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鄭」,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鄭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鄭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鄭氏宗親交流。網聚天下鄭氏,傳承鄭氏文化,傳播鄭氏正能量。
開封素有「客家祖居地」和「河洛文化沃土」之稱,是「全球華人最嚮往的十大根親文化聖地」之一。回望腳下這片熱土,一個歷史長河中的家族——滎陽鄭氏讓人無限遐思。
鄭成功於明天啟四年(1624),在日本平戶(今長崎縣松浦郡)出生;七歲時返國,在安平(今福建晉江安海鎮)從師學習。自幼才思敏捷,聰明過人。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現分屬晉江安海鎮,南安石井鎮),祖籍莆田和漳州。 《漳浦營裡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由固始縣入閩,於東晉永嘉年間,自河南固始縣白沙鎮避地到閩,後又從莆田遷往漳州,再遷南安,約在1144年至1210年間,鄭成功先祖自莆田遷往龍溪縣,後代再遷南安。事實上,鄭成功與漢唐時期的滎陽鄭氏有著深厚的祖源關係。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鄭氏尋根,開封不可不說。開封鄭氏文化,源遠而流長。
閩、臺等地,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語,鄭氏乃中華望族,黃帝本脈,周室後裔。鄭氏源出姬姓,鄭氏家族和鄭國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西周末期,剛剛分封不久的鄭國面臨著生存的嚴重困境,不得已開始謀劃舉國東遷,向中原拓展之路,將「根據地」選在今開封陳留附近。關於這一歷史事件,公元前156-143年漢代景帝時期定稿編成的典籍《公羊傳· 桓公十一年》中,曾明確記載說:「古者鄭國處於留。先鄭伯有善於鄶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而野留。」鄭國當初先是在留地定都,之後才把國都從留地遷到鄶國故都,是為新鄭。
開封之得名,按照公認的說法,源自春秋鄭國第三代國君鄭莊公姬寤生在這裡啟拓封疆,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這位鄭莊公,被譽為「春秋小霸」。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曾說:「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歷史上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不過被毛澤東用「略輸文採、稍遜風騷」一筆帶過,而名號一般的鄭莊公,卻能出人意料的成為毛澤東眼裡的「厲害」人物,並冠之以「很」,讓人匪夷所思。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因為鄭莊公當年「在國內鬥爭和國際鬥爭中都很懂得策略」。啟拓封疆即為鄭莊公諸多策略中的一環。
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所滅,王室子弟和臣民四散逃難,其中主要一支在公子魯的率領下,在啟封城(今朱仙鎮開封故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鄰近的陳、宋之間生息繁衍,他們沒有了國家,為懷念先祖,就以國為姓,自此始有鄭氏。鄭氏當中又以滎陽鄭氏名頭最響。至於滎陽和鄭姓的關係問題,是因為兩漢以後,居住在開封的鄭姓人成為天下望族,開封成為鄭姓最有名的郡望,而開封長期歸滎陽郡管轄,再加上當時社會上標榜郡望的風習,於是「滎陽鄭氏」的叫法在社會上便廣為流傳了。入唐以後,雖然滎陽郡不存在,但是由於長期的習慣影響,「滎陽鄭氏」(實際是汴州開封鄭氏)的叫法仍然十分風行。宋代以後,雖然士族已走向衰落,但「滎陽鄭氏」的叫法仍然延續到現在。
