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研究_孫剛

2020-12-24 齊魯網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歸納法、跨學科研究法,從歷史學、文化學、審美學的多維視域審視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審美意象,發掘蘊涵其中的武俠審美文化,以期追索武術審美文化的歷史印記,為武術審美文化的理論建設添磚加瓦。研究認為,「俠」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武術現象和大眾審美期許,是古代詩詞與武俠審美文化之間的情感紐帶,是「千古文人俠客夢」的精神載體。「俠」因其超然的道義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為武術的精神力量乃至大眾的審美範式代代相傳,並且日益積澱形成一種民族文化意象。寶劍意象、寶馬意象、英雄人物意象、典故意象、俠義意象作為古代詠俠詩詞中的審美意象,傳遞著正義、報國、報恩、誠信、名節等義薄雲天的武術俠義精神,承載著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多文化思想,從而為武術審美文化研究和武術基礎理論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歷史視界。

關鍵詞:俠;武術;古代詩詞;審美文化;審美意象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duction, inter-discipline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aesthetic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aesthetic imagery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which highly praise the spirit of 「xia」(chivalry), explores Wuxia aesthetic culture in order to trace back the historical mark of Wushu aesthetic culture and explore its implication, do what a little one can to help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Wushu aesthetic culture. It puts forward that 「xia」, as one of phenomena of Wushu field and the public’s aesthetic expectation in ancient society, is an emotional bond between ancient poetry and Wuxia aesthetic culture as well as a spiritual carrier of 「dream of ancient Intellectuals and Chivalry.」 「xia」, because of its transcendental moral spirit and lofty personality, has become the spiritual strength of Wushu and public aesthetic patter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then increasingly accumulated as one of national cultural imagery. Aesthetic imagery such as sword imagery, horse imagery, hero imagery, allusion imagery, chivalrous imagery, conveys Wushu’s righteous spirit of justice, patriotism, gratitude, integrity, fame and so on, carrying the cultural spirit of Confucius, Taoism, Mohism, which offers a certain historical horizon for Wushu aesthetic culture’s research and basic Wushu theory.

Key words: xia; Wushu; ancient poetry; aesthetic culture; aesthetic imagery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中國武術審美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1CTY001)、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新時期學校武術教育的文化選擇與體系架構」(項目編號:2012T5062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剛(1973- ),男,山東濟寧人,山東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武術文化、武術教育,E-mail:sungang7328@163.com殷優娜(1977-),女,山東濟寧人,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研究,E-mail:younayin@163.com

作者單位(中文):

1.山東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濟南 250014

2.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濟南 250022

作者單位(英文):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22,China

中華文化是一種詩性文化,註定了中華武術的詩情畫意。詩意的武術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審美體驗和超然的人生感悟。在多元文化交匯、精神生命提升的當今社會,武術文化的民族性與審美特質日益凸顯,並逐漸成為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因而,追索武術審美文化的歷史印記無疑為當代武術教育及武學弘揚帶來更好的實證詮釋。口耳相傳的古代武術傳承模式以及草根性社會生存態勢造成了武術文字史料的極度匱乏,然而,武術的審美特質卻成為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生花的情感素材,由此成就了武術與古代詩詞、文論的結緣。雖然這些思想在浩瀚的詩海裡只是冰山一角甚或吉光片羽的人生感悟,但卻為我們留下了研究武術審美文化的歷史印痕。誠如此,以當今的審美視野和文化品位審視古代武術印記,那濃縮於古代詩詞字裡行間對俠士高超武藝的讚嘆、人格精神的崇敬甚至俠者悲歌的感慨不正是撼人心魄的武術審美之思嗎。本文旨在以古代詩詞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有關審美意象的剖析,挖掘蘊涵其中的武俠審美文化,折射出武術審美文化的民族精神意蘊,這也恰恰是民族文化當代復興的一個側影。

1 千古文人俠客夢:古代詩詞與武俠審美文化結緣

不同的歷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武術現象。從手搏、角牴、武藝、國術、功夫、武術等稱謂的歷史演變,武術經歷著萌芽、雛形、初期、發展到以拳派形成為標誌的體系的相對完善,書寫著一部中國技擊術的武功傳奇,譜寫了一曲金戈鐵馬、氣吞萬裡的英雄史詩。在漫長的武術發展史上,「俠」的歷史生成為後世武學的發展豎起了一座精神豐碑,成為尚武精神的典範。

「俠」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士」文武分途後形成的武士階層,故「文者謂之儒,武者謂之俠。」(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俠」最早見於韓非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從法令治國的角度將「俠」列為五蠹之一,並認為「武」為俠「犯禁」的強力手段。因而,「俠」是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種武術現象。《中國武術教程》也明確指出:「武術在中國古代並不是作為體育形態出現,遠在春秋戰國時便有以技擊為主的遊俠劍客。」[4]所以,大眾心目中的「俠」多指武藝超群、仗義任俠的「武俠」。「武俠,即以武行俠者。武即勇力、武術、擊技;俠,即『行義』。」[2]誠然,「基於遊俠行俠方式的不同,分『文俠』、『武俠』和『儒俠』」[5],但「俠」之人格精神卻並無二致,因「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司馬遷《遊俠列傳》)而備受世人尊崇。「俠」雖已隨歷史變遷而被邊緣化甚或退出社會舞臺,但因其超然的道義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為武術的精神力量乃至大眾的審美範式代代相傳,從而也成就了武術審美文化的人文精神內核——武術俠義精神,折射出人們對英雄崇拜、對正義期冀的民族文化心理。誠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寄語《武林大會》:當今武術是傳承古代大俠精神的載體,要把大俠精神留住。[8]可見,中國古代「大俠精神」對世人的影響之深。它業已積澱為一種民族「集體無意識」心理,成為凝結於人們心中的「英雄情結」,並作為武術審美文化的重要源泉與核心價值視域世代傳承,成為當今武術教育的重要內容。

