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會明 、妙慧
白雲山海會寺位於太湖縣城東10公裡,今小池鎮海會村境內。海會寺背依白雲山,景色秀美,風光無限。寺右側有一飛瀑自百米山崖傾瀉而下,響徹雲霄,人們稱為響水崖;寺內有一株千年羅漢松,樹齡約1500餘年,樹高近10米,樹圍近9米,蒼勁古樸,在佛教界,與九華山的鳳凰松一起享譽海內外。寺前兩山對立,似獅象把關,日夜呵護著千年古剎,人們稱之為獅象把口。寺右側有一條小河纏繞而過,九曲十八彎,似仙女從天空中撒下一條彩帶,人們稱之為玉帶河。玉帶河上,有一座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單孔石橋,橋似琵琶,人們稱之為琵琶橋。沿河而上,有仙人打座、西日晚霞、東山古鏡、仙人醉酒、千年石洞、聰明泉等勝景。此地峰迴徑曲,雲繞溪環,靈秀天成;群山環抱,清淨幽雅,堪稱佛家聖地。
寺因山而得名,山因寺而遠揚。早在漢代,道家文化就在白雲山傳播。唐初,梅仙祖師在此建寺,從此,白雲山成為了佛家名山。據考證禪宗史料,海會寺在唐至北宋中期,史先後稱之為舒州白水山海會院、舒州白雲山海會院、舒州海會院。北宋中期,稱之為白雲山海會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是安徽省首批重點開放寺廟。
海會寺的建設曾得到了唐宣宗的支持。唐會昌年間,唐宣宗李忱在未登大位前,曾遁出長安,削髮南遊。這期間,李忱在同門師兄曇清禪師的幫助下,在太湖縣四面山四面庵隱居了一段時間。李忱當上皇帝後,念念不忘四面山四面庵,念念不忘曇清禪師,在位期間,他動用國家財力資助四面庵擴建。並同意用自己的年號,將四面庵改名為大中寺。據《新修大藏經》收錄的《景德傳燈錄》記載,曇清禪師晚年遷海會寺,圓寂後葬白雲山,故史稱曇清禪師為白雲曇清禪師。曇清禪師晚年住持海會寺期間,也在唐宣宗的支持下對禪院進行了擴建,使海會寺成為了古驛道旁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
晚唐及五代時期,我國禪宗文化紛呈發展,先後形成了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等五個宗派。禪宗文化在競爭中發展,使之成為了中國人自己的佛教。為擴大宗派影響,一批又一批禪宗巨匠,佔名山,住大剎,接引學人,傳承和發展禪宗文化。交通便利、規模宏大的海會寺自然成為了禪門高僧競相入住的寺院。據《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史籍記載,晚唐至五代時期,先後有曹洞宗二代傳人舒州白水山和尚、曹洞宗三代傳人舒州白水山瑋禪師、法眼宗三代傳人舒州白水山如新禪師住持寺院,弘揚禪宗文化。在響水崖頂,有唐「天祐二年(905)三月,太原舉人王舉元按部到寺觀龍潭瀑水」石刻。足見白雲山海會寺在此時就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
北宋時期,是白雲山海會寺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而這一輝煌是從白雲守端禪師入住此寺時起步的。
宋嘉祐八年(1063),應舒州府官員的禮請,臨濟宗楊岐派二代傳人白雲守端從黃梅五祖寺來到太湖縣,初住城東的法華寺。宋治平二年(1065)前後,「遷居白雲海會」(《禪林僧寶傳》卷二十八),在此開設禪宗道場約七年時間,發展和豐富了楊岐方會開創的臨濟宗楊岐派思想,培養了一代禪門巨匠五祖法演禪師。五祖法演禪師雖「在舒郡二十七年。三處住院。」《五祖法演語錄卷三》。但以在海會寺生活的時間最長。五祖法演在海會寺期間,「每日起來,拄卻臨濟棒,吹雲門曲,應趙州柏,擔仰山鍬,驅溈山牛,耕白雲田」(《五燈會元》卷十九),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吸納禪宗各派精髓和儒、道文化以及太湖縣優秀的地方文化,楊岐宗在白雲山海會寺自成體系。