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倒放的春天,擁有最白的雲,最藍的天,最好的月亮。七月的風八月的雨,九月該處處都是歡喜。
平淡如水的日子,御風而行,赴心上人之約,見耳目一新的景色。
千千哥哥隆重組織我們去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長知識。
穿越秋風鍍給稻田的金色,終於見到貝殼裝飾牆,波瀾壯闊的大海即將呈現在眼前的興奮蠢蠢欲動。
旭日陽光舒服地照耀著我們,縷縷都是愛。
中國國家海洋博物館是由國家自然資源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於一體的中國唯一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物館,坐落於天津濱海新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海上故宮」。
博物館外部為白色鋼結構,設計秉承「與海結合、與園結合』」的原則,形似躍向水面的魚群、停泊在岸邊的船塢等,榮獲2013年度世界建築獎在內的三項國際設計大獎。
到了博物館門口,排隊刷健康碼,刷身份證,安檢包包,順利進入博物館內,存包是一種自願行為。 博物館設計很貼心,殘障人士也能身輕如燕地飛來飛去。 早到的人能夠領到免費講解耳機,展館醒目處放著中英文兩種語言的景區布局畫冊,黃色為英文版本,白色為中文版本。
中華海洋人文展區設有中華海洋文明第一篇章和第二篇章、海洋強國以及海上對外交流展區。
中華海洋文明第一章包括向海而生、陸海融匯、海疆經略、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鄭和下西洋五部分。
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裡,佔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一,平均水深約3795米。
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云「水者載舟,水者覆舟」,在今天聽來依然擲地有聲。
「我愛你,如鯨向海,似鳥投林。不可避免,退無可退。」——向海而生。
東西方文明統一認為在人類開掘食物進程首先是採集,然後是漁獵。據《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魚之所以成為人類由素食轉變雜食拓展的食物之首,完全是因為其溫柔和善良,沒有攻擊性。魚,成為一種食物信仰。
那段刻成槽的木頭是什麼?面對我好奇的目光,玉樹臨風的工作人員特別友好地走過來告訴我:這就是最早的船。航海工具起源於人們涉水過河的願望,先民發現了「葉浮於水,水能載木」現象,隨之出現了浮木、筏和獨木舟等浮具,為華夏航運文化奠定了基礎。
海洋運輸運量大,運費低,航道四通八達,是國際物流的主要方式,佔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我國貨運總量約百分之九十均利用海上運輸。文物是還原歷史的有力證據。博物館的職責是收集文物,用可視性材料附以解說傳播文化,讓文明永生。
「煮海為鹽」,這四個字讓人想起活字印刷。漢字本是獨立的、個體的,在智者的編排下,讓人眼前產生立體畫面感,同時洋溢著詩意。
《中國鹽政史》謂: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
相傳遠古時候,山東半島膠州灣一帶住著原始部落,有一人名喚夙沙,聰明能幹,善狩獵。有一天夙沙正在海邊煮魚時,捕到一隻飛身而過的野豬後,發現罐子裡的水已熬幹,缶底出現的白色粉末就著烤熟的野豬肉,味道鹹鮮,於是發現了鹽。
「從無字句處讀書」 。走在玻璃櫥窗上面,抬頭欣賞古瓷,俯首遙想乘風破浪的船隻如何沉沒海底,又如何重見天日。
大海航行對遠離海岸的我們而言,是一種美好的憧憬,艦船如夢。
玻璃櫥窗的好處在於,不但能全方位欣賞展品,換一個角度拍攝鏡頭更亮呢,這發現讓我們興奮。
巴普洛夫稱「好奇心」為「探究反射」。當新奇事物出現時,會引起人們注意,進而產生接近、探索的欲望。
有需要、時間充裕的人,可以聽導遊義務講解文物知識。
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
鄭成功航海的主要貢獻體現在「航船合攻、通洋裕國」上。鄭成功海商集團積極主動、卓有成效地展開了與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的海外貿易,促進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懷想》
陳淑香
秋高氣爽御風行,
旅客如織赴闊庭。
靜默帆船吟舊事,
安寧器物詠平生。
時光釀酒今朝醉,
歲月成歌古往紅。
海上絲綢君拓路,
傳奇史記寫英名。
