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分析:資本退潮遭寒流,增速放緩中孕育...

2021-01-09 前瞻產業研究院

2019年春節檔收官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2019年春節檔收官,七天長假總票房58.59億元再創新高。同時,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也打破了春節檔單片票房紀錄。

儘管開局紅火,但在稅收風暴、業績巨虧、資本撤離等影響之下,2019年的電影產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業內普遍認為,隨著各種各樣的熱錢、投機性資本的退出,中國電影市場增速放緩乃至出現局部性下降是一件大概率事件。但與此同時,遭遇寒流不足為懼,中國電影正在經歷一個擠出泡沫的蝶變階段,短期看是衝擊,長期看則是機遇。

2019春節檔被稱作是近年來的「最強春節檔」。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檔7天累計票房58.59億,相較2018年春節檔57.7億票房同比增長1.5%。19年春節檔整體票房小幅提升。其中《流浪地球》累計票房超過20億,《瘋狂的外星人》達到14.5億元,《飛馳人生》10.4億元,位列春節檔票房前三甲。另據燈塔研究院在2月10日披露的數據,2019年春節檔觀影人次1.3億,同比下降10%。

近幾年來我國春節檔電影票房不斷增長,從2016年的30.85億元增至2019年58.59億元,四年間票房增長約一倍,春節檔電影市場發展十分迅速。不過對於2019年這個最強春節檔來說,儘管票房較上年有所增長,但是增速卻與上年回落不少,整體增長趨勢放緩。

2019年春節檔電影票房分布情況:《流浪地球》佔據總票房34.4%,《瘋狂的外星人》佔比24.7%,《飛馳人生》佔17.7%。排名前三位的電影票房佔比合計佔檔期總票房的76.8%。

2016-2019年中國春節檔電影總票房及觀影人次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9年中國春節檔電影票房佔比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現狀分析:兩齣彩一失色

2018年的中國電影產業可以用「兩齣彩一失色」概括:

1、高票房國產片出彩,擺脫好萊塢依賴症

業界普遍認為,國產高票房影片崛起,是2018年中國電影行業最明顯的趨勢。去年全年共有20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5億元,9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單片票房的前三名也均被國產電影佔領,分別是36億元的《紅海行動》,34億元的《唐人街探案2》,31億元的《我不是藥神》。相形之下,進口片國別更加多元,好萊塢大片壟斷格局被打破,《海王》破天荒地在中國比北美提前兩周上映,引發觀眾的巨大熱情,也證明了片方對於內地市場的格外重視。

2、現實主義題材出彩,口碑驅動市場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一方面現實主義創作尤其是主流的現實主義作品成績亮眼,《我不是藥神》這種現實主義影片既被市場認可,又傳達了主流價值觀,讓廣大觀眾覺得社會在進步,生活在發展。另一方面,電影的文學性大幅提升,出現了《邪不壓正》《無名之輩》等具有藝術深度的寓言式電影。

「內容驅動市場,口碑大於營銷,現實主義題材大放異彩,是電影市場釋放出的一個良好信號。」廣州金逸院線總經理助理謝世明認為,電影口碑正在成為決定票房的關鍵因素,映後評分成為推動票房的重要動力。2019年的春節檔也再次印證了這種判斷。據阿里影業「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由於口碑高評價好,影片《流浪地球》的全國排片場次佔比從年初一的11.5%提升到年初五的32.7%。《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的排片佔比緊隨其後。

3、傳統大導演和流量明星失色,產業遭遇寒流

新生代導演成為市場中堅力量,去年票房Top20電影中貢獻率約41%。反觀徐克、姜文還有張藝謀,新作口碑與利潤都難稱滿意,流量明星也屢遭滑鐵盧。

有關專家認為,這證明大導演、大製作、大明星的燒錢高票房模式已急速失靈。同時,在天價片酬、陰陽合同、稅局補稅、平臺限價、業績巨虧、重組失敗、資本撤離等因素籠罩之下,「寒流」成為電影產業揮之不去的關鍵詞。

據自媒體公眾號「鏡像娛樂」統計,從資本市場來看,影視股下跌嚴重,行業頭部的20家上市影視公司中,去年一年無一家公司市值增長,市值總蒸發超1600億元,跌幅50%以上的有8家。

資本退潮喜憂參半

影視行業各項耀眼紀錄之下,依然隱藏著「降溫」信號。國家電影局初步統計的數據顯示,儘管賀歲檔票房仍然創下新高,今年春節假期觀影人次達1.3億。相比較去年同期1.45億,同比縮水約10%。