「俠」之所以能引起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共鳴,成為詩人筆下的抒懷對象和審美素材,主要基於以下三點。第一,俠者的高超武藝、人格品質、道義精神等具有極高的審美境界,充滿了一種超乎常人的豪壯甚或悲壯的崇高之美,令人仰慕和崇敬,值得頌揚和謳歌。第二,很多詩人本人就文武雙全,善仗義任俠,詩詞中的俠客形象實際上是自己的化身和精神寫照。如唐代詩人李白「十五好劍術」,文兼武備,才華橫溢。他浪漫、豪放的詩詞格調無疑深受自身習武、任俠的影響,因而譜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詠俠詩。辛棄疾本人就是文武雙全、勇貫三軍的民族英雄,既有文人之風,又有俠義之氣,其豪邁的愛國行徑彰顯了忠勇仁義的俠義雄風。第三,「俠」在詩人筆下已然升華為一種扶弱濟貧、快意恩仇的正義象徵,成為凝集民族精神的文化意象。基於此,俠者心理與詩人情性相投,俠者行徑滿足了詩人「削平浮世不平事」(呂巖《化江南簡寂觀道士侯用晦磨劍》)的豪情壯志,俠者精神支撐了詩人文武兼備理想人格的精神實現,因而,「俠」成為承載詩人遠大抱負和理想寄予的精神載體,故而李白感慨:「儒生不及遊俠人,白手下帷復何益。」(李白《行行遊且獵篇》)由此,「俠」與詩詞的有機結合實現了詩情俠義的情感交融,從而為武俠審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歷史語境。

由上,「俠」以「武」立世,古代詩詞因「俠」成就了「千古文人俠客夢」,因而,「俠」成為古代詩詞與武術審美之間的情感紐帶。重然守諾、重名守節、快意恩仇、精忠報國等俠者崇高的人格之美給人們帶來的心靈淨化、精神升華、境界提升不正是詩情俠義的武俠審美文化的價值體現嗎。這種人文精神之美的闡發也正是武術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是對武術發展內驅力的民族精神弘揚,是對當今社會許多不良思潮的有力鞭撻和警醒。

2 審美意象:古代詩詞中武俠審美文化研究的出發點

2.1 意象是詩詞之元單位

「意象」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範疇始於南朝的劉勰。劉勰從藝術構思的角度,提出了「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的命題,此後「意象」廣泛應用於中國傳統美學領域。「意象」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易傳》的「聖人立象以盡意」這一命題。因而,「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賦予主體情感的「心象」。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元素或元單位。胡應麟《詩藪》曰:「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明代思想家王廷相在《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中感慨:「夫詩貴意象透瑩……言徵實則寡餘味也,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之以意象」詩詞正是通過單一意象或意象組合,立「象」達「意」,給人帶來韻味無窮的審美感受。尤其是若干意象組合透視出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命意境,體現了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心理。所以,意象是詩詞的生命,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審美體驗的藝術符號。

2.2 武術審美意象為古代詩詞中武俠審美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審美意象就是審美活動中所產生的「意中之象」,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通過物我交融所創構的無跡可感的感性形態。」[7]由此,武術審美意象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創構的、傳遞武術審美意蘊的「意中之象」,是形成武術審美體驗的「心象」。作為一種情感主體化的審美載體,武術審美意象一方面指向對自然本真的生命復歸之道,另一方面又指向對人文精神的審美訴求。

「藝術的本體乃是審美意象,中國古典美學以審美意象為核心。」[6]因而,作為一種肢體藝術形態的武術,武術審美意象是武術審美文化的核心要素。它承載著主體對武術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期許,傳遞著武術動作的技擊意識、武術道德的人文關懷、武術精神的生命超然。如果從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維方式來看,武術審美意象在廣義上可分為自然意象、人生意象,在狹義上則可包括物意象、人意象、事意象、俠義意象等等。自然意象以自然物象或表徵自然現象之符號為「象」,折射出武術審美文化中的生命意識和宇宙精神。人生意象是以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審美特質的人、事、物為「象」,折射出武術審美文化中的人文關懷和人道精神。俠義意象是俠者人格精神經歷史積澱而形成的一種武術文化意象,亦可稱俠義精神意象。在古代詩詞這一特定語境中,呈現出不同形式的武術審美意象,從而折射出韻味無窮的武俠審美文化意蘊。

3 古代詩詞中的武術審美意象:武俠審美文化的符號

3.1 物意象

3.1.1 寶劍意象

劍是較有代表性的武術器械之一,往往作為習武之人乃至文人墨客隨身攜帶之物,一方面可護身禦敵,另一方面是身份的象徵。《韓非子·五蠢》:「群俠以私劍養」,說明劍自古與俠就已結下不解之緣。因而,寶劍成為俠客的一種標誌,成為詩人筆下的武術審美意象。「寶劍意象」象徵著一種尚武精神、君子風範、強者之音、鴻鵠之志,給人帶來特有的武術審美體驗。

