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教授做主題發言(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編者按: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自成立以來,致力於佛教學術交流與發挖整理,在成功舉辦了「佛教節日與民俗」、「遼金佛教研討會」兩次年度學術研討會後,又在成立十年之時,舉辦「元代北京佛教研討會」,開闢了學術界對元代北京佛教研究的先例,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學術空白。研討會上華東師範大學吳平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葉憲允教授發表了題為《蒙元時期燕京大萬壽寺與禪宗曹洞宗的弘傳》的論文,主要闡述了蒙元時期大萬壽寺在弘傳曹洞宗禪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考證曹洞宗僧人與大萬壽寺的關係,以期從中窺見蒙元時期燕京佛教興盛之一斑。論文摘要如下:
元代佛教興盛,禪宗曹洞宗尤為突出。曹洞宗著名高僧萬松行秀與元朝廷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萬松行秀的嗣法弟子耶律楚材以其「以佛治心、以儒治國」,成為元太祖、元太宗時期的重臣。
蒙元時期,曹洞宗擁有兩處重要的道場,一處是河南嵩山少林寺,另一處是燕京大萬壽寺(今北京潭柘寺)。燕京作為遼金元的都城,佛教興盛,寺院眾多。大萬壽寺是一座古剎,歷史悠久,很多曹洞宗僧人出入該寺。因此大萬壽寺號為「祖剎」,與少林寺被稱為「祖庭」相對應。
本文論述元代曹洞宗與大萬壽寺的密切關係,從中窺見元代燕京佛教興盛之一斑。
一、燕京大萬壽寺史實考述
燕京是遼金元時期的都城,到金元之際,佛教尤盛,梵剎林立,為北方之冠。
大萬壽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著名寺院,有諺曰「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萬壽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的潭柘山山窩,始建於西晉,時名「嘉福寺」。唐改稱「龍泉寺」,是規模較大的佛教講經之地。金皇統年間(1141-1148),又更名「大萬壽寺」。其後金大定年間(1161-1189),大萬壽寺有一次大規模的重建。
遼金時期,曹洞宗僧人開始進入大萬壽寺。永樂大典本《順天府志》卷七:「大萬壽寺在舊城,按古記考之,本中都大萬壽寺潭柘禪師之古道場也。燕京之西有古剎,距城百裡,泉石最幽處名曰檀柘。師諱從實,自湖南來,乃曹洞二代孫。遼太宗會同年間至世宗天祿初,有開龍禪師智常弘潭柘之道於燕,創此寺。景宗保寧初,賜名悟空。聖宗統和十九年,改名萬壽禪院。至太平年間改名太平寺。道宗太康中改名華嚴寺。後有禪師希辯,宋之青州天寧長老也。耶律將軍破青州,以師歸燕。初置之中都奉恩寺,華嚴大眾請師住持,服其戒行高古,以為潭柘再來。
從實是最早進入潭柘寺的曹洞宗僧人,遼太宗會同年間(938-946),」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 後世以寺名」潭柘「代替其法名,以示尊重。金初,曹洞宗僧人進入大萬壽寺是青州一辨禪師,他是曹洞宗第十五世祖師,《甘泉普濟寺通和尚塔記》說一辨禪師,」時會本朝撫定,來都城,所居奉恩、華嚴、萬壽等寺,皆為成就。「 表明金朝初年大萬壽寺已經為曹洞宗寺院。
由於第十五世祖師普照一辨禪師的遷住大萬壽寺,燕京的曹洞宗有所發展,據《宗統編年》記載:」祖住青州普照,設百問勘驗來學。遷東都萬壽。燕秦齊晉之間,推為尊宿。「 經青州一辨、大明寶、王山體、雪巖滿,五傳至萬松行秀。萬松行秀在燕京傳法五十多年,是青州一辨之後曹洞宗最有影響力的著名高僧。獨惜明興以前,金遼以後,河北為戰爭之所,名剎兵穢,格言燹加,如洛之白馬、天慶,嵩之少室、龍潭,熊耳之空相,磁之大明,泰之靈巖,燕之報恩、萬壽,燈燈不絕班班可紀,而人罕被其光。」 明確指出了曹洞宗與大萬壽寺的密切關係。
二、萬松行秀與大萬壽寺
