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寬不過4米、長不過250米的街道,卻曾作為萬千中國人認識世界的「購物天堂」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時,這就是位於深圳和香港交界處的商業街——中英街。
在中國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記者重新走訪了這條隨深圳特區誕生而聲名遠播的中英街。今天的中英街正逐步轉變為一個寂靜的居民社區和充滿歷史氣息的旅遊景點,其30年的變遷見證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浪潮與成就。
乍一看,中英街和普通的商業步行街並無不同,只有街道中間的褐色大理石界碑提醒這裡進行的是跨界商業活動。界碑兩側的店鋪緊湊林立,但購物的人並不算多,顯得有些空曠。
中英街香港一側的建築低矮破舊但不失齊整,「金福金行」、「王興記金鋪」、「金寶金行」等招牌在陽光下顯得十分顯眼,但這些掛著賣黃金招牌的店鋪早已不做黃金生意,而是售賣衣服、藥品和日常百貨。
從遼寧來深圳出差的鄒先生在中英街轉了兩圈,但卻什麼都沒買。鄒先生對記者說,「很早就聽說過中英街是深港邊界上很有名的一條街,這次來深圳出差,沒有時間去香港轉轉,就來這裡看看。沒想過買東西,這裡賣的現在大陸的城市裡基本都有。」
據中英街博物館研究人員段萍介紹,1899年3月18日,中英雙方按照《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勘定「新界」北部邊界,沙頭角的土地和居民由此被強行分成兩部分,但兩邊的居民可以往來如故,這就是「中英街」的來歷。
新中國成立後,中英街形成了獨特的「一街兩制」景象。守衛中英街的廣東邊防六支隊三大隊十三中隊指導員王玉強告訴記者,為維持邊界的完整和打擊跨境犯罪活動,上世紀50年代初沙頭角被列為邊防禁區,實行「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人員往來必須辦理邊防禁區通行證。
經濟特區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啟動改變了中英街的歷史軌跡。今年64歲的中英街社區居委會主任沙錦濤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前中英街默默無名,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後,中英街就成為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
香港地區琳琅滿目的商品湧進了中英街,這些內地難以見到的商品吸引來成千上萬的內地群眾。「最高峰的時候每天有五六萬人擠到中英街來買香皂、味精、塑膠凳、尼龍布等商品,中行、建行、工行等國有銀行都在中英街開辦網點。」
「如果沒有中英街,中國人對外面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快,因為當時我們不可能允許每天幾萬人到香港區購物」,沙錦濤說,「當國民可以到中英街認識全世界的商品時,相當於為改革開放打開了一扇面朝世界的窗戶。」
在中英街上經營藥材生意的香港人巫珮筠至今仍對當時中英街的輝煌記憶猶新。巫珮筠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做運輸生意,將香港的衣物從九龍運到沙頭角販賣。
巫珮筠說,「一開始中英街賣的主要是布匹、衣服、味精等日用品,後來慢慢流行賣黃金,別看這條街只有200多米,人多的時候15分鐘也走不完這條中英街。」
「為什麼中英街在那個時候能成為中國人的『購物天堂』,為什麼全國各地的人來這裡搶購商品?因為當時內地的商品非常缺乏,而在這裡可以買到很多從香港、外國進口的商品」,中英街博物館研究人員段萍說,「這些商品對於當時的內地居民來說是很新鮮的東西。」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逐漸加快和內地市場日益繁榮,中英街上幾乎所有商品都可以在中國內地買到,中英街開始走向沉寂,來中英街的遊客主要目的已經不是購物,而是旅遊。
沙錦濤說,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很多國外商品都不需要到中英街來買,內地的超市、商場都相當繁榮,價錢和質量也和香港沒有太大的差距。
「尤其是內地和香港開放『自由行』之後,來中英街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巫珮筠說,「現在出入香港購物很方便,大家也沒有必要專門到中英街來買東西了。」
「現在內地遊客來中英街主要已經不是為了購物,更多的是抱著一種對中英街的好奇心態,帶著一種探秘、了解歷史的心情來的」,段萍告訴記者,「隨著遊客想法的改變,中英街的定位也變了,成為深圳特區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這裡有『一街兩制』的獨特人文和保存完整的界碑等文物,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樣值得國人來觀光旅遊。」
來自福建的一對夫婦李先生和史女士對記者說,她們全家十幾口人要到香港旅遊,途經深圳的時候順道來逛一逛中英街,「很早就聽說過這裡有一條橫跨兩地的中英街,來這裡主要是看一看究竟中英街是什麼樣子,沒怎麼想過要買東西。」
在中英街土生土長的沙錦濤,對中英街的變化顯得相當豁然。沙錦濤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20多年前,中英街上的力士香皂和公仔麵等商品讓很多國人大開眼界,從國外商品開始接觸世界。儘管現在中英街的生意很淡,但這個特區對外開放小窗口打開之後,中國開放的路子就越走越寬,這就是中英街的歷史作用。」
在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鍾堅看來,中英街的變化是一種必然,也並非一件壞事。「中英街最興盛的時候,正是內地還不發達、還比較封閉的時候,那時中英街是內地對香港的唯一窗口;隨著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中英街漸漸失去優勢,這種衰落背後是深圳的發展、全中國的發展。」(記者 詹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