3.1.1.1 劍名意象

劍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劍的名稱多種多樣。古代詩詞中,往往以一些名劍名稱為意象,給人帶來無盡的審美想像。歷史上一些名劍名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審美意蘊,如湛盧、魚腸、龍泉、倚天等。這些名劍的來歷都有著神妙的傳奇故事,因而具有一種玄奧神秘的審美文化色彩。比如,相傳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是龍泉寶劍「鼻祖」,他以山中溪水鑄劍,因俯視劍身如巨龍盤臥深淵,遂取名「龍淵」。唐時避高祖李淵諱,改名龍泉,此後便成為寶劍之代名。號稱「天下第一劍」的湛盧劍因歐冶子取湛盧山之精華鑄劍而得名,明馮夢龍於《東周列國志》中贊之:「乃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則威」。「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了「魚腸劍」的歷史典故等等。

正因為名劍的文化底蘊,詩人往往以名劍名稱意象抒情懷志。如「萬裡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李白《送羽林陶將軍》)、「出匣龍泉血未乾,平生志氣斬樓蘭」(姚茂良《精忠記·應詔》)、「壯士憤,雄風生。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李白《臨江王節士歌》)等分別以「龍泉劍」、「倚天劍」為意象,結合上下語境使人聯想到「探虎穴」、「斬樓蘭」、「斬長鯨」(這些也均為意象)需要高超武藝才能實現,因而,名劍成為「高超武藝」和「報國志向」的象徵。

3.1.1.2 寶劍意象的精神意蘊

3.1.1.2.1 勇武的象徵

劍是武術近搏之器,自古就因其鋒利無比、攜帶方便而成為俠客隨身佩戴的武器,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劍是高超武藝、尚武精神的象徵,古代詩詞將寶劍意象體現得淋漓極致。

「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楊炯《劉生》),以「生赤電」的寶劍意象和「起紅塵」的寶馬意象喻意俠士劉生的超群武藝。「邊塞男兒重武功,劍光如電氣如虹。」(沙天香《戰歌》)、「武夫懷勇毅,勒馬於中原。幹戈森若林,長劍奮無前。」(曹睿《堂上行》)等都通過寶劍意象象徵勇武精神。

3.1.1.2.2 高貴品質的象徵

劍號稱「百兵之君」,往往是君子高貴品質與身份的象徵,文人墨客皆以佩之為榮。因而,寶劍意象作為君子品質的象徵被廣泛應用於古詩詞中。

「起舞蓮華劍,行歌明月宮。」(李白《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徵》)中以舞劍意象象徵君子之交,表達了作者送朋友立功邊塞、義氣相助的情懷。「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通過劍意象象徵知音朋友間的君子義交。「重義輕生一劍知,白虹貫日報仇歸」(沈彬《結客少年場行》)中以劍意象寓意俠者「重義輕生」的人格品質。

3.1.1.2.3 遠大志向的依託

劍是俠者高超武藝的象徵,是實現遠大志向的手段,因而往往成為文人墨客遠大志向的象徵。「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破陣子》)、「平生聞高義,書劍百丈雄」(陳子昂《送別出塞)、「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賈島《劍客》)、「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其一)等都是以寶劍意象象徵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古代詩詞中還往往通過對劍的動作修飾,體現不同的主體情思。如「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裡。」(李白《贈張相鎬》)中通過「撫劍長嘯」意象抒發報國的雄心壯志「長嘯倚孤劍,目極心悠悠。」(李白《贈崔郎中宗之》)、「孤劍將何託?長謠塞上風」(陳子昂《東徵答朝臣相送》)、「倚劍增浩嘆,捫襟還自憐。」(李白《郢門秋懷》)、「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詩詞中分別用倚劍、孤劍、看劍等意象表達自己空懷壯志而無以用的蒼涼失意心情,給人帶來一種壯志難酬的俠者悲歌。

3.1.2 寶馬意象

古代遊俠詩詞中,文人往往選擇與俠者精神契合、具有較為穩定寓意的自然物象為特有符號來立象表意。因為馬常伴俠士而行,因而,古代詩詞中有關寶馬意象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俠者氣質和審美意蘊。

馬作為自然界比較典型的動物,是古代詩詞中重要的自然意象。晉代王弼《周易·乾卦注》:「象之所生,生於義也。有斯義,然後明之以其物,故以龍敘乾,以馬明坤,隨其事義而取象焉。」《呂氏春秋·本味》:「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馬威武剛健的外形代表著一種「剛健形象」;馬跨溝越壕、縱橫馳騁的英姿象徵著一種自由奔騰、奮發有為的生命激情和自強不息的生命精神。馬正是以堅韌頑強、勇猛勁健的天然稟性以及古代戰爭中馳騁疆場的英風雄姿與俠者氣質相類,因而成為詩人的意象選擇。

「寶馬意象」喻意俠者的強健體魄、武功高強、超凡氣度、飄逸灑脫、雄偉志向、奮勇精神等審美特質,因而,從意象的表現類型上可視為「自然意象」的一類;從意象的表現手法上則可視為「比喻性意象」(或簡稱「喻象」)。「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以身經百戰的邊塞戰馬為意象,喻意雄放剛健的俠者精神氣骨,給人帶來一種氣勢恢弘的壯美。「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以「的盧馬」這一典故意象形容馬的飛快,實際上反襯人的高超武藝。「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李白《俠客行》)、「青驪八尺高,俠客倚雄豪。踏雪生珠汗,障泥護錦袍。」(霍總《驄馬》)等都是以「寶馬意象」象徵俠客的颯爽英姿及天馬行空的豪放氣度。

