不同的方式模仿了主題,認為「只有繪畫才能呈現客觀存在的美」。進一步地,模仿論認為,繪畫不僅表現對象,而且能夠引起主體關於表現對象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否具有審美特徵,是由繪畫內容決定的,只有正確地理解了一幅畫的內容,才能給人們帶來審美體驗。
  • 勿以審美風格替代藝術品格(藝壇走筆)
    然而,在藝術評判上,我們往往過於突出審美風格取向,而忽視藝術品格。審美風格,無高低之分,有異同之別;藝術品格,有高低之別,則是另一回事。   審美取向與人的審美趣尚有關,而與藝術品格高下無涉。談論藝術品格時,則一定要在同一審美範疇內進行。如在茂密古樸範疇中比較,則《張遷碑》自然要優於《曹全碑》;如將漢隸的飄逸蕭散作比,則前者又不及後者。這是從橫向的審美風格角度比較。但如從縱向的書法史角度比較,則又當另論。
  • 走進意象藝術·教學設計
    走進意象藝術·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和認識什麼是意象藝術,如何來辨析意象藝術。2.通過比較分析,初步掌握什麼是意象藝術,通過對意象藝術的藝術形象和藝術語言的分析,以及藝術家的意圖方面來辨析意象藝術的主要特徵。
  • 【輕讀】《城市意象》(美)凱文·林奇
    在澤西城這種難以辨認的環境中,需要藉助的不僅僅是使用功能,而更多依賴的是功能的漸變,或是結構變化的相對狀態。通常有兩種方式,其一,使元素在許多地點都能夠被看;其二,是通過與鄰近元素退讓或高度等的變化,建立起局部的對比。成為標誌物的地方元素的數量,不僅取決於觀察者對周圍環境的熟悉程度,也依賴元素自身的條件。聲音和氣味雖然不能形成標誌物,但它們有時可以強化有形標誌物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