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觸發肝臟炎症的分子機制

2021-01-09 科學網

 

近日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小鼠模型發現了一種可觸發肝臟炎症,促使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的分子機制,並證實一種特殊的micro-RNA——miR-124可用於預防和治療肝癌。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12月9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

 

肝癌是最常見的腫瘤類型,在世界範圍內腫瘤相關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過50萬新患者。環境因素及慢性感染例如慢性肝炎被視為是導致肝癌的重要病因,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對於其關聯的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在這篇文章中,達納法癌症研究所癌症免疫學及愛滋病系Dimitrios Iliopoulos及同事發現小鼠在接觸強致癌化合物二乙基亞硝胺(DEN)後,細胞中的分子環路受到了激活,促使細胞進入炎症狀態。一旦這一炎症環路被開啟,即使只有幾天的時間,也將使得細胞陷入到永無止境的反饋環中,從而產生出「滾雪球效應」( snowball effect),最終導致了肝癌形成。

 

此前,Iliopoulos課題組曾在乳腺癌中發現過相似的反饋迴路,並證實一種特殊的microRNA——miR-124是該迴路的關鍵元素。在新研究中,Iliopoulos等發現癌細胞中miR-124和反饋迴路中的另一關鍵因子HFN4α的活性均受到了顯著抑制。HFN4α是在肝細胞生成和正常生物功能維持中起關鍵性作用的重要因子。研究人員證實當HNF4α受到抑制時,細胞進入到臨時的炎症狀態。僅在數天時間內,這一臨時的炎症反應便藉助於反饋迴路持續放大轉化為了慢性炎症反應。

 

由於HNF4α 和 miR-124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科學家們於是猜想提高miR-124的活性或可恢復HNF4α正常活性,終止失控的炎性反饋,抑制腫瘤生長。為了檢驗這一猜想,研究人員對DEN處理的肝癌模型小鼠給予每周一次的miR-124治療。在連續治療4周後,研究人員證實miR-124通過誘導癌細胞自毀的方式抑制了超過80%的腫瘤生長。此外,他們還證實該治療未引起其他重要臟器例如腎臟、脾臟、心肺的毒副作用。

 