3.2 英雄人物意象

俠士是俠義精神的締造者,是俠義精神的載體。當俠士成為歷代頌揚和謳歌的英雄人物時,就已經成為大眾公認、社會約定俗成的審美意象。詩人以古代俠士為意象,正是在於喚起人們心中的英雄崇拜情結,從而產生審美感興。比如,戰國俠客荊柯的英雄壯舉,世人皆為之動容,因而,後人在荊軻身上寄予了不畏強暴、大義凜然的英雄情結,荊軻成為道義、英雄的化身。由於俠者仗義任俠的方式不同,因而,他們身上體現的俠者人格品質和閃光點也不盡相同,引起人們審美感興的審美特質也不相同。

古代詩詞中,不同的英雄人物意象傳遞不同的審美意蘊。比如,「直是荊軻一片心,莫教照見春坊字」(李賀《春坊正字劍子歌》)以古代俠士「荊軻」為意象,傳遞一種報國之志。「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魏徵《述懷》)以楚漢俠士「季布」、戰國時期「侯嬴」作為俠者重然守諾的精神使者。「荊軻專諸何足數,正晝入燕誅逆虜。」(陸遊《劍客行》)、「要離碧血專諸骨,義士相望恨略同。」(蔣士銓《五人墓》)等詩詞中分別以荊軻、要離、專諸這些赫赫有名的古代俠士為人物意象,透視出不同的審美意蘊。即使是同一英雄人物意象,在不同文人墨客筆下也可能傳遞著不同的情感內容,從而體現了審美意象的豐富內涵。比如,「可忠燕丹事,終被虎狼滅。一舉無兩全,荊軻遂為血」(王昌齡《雜興》)一詩中,雖同是「荊軻」意象,但從上下語境來看,顯然是對「荊軻刺秦」未果的惋惜和悲憤之情,透視出一種俠者為國犧牲的慷慨悲歌。

3.3 典故意象

歷史史事往往承載著當時的社會風尚、文化傳統以及時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趨向,因而,當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成為大眾耳熟能詳、歷代口傳筆述的情感素材時,這些典型事跡就形成了感懷抒情的典故意象或事意象。古代遊俠詩詞中往往通過歷史上俠者的傳奇事跡,傳遞蘊含其內的俠義精神及其承載的不同文化意象。

例如,「荊軻刺秦」、「專諸刺吳王」的歷史典故歷來作為古代俠士的經典而頌揚,因而,在詩人筆下,這些典故儼然成為一種審美意象,透視出對俠者人格之美的感慨,或澎湃激昂或悽涼悲壯。「壯士不曾悲,悲即無回期。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淚垂」(賈島《壯士吟》)、「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於易水送人》)這兩首詩都是以「荊軻刺秦,易水送別」這一典故為意象,彰顯了荊軻不畏強暴、捨身報國的高風亮節與俠者悲歌。李白《結襪子》:「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其中,「築中置鉛」、「魚隱刀」這兩個意象分別指「燕南壯士」高漸離以灌了鉛的樂器行刺秦始皇、「吳門豪」專諸以隱藏在魚腹中的魚腸劍刺殺吳王僚的歷史典故,表達了對俠士崇高人格的敬仰之情。「幽并俠少年,金絡控連錢。竊符方救趙,擊築正懷燕」(虞羽客《結客少年場行》)詩句中以戰國時著名的「竊符救趙」這一歷史典故以及高漸離擊築送荊軻來感恩燕子丹的歷史典故為意象,喚起人們過對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愛國情懷以及俠客朱亥、侯贏、高漸離知恩圖報的人格品質的審美想像。「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以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這一歷史典故頌揚英雄的凜然風骨、精神氣節,鞭撻南宋當權者的昏庸。

3.4 俠義意象

俠義既是俠者仗義任俠的豪行,更是一種精神特質。俠者行徑與人格精神經歷史積澱,逐漸形成大眾公認、約定俗成的象徵正義、誠信、義氣、名節等精神特質的俠義意象。俠義意象作為俠者人格精神共性的民族文化抽象在人們觀念中實存,並作為武術的精神實體代代頌揚,從而形成「武——俠——義——俠義精神」的俠義審美意象再造模式,傳遞著人們思想意識深處的最高「情義」倫理和審美理想。因而,在武術審美意象中,俠義意象應是一種精神意象、文化意象,屬人生意象中的高級形態。

古代詩詞中詩人頌揚的很多「俠」(俠客、遊俠等)並不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俠客實體,而是一種「觀念俠」、「意識俠」,是俠義意象的感性抓手,傳遞著武俠審美文化的審美特質。其中,「義」是俠者觸發人們情思、形成俠義意象的關鍵要素。《史記·太史公自序》曰:「救人於戹,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作《遊俠列傳》第六十四。」唐代李德裕《豪俠論》曰:「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概即述之。

3.4.1 義薄雲天的正義之道

「俠文化的主體是一種體現了民族傳統美德的精神,是對公平和正義的不懈追求,表現出偉大的同情心和不屈不撓的反抗意識。」[3]因而,俠義意象是一種正義象徵。古代文人賦予了「俠」以公正、道德、良知等人文精神,使「俠」不但從歷史實存演變為一種文學形象,而且從文學形象又演變為超乎道德和法律的社會正義力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俠者正義行徑的生活寫照,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義是俠義意象傳遞的一種超然的人性本真,是循「象」入「道」的人格升華。