海洋博物館的遊客絡繹不絕,小到懷中嬰兒,長到鬚眉老人,館內設有兒童樂園,咖啡廳,餐廳。
地球的南北極,是全球變化的驅動器、全球氣候變化的冷源;南極蘊藏著較北極更為豐富的資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鐵山和煤田、豐富的海洋生物和油氣資源,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二以上的天然淡水資源,這就是國家和科研人員不遺餘力開發的意義。
「海洋之舟」——企鵝,是一種最古老的遊禽,以鱗蝦、烏賊、小魚為食。1620年法國Beaulier船長在非洲南端首度驚見會潛遊捕食的企鵝時,稱憨態可掬的企鵝為「有羽毛的魚」。
「雪龍」號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中國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雪龍船耐寒,能以1.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含0.2米雪)。
仰望天空,遊子看到的是離愁別緒,詩人看到的是清風霽月,科學家升騰的是探索的欲望。1972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月巖和太空人,由尤金·塞爾南(阿波羅17號指令長拍攝);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人類首次著陸點附近月面,由阿波羅11號太空人拍攝;2019年中國國家航天局,人類首張月球背面地景照片由嫦娥四號拍攝;2013年中國國家航天局,月球上的嫦娥三號著陸器,由玉兔號漫遊車拍攝;1972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月球表面拍攝到的月巖與地球,由阿波羅17號太空人拍攝。
宇宙何其浩瀚。當我在璀璨星河中迷失的時候,千千哥哥過來喊我,說要去和月亮合影。西域胡楊演唱的歌曲在耳畔飄揚:「月亮在上,月亮在心,思念的淚水在心中流淌。你在月梢旁,月亮姑娘……」
「那就折一張闊些的荷葉,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夾在唐詩裡,扁扁的,像壓過的相思。」
——余光中《滿月下》
願你一帆風順,願你情深似海,願你福如東海;願你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願你闊步五湖四海;願你知足上進,願你飽讀詩書,願你縱覽歲月,寫溫柔的字,過有趣的人生。
月球探測器,是對月球進行探測的無人太空飛行器,採用飛躍月球、擊中月球方式在月球著陸、環繞月球、對月球土壤進行取樣分析、返回地球等多種方式探測月球。
1906年,伽利略用平凸鏡作為物鏡,凹鏡作為目鏡,製作了伽利略式望遠鏡,天文學從此進入瞭望遠鏡時代,方便了尋找認識天體目標。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儀器:胡克望遠鏡,坐落於洛杉磯市外的威爾遜山天文臺,曾經一度領先世界最大、解析度最高的望遠鏡。
復原宋元時期的福船:揚帆入海,掌舵前行,縱橫四海。
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綱動物,由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命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是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上的森林或開闊地帶,目前已經全部滅絕。
《恐龍感念》
陳淑香
蒼茫宇宙古今同,
適者生存勝券鋒。
攬月摘星奪冠客,
呼風喚雨霸王龍。
一朝猛獸天驅譴,
永世真身地納容。
妙想奇思施聖手,
傳奇再現躍長空。
20世紀20年代,美國探險隊到蒙古尋找恐龍化石,不但找到小型角龍(生前和現代的羊差不多大)原角龍遺骨,還找到了它們的巢和蛋。
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蹟。技術人員通過對化石的特徵、環境推測,把遠古飛龍護巢的情景再現。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它們一支演化為鳥類,至今仍在空中翱翔;另外還有一種有趣的「傷齒龍」,目前已知最聰明的恐龍,就身體比例而言具有恐龍中最大的腦容量,這是恐龍種最聰明的一群。加拿大古動物學家戴爾·羅素設想,如果6500年前沒有隕石撞擊地球,導致恐龍全部滅絕,傷齒龍就完全可能進化為代替人類的一種動物,另外一種腦容量巨大的恐龍可能進化成「恐龍人」,成為地球的主宰。
泰國曾經有一則風靡網絡的廣告:《人類,你為什麼不吃塑膠袋》。
