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畫家石虎:掀起市場旋風的書畫多面手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一個畫家若想在市場上獲得青睞,個人綜合素質是一個考量,能調動市場、政治、媒體等多方資源而不僅僅是學術資源的藝術家,更容易獲得市場的成功。在這一點上,石虎和畢卡索的共同之處非常多。

作為中國美術界的一員驍將,石虎多年超凡的繪畫探索證實了傳統在現代復活的巨大能量,他的作品既顛覆傳統,又深深根植於傳統,技法多變,不拘章法,具有深深的個人印記且難以模仿。難得的是,其作品的雅俗共賞性極強,從名門雅士到販夫走卒,均能從中獲取體驗,這也難怪石虎但凡辦展,便會形成社會文化景觀。

臺灣畫家石虎

石虎 八駿圖

2000年大陸藝術品市場的崛起成就了許多藝術家和收藏家的財富夢。而石虎早就搶先別人嘗到了市場的果實。因為他的作品雖屬於中國畫,卻是少數幾位能跨越國界審美的藝術家,加之搭上了「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班車,最早得到了東南亞、港澳臺地區富人的青睞。而後依託於大陸經濟的騰飛和重要藏家比如萬達集團的支持,進一步鞏固了已有的市場地位,成為藝術品市場多年的「硬通貨」。

1978年,37歲的石虎代表中國畫家出訪非洲13個國家,完成了《非洲寫生》畫集,這部轟動一時的作品集幾天內便在全國銷售一空。1990年,在人民美術出版社任職的石虎移居澳門。在背靠祖國大陸、面向大海的畫室裡,他創作了大量對中國畫有革新意義的作品,有重彩、油畫以及水墨畫,其中有10多幅數丈巨幅。這些作品一經推出,國際市場譁然,並稱其為「中國的畢卡索」和「中國的凡高」。市場價位隨之一路攀升。1993年,他以中國宣紙為材料創作的《祈明圖》在廣州舉行的中國藝術博覽會上推出,引起美術界震動。1995年推出的巨製《玄騰圖》,表現中華民族團結的精神,在北京東方奇蹟藝術博覽會上一經展示,引起巨大反響,隨即被海外華人以800萬港元收藏。2013年,由萬達集團和雅昌文化集團贊助的石虎書畫大展更是掀起了新一輪的市場旋風。

紅牽圖(布面重彩) 120×180釐米 2008年 石虎

藝術品市場是絢爛的,也是殘酷的,一個畫家若想在市場上獲得青睞,對個人的綜合素質是一個考量。有諸多實例可以證明,能調動市場、學術、政治、媒體等多方資源而不僅僅是學術資源的藝術家,更容易獲得市場的成功。畢卡索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萬達天價購買畢卡索的作品實際上是重複了當年日本高價購買凡高的故事。為什麼新興富豪願意選擇畢卡索?答案是多方面的,在這一點上,石虎和畢卡索的共同之處非常多,譬如都是現代主義藝術大師,卻非常強調傳統;都在畫壇掀起風潮,引得無數學生模仿;藝術創作風格多變,從不墨守成規,讓模仿者無從下手;都是有眼光的收藏家關注的目標;都善於和畫商打交道;都是充滿激情的人等。

石虎縱橫在水墨、油畫、書法、詩歌之間,相得益彰,互為映襯,成為畫壇中的一位多面手。他的畫在精神層面上顯現出豐富的內涵,而這種精神內涵作為今天石虎藝術的主體,依然在中國的畫壇上保留著清新的精神,同時在海外也樹立了中國藝術的形象。今天貌似平和的石虎,以他一貫的方式會給畫壇帶來什麼,這種判斷可能將超出筆墨語言,衍生出一個時代的話題。