俠者以救人於戹、急人所困為責任擔當,體現了一種追求公正、公理的正義精神。「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史記·遊俠列傳》)表明遊俠對欺凌弱小行徑的厭惡和鄙視。「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賈島《劍客》)通過讚譽俠者急人所難、抱打不平的正義精神傳遞詩人急於展示才華、實現遠大抱負的心理渴求。「笑指不平千萬萬,削平浮世不平事」正是俠者正義精神的的人格寫照。

3.4.2 忠義報國的民族大義

俠義意象以「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擔當寄託了忠義的愛國之情,譜寫了一曲「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俠者悲歌,既豪蕩俊爽,又崇高悲壯,體現了一種崇高的報國思想和民族大義。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感遇》詩之三十五)將俠者的報國情結躍然紙上。「俠客重恩光,駿馬飾金裝。瞥聞傳羽檄,馳突救邊荒。轉戰磨並地,橫行戴鬥鄉。」(張易之《出塞》)描寫了遊俠從軍行伍、徵戰邊關的勇武行徑,透視出俠者報效國家而不畏艱辛的忠義精神。「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四首》)將一個重大義、舍富貴、赴國難、報國恩的「鹹陽遊俠」的人格品質飄香於世。「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頌揚了「幽并遊俠兒」精忠報國而不惜犧牲生命的道義精神。

3.4.3 知恩必報的報恩情懷

俠者知恩圖報,快意恩仇,形成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報恩情結。「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易水歌》)這一千古絕唱體現了荊軻為報太子丹之恩而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感君恩重許君命,泰山一擲輕鴻毛。」(李白《結襪子》)一詩,抒發了俠士荊柯感燕子丹知遇之恩、高漸離感荊柯知己之恩而捨身報之的高尚情懷,而且,通過「泰山」與「鴻毛」間的喻象反襯俠士報恩之義的厚重,使俠義精神得以升華。「報恩為豪俠,死難在縱橫。……但令一顧重,不吝百身輕。」(盧照鄰《劉生》)充分展現了劉生的俠肝義膽及重義輕生的報恩情懷。陶淵明在《詠荊軻》一詩中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讚嘆荊軻為報答燕子丹的知遇之恩而捨生取義、仗義行俠的高貴品質。「心知報恩處,對酒歌易水」(鮑溶《壯士行》)以「易水」為意象,使人聯想到俠客荊軻易水餞別的報恩情懷,並以此折射俠義精神的報恩意象。

3.4.4 重然守諾的誠信修為

重然守諾是俠者的立世之本和優秀品質,是贏得別人信賴、尊重及社會認同的為人之道。「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就是秦漢間時人對俠者季布講義氣、守然諾的崇高人格的讚譽。活躍在風雲多變的江湖世界,俠者正是以「誠信」這一道義精神進行著自我行為的約束和膽肝相照的交往。信是義的表現之一,守信於人、取信於人都是重然守諾的行為。

「韓魏多奇節,倜儻遺名利。共矜然諾心,各負縱橫志。結友一言重,相思千裡至。」(虞世南《結客少年場行》)俠者正是在「共矜然諾心」的誠信心理基礎上「一言重」、「千裡至」。「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意象反襯俠者「然諾」之重,凸顯了俠客一言九鼎的大丈夫行徑。「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髮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賀鑄《六州歌頭》),俠者一諾千金的誠信意象躍然紙上。「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魏徵《述懷》)頌揚了楚漢俠士「季布」、戰國時期「侯嬴」重然守諾的精神氣度。

3.4.5 不圖回報的名節操守

古代俠者重名節,守操守,仗義行俠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馬遷《遊俠列傳》),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自尊精神和視名節過於生命的高潔風範,體現了一種不計功利、淡泊名利的人生操守。因而,俠義意象透視出剛正有節、高風亮節的名節意象。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俠客行》)頌揚了俠客灑脫淡然、不計名利的人格操守。「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李白《古風》其十雲)歌詠魯仲連卻秦救趙後所表現出來的功成不居、不受獎賞的俠義風度。「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李白《白馬篇》)感慨俠者為國立功歸來後豪氣不改、不肯折腰權貴的名節義風。

4 古代詩詞中武俠審美文化的審美意象呈現結構

意象的形成,是民族文化積澱的產物,體現了相對穩定的民族思維定勢和民族審美價值取向。在審美活動,每個意象都經過主體的審美選擇而融入主體情感的深沉流露,因而體現出「象」與「意」的統一,從而透視出「情」、「景」交融的審美意蘊。古代詩詞中意象的呈現形式既有單一意象也有多個意象組合而成的意象群,表達了不同的審美情態。前已論及,武俠審美文化在古詩詞中通過詩人對俠客的謳歌來體現,具體以寶劍、寶馬、英雄人物、典故、俠義精神等意象來實現。這些意象的呈現方式同樣由單一意象和組合意象組成,從而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

4.1 單一意象

詩詞中的單一意象通常指一首詩中只有一個意象來傳情達意。因詩人的複雜情感通過單一意象的呈現往往難以透徹表達,所以,只有單一意象來抒情感懷的詩詞相對較少。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賈島《劍客》)詩中只有一個「寶劍意象」,一個武藝高強、抱打不平的俠客形象躍然紙上,以此隱喻詩人急於展示才華、實現遠大抱負的心理渴求。「壯士不曾悲,悲即無回期。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淚垂。」(賈島《壯士吟》)整首詩只有一個「易水」意象,使人聯想荊軻易水餞別時泣人淚下的感人場景,盡顯俠士的悲壯之美。