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權威確認了滎陽鄭氏祖源開封。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封縣歸屬滎陽郡管轄。滎陽開封鄭氏名家輩出,燦若星漢;公侯接武,累世風流。開封朱仙鎮作為滎陽鄭氏的發祥地和祖籍地而知名於世,史有明載。歷史學家朱紹侯《滎陽鄭氏縣籍開封》一文以正史為據,考證嚴密,字字珠璣,對滎陽鄭氏研究起到了正本溯源作用,得到史學界廣泛讚譽。開封鄭氏為何稱「滎陽鄭氏」呢?魏晉時期是門閥士族的形成和發展階段,門閥士族為標榜門第高尚純正,就以本族發家時所居郡作為郡望,漢魏時期的開封鄭氏,至晉時由於滎陽隸開封,便稱為「滎陽鄭氏」,滎陽鄭氏成為鄭氏家族中最輝煌的招牌,這就是「滎陽鄭氏縣籍開封」(朱紹侯語)、祖源開封的根本原因。20世紀80年代,滎陽鄭氏在開封的家族墓地遺址得到考古方面的確認,出土了《開封縣鄭胡銘》墓誌磚(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後又從民間上交了《鄭邕墓志銘》等文物。《鄭邕墓志銘》原文:
大周大象二年,歲次庚子十一月廿七日己酉,故處士鄭君墓志銘。……君諱邕,字文昭,滎陽開封人也。昔軍功有作,攘四夷與境外,緇衣改為,敷五教於天下,本枝克阜,佩玉相尋,文武不墜,明賢繼邇。……以其年十一月廿七日葬於開封城西南七裡之崗阜焉。
我市文物公園局張武軍同志在丘剛、劉順安等人前期研究基礎上,據此撰寫了《鄭邕墓志銘考——兼論滎陽鄭氏祖塋在開封》,刊登於《殷都學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大學文學院楊松岐先生以年邁之軀,數易其稿,無私奉獻,將《鄭邕墓志銘》完整翻譯,史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王大良撰寫了《鄭姓人的認同現象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劉心健、劉順安、龐應水寫下《鄭姓族源研究》,沙旭升寫下《鄭姓南遷入臺考略》、《啟封與閩粵臺鄭氏之關係》,徐伯勇寫下《關於鄭氏家族問題的幾點看法》,宋開羅寫出了《「魏碑書聖」鄭道昭》,開封縣安志剛先生寫下了《魏晉風度鄭道昭》,這些文章書寫與發表時間,自1980年代一直延續到今天,鄭氏在開封的根親文化研究中所佔據分量之重,由此可見一斑,在社會上反響之大,也遠超預期。這些學術研究終使滎陽鄭氏祖源大白於天下。開封市博物館收藏墓誌中還有洛陽出土的《大唐王屋縣丞白知新妻滎陽鄭氏墓志銘並序》,高45.5釐米、寬45.5釐米,正書。茲將此墓誌之內容摘錄如下:
「夫人諱叔,滎陽開封人也。周宣王弟友封於鄭,生司徒武公。公之裔孫漢大司農當時,遙源峻基,弈世丕顯,為四海著族。於今者,國史詳焉。曾祖筠,唐衛尉卿,眉、邛、綿、梓四州諸軍事四州刺史;祖教昇,桂州始安縣令;父瑞,安南都護府法曹參軍。……年甫初笄,即歸於我,蓋動靜可法,夫人之德也;矜和而莊,夫人之容也;擇詞而說,夫人之言也;肅於梁盛,夫人之功也。鳳琴同奏,謂偕老於大年;龍匣孤沉,忽傷神於促略。春秋卅(672—711),以大唐景雲二年五月廿九日卒於洛陽王屋裡。即以其年十一月十九日遷之於洛州河南縣平樂鄉之原,禮也」。
《南史•鄭鮮之傳》「鮮之曾祖江州長史哲墓在開封」明確反映了東晉十六國時期當地有鄭姓人居住或至少歸葬於此的事實。到了北朝時期,開封縣一帶仍有鄭姓人居住。如在近年發現的一塊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的墓磚上的銘文可知當時仍然有人以這裡為墓地,或者仍然在此居住。《周書•鄭偉傳》說他是「滎陽開封人也」,曾於東魏時「與宗人榮業糾合鄉裡,建義於陳留」。陳留分置於開封縣,可知他當時仍居住在祖居之地。所以到隋唐五代時,他的後人及其墓誌中無一例外地稱「滎陽開封人」,或者說是「汴州開封人」。甚至到了宋代,《宋史•鄭向傳》說他是開封陳留人,《鄭居中傳》說他是開封人,可見仍然有鄭姓人居住於此並知名於世。