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祖庭海會寺

2021-01-09 佛教在線

作者:周會明 、妙慧

 

白雲山海會寺位於太湖縣城東10公裡,今小池鎮海會村境內。海會寺背依白雲山,景色秀美,風光無限。寺右側有一飛瀑自百米山崖傾瀉而下,響徹雲霄,人們稱為響水崖;寺內有一株千年羅漢松,樹齡約1500餘年,樹高近10米,樹圍近9米,蒼勁古樸,在佛教界,與九華山的鳳凰松一起享譽海內外。寺前兩山對立,似獅象把關,日夜呵護著千年古剎,人們稱之為獅象把口。寺右側有一條小河纏繞而過,九曲十八彎,似仙女從天空中撒下一條彩帶,人們稱之為玉帶河。玉帶河上,有一座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單孔石橋,橋似琵琶,人們稱之為琵琶橋。沿河而上,有仙人打座、西日晚霞、東山古鏡、仙人醉酒、千年石洞、聰明泉等勝景。此地峰迴徑曲,雲繞溪環,靈秀天成;群山環抱,清淨幽雅,堪稱佛家聖地。

 

寺因山而得名,山因寺而遠揚。早在漢代,道家文化就在白雲山傳播。唐初,梅仙祖師在此建寺,從此,白雲山成為了佛家名山。據考證禪宗史料,海會寺在唐至北宋中期,史先後稱之為舒州白水山海會院、舒州白雲山海會院、舒州海會院。北宋中期,稱之為白雲山海會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是安徽省首批重點開放寺廟。

 

海會寺的建設曾得到了唐宣宗的支持。唐會昌年間,唐宣宗李忱在未登大位前,曾遁出長安,削髮南遊。這期間,李忱在同門師兄曇清禪師的幫助下,在太湖縣四面山四面庵隱居了一段時間。李忱當上皇帝後,念念不忘四面山四面庵,念念不忘曇清禪師,在位期間,他動用國家財力資助四面庵擴建。並同意用自己的年號,將四面庵改名為大中寺。據《新修大藏經》收錄的《景德傳燈錄》記載,曇清禪師晚年遷海會寺,圓寂後葬白雲山,故史稱曇清禪師為白雲曇清禪師。曇清禪師晚年住持海會寺期間,也在唐宣宗的支持下對禪院進行了擴建,使海會寺成為了古驛道旁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

 

晚唐及五代時期,我國禪宗文化紛呈發展,先後形成了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等五個宗派。禪宗文化在競爭中發展,使之成為了中國人自己的佛教。為擴大宗派影響,一批又一批禪宗巨匠,佔名山,住大剎,接引學人,傳承和發展禪宗文化。交通便利、規模宏大的海會寺自然成為了禪門高僧競相入住的寺院。據《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史籍記載,晚唐至五代時期,先後有曹洞宗二代傳人舒州白水山和尚、曹洞宗三代傳人舒州白水山瑋禪師、法眼宗三代傳人舒州白水山如新禪師住持寺院,弘揚禪宗文化。在響水崖頂,有唐「天祐二年(905)三月,太原舉人王舉元按部到寺觀龍潭瀑水」石刻。足見白雲山海會寺在此時就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

 

北宋時期,是白雲山海會寺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而這一輝煌是從白雲守端禪師入住此寺時起步的。

 

宋嘉祐八年(1063),應舒州府官員的禮請,臨濟宗楊岐派二代傳人白雲守端從黃梅五祖寺來到太湖縣,初住城東的法華寺。宋治平二年(1065)前後,「遷居白雲海會」(《禪林僧寶傳》卷二十八),在此開設禪宗道場約七年時間,發展和豐富了楊岐方會開創的臨濟宗楊岐派思想,培養了一代禪門巨匠五祖法演禪師。五祖法演禪師雖「在舒郡二十七年。三處住院。」《五祖法演語錄卷三》。但以在海會寺生活的時間最長。五祖法演在海會寺期間,「每日起來,拄卻臨濟棒,吹雲門曲,應趙州柏,擔仰山鍬,驅溈山牛,耕白雲田」(《五燈會元》卷十九),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吸納禪宗各派精髓和儒、道文化以及太湖縣優秀的地方文化,楊岐宗在白雲山海會寺自成體系。五祖法演門下弟子眾多,龍象輩出,最傑出的弟子有「克勤、慧勤、清遠」等「佛門三傑」。通過他們,楊岐宗走出了太湖,走向大江南北。「黃龍、楊岐二宗,皆出於石霜慈明。初,黃龍之道大振,子孫世之,皆般般不減馬大師之數,自真淨四傳而塗毒。楊岐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會,乃得南堂三佛以大其門戶,故今天下多楊岐之派」(《叢林盛事》)。進入南宋以後,楊岐派已成為禪宗最大宗派。元代,楊岐派被欽定為禪宗正脈、臨濟正宗。