4.2 組合意象

「詩的意象整合創造出種種特殊的審美情境。」[1]詩詞中往往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所形成的意象群進行審美語境的創設,從而產生一定的審美場和審美張力,營造幽深的審美意境。

4.2.1 意象並置

古代詩詞中,往往將不同時間、空間的意象並列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意象並置。各個意象之間通過對比反襯的方式,形成呼應聯想的審美效果。

李白《結襪子》:「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其中,「築中置鉛」、「魚隱刀」這兩個意象是將兩個歷史典故意象並置一起,雖同是抒發俠者的俠肝義膽,給人以悲壯的審美體驗,但避免了單一意象的單調,增厚了幾分情感色彩。「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魏徵《述懷》)詩句中將「季布」、「侯贏」兩個人物意象並置,頌揚了楚漢俠士「季布」、戰國時期「侯嬴」重然守諾、一言九鼎的人格品質,強化了「誠信」的審美意蘊。

4.2.2 意象疊加

古代詩詞中,往往將具有相同本質涵義的意象,巧妙地疊合一起,各意象間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聯繫,從而形成意象疊加。若干個和諧統一的意象疊加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

曹植《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詩中通過「飛猱」、「馬蹄」、「猴猿」、「豹螭」這些自然意象群組合給人帶來一個敏捷勝猿猴、勇猛像虎豹和蛟龍的武藝高強、身懷絕技的「幽并遊俠兒」。這裡體現了從動物之象到人物之象的審美文化轉換,提升了武俠審美文化的深度。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爧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詩中充分運用「羿射九日」、「帝」、「龍」的神話意象,「雷霆」、「江海」的自然意象,將舞劍時優美的姿勢,瞬間造型、動中有靜、靜中寓動的武術節奏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些意象組合成意象群,將公孫大娘雄健剛勁、節奏分明的舞劍意境和盤託出,給人帶來「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審美效應。「玉劍誰家子,西秦豪俠兒。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李白《古風》其八)一詩中,玉劍、美酒、駿馬意象疊加形成了俠者的「英風豪氣」意象。「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陶淵明《詠荊軻》)一詩中,「寒水哀風」、「擊築高歌」的意象組合譜寫了一曲「士為知己者死」的俠者悲歌,體現了武俠審美文化特有的悲壯格調。

5 古代詩詞中武俠審美文化的緣起

中國古代美學認為,意象是一個充滿著生命意識和宇宙精神的特定美學範疇。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承載著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印記,透視出特定語境下的中國武術審美文化內涵。

5.1 儒家思想的汲取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一直作為社會主流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古代遊俠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體現了儒家精神的深沉流露。

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格調體現了忠孝倫理、家國一統的入世精神,深深影響著俠者的報國思想。「君子有勇而無義則亂,小人有勇而無義則盜」(《論語·陽貨》)、「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等熠熠發光的人生格調都充分體現了儒家捨生取義、取義成仁、為正義獻身的精神,凸顯了儒學的「義」氣觀,深深影響著俠義精神中「義」的核心體系形成。儒家講求的「士可殺不可辱」的人格尊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名節操守、「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等從道德主體的生命力量最早樹立中國審美範疇中的陽剛之美,俠者重名節、守操守的名節思想顯然受此影響。「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儒家將忠義、誠信的人格因素作為教育內容,與俠者弘揚的俠義精神如出一撤。

因而,儒家文化的憂患意識、進取精神、浩然正氣、道義擔當,正是尚武精神的思想內核。儒家文化精神不僅深深影響著古代詩詞中武俠審美文化的形成,而且是中國武術審美文化重要的思想源泉。

5.2 道家思想的融攝

道家思想提倡一種順其自然的自由精神,故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宇宙生命觀。推演到人生之中,道家的理想人格講究貴生養生、逍遙灑脫、不媚於世、順勢而為的人生之道。古代詩詞中的遊俠獨立不羈、瀟灑自如的江湖豪情逸致映射出一種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精神的道家思想。「託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笑盡一杯酒,殺人入市中。」(李白《俠客行》)體現得淋漓盡致。

古代俠客精神表現出「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高貴品格,顯然受道家不趨名利、與世無爭的淡然思想影響。「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俠客行》)、「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李白《古風》其十雲)等都體現了武俠審美文化中俠者功成身退、不圖回報的恬淡思想,體現了道家思想深處「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第三十八章)的超道德的生命境界和超功利的審美態度。

5.3 墨家思想的吸納

墨家學派的思想宗旨是「兼愛」、「貴義」。墨子《貴義》篇開宗明義指出:「萬事莫貴於義」,將「義」置於至高地位,從而奠定了俠義精神的基本模式。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指出:「中國歷史上自漢以後儒家文化一直成為正統的統治文化。而在民間墨俠文化則成為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

俠者追求公平、公理的正義行徑與墨家提倡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的天下為公的正義精神以及人無貴賤、愛無差的「兼愛」思想相契合。墨家以其賴力仗義的信念為指導,尚武重勇、重義輕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施踵。」(《淮南子·泰族訓》)因而,俠者弘揚正義的獻身精神與墨家「死不旋踵」、「摩頂放踵」的犧牲精神如出一轍,從而成就了「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李白《俠客行》)的千古絕唱。由此,武俠審美文化所透視俠士超然的精神境界和超道德的人生追求根源於墨家的墨俠思想。