萬松與大萬壽寺關係密切。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僅十七歲的萬松行秀離開邢州(今邢臺)淨土寺,進入燕京,初入潭柘寺。約六年後進入慶壽寺。《萬松舍利塔塔銘》:「明年,受具足戒,挑囊抵燕,歷潭柘、慶壽,謁萬壽,參勝默老人。」《續指月錄》卷七:「中都順天報恩萬松行秀禪師,姓蔡氏。古河內之解人也。年十有五,懇求出家,父母不能奪其志。禮邢臺淨土贇公為師,後受具戒。挑囊抵燕,歷潭柘,過慶壽,次謁萬壽,參勝默光禪師。」 萬松在潭柘寺約五年時間。《永樂大典》本《順天府志》卷七記載:「圖經志書:慶壽寺在時雍坊西南,金大定二十六年所建,元至元十二年重修,其間多金元時碑刻及金人畫壁。」 由此推知,萬松至少要到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才能到慶壽寺。
萬松住持燕京各寺院時都有著述。《萬松舍利塔塔銘》:「編《祖燈錄》六十二卷,又《淨土》、《仰山》、《洪濟》、《萬壽》、《從容》、《請益》等錄。」
三、萬松行秀的弟子與大萬壽寺
萬松住持大萬壽寺,奠定了大萬壽寺為曹洞宗大本營的基礎。曹洞宗第十八世祖師雪巖滿示寂後,萬松次年接替其師,為曹洞宗第十九世祖師。萬松弟子眾多,「洞山之下,萬松一枝,布列諸方,蔭復天下,舉世鹹謂中興祖道。」他們出入於大萬壽寺,或參禪問道,或擔任住持。
1、和公。大約在太祖二十一年(1226)至太宗元年(1229)之間,和公住持大萬壽寺。《湛然居士文集》卷十三有《和公大禪師塔記》,和公「師本平水人,俗姓段氏。幼習儒業,甫冠,應經義舉。因閱《春秋左氏傳》,悟興衰之不常,慨然投筆,退居山林。年二十,棄俗出家,禮平陽大慈雲寺僧宗言為師,受戒披剃,頗習經論。由於《和公大禪師塔記》註明作於太宗元年(1229),和公可能就在這一年圓寂。
2、乳峰德仁。乳峰德仁為蒙元少林寺首任住持,約太宗五年(1233)至十三年(1241)期間,德仁住持少林寺。乃馬真後元年(1242),萬松派雪庭福裕主持少林寺,德仁便回南宮養閒,究析古賢道義。不久,奉詔住持燕京大萬壽寺,賜」正宗興教大禪師「之號。至元三年(1266年)丙寅三月二十二日圓寂,現少林寺塔林有乳峰和尚之塔。
3、從檀。釋本璉《雲峰檀公禪師道行石幢記》(至元二十三年四月十五):」檀公長老者,俗姓武氏,本貫東原單州人也。母王氏,夜夢白光入室,遂生師焉。幼而不茹葷,長而不嬉戲。齠齔就學,日頌千言。見僧入室,合掌頂禮,心樂出家。父母不奪其志。年十二,禮中都報恩禪寺萬松長老為師,訓名曰'從檀'。試經受戒,擔簦負笈,徧歷叢林,掛錫沛縣芒碭山紫蓋和尚處,得法紫蓋,乃青州七葉孫也。本處官吏具書疏,請出世開堂,後居中都大萬壽寺。「從檀禪師」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二月十二日微疾而化。……俗壽七十八,僧臘五十六夏「。
4、洪倪。耶律楚材有詩《請倪公》:」倪公本是我同參,道價崢嶸冠鬥南。千裡雲山舊遊地,何妨杖錫住西庵。「 還有一詩《寄倪公首座》:」亨監逃海淹□甕,隆老成龍過禹門。獨有倪公尚痴坐,幾時承繼萬松軒。「可知洪倪確為萬松弟子,住持過大萬壽寺。
5、從倫。字林泉,承行秀禪師傳法後,相繼執常燕京萬壽寺和報恩寺法席。從倫後協助福裕領導參與憲宗八年(1258)」戊午佛道大辯論「。從倫也住持過大萬壽寺。從倫《大元大都路易州易縣來山裡永安寺都綱雲溪壽公道行碑》中有」予之道舊政公禪者舉以來燕之萬壽丈室,乞文於予。「說明從倫住持過萬壽寺。
6、復庵圓照。十六歲受具,遂遊學精教乘。後依萬松有年,得悉禪旨。學習《唯識論》、《楞嚴經》、《圓覺經》,並開講席主講各經論。據說耆年宿德,沒有不心悅誠服的,連萬松也稱讚他是」當代龍門師「。元左思忠作有《覺達禪師道行碑》,記載覺達禪師參謁復庵,」又聞燕京遂後有資戒大會,復庵和尚住持萬壽,為曹洞宗師,舍是而他參,猶之秦而適齊矣。其依止不可勝用也。遂造燕京之萬壽。復庵一見,待若故人,遂授以衣缽。「
7、耶律楚材。為大萬壽寺作文多篇,與萬松有書信往來,有文獻表明耶律楚材本人到過大萬壽寺。《湛然居士集》卷十三中有《題萬壽寺碑陰》、《燕京大萬壽寺化水陸疏》、《萬壽寺創建廚室上梁文》。
8、至溫。萬松三大弟子之一,字其玉,一字全一,與萬松是同鄉。《五燈全書》卷六十一記載:」再參萬松秀,博記多聞,論辯無礙。秀命典侍司,凡秀所示,一聞輒了。秀嘗令代應對,機鋒不可犯。「 《宗統編年》卷二十五記載:庚寅三年(1230),」萬松祖復主中都萬壽,至溫為侍者。「時年十四歲。
10、勍公禪師。《勍公禪師塔銘》:」先參於萬松萬壽寺。「《中州金石記》:」勍公,洺州洺水人,姓張氏。「
萬松行秀在定宗元年(1246)示寂,其弟子雪庭福裕接替他成為曹洞宗第二十世祖師。福裕在太宗二年(1230)住持大萬壽寺一段時間之後,中統元年(1260)奉元世祖之詔再次住持大萬壽寺,時間長達十五年。福裕在大萬壽寺時統領釋教,為當時的佛教領袖,發展壯大了大萬壽寺的經濟力量。同時福裕一批門人弟子紛紛出入大萬壽寺,持續的時間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