 

曹洞宗直洞山良價在唐大中年間開宗後,曾有過短暫的輝煌。進入宋代後,由於門下無傑出的傳燈僧才,無奈地進入史稱的「百年孤獨」。曹洞宗五傳至大陽警玄禪師(943-1027),雖然大陽警玄機警、聰慧,門下仍然靜如止水。面對曹洞宗衰落的發展態勢,大陽警玄「嘆無可以繼其法者」(《禪林僧寶傳》卷十三),為找到承擔大任的傳燈人才,「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歷代佛祖通載》卷十九)為記,託付給前來拜訪的臨濟宗高僧浮山(今樅陽縣)法遠禪師(990-1067),代尋曹洞宗傳燈人才。浮山法遠禪師接受大陽警玄的委託後,歷經二十餘年,於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始選中自己的高徒投子義青「續洞上之風」 (《歷代佛祖通載卷19》)並囑咐他離開浮山,繼續遊方參學。投子義青於「熙寧六年(1073)還龍舒。道俗請住白雲山海會寺——八年遷投子山」(《歷代佛祖通載卷19》)在此住持八年時間。在這個大道場裡,他完成了曹洞宗思想創新任務,將曹洞宗引向看話禪領域,拓寬了曹洞宗發展空間。他還利用海會寺大道場培養道楷、報恩等一批傑出的弟子,而這些弟子「此等大宗匠,作枝成蔓,玉回珠轉」(《義青禪師語錄》),使曹洞宗在太湖縣白雲山成功地走出了百年孤獨, 走向興盛。曹洞宗已由過去局限於江西、湖南等山區一角,而傳播到我國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

 

北宋時期,白雲山海會寺高僧雲集,《景德傳燈錄》、《續傳燈錄》等史籍收錄法華全舉禪師、海會通和尚、海會顯同和尚、海會嶽禪師、白雲守端、五祖法演、義青投子、海會慧情況宗、海會守從、海會宗和尚等十四位禪師在白雲山海會寺建立禪宗道場,培養了克勤、清遠、道楷等60位傑出禪門弟子。禪宗五宗七派中,除溈仰宗外,其餘各宗各派都在此留下了發展足跡。以太湖縣白雲山海會寺為中心,沿古驛道東聯今潛山縣太平寺、三祖寺,西聯太湖縣龍門山龍門寺,四面山四面寺,湖北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江西九江圓通寺、雲居山真如禪寺,形成了影響中國禪宗文化發展方向和發展態勢的線狀禪宗大道場。相傳此時的白雲山海會寺,已是「進門三更衣,騎馬關山門」之盛況。

 

北宋後期,京城開封建有大相國寺兩禪院、法雲禪院、天寧萬壽寺和十方淨因禪寺等五座皇家禪寺,能夠入住這些禪寺的禪師們自然都是當代傑出名僧。這期間,白雲山海會寺培養的慧勤、克勤、義青、報恩等四位傑出弟子先後住持京城皇家寺院。從此,白雲山海會寺名揚天下。

 