6 結論

武俠審美文化是武術審美文化的重要內容。武俠審美文化與古代俠士密不可分。俠士的俠義行徑和俠義精神成為文人墨客抒情感懷的審美素材,由此也成為古代詩詞與武術審美聯姻的情感紐帶。古代遊俠詩詞以單一意象或意象組合群為審美支架,以俠義精神為審美特質,以境生象外為審美觀照,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武俠審美文化的歷史語境。當正義、公正、報國、報恩、誠信、名節等成為俠者共有的審美特質時,寶劍、寶馬、英雄人物、典故、俠義精神儼然成為詩詞中流動幻變、意味雋永的武術審美意象,表現出不同的美學風範,成為武術精神力量和審美文化的一個符號流芳百世。

參考文獻:

[1]何應文. 詩歌創作中的意象組合簡論[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5(4):48.

[2]蘭草. 武魂俠骨——中國武俠軍事文化探奇[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 26-27.

[3]羅立群. 中國武俠小說史[M].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31-33.

[4]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 中國武術教程(上冊)[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

[5]汪勇豪. 中國遊俠史[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8.

[6]葉朗. 現代美學體系[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6.

[7]朱志榮. 中國審美理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55.

[8]http://sports.cctv.com/class/20080306/103930.shtml.

[責任編輯:楊凡、王鵬、劉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武俠作家是如何還原中國古代江湖的
    層累地造成中國古代社會的隱秘一角在80、90後心中,武俠文化似乎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血脈中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江湖、「俠之大者」這些詞彙和話語也有著愈發濃厚的歷史感。然而,與這種感覺相反,武俠文化甚至是「武俠」一詞,都是相當近代的產物。
  • 中華詩詞發展報告:描繪2018年度詩詞文化工作的圖景
    中華詩詞文化是我們文化中的重要構成,而自20世紀,中華詩詞文化無論是從道統、政統,還是從文統、學統上都面臨了巨大的衝擊,並一度被邊緣化,但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號召的提出和近些年一些對於詩詞文化發展的利好政策的制定,中華詩詞在當今的歷史中處在怎樣的方位,面臨著什麼問題,應該怎麼樣看待中華詩詞文化多重多種的價值本位,這都是我們所需要回答的
  • 中國賞石審美文化研究筆記
    您所關注的 《秦石軒》可以滿足您高端奇石及高端底座的藝術追求中國賞石審美文化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其中的「明」,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
  • 譯論|馮全功: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象徵修辭及其英譯研究——以描寫...
    象徵修辭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些象徵修辭有哪些文化特徵, 其象徵意義能否成功地譯介出去,如果效果不理想的話,又該如何操作?在對外譯介過程中,到底該如何處理象徵背後的文化記憶或審美化的集體無意識,是否有一定的線索可供追尋?本文主要以描寫菊花的象徵詩詞為例,嘗試探討這些問題。
  • 復盤中國詩詞大會:我們究竟要復興什麼樣的文化?
    經濟觀察報 陶舜/文 春節長假期間,一檔名為《中國詩詞大會》的電視節目備受關注,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選手在節目中PK詩詞名句背誦的技術。這檔節目接近了普通人與詩詞這個文藝形式的距離,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共鳴和討論。
  • 《劍王朝》用「俠仁大義」講述中國故事 以傳統文化書寫武俠精神
    《劍王朝》改編自網絡作家無罪的同名小說,愛奇藝與金牌電影團隊和眾多人氣演員合作,在延續原著熱血與跌宕起伏劇情基礎上融入傳統武俠世界觀,打造了一個兼具傳統武俠審美和文化氣息的東方俠義江湖。該劇開播至今,高燃的劍術比試和多線並敘的愛恨情仇頻頻引發社交媒體討論熱度,微博同名話題#劍王朝#閱讀量達13.3億,多次登上微博劇集榜、電視劇話題榜、貓眼全網網絡熱度榜等多個榜首。
  • 中國古代舞花開兩枝,東渡日本,逸與拙的審美變化
    先說一個壞消息,中國「古代」舞(或者古代宮廷舞)因為各種原因早已失傳了。好消息是,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藝術大家歐陽玉倩先生提出,創建一種新舞種——中國「古典」舞,算起來,中國「古典」舞誕生已有70年了,幾乎與新中國同年。舞蹈雖然失傳,可曾經卻熠熠生輝,光照人間!有古人詩詞畫作為證。
  • 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文化性格(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文學:古代文學的——文化性格,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共性、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著自己特殊的充滿個性的文化性格。因而,我們如果要進一步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就必須深人分析和概括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文化性格。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文學在自己綿延數千年發展的歷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最基本的文化性格:其一,中國古代文學是詩化的文學。如果要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中國古代文學最顯著的文化性格,那麼「詩化」這兩個字是非常恰當的。
  • 古代顏色中的文化擔當:青色
    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我國古代顏色的主要分類以及顏色背後的文化內涵,並且探討了古人獲取顏色的起源以及顏色與我國古代哲學之間的關係。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繼續探討我國古代顏色的文化內涵,這一期我們探討的是青色。和中華民族對應的顏色,大家最能夠想到的就是紅色和黃色。紅色素有中國紅的稱謂,每到春節的時候,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是一片紅色。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詩詞作者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本屆研討會的主旨與2019年3月23日首屆「中華詩詞復興論壇」一脈相承。在首屆論壇上,時任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現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潘嶽在致辭中表示,新時代迫切需要一場「文化復興」,詩詞復興正是文化復興的先聲。在此發布致辭全文,以饗讀者。