「這是我們首次證實miR-124可預防和治療肝癌,」Iliopoulos說:「我們希望未來miR-124能夠用於高風險人群例如慢性C型肝炎患者預防肝癌,或是作為肝癌患者的治療藥物。」目前Iliopoulos正計劃於2012年啟動miR-124對肝癌的I期臨床試驗。(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蘇士成團隊揭示線粒體環狀RNA調控肝臟免疫代謝性炎症...
    SCAR介導的線粒體調控通路對於理解NASH發病過程中肝臟的纖維化的發生機制有重要意義。另外,研究團隊率先構建靶向線粒體環狀RNA的納米遞送系統,實現在體內外幹預線粒體環狀RNA,為靶向線粒體信號治療代謝性免疫疾病提供新思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NAFLD已經取代病毒性肝炎成為當前主要的慢性肝病。單純的NAFLD是可逆的,但NASH已有肝纖維化導致的永久性肝臟病變。
  • 肝臟裡的小油滴會啟動免疫「毀滅」程序
    「這個時候如果做病理分析,就會看到肝臟裡面有很多炎症細胞,圍著變大的肝臟細胞。」姬燕曉說,這就說明肝臟細胞裡邊「出事兒」了,不要以為炎症細胞是去解救肝臟細胞的,很可能炎症細胞已經認為它是不正常細胞,想把它幹掉。而這個機制與肝炎病毒入侵後,免疫系統對帶毒肝臟細胞的「絞殺」很相似。
  •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8:59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和Brian T. Kalish團隊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Science:促進巨噬細胞活化的分子有助修復肝臟和肺部損傷
    2017年5月13日/生物谷BIOON/---一項新的研究提示著發現有助組織在遭受損傷後修復的關鍵信號可能為開發治療哮喘和器官纖維化等疾病的新方法鋪平道路。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兩種分子增強身體重要器官內部的免疫反應,從而有助抵抗寄生蟲感染和修復組織損傷。這些分子是2型免疫反應中的一組免疫信號的一部分。2型免疫反應控制著寄生蟲感染和維持組織穩態,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確地調節,這種反應能夠過度活躍,從而觸發過敏症和纖維化產生。
  • 每頓吃太飽影響肝臟
    每頓吃太飽影響肝臟 美國《細胞代謝》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每頓吃的太飽會影響肝臟健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實驗鼠為對象,展開關於飲食與肝臟健康相關性研究。試驗中找到了兩種影響肝臟健康的關鍵分子。一種分子負責存儲脂肪,另一種分子則起到促進脂肪燃燒、轉化為能量的作用。研究發現,這兩種分子彼此互補時,可以維持健康的脂肪水平;這兩種分子從肝臟中移除之後,肝臟內脂 肪迅速堆積成毒性脂肪,導致脂肪肝的形成。
  • 感染後肝臟代謝變化 與Ⅰ型幹擾素有關
    感染引起複雜的宿主反應,與抗病毒防禦、炎症、組織損傷和修復有關。奧地利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的亞歷山大·萊凱爾等研究人員假設肝臟作為一個中心代謝樞紐,可能在感染期間協調全身代謝變化。他們用慢性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感染小鼠,對肝臟組織進行RNA測序和蛋白質組學研究,並將這些數據與不同感染階段的血清代謝組學進行整合。廣泛的肝臟代謝重新編程發生在感染後早期,與Ⅰ型幹擾素(IFN-I)反應相關。病毒感染引起肝的代謝改變依賴於幹擾素α/β受體(IFNAR1)。這導致精氨酸減少和循環中鳥氨酸濃度增加,導致抑制病毒特異性CD8+ T細胞反應和改善肝臟病理。
  • 曹雪濤院士組:揭示巨噬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資訊—科學網
    它的經典活化需要IFN-γ(幹擾素-γ)預處理(啟動)和隨後的TLR(Toll-like receptor)刺激(觸發)。IFN-γ的啟動效應可促進巨噬細胞分泌更高水平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和更低水平的抗炎細胞因子,提高巨噬細胞殺菌和殺腫瘤的活性。然而,IFN-γ對巨噬細胞活化的啟動效應的潛在分子機制,仍然尚未被完全了解。
  • 曹雪濤院士組:揭示巨噬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
    它的經典活化需要IFN-γ(幹擾素-γ)預處理(啟動)和隨後的TLR(Toll-like receptor)刺激(觸發)。IFN-γ的啟動效應可促進巨噬細胞分泌更高水平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和更低水平的抗炎細胞因子,提高巨噬細胞殺菌和殺腫瘤的活性。然而,IFN-γ對巨噬細胞活化的啟動效應的潛在分子機制,仍然尚未被完全了解。
  • 諾獎風向標:近年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重大成果!
    利用已有百餘年使用歷史的阿司匹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張學敏院士團隊和李濤博士團隊揭開了其通過乙醯化機制控制cGAS激活的作用,這項研究成果於2月22日凌晨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因為DNA感受器cGAS蛋白質,在DNA從細胞內部觸發免疫和自身免疫反應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當天舉行的軍科院媒體座談會上,研究團隊向記者描述了開展相關研究的意義和經歷。
  • 陳根:抗衰老聲勢下,研究揭示抗衰老分子消失之謎
