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丨恣意縱橫畫山水

2021-01-20 藝術野瘋狂

作者丨王雲庵

編輯丨藝術野瘋狂

本文原標題丨滌除玄鑑,回歸本我—石虎先生的藝術精神

設計丨張涵

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中說:「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一語道破繪畫中所爭論不休的「筆墨」二字實則源於內心,心受萬物,萬物受天,天受道,道法自然。石濤所言,在以四王為主導的藝術環境中,頗為「另類」。但歷史是具法眼的,致使後來石濤倚仗「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藝術精神衝破了傳統的定論,逾越了四王乃至他所生存的年代,成為畫史上的一座巍巍雄峰。石虎先生亦提出了更為洗鍊的「神覺」二字,並在《象論》中說:「我使之思,我發之喜,我覺之傷悲,如上般般皆客體存在之實,按夫子後字的涵義它們皆屬於前我,前我非真我也,只有我的靈魂才是後我。後我近神而遠人,不可名狀,不可人慾。」他認為最為原初不受觀念意志所繩的一種玄妙不定的「後我」乃是最接近神性的。這種「神覺」正是藝術創作中自我靈魂世界的顯露。作為不同時期的藝術巨匠們,充滿著靈智與革新思想的藝術家,在時空相隔幾百年的距離中所闡發出同樣的觀點,從中不難窺得一個真理:藝術唯一不變的就是直抒心性,找回靈魂!

滌除玄鑑,回歸本我。我想,這正是石虎先生藝術思想中最為可貴精神。


「神覺」,讓石虎先生在藝術的探索中始終堅守著最根本的民族性,並赫然寫下「蠻夢」二字與西方當代主義決裂,讓自己的血液中流淌著東方民族的純正性,並為之發揚。眾所周知,石虎先生早在三十年前就已蜚聲中外,作為商業運作相當成功的他,並未選擇繼續重複自己的藝術語言,完善已經形成的繪畫技巧,而是掉頭獨往,消失在當下鬧騰的藝術圈中,去尋找更為深邃更加符合自己內心的精神家園——民間藝術。這種「怪異」的選擇,並非偶然,在先生幼年時的耳目浸染中就已經深深注入了對於民族傳統的情結。民間藝術中大樸而大雅的藝術魅力令先生痴迷,甚至在97年先生寫下《神覺篇》中亦大加讚嘆民間藝術的樸質之美:「有鄉人舉紙偶發喪,大師贊紙偶曰:『真魂也!』有農嫗一色朱丹,彩華萬類風姿,一剪定像,神韻百代精華。大師贊之曰:『真傳也!』有稚妮彩包戲踢,白墨畫地為房,廂廂遞入。大師曰:『真藝也!』」石虎先生常年的漂泊,特殊而傳奇的人生經歷致使他所肩負的是輝煌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脊梁。在他身上,並沒有傳統意義上文人雅士的那般尋跡山野,孤高自傲的避世情節,反倒更像拉起大旗奔赴戰場而為民族文化正本清源的革命將領!難怪先生會道出這般憤慨而又率真的話語:「歷史是十分沉重的,不想挑擔的人當然不會關心它的分量,我看到:年輕的否定派換上了洋人裝,他們持戈披甲,向中國畫壇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他們進攻的內容是:否定、否定、否定,他們進攻的形式是:嘴巴、嘴巴和嘴巴……使用著人家的創造,來嘲笑創造的發明者,用一張白紙上的美好想像來貶低別人的藝術作品,這樣的品格哪有一點真誠、善良和美好呢?」那種從內心迸發的言語或許令當代藝術界很多人為之汗顏,但是先生的棒喝之語正可以看出他對當代藝術「盲從」、「媚洋」現象的憂慮,也可看出他對於民族文化的捍衛之情和對藝術的赤誠之心。石虎先生對於藝術的探索的真誠,遠遠大於這個時代的許多畫家。王安石《讀史》有詩句:「丹青難寫是精神」,精神是什麼?精神就是內在心性的表露。作為革新中國畫的一員,先生被許多人誤解為「前衛」或者「邊緣」。無論是前衛還是邊緣,面對藝術的本質時都無關緊要。先生對於藝術的革新,並不僅僅局限於他名重當代的人物畫上,更確切地說,是他的整個藝術思想的革新。革新,並不是丟棄傳統,更不是媚洋!恰恰相反,石虎先生所提倡的「革新」思想是與「五四」衍生的白話文對峙,與學院派「用素描造型來改革中國畫」抗衡,與西方現代主義決裂,與觀念主義斷絕,去找尋更為純粹、更能代表民族文化本源的藝術,找回我們丟棄已久的根。