  • 中國古代,芍藥的花語是什麼?芍藥花在中國文化中的寓意有什麼
    芍藥花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常被提及,由於其在盛開時體態輕柔嬌妍,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又由於其具有嫣然動人之資,更是常出現與畫家的畫作之中。可見,芍藥在中國古代作為一種「意象」的符號,在創作者的筆下,被賦予不同的文化意蘊。
  • 摯愛中國文化的秘魯學者:將中國詩詞譯成西語
    當年初次踏上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我就喜歡上了中國文化,決定開始自學中文,將中國文化作為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秘魯著名漢學家吉列爾莫·達尼諾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之後,他長期留在中國,研究中國文化,直到2002年返回秘魯,之後他仍然經常訪華,繼續其學術研究。  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幾十年裡,達尼諾走訪過30多個省、市、區,參加了25部中國影視作品的演出,出版了24部關於中國的書籍,包括《來自中國·一個迷人而又神秘的國家》、講述其在中國從影經歷的《此刻我是誰》、漢譯西作品《雕龍·中國古代詩歌選》《酒泉·李白詩選》以及《風箏之舞·中國故事》等。
  • 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
    陳小奇 不久前,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陳小奇來到「揚州講壇」,向觀眾們介紹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典詩詞在流行音樂創作中的運用。永遠跟著時代走,緊跟審美潮流什麼是流行音樂?古典詩詞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其實,中國古典詩詞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中國的古典詩詞都是可以唱的。最早的樂府機構採集來的都是可以唱的歌。非常遺憾的是,中國沒有發明一種很好的記譜法。漸漸地,這些可以歌唱的詩變成了全部都是文字的詩,確切地說,只剩下歌詞了。
  • 電影《臥虎藏龍》: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細品武俠人生的奧妙
    武俠電影《臥虎藏龍》,很好的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在理智與情感的邊緣來回,從而在那些江湖恩仇中找到自我並且達到突破自我的人生境界。就在電影的開頭玉嬌龍在深夜私闖入貝勒爺府中偷劍的場景,在她與俞秀蓮的激烈較量中,我們看到的是飛簷走壁的速度,聽到的是刀劍相向的激烈的碰撞聲,從看和聽,我們都可以從中感受到電影的爭鬥的緊張的氛圍。基於多彩的中國文化,豐富了電影的情節設計俗話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也可以反映生活。
  • 金庸之後,武俠文化何處去
    眾人口中的那個時代,是由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開創的新武俠文化時代。僅僅半個多世紀,武俠文化盛衰轉換。其實武俠文化開始衰退,要遠遠早於金庸的離開。隨著「武俠大師」們的一一離去,武俠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江湖」中如何自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朱光潛和京派文學群體審美同一性研究,太深奧了!
    在《詩論》中,朱光潛認為,由於不了解西方詩及中國格律詩的實質,所以「五四」後的新詩往往一覽無餘,缺乏深永的節奏和韻味,故而朱光潛認為新詩應該學習中國古代格律詩及西方的詩歌,培養新詩的審美品質。另外,京派審美本位主義的主張還起始於對20世紀初王國維、蔡元培美學思想的堅持及20年代以來新月派、語絲社等文藝思想的固守。王國維和蔡元培的美學思想深刻影響了朱光潛。
  • 器物文化與器物美學研究新趨勢
    中華書局出版孫機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其涵蓋紡織服裝、建築家具、玉器、漆器、瓷器等。人民出版社和研究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的《中國器物簡史》,從器物史角度多層次、全方位講述器物鑑定知識。商務印書館推出一系列器物文化研究叢書,其中有彭林的《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徐中舒的《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吳十洲的《兩周禮器制度研究》、劉學堂的《彩陶與青銅的對話》、趙強的《「物」的崛起:前現代晚期中國審美風尚的變遷》、楊泓的《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宋兆麟的《古代器物溯源》等。武漢大學出版社的「當代藝術研究前沿」系列中,有鄧軍海的《遠古器物美學研究》等。
  • 國博展訊|「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即將展出
    展廳劇透(攝影 | 餘冠辰)【引子】古人以何照面這一次國家博物館的這個展覽給你答案不僅如此「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也是國家博物館銅鏡類藏品第一次完整、系統展出七個單元260餘件(套)展品給你一個在冬天出門的理由【展覽信息】展覽海報(設計 | 王蕾)展覽: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
  • 中國詩詞大會:讓古老而醇香的文化深深積澱在彼此的靈魂最深處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國原創詩詞節目,節目以弘揚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為宗旨,以寓教於樂為目標,集知識性和娛樂性於一體,通過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說到中國詩詞,那不得不提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了。詩歌是情感的高度凝縮,是文字的錘鍊萃華,我們在詩歌的浸潤下感受著文字和韻律之美,讓古老而醇香的文化深深積澱在彼此的靈魂最深處。《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延續了「人生自有詩意」這個主題,旨在把古典詩詞這一中華文化精華,用有趣的題目、緊張的對抗、精彩的解讀以及溫暖的深情,傳達給每一個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