    在更多的研究聚焦於衰老過程背後的生理機制的同時,抗衰老的研究成果也不斷發布。其中,一種叫做NAD+(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分子,被發現能夠阻斷一種抑制人體自然修復DNA能力的蛋白質,以此來對抗衰老。研究人員曾假設,如果NAD+水平能夠提高,也許損害可以扭轉。現在,《自然·代謝》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揭開了隨著年齡增長的NAD+水平降低之謎。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而近期的研究表明,以參與促進炎症後組織修復的特定 G 蛋白偶聯受體(GPCR)為靶點,或可成為治療腸道炎症疾病的新策略。一直以來,消退都被認為是一種通過促炎分子的稀釋而產生的被動過程。而現在,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在炎症發作階段觸發的複雜而活躍的過程,受到抗炎和促修復介質嚴格控制,這些介質主要包括一類稱作特異性促炎症消退介質(SPMs)的生物活性脂質,它們來源於 ω3 和 ω6 多不飽和脂肪酸1。
  •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幹細胞受損後的自愈機制
    德國一項新研究日前揭示了這種情況下的人體自愈機制,有望為治療急慢性腸道炎症提供新思路。通常情況下,當腸壁細胞受損發炎時,位於腸黏膜深處的腸道幹細胞便會加速增殖,產生子細胞替代受損的腸壁細胞,恢復腸道的屏障保護功能。但如果腸道幹細胞自身也受到感染會怎樣呢?
  • 荷蘭研究提醒:零食吃多傷肝臟
    心情不好吃塊蛋糕、累了困了磕盤瓜子……可美國《科學日報》5月6日報導的一項新研究提醒,零食吃太多除了容易長胖,還可能損傷肝臟。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把36名體重正常、身材勻稱的男性志願者分成兩組,一組正常進食一日三餐,很少吃或基本不吃零食;另一組雖然每天攝取的食物總熱量與第一組一樣,但飲食中增加大量的零食,包括常見的甜品、點心和飲料等。
  • 我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新的觸發恆星形成機制重要證據
    2004年10月20日出版的美國天文學會的天體物理雜誌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 vol. 614 L105, 網絡電子版9月17日發行)中報導了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王俊傑博士為首的,包括德國及中國臺灣地區天文學家在內的一個研究小組的最新觀測結果。
  • 我國新研究成果有望揭示近曲小管致腎臟纖維化的分子機制
    我國新研究成果有望揭示近曲小管致腎臟纖維化的分子機制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0-12 14:23:42 9月22日,記者從中南大學獲悉,該校張東山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有望揭示近曲小管致腎臟纖維化的分子機制,並為腎臟纖維化防治提供新靶點。
  • 炎症性腸病——處於臨床前的小分子藥物研究進展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 UC)和克羅恩病 (Crohn’s disease, CD),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當前研究普遍認為與遺傳基因、環境和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基因和環境因素誘導激活腸道免疫系統後,引發過度的炎症反應並持續進展
  • 典型GPCR信號傳導分子機制
    典型GPCR信號傳導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24:20 美國史丹福大學Ron O.
  • Cell重磅:西湖大學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
    我們已知病毒入侵人體後會對多個器官造成損傷,但並不清楚這些損傷背後的分子機制,進而限制了可能採取的提前幹預和治療措施。 通過鏡下的病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這些病人的肺部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纖維化,中性粒細胞浸潤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變,脾臟白髓萎縮,肝臟發生脂肪化生和部分病例出現梗死,心臟發生心肌水腫及間質淋巴細胞浸潤現象,腎臟發現急性腎小管損傷。
  • EMBO J:單一的線粒體蛋白缺失或會誘發全身性的炎症反應
    2018年4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線粒體和炎症之間的關聯,但研究人員都知道,那些本應該被清除的缺陷線粒體的積累常常會誘發機體炎症發生;近日,來自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移除小鼠肌肉細胞中單一的線粒體蛋白或會誘發小鼠全身出現嚴重的炎症,從而誘發小鼠過早死亡,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EMBO Journal
  • 西湖大學全球首次揭示患者蛋白質分子...
    新冠病人多器官樣本採集和鏡下病理學檢查 西湖大學 供圖大量臨床診療和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的肺部等器官產生了損傷。然而,受損傷的只有肺部嗎?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及其合作者收集了19例新冠去世患者的肺、脾、肝、心臟、腎臟、甲狀腺和睪丸等七種器官的組織樣本。通過鏡下的病理學檢查,團隊發現,這些病人的肺部、脾臟、肝臟、心臟、腎臟等器官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