石虎先生避開了所謂「正統」的藝術盲流,處於「邊緣」的他反倒讓自己更加澄清了。貼近內心,為所欲為,回歸到了最為原始最為自我最為生猛的地方。先生把這裡當做心靈的駐地,並浸淫在靈魂的自我之處:「象是靈魂對存在的佔有和給予。感知存在,眼手所作乃象,靈魂之佔有和給予便是心性之作。予有形以形外之形,從而不形之有形,有形其不形之象也。事物的存在本來就大於人感知的存在,我們為什麼總是拘泥於眼手呢?眼手的反映只接近人的感知,而神覺——靈魂的折射,則接近神。」(《象論》)

當我面對石虎先生山水畫稿的一瞬間,我被徹底的感動了。那種超邁神逸的山水氣象撲面而來,讓我無法不為之動情。這一切倘若沒有靈魂的支撐,先生筆下怎麼會有這麼詭異特立的山水妙構!正如黃賓虹九十自述所說:「作畫當以大自然為師。若胸有丘壑,運筆便自如暢達矣!」曼妙的暈染和感性的線條,不正是內心逍遙的呈現嗎?先生區區平尺大小的畫紙裡,我讀到的卻是恢宏的大氣象。這種氣格並未受到客觀的尺寸所阻,反能由小見大。記得先生曾說:「畫畫是畫心,要在是與不是之間,不是畫有,而是畫空。」在我們欣賞面前的山水畫稿時,都無法想像下一張又會是多麼精彩而讓人出乎意料。這正是先生心中的一山一水,他完全打破了宋元以降山水畫法的一些定論,把山水與人物甚至花鳥的都融合了進去,在他的山水中看不見任何的機巧,滿是自我的靈魂,只有在先生的自我靈魂中,我們才能這般的感動。清代方薰《山靜居畫論》中說:「雲霞蕩胸襟,花竹怡性情,物本無心,何與人事,其所以相感者,必大有妙理。


畫家一丘一壑、一草一花,使望者見心,覽者動色,乃為極構。」先生把無心的山水轉換成自己心中的丘壑,一花一草,也許就在先生的丘壑之間,或許置於丘壑之外,自由自在,毫無牽掛!看似非,實則是,是是非非,扣人心弦,沉冥入神。

當下畫壇,無論是堅守傳統文人畫還是中西兼容,都在現代社會中尋找所謂的自我與時代的突破。誠然,自我和突破是每個從藝者的夙願,是每個修行者所為之奮鬥的目標。但是他們在古人傳統中或現代語言中掙扎的時候,大都丟去了自我的心性而得不償失地複製模仿本不屬於自我的表象,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這種現象並非屬於當代,每個時期都會有此,所以清八怪之首的金冬心在其題畫句中寫道:「吾詩與竹皆不願同與人,同於人,則有瓦礫在後而被人譏。」金冬心雖涉畫很晚,但能直寫心性,脫盡作家之習,終能擺脫前人籬障而成為畫壇一座高山。直寫心性,不同與人,看似易,可恰恰也是眾多從藝者所難以抓住的。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舍」,不願捨棄舶來之物,反而得不到自我,失去了自我,丟棄了藝術的本質。在和先生的一次聊天中,先生談到繪畫的本質時,直來直去,一語驚人:「繪畫本來就是一個人完成的事情,它不像音樂電影等,需要眾人的配合才得以完成。在一個人的遊戲中,如果還不能顯露自己的心性,把自我表現出來,乾脆就不要選擇繪畫這一條路了!」