儘管確有一些人始終居住在滎陽郡開封縣,但這一時期的許多鄭姓人也已從滎陽郡開封縣遷出並分居於其他地區。如南朝的鄭鮮之居於江乘,鄭紹叔世居壽陽,他們都是由滎陽開封遷出的。歷史上的滎陽鄭氏是以居住在滎陽郡開封縣而知名的,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知名的滎陽鄭氏,很多也是指滎陽郡開封縣的鄭姓人。即使族中有人因故從這裡遷往外地,或者所居住之地早已與滎陽郡開封縣無關,但仍然以「滎陽」這一故有郡望相標榜,自稱出自滎陽開封鄭氏。這增加了滎陽鄭氏的影響力,但也帶來了名義上的郡望和實際居住地之間的分離,給後人了解他們的真實籍貫帶來了困惑。
鄭氏南遷始於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陳、林、黃、鄭、何、胡、詹、丘八姓」。開封人鄭庠,三國吳車騎長史,為鄭氏南渡之始祖。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渡江居於秣陵。其後的子孫分支遷徙廣泛。居住在福建仙遊一帶的鄭姓人家譜稱其「祖自桓公受封至壽公六十一世,居住不外(河南)滎陽開封(府)清遠鄉棘進裡,為喬木世家。及壽公子庠公過江之後,……別駕淑公……於陳永定間自南湖遷居仙遊於鞏橋,今為仙遊諸鄭之祖」,知名於兩宋時期的莆田夾漈鄭氏,亦即被稱為「夾漈先生」的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所在的家族,便是由滎陽鄭氏進一步分衍而來,具體原因在於「晉永嘉之亂,滎陽人鄭昭入閩,葬其祖於莆之鳳凰山。至陳時,昭之裔孫曰露者,自永泰徙莆,廬於墓側」,或者如他們自己所說「吾始祖太府卿露公與莊公、淑公,自永泰來居南湖,莆之鄭自茲始」,「吾祖出滎陽,過江入閩,皆有源流」。其中一種家譜把鄭桓公稱為「開國始祖」,歷15世公子魯被稱為「受姓始祖」,歷14世鄭庠被稱為「南渡始祖」,鄭庠次子鄭昭為西晉龍驤將軍,為避永嘉之亂,南遷入閩居上杭,被稱為「開閩始祖」,下傳16世鄭露被稱為「入莆始祖」,他們中的鄭桓公和公子魯也同樣被滎陽鄭氏當作祖先,而鄭庠、鄭昭和鄭露都毫無例外地被認為出自滎陽鄭氏,與滎陽之間具有直接的淵源的關係。特別是由於他們在今南方各省乃至港、臺、東南亞、歐美等地都被當作血緣祖先,從而也使其原有的郡望滎陽更加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唐代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朝廷派固始人陳政率兵鎮壓福建「蠻獠嘯亂」,後朝廷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領五十八姓軍校組成援軍去閩,河南光州固始人鄭時中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其後人在閩、粵繁衍,成為閩、粵鄭姓一大支派,漳州、同安至今都是其後人聚集的地方。唐朝末年,又有河南光州固始鄭麟兄弟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而固始鄭氏源自開封,魯公21世孫鄭泰,東漢時為徵東大將軍,舉家遷往淮河以南避難,世居固始。又如宋元時期知名的浦江義門鄭氏,有關文獻稱其始祖鄭凝道是鄭姓始祖鄭桓公的61世孫,同樣出自滎陽鄭氏。再如被譽為「民族英雄」的鄭成功所在的家族南宋石井鄭氏,始遷祖雖是唐光啟年間入閩的鄭隱石(譜稱五郎公),但其源流可以一直追溯到鄭昭,郡望也稱「滎陽衍派」,顯然也與滎陽鄭氏有關。據 江蘇《包山鄭氏宗譜》載 :「鄭浚之,宋開禧(1205—1207)中遷吳之洞庭西甪裡,鄭氏遂佔籍於吳中包山,是包山鄭氏一世祖。」鄭氏在隋代末年從北方南遷到太湖甪裡定居,繁衍為西山大族,是西山第一個南渡名門望族。鄭浚之為南宋丞相鄭清之胞弟,官至秘書郎。鄭氏在太湖甪裡繁衍為西山大族,唐代就出過高官多名,有中書侍郎鄭正、青州刺史鄭庶、大理寺卿鄭鄮等,其墓均在西山甪裡東明山、黃泥宮、疃裡鄭公山等處。
鄭氏入粵大約始於宋末時期。宋孝宗時,丞相鄭清之任職福建上杭,其後人多開基於廣東省惠、潮、嘉及廣州府屬各縣。