至元代,我國禪宗五個宗派中,法眼宗、雲門宗、溈仰宗和臨濟宗黃龍派先後失傳,千年禪宗古樹僅存臨濟宗楊岐派和曹洞宗。而這兩個宗派從元代開始,呈現出「臨天下、曹半邊」發展態勢。這個發展態勢,經明、清一路走來,維持到至今。早在宋代,楊岐派和曹洞宗就傳入日本、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當代又經日本又傳入歐美地區,禪宗文化已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白雲山海會寺以厚重的文化,哺育了兩個臨濟宗楊岐派和曹洞宗,至今這兩個宗派根深葉茂,燈傳不絕,足見白雲山海會寺在我國禪宗史中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進入南宋後,隨著宋廷南遷至杭州,長江以南地區,特別是以今杭州為中心的江蘇、浙江、福建等東南地區,成為了我國了禪宗文化發展重地。隨著禪宗文化發展中心的東移,白雲山海會寺在我國禪宗史上的地位開始由興盛步入衰落。元代,由於當時國家實行喇嘛教統制政策,白雲山海會寺在我國禪宗史上的地位進一步弱化。但《續傳燈錄存稿》仍收錄了舒州普明無用寬禪師在這一時期住持白雲山海會寺,培養了曾為元順帝說法的龍池永寧禪師。表明了此時的白雲山海會寺,依然是高僧雲集,禪風濃鬱。

 

宋淮西僉憲幹王倫題「淮西第三古剎」,清光緒時,著名的書法家,督河使長白麟於道光乙未秋八月為海會寺題寫的「正法眼藏」匾額,現在仍掛在寺內,寺內還有清慈禧太后賜匾「真如自在」。可惜這塊匾已失落於民間。宋進士郭祥正,明哲學家、太湖知縣羅汝芳,明嘉靖年間拔貢、邑人呂元,清康熙年間邑人畢琪光等著名詩人以及白雲守端、五祖法演、投子義青等高僧大德在海會寺留下大量美麗的詩篇。

 

據民國十年《太湖縣誌》記載,清康熙四十二年,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十四年,該寺進行了三次重新修理,鹹豐九年, 清軍與太平軍在小池激戰,海會寺遭受破壞,僅存前殿;同治四年,當地紳士捐資重修祖師殿;光緒四年,住持僧最安禪師重修殿宇,增設寮房,漸復舊觀。

 

解放初期,由於戰火影響和社會動亂,海會寺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到1961年底,千年古剎僅有僧人5人。1962年,全縣僧尼百餘人集中於海會寺進行集中教育和勞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1966年「文革」,海會寺遭到了徹底性的破壞,中殿被紅衛兵折除,佛像全毀,百餘名僧人被驅散,廟四周五座古塔被推倒,一部分僧房被當地農民佔用。白雲祖師靈塔被拆,現僅剩下塔基,上書「白雲守端之塔」,為五祖法演所書。寺中僅兩名僧人守著已留傳千餘年的燈火。到1975年,海會寺已是殘垣斷壁,一片荒涼。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海會寺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1982年,海會寺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開放寺廟。1983年,當地村民歸還了被佔用的部分房屋。1984年,省政府拔出專款維修了上下佛殿。1990年,當地村民歸還了在「文革」期間佔用的耕地和山場。1994年,建成大殿和東寮房。1997年,拆除上殿,恢復祖師殿和藏經樓。1999年,新建地藏殿和觀音殿。2004年,新建居士樓。2005年,恢復大雄寶殿,並開通「海會寺網站」。2006年,新建佛教文化樓。2007年4月,在白雲山畔建設祖師塔,塔高12米,以紀念白雲守端禪師為我國禪宗文化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2010年,在縣、鎮、村各級的支持下,徵用寺前田地五畝和寺旁部分農戶房屋,並在105國道通往寺院的路口建青石牌坊。2013年,開通海會寺至縣城農村公交班線。2014年,改建下佛殿,確保了千年羅漢松有足夠的生長空間。2015年,新建寺前廣場。2018年,新建了停車場,2019年,對寺前公路進行了擴建,千年古剎,呈現出勃勃生機。

 