五祖法演門下弟子眾多,龍象輩出,最傑出的弟子有「克勤、慧勤、清遠」等「佛門三傑」。通過他們,楊岐宗走出了太湖,走向大江南北。「黃龍、楊岐二宗,皆出於石霜慈明。初,黃龍之道大振,子孫世之,皆般般不減馬大師之數,自真淨四傳而塗毒。楊岐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會,乃得南堂三佛以大其門戶,故今天下多楊岐之派」(《叢林盛事》)。進入南宋以後,楊岐派已成為禪宗最大宗派。元代,楊岐派被欽定為禪宗正脈、臨濟正宗。
曹洞宗直洞山良價在唐大中年間開宗後,曾有過短暫的輝煌。進入宋代後,由於門下無傑出的傳燈僧才,無奈地進入史稱的「百年孤獨」。曹洞宗五傳至大陽警玄禪師(943-1027),雖然大陽警玄機警、聰慧,門下仍然靜如止水。面對曹洞宗衰落的發展態勢,大陽警玄「嘆無可以繼其法者」(《禪林僧寶傳》卷十三),為找到承擔大任的傳燈人才,「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歷代佛祖通載》卷十九)為記,託付給前來拜訪的臨濟宗高僧浮山(今樅陽縣)法遠禪師(990-1067),代尋曹洞宗傳燈人才。浮山法遠禪師接受大陽警玄的委託後,歷經二十餘年,於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始選中自己的高徒投子義青「續洞上之風」 (《歷代佛祖通載卷19》)並囑咐他離開浮山,繼續遊方參學。投子義青於「熙寧六年(1073)還龍舒。道俗請住白雲山海會寺——八年遷投子山」(《歷代佛祖通載卷19》)在此住持八年時間。在這個大道場裡,他完成了曹洞宗思想創新任務,將曹洞宗引向看話禪領域,拓寬了曹洞宗發展空間。他還利用海會寺大道場培養道楷、報恩等一批傑出的弟子,而這些弟子「此等大宗匠,作枝成蔓,玉回珠轉」(《義青禪師語錄》),使曹洞宗在太湖縣白雲山成功地走出了百年孤獨, 走向興盛。曹洞宗已由過去局限於江西、湖南等山區一角,而傳播到我國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
北宋時期,白雲山海會寺高僧雲集,《景德傳燈錄》、《續傳燈錄》等史籍收錄法華全舉禪師、海會通和尚、海會顯同和尚、海會嶽禪師、白雲守端、五祖法演、義青投子、海會慧情況宗、海會守從、海會宗和尚等十四位禪師在白雲山海會寺建立禪宗道場,培養了克勤、清遠、道楷等60位傑出禪門弟子。禪宗五宗七派中,除溈仰宗外,其餘各宗各派都在此留下了發展足跡。以太湖縣白雲山海會寺為中心,沿古驛道東聯今潛山縣太平寺、三祖寺,西聯太湖縣龍門山龍門寺,四面山四面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江西九江圓通寺、雲居山真如禪寺,形成了影響中國禪宗文化發展方向和發展態勢的線狀禪宗大道場。相傳此時的白雲山海會寺,已是「進門三更衣,騎馬關山門」之盛況。
北宋後期,京城開封建有大相國寺兩禪院、法雲禪院、天寧萬壽寺和十方淨因禪寺等五座皇家禪寺,能夠入住這些禪寺的禪師們自然都是當代傑出名僧。這期間,白雲山海會寺培養的慧勤、克勤、義青、報恩等四位傑出弟子先後住持京城皇家寺院。從此,白雲山海會寺名揚天下。
至元代,我國禪宗五個宗派中,法眼宗、雲門宗、溈仰宗和臨濟宗黃龍派先後失傳,千年禪宗古樹僅存臨濟宗楊岐派和曹洞宗。而這兩個宗派從元代開始,呈現出「臨天下、曹半邊」發展態勢。這個發展態勢,經明、清一路走來,維持到至今。早在宋代,楊岐派和曹洞宗就傳入日本、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當代又經日本又傳入歐美地區,禪宗文化已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白雲山海會寺以厚重的文化,哺育了兩個臨濟宗楊岐派和曹洞宗,至今這兩個宗派根深葉茂,燈傳不絕,足見白雲山海會寺在我國禪宗史中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進入南宋後,隨著宋廷南遷至杭州,長江以南地區,特別是以今杭州為中心的江蘇、浙江、福建等東南地區,成為了我國了禪宗文化發展重地。