對於藝術而言,任何一個時期都會是少數佔據著真理。面對當代異常熱鬧的藝術圈而言,真理往往處於邊緣,從此而顯得孤獨寂寞。但是,當梳理美術史的時候,明眼人不難發現,每個時期的巍然高峰大多不都是處於當時所謂「正統」之外嗎?那麼,歷史不會讓孤獨者一直孤獨,也不會讓寂寞者永遠寂寞。心性的傳達,是藝術經久不衰的真理,石虎先生雖然遠離了「體制」,漸行漸遠,但是他找到了本我,退回到內心最真實不虛的那一塊地方,所以他會走得更為真誠,走得更遠,歷史也將會記住當代美術史上有這麼一座高峰。


王雲庵

壬辰秋於眠雲山房




石虎作品

丨石虎山水  筆墨松石捕蒼華 140cmx68cm 2014年

丨石虎山水  法堂翠脈息萬山 49cm x 49cm 2012

丨石虎山水 根爪巒崖隙 沐風汲露生 排雲蒼翠色 不與萬棵同 140cmx68cm 2014年

丨石虎山水  歷歷山川匿文華 140cmx68cm 2014年

丨石虎山水  木石牙言圖 137cmx35cm 2014年

丨石虎山水磐石公木千千手 都朝光明日一輪  90cmx50cm 2014年

丨石虎山水  松壑圖 140cmx68cm 2014年

丨石虎山水無法山石道任意 是以無知才有為 140cmx68cm 2014

丨石虎山水  又是中秋夜 明月照川山 140cmx68cm 2014年

丨石虎山水自為心靈轉注 木而石 樹而山 無需面面俱到 140cmx68cm 2014年

丨石虎山水《蒼松圖》  黃山有水  啟人經緯筆墨  黃山有雲  玄玄秘其丹青 135x67cm 紙本水墨 2010年

丨石虎山水《川山遺歲圖》川山遺歲  故夢如煙  疊疊巖崖  立象蒼涼  穎影冥言  莫莫誰知 135x67cm 紙本水墨 2010年

丨石虎山水《松枝圖》 蔓藤之婉延 緣始於不意筆墨之馳騁 由引於綿肌直面之空冥  135x67cm 2010年

丨石虎山水紙本水墨 31cm x 28cm 2009 01

丨石虎山水紙本水墨 31cm x 28cm 2009 02

丨石虎山水紙本水墨 31cm x 28cm 2009 03

丨石虎山水紙本水墨 31cm x 28cm 2009 04

丨石虎山水紙本水墨 31cm x 28cm  2009 05

丨石虎簡介(攝影:王二廣)


1942年,出生於河北徐水縣。

1958年,就讀於北京工藝美術學校。

1960年,就讀於浙江美術學院。

1962年,應徵入伍。

1977年,任職於人民美術出版社。

1978年,代表中國遠赴非洲13國寫生訪問。

1979年,出版《非洲寫生》畫冊。

1982年,在南京博物院舉辦個展。

1987年,香港集古齋舉辦個展。

1991年,在澳門市政廳舉辦「石虎心象」個展,同年在香港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1992年,在新加坡、雅加達舉辦「天命年展」。

