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當日軍侵佔上海南市時,第一把火就將抵制日貨基地的蓬萊市場焚燒乾淨,成為一片瓦礫。在蓬萊市場被日寇焚燒的幾天裡,有一個人就在八仙橋青年會八樓客房的窗戶向南眺望,只見熊熊大火,濃煙翻滾。他痛惜多年心血毀於一旦,不覺黯然神傷,他就是當年蓬萊市場的主人匡仲謀。
日本人的這一把火,造成匡氏及各廠商的財物損失巨大,約值大米32萬石(相當於黃金2500大條)。日軍入侵南市區後,匡仲謀攜帶家眷一時避難居住在法租界的青年會裡。由於戰爭爆發,百業蕭條,匡氏另外幾個企業,如春元錢莊,大賁銀號等都漸感周轉不靈,也相繼被迫出讓,這給匡氏產業以毀滅性的打擊。
匡仲謀:(公元1877-1956年)名啟墉,無錫楊市匡村人。1900年,匡仲謀在家鄉開設無錫第一家布廠,生產「四姐妹」牌色織花布。1907年,在家鄉匡村創辦初級小學,1919年開辦高級小學,1927年擴辦初級中學,匡村中學為蘇南地區享有盛譽的農村中學。抗戰勝利後,匡仲謀曾一度兼任匡村中學(無錫縣中學、錫山高中的前身)校長,為地方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成為一位愛國、有社會責任的近代著名實業家。
20年代初,匡仲謀來到上海發展,在上海開設紗織廠,成為無錫旅滬有聲望的民族工商業家之一,民國元年,他在尚文路何家弄100號建造了名曰『匡廬』的住宅(直到1956年因病去世,都居住在此)。匡仲謀在實業發展的同時,仍然致力於無錫的教育事業,增辦了匡村的高級中學,捐資辦學達20萬(銀元)以上。1931年曾受國民政府明令嘉獎,並由教育部授於一等獎狀。
1925年,匡仲謀鑑於日貨充斥市場,民族工商業岌岌可危,毅然決定將永寧地產公司所有的南市蓬萊路黃泥牆土地24畝,獨資籌建創辦蓬萊國貨市場。在規模圖紙確定後,由喬順記營造廠承建。同時,蓬萊國貨市場成立了籌備處,分頭與上海各處廠商聯繫。由於提倡國貨的宗旨符合民族工商業者的共同願望,很快得到許多廠商的熱情支持,紛紛向籌備處預訂鋪面,準備到蓬萊市場來設立門市部。
1926年,總共114間平房店面的建房工程全部完成,除了蓬萊銀號自用6間外,其餘均由各大廠、名店承租。在市場的中心,有兩層樓的集賢樓酒菜館,還有迎賓館、茶樓、書場、天樂窩劇場等。在南部還有跑驢場、錦秀閣等。蓬萊市場的東部有蓬萊照相館、青年彈子房,以及有1000隻座位的蓬萊電影院(當時稱蓬萊大戲院)。
為了方便各商店周轉資金,在場內設有一家蓬萊銀號,辦理存放業務,匡仲謀自任總經理,由長子匡寶瑩任經理兼任蓬萊電影院經理。當時,為了擴大影響,匡仲謀獨資創辦了每天出版的四開《上海報》,館址設在漢口路美仁裡38號,聘請前清舉人任亮虞為主編,從事於提倡國貨的宣傳。
在蓬萊市場開幕後,該報以別出心裁的形式做廣告。第一天就以整版封面刊登一個大「蓬」字,第二天登一個大「萊」,第三天登一個大「市」字,第四天登一個大「場」字。四天一輪,連續刊載了數輪,引起了上海廣大市民的注意,收到了極好的廣告效果,有力的促進蓬萊市場的營業日趨旺盛,使之慢慢形成了獨特的「吃、穿、用、玩」等齊備的國貨市場,在上世紀30年代,蓬萊市場成為南市商業中心,名揚上海。1930年3月8日,《申報》刊登