相關焦點

  • 臺灣畫家石虎嘉興捐畫
    臺灣畫家石虎嘉興捐畫 2012年05月03日 15:48:00來源:嘉興日報   本網訊 日前,「跨越海峽,臺灣畫家石虎百幅中國畫展閉幕式暨捐贈儀式」在市圖書館舉行。  石虎,出生於紹興市新昌縣溪西村一個普通農家,18歲時隨叔叔前往臺灣。他愛馬,更愛畫馬。30歲起,他嘗試著用毛筆描繪奔馬的身姿,雖未受過專業訓練,卻在勤奮自學中創作出自己的風格。  據悉,此次展覽也是臺灣畫家首次來嘉興辦展,開啟了兩地文化交流的新開端。
  • 「消失的畫家」石虎回歸北京
    長期旅居海外的著名畫家石虎昨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中國美術在21世紀」的講座,並對中國藝術發展前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石虎被稱做中國當代繪畫中「消失在歷史時空中的人」,他是我國少有的在商業上非常成功的畫家,並與陳逸飛、丁紹光並稱,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其作品頻頻在各種藝術博覽會上創出百萬高價,如《玄騰圖》在1995年北京國際創下了800萬港元的紀錄,石虎作品還被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等私人和海內外藝術機構收藏。不過,由於石虎長期旅居海外,雖然在東南亞聲名卓著,卻少為國人所知。
  • 【圖文】畫家石虎與他的畫作
    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新生命」畫展的畫家石虎,他的作品展示出他多變的創作風格和突出的藝術才華。1960年北京市舉辦了一次雕刻展覽,展出的都是一些有名氣的雕刻家的作品,18歲的石虎也帶著自己的木雕作品參加了這次展覽。他的作品雕刻的是一個穿著厚厚棉衣的北方男孩,胖乎乎的臉上帶著幾分稚氣,人物雕刻得栩栩如生。石虎雖然是初出茅廬,但是他的作品卻受到了人們的關注。1978年,一個中國政府代表團出訪非洲,石虎也是其中的一員。
  • 畫家石虎:其人其畫虎虎有生氣
    石虎,作為藝術革新的名字為中國畫壇所熟悉,是80年代初的事。大概1982年,劉迅先生主持的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在北海舉辦了一個內部觀摩性的展覽,展出兩位畫家的作品。這兩位畫家就是周思聰和石虎。當時,他們被稱為是「青年畫家」。雖然周思聰生於1939年,石虎生於1942年,都已經是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了。不過,說他們是青年畫家也有點道理。
  • 畫家石虎創新書法被嘲諷,網友認為是譁眾取寵,專家:笑掉大牙
    畫家石虎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亂書」在去年風靡一時,其實石虎是老一輩的藝術家了,在畫壇也有頗有名氣的,他的很多作品都得過獎項。不過現在的石虎的書法確實有很大的爭議,許多人認為他現在就是為了名利而寫一些亂七八糟的自己都不認識的書法,網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持批評態度,認為這不止是譁眾取寵,而且還會誤導書法愛好者。
  • 野生石虎首現臺灣新竹縣
    中新網12月1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18日臺灣新竹縣民眾報告稱,飛鳳山發現受傷石虎(又稱豹貓)。這是臺灣新竹縣首次發現野生石虎,其右後肢疑遭捕獸夾夾傷,未來恐需截肢。受傷石虎接受治療。臺灣《聯合報》/臺灣新竹縣農業處供圖  石虎是臺灣最後的原生貓科動物,曾經遍布全臺低山丘陵環境,但人類開發使石虎棲息地減少,如今只在臺灣幾個縣市出沒,全臺僅存500隻左右。  18日臺灣新竹縣民眾登飛鳳山運動時,在山溝旁看到受傷的石虎。新竹縣芎林鄉長當選人黃正彪接獲通報時,還一度懷疑是民眾誤把野貓當作石虎,經確認是野生石虎,趕快用籠子將其帶回,並通報相關單位處理。
  • 曾經遍布臺灣的「石虎」, 為何走向瀕危之路
    我們不禁回頭檢視:近年急劇減少的臺灣石虎及其棲地,究竟面臨了什麼樣的生態危機?上百年前,石虎其實遍布臺灣各地「在許多古籍及近世的外文文獻中,就已有記載石虎與雲豹這兩種臺灣唯二的野生貓科動物,其中1894年的《苗慄縣誌》,或許是臺灣目前已知第一個提到石虎一詞的中文文獻。」致力於「臺灣雲豹復育計劃」14年,現為石虎家禽衝突友善防治計劃委外研究團隊負責人的姜博仁博士說。
  • 畫家石虎:蠻夢
    我無法描寫它是怎樣的一個蠻夢,但我仍然忍不住要問:」這世界上為什麼不出現盲人的大畫家呢?他們不見那許多庸俗,不會去愚蠢地抄摹前人,他們閃光的靈魂有詩一般的想像,他們純淨的智慧能體驗實在的抽象,他們並不缺乏運用概念的智能,他們完全可以發出同樣美妙的吶喊:觀念!
  • 杜中良著名山水畫家國畫作品選_書畫頻道_經濟書畫_中國經濟網
    著名山水畫家杜中良     杜中良,筆名漢華,男,生於1950年,山東菏澤市人,畢業於北京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畫專業,進修於天津美院,師從姚治華先生。    多次獲獎:「民族杯」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大獎賽中獲金獎;「廬山杯」全國第四屆書畫大賽金獎;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特別金獎;第二屆海內外名家大展賽中獲金獎;第五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獲創新獎。    被授予:中國實力派百傑畫家;中國藝術家英才;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獎;中國書畫市場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 「彭城畫派」在臺灣掀起徐州文化潮