上述幾支鄭姓人都是不同時期的鄭姓代表,都無一例外地自認出自滎陽鄭氏,我們既要肯定他們對舊有滎陽郡望認同的事實,同時也要強調他們實際籍貫的傳承與演變。
鄭姓在臺灣是一個滿綴著榮耀的姓氏,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說到臺灣的鄭氏,人們自然會想起明代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是他率領數萬將士驅走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民族英雄鄭成功與祖籍開封的滎陽鄭氏一脈相承。
據大田縣桃源《鄭氏族譜》(明崇禎二年)記載:桃源滎陽祠遠始祖為鄭衝。
《晉書·鄭衝傳》稱:
「鄭衝,字文和,滎陽開封人也。起自寒微,卓爾立操,清恬寡慾,耽玩經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動必循禮,任真自守,不要鄉曲之譽,由是州郡久不加禮。」「及魏文帝為太子,搜揚側陋,命衝為文學,累遷尚書郎,出補陳留太守。衝以儒雅為德,蒞職無幹局之譽,簞食縕袍,不營資產,世以此重之。」「衝雖位階臺輔,而不預世事。時文帝輔政,平蜀之後,命賈充、羊祜等分定禮儀、律令,皆先諮於衝,然後施行。」
「及魏帝告禪,使衝奉策。武帝踐阼,拜太傅,進爵為公。」
「九年,衝又抗表致仕。詔曰:『太傅韞德深粹,履行高潔,恬遠清虛,確然絕世。艾服王事,六十餘載,忠肅在公,慮不及私。遂應眾舉,歷登三事。仍荷保傅之重,綢繆論道之任,光輔奕世,亮茲天工,迪宣謀猷,弘濟大烈,可謂朝之俊老,眾所具瞻者也。朕昧於政道,庶事未康,挹仰耆訓,導揚厥蒙,庶賴顯德,緝熙有成。而公屢以年高疾篤,致仕告退。惟從公志,則朕孰與諮謀?譬彼涉川,罔知攸濟。是用未許,迄於累載。而高讓彌篤,至意難違,覽其盛指,俾朕憮然。夫功成弗有,上德所隆,成人之美,君子與焉。豈必遂朕憑賴之心,以枉大雅進止之度哉!今聽其所執,以壽光公就第,位同保傅,在三司之右。公宜頤精養神,保衛太和,以究遐福。其賜几杖,不朝。古之哲王,欽祗國老,憲行乞言,以彌縫其闕。若朝有大政,皆就諮之。」
「明年薨。帝於朝堂發哀,追贈太傅,賜秘器,朝服,衣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諡曰成。」
「初,衝與孫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論語》諸家訓注之善者,記其姓名,因從其義,有不安者輒改易之,名曰《論語集解》。成,奏之魏朝,於今傳焉。」
「衝無子,以從子徽為嗣,位至平原內史。徽卒,子簡嗣。」
鄭衝在西晉官至司空、司徒、太保,卒贈太傅,已是官高極品。目前,鄭衝後裔在福建省大田縣奇韜鎮東佳村已繁衍到43代,民族英雄鄭成功就是從桃源遷居南安石井的鄭衝後裔之一。位於大田桃源鎮梅裡洋村的鄭氏大宗祠——滎陽祠,被證實為鄭成功的祖祠,算起來這位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是大田桃源鄭氏的第24代裔孫。
福建大田桃源滎陽祠是福建省最早的鄭氏大宗祠之一,是民族英雄鄭成功遠祖之祖祠,滎陽祠面積約600多平方米,木瓦結構、四欄拱井。據鄭氏家譜記載,這座祖祠始建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期間經過三次的重修,仍舊保持了建造時的風格。至今已有942年的歷史,列為福建「八閩名祠」並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曆八月初一為祭祖大典日。
大田鄭氏遠始祖鄭衝,世居開封。其後裔歷經數代,在唐中和年間,鄭威隨王潮經尋陽轉粵東北入閩。輾轉汀州、延平、龍巖,到宋仁宗時,第四代鄭章聯絡閩省各郡族親,在桃源公館前鼎建一座鄭氏大宗祠,就是今天的桃源滎陽祠。鄭氏家譜還記載,鄭章第十六代後裔隱石,在元至正年間由桃源連京遷至南安縣石井鎮,鄭成功就是隱石的第九代裔孫。現在,鄭氏子孫從這裡移居到外國的就有美國、日本、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