通過多年的努力,千年古剎海會寺已超過唐宋時期的規模。一大批海內外高僧和專家特別是日本高僧、佛學專家紛至沓來,到海會寺尋根問祖,參拜祖庭。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禪宗是典型的中國的智慧?禪宗豐富了中國人心靈的維度
    但這表明禪宗是一個正宗的佛教派別,與佛祖的正統的思想一脈相承。佛祖在佛教的開端處就主張以心傳心,惟論明心見性。而禪宗作為佛教後來歷史上的一個派別,不過是將佛祖已有的思想發揚光大了。禪宗突顯了心的本性力量,故稱為佛心宗或者心宗。 但禪宗有別於一般的印度佛教。與印度佛教的基本教義相比,禪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辯性,成為了一種生活世界的智慧。
  • 佛教十宗之 禪宗全部
    他們可以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先驅,但是真正的禪宗建立者,則是菩提達摩。禪宗宗義概述禪宗的這個「禪」字由於梵文「禪那」音譯而來,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經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ādhi,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層次冥想(即毗婆舍那)過程。
  • 竹林禪院禪宗意境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很長的歷史,它在長期流傳發展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交融,尤其是吸收了儒家文化的思想結晶,產生了中國化了的佛教--禪宗。禪宗盛行於唐朝五代時期,不僅傳遍中國南北,也傳到朝鮮、日本,以至影響到歐洲。
  • 中國禪宗歷代祖師
    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律。
  • 水墨畫上的禪宗思想,細談禪宗思想對古代日本水墨畫的影響
    自南北朝時期,以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就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創立了禪宗,到了唐朝弘忍大師時,禪宗得到興盛,後來禪宗分為神秀的「漸悟」派和六祖慧能的「頓悟」派。到了南宋時期,禪宗通過日本僧人傳入日本。慧能大師以後,禪宗又分為五個學派,分別是臨濟宗、雲門宗、溈仰宗、曹洞宗和法眼宗。禪宗因為簡單易修,在唐朝中後期逐漸風靡全國,成為主流宗派,並逐漸傳入其他國家。
  • 禪宗的心印
    有學者認為,禪宗建立的這個法脈傳承譜系不可靠,不值得信從。的確,如果從歷史學的角度研究禪宗傳承譜系,我們很難拿出文獻、考古等證據來證明禪宗這個譜系,但我覺得我們並不能因此簡單地否定這個譜系的真實性,更不能否定其攝化作用,原因在於佛教所說的真實,本質上不是理性認知的真實而是智慧體知的真實。
  • (一)禪宗
    譬如欲深入寶所,禪宗只一道門,一打開,即能進入,而其他宗派,最少者亦有二道門,多者就不止三四道門了。  所以禪宗是佛教的正宗,它門風高峻,氣勢磅礴,人才輩出,氣象萬千,獨稱宗門。中國佛教之興隆昌盛,端賴此宗作中流砥柱,獨挑大梁。但可惜降及近世,這僅有的一道無門之門,似乎已經堵死了。
  • 《禪林寶訓》,一本常被忽略的禪宗經典,告訴我們真實的禪宗
    提到禪宗經典,我們直接想到的是六祖慧能的《六祖壇經》,此書流傳最廣、影響範圍也最廣。由於六祖慧能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於是,我們常常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禪宗不讀書。而歷史上真實的禪宗高僧大德,卻是通達孔孟之道和道家的博學大家。尤其在讀《禪林寶訓》時,這種體會更加深刻。
  • 禪宗思想對當代藝術的影響
    禪宗是一種佛教宗派,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產物。禪宗綜合了中國的儒家、道家和印度的佛家三者之精華,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禪,是在漫長的歷史中與中國經典國學不斷融合後的結果。   在中國,禪宗的歷史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禪宗的早期,約於五世紀末南朝末年,由南印度和尚菩提達摩傳入中國,直到六祖惠能大宏禪宗的時期。
  • 禪宗盛行的原因及影響——陳星橋
    因此,隨著中國大陸佛教的恢復和教界、學界「禪宗熱」、「禪文化熱」的興起,進一步加強對禪宗的研究,反思其是非功過,給予它客觀的評價和準確的定位,對於禪宗和整個中國佛教的健康發展,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比較其它宗派,禪宗最講法統,衣缽(法卷)傳承不斷,加上百丈懷海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叢林制度,天下風行。它最大限度地適應了中國封建宗法制和小農經濟的特點,這是禪宗至少從名義上和形式上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總之,禪宗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制度上、生活上,都實現了佛教徹底的中國化。可以說,它是一個最具漢傳佛教特色的佛教宗派。