聯合國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無論我們的衣食住行,還是氣候變化,無一例外與海洋有緊密聯繫。愛護海洋母親,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假如以前對於大海的理解僅憑想像,今天則猶如到海洋世界作客,與形形色色的朋友們相會。
讓人聯想到海洋、天空、水、宇宙的藍色,是最冷的顏色,清新寧靜,代表美麗、冷靜、理智、安詳與廣闊。由於其沉穩的特性,多被用於科技、企業高端商業廣告中;警察藍、空軍藍,有著勇氣、冷靜、理智、永不言棄的含義。
獨特的繁殖方式:多樣繁殖的鯊魚;因食而變的海狗;父親代孕的海馬;海灘產卵的加州銀漢魚。
向陽而生,向善而生,向美而生,讓每一個靠近的人感到溫暖。
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類適於海棲環境的特殊類群,通常被人們稱為「海獸」,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恆體溫、流線型且前肢特化為鰭狀的脊椎動物。
在百分之九十五地表被冰雪覆蓋的白色荒漠裡,生存著耐寒、堅強、可愛的極地精靈。
「活化石」海龜,早在兩億多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古往今來都是長壽的象徵。
浮遊的海蜇讓我想起億通燈光文化展上的燈,因為那晚看見滿天漂浮的彩燈時,我就想起了海蜇。
海底世界有一種從自己身體裡分泌出石灰質給自己造「房子」的動物,這就是貝類,歸屬於軟體動物。
在我們記憶的影視作品中,蚌殼打開的時候,都會亭亭玉立出一位飄飄若仙的美人來。這顆巨大蚌殼主人,一定是飛天做裁雲鏤月的遊戲去了……
珊瑚屬於無脊椎海洋動物,是珊瑚蟲分泌的外殼。珊瑚礁生物群落是由造礁珊瑚和造礁藻類形成的珊瑚礁以及豐富多樣的礁棲動物和植物共同組成的集合體,被稱為水下的「熱帶雨林」,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珊瑚魚的顏色能夠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變色是為了保護自己。
飛鳥與魚:「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伸出你的雙手,觸動寶藏,一對細心的年輕人發現了暗藏的機關。
終有一天,「化幹戈為玉帛」不再是夢,這些世代天敵同居一室,握手言和。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格爾說:向死而生,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到生的意義。
如果你明白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就會更加珍惜活在當下,讓愉悅充盈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與讓自己笑的人相處,看想看的風景。
昔莊周夢蝶栩栩如生,今牛角如刀,發亮如絲,目光溫和地注視著世界。
天高雲淡,月明風清,願眉間盈歡喜、心裡有愛人、路上逢絕色;願霞光萬道與人間美好,和秋天一起,皆奔我們而來。
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讓人短時間內獲得某個領域鮮活知識的渠道。連州攝影博物館館長弗朗索·薩瓦爾在開始這份職業的時候,期待的夢想是無論孩童還是成年人,人們在參觀博物館時,帶著滿腔的震驚,他們能去反思,原來這個世界比自己一直以為的更複雜。他說:「進入一家博物館,我們要做的事情並非重複地觀看日常看慣的圖像,而是去感受一種顛覆的力量。博物館的真正價值,在於評判這個世界。」努力生活,多出去走走,因為不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因為世界很大。
科普:國家海洋博物館最大的看點是塑化標本。生物塑化標本技術為德國醫生哈根斯教授在1978年發明,通過真空過程,用矽橡膠、環氧樹脂等多聚物對生物標本進行滲透,可以使標本表面保持其原有狀態,在顯微鏡水平保存細胞結構。註:國家海洋博物館參觀免費,需要提前在微信公眾號「國家海洋博物館」或國家海洋博物館官網預約,憑身份證件、健康碼入館,周一閉館。簡介:燕山詩書畫印研究院理事.遵化市詩詞楹聯學會理事.遵化市作家協會協會會員.遵化市詩歌協會會員.唐山市作家協會會員.唐山市詩詞學會會員.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身著布衣,心似錦緞;喜花鳥蟲魚,親草木山水;讀書成為習慣,寫字出於本能;篤行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生命不息,探索不止;與紅塵溫情對視,柔韌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