1994年,參加廣州中國藝術博覽會,同年成立「石虎詩會」並多次舉辦「石虎論字思維」詩歌研討會。

1995年,應邀出任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主席。

1999年,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舉辦個展。

2003年,中國畫研究院、香港、澳門、新加坡、雅加達巡迴展。

200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石虎藝術大展」。

201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石虎藝術大展」。

相關焦點

  • 石虎:恣意縱橫畫山水
    苦瓜和尚畫語錄》中說:「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一語道破繪畫中所爭論不休的「筆墨」二字實則源於內心,心受萬物,萬物受天,天受道,道法自然。記得先生曾說:「畫畫是畫心,要在是與不是之間,不是畫有,而是畫空。」在我們欣賞面前的山水畫稿時,都無法想像下一張又會是多麼精彩而讓人出乎意料。這正是先生心中的一山一水,他完全打破了宋元以降山水畫法的一些定論,把山水與人物甚至花鳥的都融合了進去,在他的山水中看不見任何的機巧,滿是自我的靈魂,只有在先生的自我靈魂中,我們才能這般的感動。
  • 石虎的油畫魅力
    20世紀90年代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石虎畫集》,旨在重溫經典,以饗讀者。先生自謂「求畫者比比」,甚或「一夜間推出數十幅油畫」,這或將被道學家誚之為「墨戲」了。而在我看來,石虎先生的這一批油畫作品,與其當作西畫看待,更不如就看做「墨戲」。不但在精神境界上有文人墨戲的放達疏曠,在語言技法上也如墨戲般縱橫塗抹,毫無油畫排筆板結之感,有的畫面直如水墨般清透流暢。於先生而言,畫種、媒介的運用已然是存乎一心;不單油畫、水墨,即連書法、山水也都打成一片。
  • 臺灣畫家石虎嘉興捐畫
    臺灣畫家石虎嘉興捐畫 2012年05月03日 15:48:00來源:嘉興日報   本網訊 日前,「跨越海峽,臺灣畫家石虎百幅中國畫展閉幕式暨捐贈儀式」在市圖書館舉行。  石虎,出生於紹興市新昌縣溪西村一個普通農家,18歲時隨叔叔前往臺灣。他愛馬,更愛畫馬。30歲起,他嘗試著用毛筆描繪奔馬的身姿,雖未受過專業訓練,卻在勤奮自學中創作出自己的風格。  據悉,此次展覽也是臺灣畫家首次來嘉興辦展,開啟了兩地文化交流的新開端。
  • 石虎油畫:斑花而素
    布面丙烯·《珊花》·碧天珊花段段詩·91cm×68cm·1997此次選發的石虎先生這批油畫作品出自20世紀90年代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石虎畫集》,旨在重溫經典,以饗讀者。令我想到畢卡索晚年那些隨手塗抹的畫,每一張都是不可複製的創造。 先生在取法傳統的路徑上也與常人不同。平常一說「東西融合」,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水墨畫、文人畫,或是把書寫性與油畫的表現性進行嫁接。而先生對傳統的汲取面向要比這寬廣得多,從畫面中能夠分辨得出的就有剪紙、大漆、皮影、壁畫、帛畫、重彩、水墨等等,這還只是就畫種分類而言。
  • 石虎:中華文明的詩意與神性
    《石虎畫集》,旨在重溫經典,以饗讀者。平常一說「東西融合」,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水墨畫、文人畫,或是把書寫性與油畫的表現性進行嫁接。而先生對傳統的汲取面向要比這寬廣得多,從畫面中能夠分辨得出的就有剪紙、大漆、皮影、壁畫、帛畫、重彩、水墨等等,這還只是就畫種分類而言。更為重要的,則是先生對於東方藝術哲學中「心象」的闡發,這又是他在畫論上的獨特貢獻。他筆下的畫面雖有具體的人物、動物造型,但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抽象結構。
  • 畫家石虎:其人其畫虎虎有生氣