    江蘇籍臺灣知名人士郝柏村、海基會前董事長林中森、臺北市原副市長李永萍、臺灣「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王愷、臺北市孫中山先生紀念館館長林國章、臺灣書學會會長張炳煌、臺灣美術協會理事長林聰明、臺灣經濟日報社長黃素娟、臺灣旺報社長黃清龍、徐州籍臺灣陶藝大師孫超等臺灣方面重要嘉賓,徐州市副市長李燕、市臺商協會會長張冠中等徐州方面領導和嘉賓,以及來自臺灣各界知名人士和熱愛藝術的臺灣民眾計200
  • 彭城畫派」在臺灣掀起徐州文化潮
    江蘇籍臺灣知名人士郝柏村、海基會前董事長林中森、臺北市原副市長李永萍、臺灣「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王愷、臺北市孫中山先生紀念館館長林國章、臺灣書學會會長張炳煌、臺灣美術協會理事長林聰明、臺灣經濟日報社長黃素娟、臺灣旺報社長黃清龍、徐州籍臺灣陶藝大師孫超等臺灣方面重要嘉賓,徐州市副市長李燕、 市委副秘書長劉漢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尹洪平、市臺辦主任朱曉清,市文廣新局局長高成富、市臺商協會會長張冠中
  • 石虎非洲寫生十年歸來,自稱繪畫藝術超過畢卡索,凡人不懂欣賞!
    並不是所有像國外畫家那樣標新立異的結果都是好的,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創新,但是創新不能把老祖宗的東西都扔了,反而有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感覺。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位囂張的畫家是誰,他就是石虎,我們來了看看他的繪畫水平如何?在他本人眼睛裡看來,這只不過是他在藝術的造詣上升華了,並且是在自我提升自我創新。
  • 臺灣居民救下兩隻「小貓崽」,經鑑定是臺灣石虎,總數不足500隻
    專家鑑定後,確認這兩隻「小貓崽」就是臺灣石虎,它們一隻為雄性,一隻為雌性,體重分別重376g、404g,大約3到4周大。圖:獲救的臺灣石虎。隨後,動物保護工作人員返回這兩隻小臺灣石虎被救的地方進行尋找,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它們很有可能是和母親走散了,或者是母親遭遇了不測。這兩隻小臺灣石虎身體健康,隨後被送往南投縣的動物保護部門進行飼養,等時機合適的時候它們會被放歸野外圖:這兩隻小臺灣石虎被發現的地方。
  • 臺灣苗慄「石虎米」將收割 石虎果真現蹤(組圖)
    圖/徐金髮提供(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12月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為瀕臨絕種的石虎打造友善的家」,臺灣苗慄通霄鎮楓樹裡一帶山丘是石虎活動熱區,居民林義雄等人花了一年時間,採友善耕法種稻取名「石虎米」,果真吸引石虎現身捕鼠。
  • 邵利新師徒臺灣書畫交流行側記
    中國旅遊新聞網訊 (記者 周淮民) 2017年歲未,邵利新、沈松兩師徒跨洋空降祖國寶島臺灣,和當地的書畫迷們零距離接觸,聯袂演繹海峽兩岸書畫交流新華章,共同凸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文化,中國表達。
  • 臺北行記之二: 書畫同源語同宗||吉臺兩地書畫名家臺灣展特別報導
    蒞臨吉臺兩地書畫名家展臺灣畫家有:王南雄先生、江明賢先生、李振明先生、巫登益先生、許文融先生、陳朝寶先生、程代勒先生、張克齊先生、羅振賢先生、顏聖哲先生、黃慶祥先生、黃羅振賢先生;出席本次吉臺兩地書畫名家展的吉林畫家有:朱臣老師、汪鵬輝老師、孫維國老師、張大光老師、張建華老師;
  • 臺灣畫家江明賢:從「被禁出境」到每月來大陸
    作為首位在大陸開辦個人畫展的臺灣畫家,江明賢見證了20多年兩岸書畫藝術交流的歷史。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表示,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從過去的封閉走向開放,未來合作空間巨大。  南方日報:兩岸的書畫藝術交流走過了怎樣的歷程?
  • 臺灣著名畫家張克齊:以工筆呈現靈秀之氣
    臺灣著名畫家張克齊:以工筆呈現靈秀之氣 2014-08-21 22:08: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惠州8月21日電 題:臺灣著名畫家張克齊
  • 失蹤17天後,只有3條腿的臺灣石虎被找到,靠什麼維持生命成了謎
    2020年11月22日早上,我國臺灣省臺北市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在檢查動物們的圍欄時,發現一隻臺灣石虎不見了。通過監控發現,當天早上7點,這隻臺灣石虎在圍欄中製造了一個縫隙,然後順著縫隙逃了出去。隨後,工作人員在圍欄周圍找了很久都沒有發現這隻臺灣石虎;接著又搜索了整個動物園,依然無果。工作人員認為它已經逃出了動物園。
  • 石虎:恣意縱橫畫山水
    回到初始的宿地,是我對石虎先生最為深刻的印象,石虎先生的這些山水,看似溷沌,其實悠然,恰印證了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無之為用」的源本,就像飄零流浪的孩子,終於依偎在了母親的懷抱般,蕩漾著稚子真情,生死一如。我不禁想到老子的話:「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