隨著禪宗文化發展中心的東移,白雲山海會寺在我國禪宗史上的地位開始由興盛步入衰落。元代,由於當時國家實行喇嘛教統制政策,白雲山海會寺在我國禪宗史上的地位進一步弱化。但《續傳燈錄存稿》仍收錄了舒州普明無用寬禪師在這一時期住持白雲山海會寺,培養了曾為元順帝說法的龍池永寧禪師。表明了此時的白雲山海會寺,依然是高僧雲集,禪風濃鬱。
宋淮西僉憲幹王倫題「淮西第三古剎」,清光緒時,著名的書法家,督河使長白麟於道光乙未秋八月為海會寺題寫的「正法眼藏」匾額,現在仍掛在寺內,寺內還有清慈禧太后賜匾「真如自在」。可惜這塊匾已失落於民間。宋進士郭祥正,明哲學家、太湖知縣羅汝芳,明嘉靖年間拔貢、邑人呂元,清康熙年間邑人畢琪光等著名詩人以及白雲守端、五祖法演、投子義青等高僧大德在海會寺留下大量美麗的詩篇。
據民國十年《太湖縣誌》記載,清康熙四十二年,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十四年,該寺進行了三次重新修理,鹹豐九年, 清軍與太平軍在小池激戰,海會寺遭受破壞,僅存前殿;同治四年,當地紳士捐資重修祖師殿;光緒四年,住持僧最安禪師重修殿宇,增設寮房,漸復舊觀。
解放初期,由於戰火影響和社會動亂,海會寺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到1961年底,千年古剎僅有僧人5人。1962年,全縣僧尼百餘人集中於海會寺進行集中教育和勞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1966年「文革」,海會寺遭到了徹底性的破壞,中殿被紅衛兵折除,佛像全毀,百餘名僧人被驅散,廟四周五座古塔被推倒,一部分僧房被當地農民佔用。白雲祖師靈塔被拆,現僅剩下塔基,上書「白雲守端之塔」,為五祖法演所書。寺中僅兩名僧人守著已留傳千餘年的燈火。到1975年,海會寺已是殘垣斷壁,一片荒涼。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海會寺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1982年,海會寺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開放寺廟。1983年,當地村民歸還了被佔用的部分房屋。1984年,省政府拔出專款維修了上下佛殿。1990年,當地村民歸還了在「文革」期間佔用的耕地和山場。1994年,建成大殿和東寮房。1997年,拆除上殿,恢復祖師殿和藏經樓。1999年,新建地藏殿和觀音殿。2004年,新建居士樓。2005年,恢復大雄寶殿,並開通「海會寺網站」。2006年,新建佛教文化樓。2007年4月,在白雲山畔建設祖師塔,塔高12米,以紀念白雲守端禪師為我國禪宗文化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2010年,在縣、鎮、村各級的支持下,徵用寺前田地五畝和寺旁部分農戶房屋,並在105國道通往寺院的路口建青石牌坊。2013年,開通海會寺至縣城農村公交班線。2014年,改建下佛殿,確保了千年羅漢松有足夠的生長空間。2015年,新建寺前廣場。2018年,新建了停車場,2019年,對寺前公路進行了擴建,千年古剎,呈現出勃勃生機。
通過多年的努力,千年古剎海會寺已超過唐宋時期的規模。一大批海內外高僧和專家特別是日本高僧、佛學專家紛至沓來,到海會寺尋根問祖,參拜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