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午,鹽田區香徑東街長長的自行車借還點空空蕩蕩。 深圳商報記者 賈少強 攝
深圳商報記者 賈少強
按一次,不行;再按一次,還是沒反應。2月13日上午,當孫先生高高興興地騎著公共自行車,沿著沙頭角海濱棧道觀景路來到海景路與金融路交匯處的鹽田區公共自行車系統借還點時,怎麼刷卡,機器都沒反應。孫先生只好騎著車,找下一個借還點。
記者採訪發現,鹽田公共自行車投入使用以來,極大方便了居民出行,但也出現了像孫先生遇到的一些尷尬。記者2月13日中午在鹽田區政府北側香徑東街上看到,長長的自行車借還點上,沒有一輛自行車,讓想在這裡借車的人借不到車。
拿著卡想借車的尉遲小姐說,一方面說明借自行車的人挺多,另一方面說明公共自行車管理需要加強。
公共自行車系統建好後如何管好?在此前的鹽田區「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發表看法。鹽田區人大代表沙錦濤說,要防止民生項目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很多民生工程如果好好保養的話可以用很久,但現在轄區許多器械設施都苦於沒有專業的維修保養隊伍,沒幾年就壞了,然後又重新修建,浪費資源。尤其像一些居民健身器材,損壞後還可能產生安全隱患。鹽田區政協委員鄭成潯說,鹽田的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建好了,真的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但自行車都是露天停放的,這樣天天風吹日曬,會不會損毀較大?鹽田區政協委員朱清亮對此也有相同看法,公共自行車的後續管理是個大問題,只有管理跟上了,才能確保群眾真正享受到便利的出行方式。代表、委員們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要在加強自行車的養護,同時完善後續管理上多下功夫,多予以考慮。
記者採訪中也發現,騎自行車的人多了後,在人行道上行駛的自行車,和行人一起,都擠在人行道上。人、車爭道的同時,也存在了一定的危險性。
家住鹽田海山的居民李先生認為,目前把自行車道修到人行道上,有沒有經過科學論證?要是提倡騎自行車,若大家都騎了自行車,或自行車多了後,在人行道上修那麼不到一米寬的車道,承載力夠不夠呢?自行車多了後,在人行道、盲道上行走,自行車和行人之間發生碰撞,如何劃分責任?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要考慮周全才行。
居民方先生說,希望公共自行車系統能體現綠色環保的同時,也要科學地運用配置道路資源。
記者也查閱了照建設部發布的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其中對自行車道的規定中有一條是:城市道路雙向行駛的自行車道最小寬度應為3.5米,混有其他非機動車的,單向行駛的最小寬度應為4.5米。參照這個標準,目前絕大多數路段在人行道上設置自行車道上是不符合規定的。
記者還發現,有些市民很不愛惜公共自行車,直接將車氣門芯拔了放氣,在位於海景路與金融路交匯處的自行車借還點上,記者就看到了一輛癟了氣的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