(圖片說明: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軍隊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清朝是鄭氏進入臺灣的高峰時期,其中較大的幾次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鄭維謙自福建海澄縣入墾臺北,四十六年(1707)廣東潮州府饒平人鄭清雅遷居新竹;雍正年間鄭友嵩、鄭昌興、鄭道、鄭同等入墾臺北、新竹、臺中等地。乾隆年間,鄭國慶、鄭建儀、鄭建策等入墾臺中等地。其中乾隆三十九年(1774),鄭崇廣、鄭崇和家人從福建同安縣入墾新竹,成為臺灣省的望族。嘉慶、道光年間仍陸續有鄭氏從福建、廣東進入臺灣。清嘉慶年間,福建同安鄭文漠、漳州平和鄭文宗、泉州惠安鄭佛以及來自廣東客家地區鎮平的鄭連洪、廣東客家梅縣鄭阿吉先後遷臺,今後人多居於新竹、雲林、桃園、苗慄一帶。清朝末年,廣東揭陽人鄭振科、鄭振清入臺,其後人居於新竹縣竹東鎮和芎林鄉。
元末明初,是鄭姓人出洋的一個高峰,從明朝萬曆年間到民國初年,鄭姓下南洋的人數達千人之多,他們大多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地發展。泰國鄭氏宗親會是海外鄭氏宗親組織中最有影響的組織之一,發起人是祖籍廣東潮州的現任泰國京華銀行董事長的鄭午樓博士。在菲律賓,全國有許多鄭姓宗親團體,並在1940年成立了菲律賓滎陽鄭氏宗親會。來自福建永春的鄭少堅,年幼時隨家人移居菲律賓,後經營商業、銀行業、企業,都獲得極大成功,是當地著名銀行家、企業家和社團領袖。馬來西亞鄭姓主要分布在馬六甲、柔南、沙撈越等地,並成立有馬六甲滎陽堂鄭氏宗親會、柔南滎陽堂鄭氏公會、沙撈越古晉省鄭氏宗親會、沙撈越詩巫鄭氏公會、吉坡鄭氏滎陽堂等宗親組織。新加坡鄭姓也是當地華人人口較多的姓氏之一,其宗親組織滎陽堂鄭氏公會成立於1921年,下設軍港及如切區兩個分會,於每年農曆7月23日舉行祭典活動。
印度尼西亞鄭姓也是當地華人中較有影響的一個姓氏,其當代知名人物鄭良義、鄭建偉、鄭貽鴻等分別在學界和商界有所發展,名揚海內外。日本和韓國是鄭姓人在東亞地區的主要僑居之地,其中日本鄭姓大多是歷史上遷居日本的鄭姓人後裔。美國的鄭姓人主要居住在三藩、檀島、羅省、紐約等地。
明末清初,受滿族人入主中原的影響,一部分客家人隨鄭成功遷往臺灣。根據林衡道在《鯤島探源》說,鄭成功率約三萬軍士收復臺灣時,有三分之一是客家人,成為衝鋒陷陣的主力軍,這裡面有不少鄭氏後裔。臺灣在荷據之前,「為海上荒島,靡有先王之剞也。」荷蘭人入侵後,「乃派牧師布教」教授基督之類的西洋文化。臺灣文明的真正開啟,敢是在鄭成功驅荷復臺大陸人大舉過臺,中華文化一同傳人之後。這方面,客家人的作用非同一般。鄭成功開發臺灣,為國家捍衛疆土,為臺灣人民造福,蔭及後代子孫,因而尊稱為「開臺聖王」、「臺陽初祖」、「開臺第一偉人」。「有功德於民則祠」。鄭成功逝世後,臺灣人民緬懷這位開臺偉人,建祠奉祀,據統計,全臺鄭成功神廟共有二百數十座,年節祭奠,長年香火不斷。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福建將軍文煜、總督李鶴年、巡撫王凱泰、船政大臣沈葆楨等奏請朝廷為鄭成功追諡建祠,「以順輿情」,褒忠節。隨即在臺南興建延平郡王祠。世界鄭氏宗親總會籌集巨資,在臺北市興建了一座規模宏偉壯觀的鄭成功廟,以緬懷先賢的忠精愛國精神及其開臺豐功偉績。
在傳承中華文明到臺灣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十分無私地將中原文化的內核——血緣文化全都傳承到了臺灣的每一個角落。渡臺的客家人特別是文人志士在鄭成功精神影響下,都在傳承中華文化中起著應有的作用,使本是文化荒漠的臺灣,綻放出朵朵中華文明的絢麗之花。因此,一到臺灣,只要是有客家人的地方,就必然有血緣文化那亮麗的載體:祖祠、祖墓、族譜。而且臺灣和客家人一直崇尚追本溯源、崇根報本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每年都有許多姓氏組團回祖籍地尋根謁祖,沐浴中原古風,接受中華文明的洗禮。
所有這些客家文化事象,在臺灣各地的閃現,拓展了客家文化的傳承和影響空間,充實和豐富了臺灣文化的內涵。飲水思源,鄭成功功在千秋。