    我最早接觸石虎的畫。也是在這次觀摩展覽會上。我發現石虎相當大膽,相當有叛逆精神,溫文爾雅的傳統的文人畫,在他手裡變了樣。他有他的審標準,他按照這獨特的審美觀塑造人物表象。似乎出自他的內在精神需要和某種造型法則,人物任意的扭曲、誇張、變形,傳統的水墨情致和韻味,為新的造型服務,又添加了新的造型手段。
  • 臺灣畫家石虎:掀起市場旋風的書畫多面手
    在這一點上,石虎和畢卡索的共同之處非常多。作為中國美術界的一員驍將,石虎多年超凡的繪畫探索證實了傳統在現代復活的巨大能量,他的作品既顛覆傳統,又深深根植於傳統,技法多變,不拘章法,具有深深的個人印記且難以模仿。難得的是,其作品的雅俗共賞性極強,從名門雅士到販夫走卒,均能從中獲取體驗,這也難怪石虎但凡辦展,便會形成社會文化景觀。
  • 石虎——【共華圖】
    整體畫面縱橫,光耀曠世,骨像應圖,眾靈雜沓,悲天憫人,或命儔嘯侶,或翱翔神渚,或訴說苦難。《釋迦譜》載釋迦涅槃時,自」一恆河沙菩薩摩訶薩」,以至「一億恆河沙貪色鬼魅,百億恆河沙天諸婇女,千億恆河沙諸地鬼王,十萬億恆河沙諸天王及四天王等」紛紛踏來聞法,《共華圖》以中國千年歷史滄桑為背景,構築了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之空性世界。
  • 【圖文】畫家石虎與他的畫作
    六十多歲的石虎出生在河北徐水的赤魯村,父親是位知識分子,很喜歡中國的詩文,家裡有三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小的時候,父親就教五個孩子寫書法,練字。而石虎更偏愛於繪畫。那時他經常把家裡的床頭、牆壁畫滿各式各樣的畫。五六歲的時候,他就能把中國傳統戲曲裡的人物畫得栩栩如生。
  • 花貞其事 秘豔有淪 | 石虎90年代油畫作品
    90年代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石虎畫集》,旨在重溫經典,以饗讀者。令我想到畢卡索晚年那些隨手塗抹的畫,每一張都是不可複製的創造。 先生在取法傳統的路徑上也與常人不同。平常一說「東西融合」,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水墨畫、文人畫,或是把書寫性與油畫的表現性進行嫁接。而先生對傳統的汲取面向要比這寬廣得多,從畫面中能夠分辨得出的就有剪紙、大漆、皮影、壁畫、帛畫、重彩、水墨等等,這還只是就畫種分類而言。
  • 花貞其事,秘豔有淪 | 觀石虎90年出生油畫
    布面丙烯·《細月》·情系蘆笙邊陲月·84cm×39cm·1994令我想到畢卡索晚年那些隨手塗抹的畫,每一張都是不可複製的創造。先生在取法傳統的路徑上也與常人不同。平常一說「東西融合」,大家想到的往往是水墨畫、文人畫,或是把書寫性與油畫的表現性進行嫁接。
  • 「消失的畫家」石虎回歸北京
    長期旅居海外的著名畫家石虎昨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中國美術在21世紀」的講座,並對中國藝術發展前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石虎被稱做中國當代繪畫中「消失在歷史時空中的人」,他是我國少有的在商業上非常成功的畫家,並與陳逸飛、丁紹光並稱,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其作品頻頻在各種藝術博覽會上創出百萬高價,如《玄騰圖》在1995年北京國際創下了800萬港元的紀錄,石虎作品還被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等私人和海內外藝術機構收藏。不過,由於石虎長期旅居海外,雖然在東南亞聲名卓著,卻少為國人所知。
  • 畫家石虎創新書法被嘲諷,網友認為是譁眾取寵,專家:笑掉大牙
    畫家石虎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亂書」在去年風靡一時,其實石虎是老一輩的藝術家了,在畫壇也有頗有名氣的,他的很多作品都得過獎項。不過現在的石虎的書法確實有很大的爭議,許多人認為他現在就是為了名利而寫一些亂七八糟的自己都不認識的書法,網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持批評態度,認為這不止是譁眾取寵,而且還會誤導書法愛好者。
  • 山水猶如畫,秦緒榮詩畫欣賞