這背後一方面是票補取消,導致單片票價上漲;另一方面隨著影院生存艱難,提價動力明顯。而這兩個「利空」還將繼續影響2019年的電影產業。

2018年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影視行業早已習慣了「寒冬」論調:熱錢撤退項目變少,橫店影視城劇組開工寥寥,報批公示項目少了很多,一些內容做好後無法播出,一些內容還沒做就胎死腹中,多家影視上市公司市值縮水,知名影城大規模倒閉關店……

然而,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產業遭遇寒流,創作遇到暖春,秩序得到整頓,市場趨於成熟,或許才是當下電影產業諸多表象後的本質特徵。

「往年中國電影評論學會評選年度十佳時,常常感到評五部國產片都很勉強,今年評十部還有遺珠之憾。」尹鴻說,十幾年來中國電影沒有出現像今年這樣好的創作成績,整個電影市場趨於成熟,觀眾享受到了十幾年來電影界改革的實踐成果。

壞猴子影業是《我不是藥神》《瘋狂的外星人》的出品方,該公司總裁王易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018年600億票房中360億國產票房,刨去院線等分成後大約有150億元歸到製作方。如果以一個良性發展的行業20%的毛利率推算,意味著只要120億元成本就足以支撐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現實中大約有500億元在投入生產,其中的泡沫遠未擠淨。

「從壞猴子自己的經驗來看,200萬能做一個劇本,但並不等於1000萬就能做5個,還有可能50萬你就弄了一個劇本但最後讓你賠了5000萬。所以從我們專注內容的公司來看,資本退潮還是不退潮沒有那麼要緊。這個行業原本就不是一個需要很多錢的行業,最寶貴的是人和創新能力。」王易冰說。

易凱資本的創始人兼CEO王冉則這樣總結:大家都在談論的寒冬,不是整個娛樂消費市場的寒冬,而是傳統影視公司和影視行業從業者的寒冬;不是外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帶來的寒冬,而是從業者生存環境發生變化帶來的寒冬;不是一個健康產業因為正常產業周期調整而逐漸進入的寒冬,而是一個畸形產業受非正常因素擠壓而忽然面對的寒冬;不是講優美故事感動人的寒冬,而是講資本故事忽悠人的寒冬;不是自強則萬強長期耕耘者的寒冬,而是撈一票就走短線投機者的寒冬。

增速放緩背後的創作暖春

業內人士與專家認為,2019年隨著各種各樣的熱錢、投機性資本的退出,增速放緩乃至出現局部性下降也是一件大概率事件。但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以來的增速放緩和「創作暖春」或許是一個野蠻生長過後水到渠成的狀態。

王冉認為,即便是中國這麼大的市場,也不需要一萬兩千多家影視製作公司。未來12個月,估計至少會有1/4到1/3的公司退出或者基本退出這個行業;五年之內,這個行業裡剩下的公司應該不超過1000家。從一萬多家到一千家甚至五百家的過程,會是個痛感明顯的過程,但也是這個行業優勝劣汰、回歸常識、鳳凰涅槃的過程。

業內專家認為,未來中國電影的當務之急是要抓住結構性調整的機會推進結構性優化,引導更多的長期資本、專業資本進入,實現自身增值的同時推動創作繁榮。

「市場結構越完善越好,產業結構越平衡越健康,惡性競爭越少,中國影視行業的多樣化、文化素養提高才有可能。」尹鴻建議,管理層面需要做的是抓住底線、積極引導、減少幹預。首先,建立市場規範和秩序,特別是加強執法,堅決消除市場不正當競爭的空間和可能性,尤其是票房造假和收視率造假,趁這個機會狠狠抓一下,為下一輪發展營造好的市場環境和市場基礎,不要造成劣幣淘汰良幣的可能性。其次,應加強對內容行業的支持,支持不見得要花錢,最主要是確保對電影促進法的執行到位,維持對影視內容管理的政策穩定。第三,在市場動蕩期要沉住氣,不要急於幹預。越是市場動蕩調整的時候矛盾多輿論亂,管理者要沉住氣,減少出手量,讓市場去真正促進優質劣汰。

「寒冬緊逼下,資本退潮後,反而讓行業看到更多優秀的作者,讓大家更加清楚應該和怎樣的人合作。人才是全行業的剛需,當下是新人導演最好的時代。」 王易冰的態度更多地從寒冬中指向了生機。

擺在年輕一代電影人面前的問題是相似的,劇本好壞怎麼判別,大牌演員怎麼合作,投資人怎麼吸引。「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迭代,文化影視行業靠的是腦力和智力,更加避免不了這種迭代。《我不是藥神》導演文牧野是『壞猴子72變計劃』青年導演培養計劃的成果之一,今年還有兩三個新生代導演的作品上市。壞猴子用自己的資源和經驗幫助年輕導演加速成長,希望這樣的電影人才計劃能夠得到政府部門和專業機構的支持。」王易冰說。

本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