蓬萊國貨市場開幕典禮的廣告,此後蓬萊國貨市場日漸興隆,被譽為上世紀30年代的國貨大本營。蓬萊市場全盛時期有近百家商店,人們走進市場,不但能挑選價廉物美的各類國貨物品,還能看電影、觀申曲、聽評彈,它既是一個商品豐富的購物場所,又是老城廂的文化娛樂中心。無論是老城廂的市民,還是住在租界的市民都喜歡逛蓬萊國貨市場,同時蓬萊市場還吸引了很多外地商戶來此落戶和經營,一度氣象萬千,很像咱們現在的大型購物娛樂中心一般,這就像當年的《申報》對蓬萊國貨市場盛況的報導一樣:「凡百貨物,應有盡有,屆時落成,堪與南京路之三公司媲美也」。
在蓬萊市場的鼎盛時期,匡仲謀還曾利用蓬萊市場的西面,舉辦過多次國貨展覽會。1930年,舉行的土布運動大會,邀請了上海天一電影製片廠臺柱陳玉梅、電影皇后胡蝶及夏佩珍、高倩蘋等明星前來參加開幕儀式。紅極一時的明星,身穿由場內服裝店精心裁製、棉布店免費贈送的土布旗袍,站立在主席臺上,特別引人注目,曾轟動一時。
想不到此舉還帶動江浙兩省的杭州、嘉興、無錫、蘇州等城市相繼仿效,舉辦土布展覽會,為提倡國貨擴大了聲勢。蓬萊市場的鮮明的抵制日貨、愛用國貨的特色正在發揚光大時,想不到抗戰爆發,日寇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摧毀南市的國貨市場。這不僅是匡仲謀個人的巨大損失,也是給我們國家、我們的民族企業和商業的造成巨大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期間,匡仲謀的蓬萊國貨市場被日寇炮火化為灰燼,但一街之隔的蓬萊電影院和隔壁的兩層樓房7間,以及沿學前街部分店面等卻劫後倖存。日偽時期,蓬萊電影院和隔壁的兩層樓房7間,以及沿學前街部分店面等均被日本人佔用開設皮鞋廠,製造軍用皮鞋、皮靴。現今蓬萊路上的皮革一條街可能與歷史上的皮鞋廠有淵源關係。日偽時期,蓬萊路上被戰火摧毀的蓬萊市場一側,建造起了一幢與周圍建築風格不一致的六層鋼筋結構的住宅大樓,與學前街拐角的原蓬萊市場青年彈子房遺址的建築修建成一體,從此,「蓬萊市場」真正的灰飛煙滅了。
一直到抗戰勝利後,匡仲謀才收回被佔用的蓬萊電影院和隔壁的兩層樓房7間,以及沿學前街部分店面,經整修後蓬萊電影院恢復放映電影,由匡仲謀長子匡寶瑩任經理。匡仲謀心中醞釀著一個復興蓬萊市場的遠大規劃:以七層大樓為中心,周圍建造大批三層樓房,底層鋪面開店,二、三層作為居民住房。
匡仲謀希望這一曾苦心經營而被毀的國貨市場,有一日能以嶄新的面貌再出現在上海南市。他同一家巢慶麟建築事務所,籤訂了一個局部興建的合同,準備先在蓬萊路上造一排三層樓房,共計10幢。但該事務所又因故解約,致計劃未能實現。其後,匡家實業只有蓬萊電影院尚能保持營業不衰,賴此維護了匡氏家族的生活。
五十年代後,原「蓬萊市場」前的學前街上也曾熱鬧過,有一些娛樂性的攤子,如變戲法、說書等,還有一家旱冰場和一家生意特好的餐飲店。筆者小時候就生活在蓬萊電影院旁的尚文路上,與匡仲謀的「匡廬」僅僅五六個門牌號。有一次我的祖父帶著我出門時指著在尚文路上生爐子(燒煤餅爐)的一個老人說,他就是以前「蓬萊市場」的老闆,匡先生。
我只見一個彎腰的老人,使勁搖著扇子在煽火。後來我一直記得那個穿著灰色卡其布衣服老人悽涼的背影。據傳,匡家的「蓬萊電影院」後來也收歸國有了,九十年代這裡房地產開發把「蓬萊電影院」拆了。雖然匡家實業早已在這裡消失殆盡了,但這裡的「蓬萊市場」的美好名字依然口口相傳。我們由衷的敬仰這位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實業家——匡仲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