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觀星臺,又稱告成天文臺,位於河南省登封,鄰近告成縣,是世界遺產之一。這個觀星臺有悠久的歷史,從西周開始到元朝的初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天文臺。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西周時期周公在這個地方樹立了圭表(使用陰影或晷針測量太陽位置)。唐朝的天文學家一行和尚在國內各地建立了20餘個標準化的晷針來測量不同地點的均時差。後續的劉焯從604年起,在現今的本初子午線以東114° 上,沿著子午線從中亞到越南建立的10個測站,在理想的球面上測量地球這個球體。其中一個測站就建在現今的告成鎮附近,而觀測的成果被用來創建大衍曆。
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天文學家郭守敬和王恂建造新的觀星臺,用來觀測太陽和星星,以紀錄時間。郭守敬等創立的授時曆代替舊的曆法。授時曆從1281年起共使用了364年。它的回歸年年長度是365日5小時49分20秒,與現行格里曆的數值相同,但是早300年就得到這個數值。
觀星臺由青石和磚塊建造,分成兩個部分:主體和青石塊的圭,也稱為量天尺。主體是高9.46米的平臺,加上建於其上兩間小閣樓的高度是12.62米,在兩間閣樓之間的空隙水平的安裝了一根晷針。兩間閣樓的一間放漏壺,另一間放渾儀。作為量天尺的圭長31.19米,寬0.53,由36塊方形的青石組成,並有兩條水道以校準它的水平。量天尺的位置常向正北,就如同子午線的方向。
目前觀星臺是由臺身和量天尺組成的一座青磚石結構建築,臺身狀如覆鬥,其作用是 「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觀星臺不僅保存了中國古代圭表測影的實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測影以來測影技術發展的高峰,對中國天文史和建築史都具重要研究價值。
在觀星臺附近的告城鎮北部,還有一處周公測景臺遺址,據《新唐書·地理志二》所記,陽城縣有測景臺,開元十一年(723年),「詔太史監南宮說刻石表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