  • 禪宗真正在日本得以弘揚,始於禪宗臨濟宗始祖明庵榮西
    禪宗真正在日本得以弘揚,始於禪宗臨濟宗始祖明庵榮西。榮西(1141ー1215年)出生於一神官家庭,14歲入比叡山,168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日本仁安三年)4月入宋,師從重源,同年9月回國,將天台的新章疏30餘部60卷帶回日本,獻給了天台座主明雲。
  • 歷代禪宗祖師
    道信大師常以禪宗頓漸宗旨考驗他,他觸事解悟,盡得道信的禪法。永徽三年(公元651年)道信大師付法傳衣給他。同年九月道信大師圓寂,由他繼承法席,後世稱他為禪宗第五祖。因為四方來學的人日多,便在雙峰山的東面馮茂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唐高宗鹹亨五年(公元674年)二月,五祖示寂,世壽74歲。傳燈法本為《最上乘論》。
  • 禪宗寺院與《百丈清規》
    禪宗是一宗中國化了的佛教,據說是源自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說法時的拈花一笑,由此衍生了傳心的佛教法門。一般認為,中國禪宗之初祖以心始向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0)來到中土的菩提達摩,或稱菩提達摩。顯然,在禪宗最初的發展道路上,是充滿了危險與艱辛的。然而,隨著唐代禪宗的正式確立,以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方便與機敏,很快成為中國佛教的一枝奇葩。
  • 人間不值得,禪宗的終極奧義
    禪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他只存在與中國,簡而言之就是佛教的本土化。禪宗到底講了什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禪宗是不立佛像的,不是說不信佛,而正是因為信佛。佛是不主張偶像崇拜的。禪宗推崇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成為佛。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他不推崇去探索人到底從哪來,要從哪去的。而是主張從生活中發現。人世間最痛苦的可能就是太過執著。
  • 為何說「禪宗」與「禪法」不同?
    禪宗的「禪」,與安那般那所使用的「禪」不一樣。禪宗形成後,直接將最高指標拿到待人接物的細節上,將開悟與明心見性變成首要的事,不像過去安那般那念那樣慢慢培養禪定,一步一步修習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
  • 《宋代禪宗美學與禪畫藝術研究》
    內容簡介 宋代的政治文化政策和文人的參與促進了禪宗的發展,受禪宗影響的繪畫批評理念和美學精神獨具特色,此文化境域推動了宋代禪畫的生成發展
  • 南宋禪宗如何影響日本文化
    日本「達摩像」與南宋時的風格接近 說起禪宗,很多人並不陌生。關於禪宗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當年佛祖在靈鷲山開法會,手拈鮮花而不語,諸天菩薩都不解其意,只有迦葉尊者見而微笑。於是佛祖說道:我有微妙法門,不能用文字寫出,在教法之外另傳一脈,由迦葉繼承。
  • 禪宗的三境界是什麼?
    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  第三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放下一切,萬法隨緣。  對此,另外還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宋代禪宗將參禪分為三個境界,是對佛教「空」這一概念的三種不同理解。  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
  •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禪宗本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將嚴密並且富有推理的佛教教義變化為靠個人直觀把握的邏輯.禪宗主張「自立本願」,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等簡單易行的特點.傳統佛教講究「念佛讀經」,而禪宗更講求實踐,除了坐禪修習外,還講求「作務」,包括砍柴,打水,掃地,種田等,
  • 日式禪宗極簡主義,東京禪宗膠囊酒店設計
    隨著2020年夏季奧運會即將來臨,預計前所未有的旅客將會來臨,作為一系列新酒店開業的一部分,東京禪宗酒店於4月開業,位於市中心,距離東京站以及幾個地標性場地僅有幾個街區。該酒店由總部位於東京的建築師Taro Kagami創立,酒店設計理念是通過將日本膠囊酒店的核心元素和禪宗極簡主義融入高檔精品概念。hotel zen tokyo酒店共有78間膠囊和客房,分布在現代建築的七個樓層。有趣的是,酒店的膠囊顯然更加豪華,散發著傳統茶館的輕鬆氛圍。大多數落地式膠囊都有半雙人床,120釐米(47英寸)寬的床和榻榻米地板,房間有五種類型,每種都有不同的床型和地板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