    山水猶如畫第一次欣賞秦緒榮的作品,我即被深深的打動了。山水之間總是情,悽悽切切,冷冷清清,來來去去,心心念念。讀秦緒榮山水畫,山水之間雨霧繚繞,初看山是山,再看不似山;初看水是水,再看亦非水。山水之間有清音,清清淡淡,雲飛霧散,滿目清氣留人間。
  • 到九寨溝:感受山水的清秀
    不管是恣意縱橫,還是寧靜溫潤,九寨溝的水都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  進入景區,只聽見流水的聲音,水在寬闊的河床裡奔流,水流湍急、大浪滔天;水在林間蜿蜒而下,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水從高高的堤壩上傾盆而下,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飛流直瀉、響聲震天;還有那寧靜的海子,綠水瀅瀅、平靜無波,藍天白雲,映入水中,湖面上跳躍的陽光讓海子多了一絲嫵媚。
  • 美術研究|石虎畫作,還歸人初之夢!
    比如作品中偶現的斑駁舊色,令人想起中國廟宇裡鐫刻著古遠歷史的壁畫,而有些形體稚拙色彩鮮豔的人物,則是農民畫、兒童畫的縮影。在石虎看來,現代重彩的沿革必須建立在中國畫的基礎上,無論形式如何變幻,也不能失去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和民族特色。因此,石虎大膽引入西方繪畫元素,在造型、構成、色彩等方面追求新意的同時,從未捨棄傳統的筆墨表達,依然存在著線墨、虛實、疏密等中國畫最基本的對比關係。
  • 感受山水的堅韌與清秀
    不管是恣意縱橫,還是寧靜溫潤,九寨溝的水都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進入景區,只聽見流水的聲音,水在寬闊的河床裡奔流,水流湍急、大浪滔天;水在林間蜿蜒而下,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水從高高的堤壩上傾盆而下,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飛流直瀉、響聲震天;還有那寧靜的海子,綠水瀅瀅、平靜無波,藍天白雲,映入水中,湖面上跳躍的陽光讓海子多了一絲嫵媚。
  • 遊在義烏丨畫裡南江山水休閒
    「畫裡南江畫裡南江精品線「畫裡南江」山水休閒▲總規圖 簡 介 畫裡南江山水休閒精 品線,位於 佛堂鎮,全長13.3公裡。南江兩岸,風光旖旎,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每一處的風景都會闖進你的相機裡,每一處的山水都能滋潤你的慧眼,淨化你的心靈。
  • 九寨溝:感受山水的堅韌與清秀
    不管是恣意縱橫,還是寧靜溫潤,九寨溝的水都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進入景區,只聽見流水的聲音,水在寬闊的河床裡奔流,水流湍急、大浪滔天;水在林間蜿蜒而下,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水從高高的堤壩上傾盆而下,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飛流直瀉、響聲震天;還有那寧靜的海子,綠水瀅瀅、平靜無波,藍天白雲,映入水中,湖面上跳躍的陽光讓海子多了一絲嫵媚。
  • 野生石虎首現臺灣新竹縣
    中新網12月1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18日臺灣新竹縣民眾報告稱,飛鳳山發現受傷石虎(又稱豹貓)。這是臺灣新竹縣首次發現野生石虎,其右後肢疑遭捕獸夾夾傷,未來恐需截肢。受傷石虎接受治療。臺灣《聯合報》/臺灣新竹縣農業處供圖  石虎是臺灣最後的原生貓科動物,曾經遍布全臺低山丘陵環境,但人類開發使石虎棲息地減少,如今只在臺灣幾個縣市出沒,全臺僅存500隻左右。  18日臺灣新竹縣民眾登飛鳳山運動時,在山溝旁看到受傷的石虎。新竹縣芎林鄉長當選人黃正彪接獲通報時,還一度懷疑是民眾誤把野貓當作石虎,經確認是野生石虎,趕快用籠子將其帶回,並通報相關單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