從鄭衝到鄭成功,「海外衣冠傳此令,滎陽族裔震寰瀛」,開封當之無愧地成為海內外滎陽鄭氏後裔的尋根謁祖聖地,開封才是滎陽鄭氏的正宗和源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開封對滎陽鄭氏的宣傳、研究工作很不夠,所以,當海內外鄭氏在中原掀起尋根熱潮的時候,開封一次又一次地被故意或無意遺忘,滎陽鄭氏同開封的祖源關係就這樣漸行漸遠,甚至被人為割裂,乃至於「漸欲迷人眼」。這裡引用著名史學家、河南大學朱紹侯先生的看法:「對河洛文化研究,或舉辦姓氏尋根、文化尋根活動必須有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強拉名人,提出錯誤的口號。如滎陽對鄭氏文化研究是很有成績的,但他們提出一個『天下鄭氏出滎陽』的口號,就遭到鄭姓族人的反對,其實,滎陽鄭氏雖然是鄭姓中最大的一支郡望,但滎陽不是鄭氏祖根。鄭氏本來是以國為姓,鄭國原在新鄭(據說都城所在地已劃歸新密市),鄭姓源於鄭國,怎麼能說『天下鄭氏出滎陽』呢?又,滎陽鄭氏,其縣籍在開封,這有史傳、碑銘可證。但滎陽有關方面,在引用歷史鄭氏名人傳記、碑銘墓誌材料時,一律把『開封』二字抹掉,這就不實事求是。」
為還原歷史真相,糾正一些地方在尋根熱中的不恰當做法,鄭金河等人做了大量紮實細緻的工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社會各界賢達俊彥關心支持下,開封市社科聯、民政局批准成立了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中斷多年的開封鄭氏根親文化研究步入坦途。鄭金河編著了《鄭氏起源與發展》一書,其觀點已被海外一些客家鄭氏後裔逐漸認可。
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開封縣文管所主任陳文斐帶領工作人員在朱仙鎮東南三公裡處確立了鄭氏祖塋地遺址,並由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樹標示碑三方,此處已於2005年8月被開封縣人民政府批准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鄭[2005]72號文);於鄭州舉辦的華夏鄭氏歷史文化淵源研討會上,朱紹侯、徐伯勇、劉順安、沙旭升、楊松岐、龐應水、王宴春、鄭長友等先生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充分肯定了鄭氏祖源開封,回應了鄭氏祖居地問題的爭議和歧見,代表了當前國內鄭氏研究的水準,得到了與會人士的熱烈響應,他們的觀點在臺、港等地也開始受到關注;開封市成功舉辦了首屆華夏鄭氏歷史文化旅遊節暨經貿洽談會,前來參加會議的海內外鄭氏後裔達400餘人,規模空前;當前,鄭氏後裔正在積極策劃系列拜祖活動,爭取納入到第27屆客屬懇親大會的框架內舉行,以光大開封根親文化,推動文化尋根。由鄭鴻恩編著、推介朱仙鎮旅遊的《啟封故城與鄭姓溯源》一書已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開封市是歷次客家人遷徙的主要出發地,是海內外客家人的重要祖根地。我們熱切地盼望全球客家人經常回中原看看、回河南看看、回開封看看。」
(作者單位及職務:鄭金河,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開封市社科專家;寧富海,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助理研究員;王秦生,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中州大學教授。)
歡迎鄭家宗親積極投稿,鄭氏相關的:尋根、家譜、聯誼、公益、文學、攝像、書法等均可投遞。
投稿郵箱:ipcip@qq.com
聯繫站長:鄭和猛
電話微信:13377918737
修譜 | 尋根 | 聯誼 | 公益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