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購物天堂"的興衰"見證"中國市場經濟崛起

2020-12-17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廣州11月25日電(記者孔博)位於深圳沙頭角與香港交界處的中英街,憑藉「一街兩制」帶來的差價、貨源優勢,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造了「購物天堂」的商業奇蹟,名震一時。但隨著中國內地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中英街風光不再,走上了轉型之路。

    一條小街濃縮百年歷史

    走進今天的中英街,已經無法看到「購物天堂」的繁榮景象了,只有界碑兩側緊湊林立的店鋪還能讓人聯想到這裡昔日的輝煌。中英街只有三四米寬,但在午後陽光的照耀下卻顯得有些空曠。

    來自重慶的李先生跟朋友在中英街轉了一圈,只買了幾條深圳當地產的煙。「過去聽說中英街很有名,是購物天堂,但現在內地的物資很豐富,這裡沒有什麼優勢了,而且覺得在這裡買東西不放心,來看一看就行了。」

    中英街是一條長不過250米的小街,卻濃縮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來從落後挨打到奮起抗爭,再到崛起復興的歷史。「一街之興衰,關乎國勢;百年之榮辱,窺於一斑。」中英街警世鐘上的一句銘文,概括了中英街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性。

    據史料記載,1899年3月18日,中英雙方按照《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勘定「新界」北部邊界,沙頭角的土地和居民由此被強行分成兩部分,東面一半屬中方,稱「華界沙頭角」,西面一半屬英方,稱「英界沙頭角」,但兩邊的居民可以往來如故。之後的二三十年,兩邊的邊境貿易漸漸興旺起來,鄉民在邊界兩側建起了商鋪,互通有無。

    解放後,中英街形成了獨特的「一街兩制」景象。守衛中英街的廣東邊防六支隊「沙頭角模範中隊」指導員李夢軍說,為維持邊界的完整和打擊跨境犯罪活動,上世紀50年代初沙頭角被列為邊防禁區,實行「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人員往來必須辦理邊防禁區通行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香港回歸有所改變。

   「購物天堂」的興起和衰落

    改革開放帶來了中英街發展的春天。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館長孫霄說,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英街的商品與國內市場上的產品差價很大,琳琅滿目的百貨很多在內地難以見到,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內地群眾。80年代初,中英街深圳一邊只有五六間商業門店,到90年代初已經發展到90多間。當時流行一句話叫「沒到過中英街,就不算去過深圳」,進入中英街購物的人數最多時達到每天近十萬人次,場面相當壯觀。

    曾任「沙頭角模範中隊」中隊長的黃天送回憶說:「那時整條中英街都擠滿了扛著大包小包的人。」

    黃金飾品一度成為中英街上最搶手的商品。源昌隆珠寶行的陳小姐說,由於當時中英街的黃金價格低於國內市場,而且有香港市場上的最新款式,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遊客蜂擁而至。「我們店最輝煌的時候,十幾個營業員都忙不過來,每天的營業額有幾十萬元,經常要提前下班點錢,真的是數錢數到手軟。」陳女士不無留戀地說。

    孫霄說,在黃金生意最火暴時,中英街上有大大小小的金店四五十家,僅華界一方的金鋪每周的黃金交易量就達1噸左右。為了方便中英街的店鋪儲存現金,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當時都在中英街建立了營業網點,但在中英街日漸冷清後又相繼撤離,現在只剩下一家銀行機構了。

    中英街香港一側的建築仍然保持著幾十年前的老樣子,低矮破舊但不失齊整,不少店鋪雖然掛著賣黃金的招牌,但早已不做黃金生意了。金福金行的馬女士說,香港回歸以後,中英街就慢慢冷清下來了。

    馬女士的父親在黃金買賣最火暴的時候進入中英街開店。如今,馬女士接手了父親的店鋪,但已經不賣黃金了,只賣普通飾品、化妝品、女士包等。馬女士說:「現在到這裡的遊客都不買貴的東西,只是買些便宜的紀念品。現在內地什麼都有了,而且去香港也很方便,我們這裡沒有優勢了。」

    深圳一側的建築在香港回歸前統一修建成了整齊的騎樓,但記者卻看到有不少店鋪並未營業。信興商店有80多平方米,在中英街上算是比較大的,主要經營手機、服裝、香水等商品。店主陳老闆坐在門口,一邊招呼著稀稀拉拉的顧客,一邊跟記者說:「中英街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前些年有些人還做起了售假、欺詐的生意,被整頓關停後,不少店鋪就無人再開了。」

    陳老闆說,中英街最興盛的時候每天有幾萬名遊客,但現在每天不足2000人。過去由於內地的貨物流通不暢,中英街的貨物比內地種類多、價格低,所以大家都來這裡購物。但現在內地物流發達,中英街的商品跟內地的商品差價很小,人們不需要來中英街購物了。「我們店過去租金最高時每月要4萬塊,現在只要5000塊,主要靠信譽好做『熟客』的生意,能挺下來就不錯了。」陳老闆感慨地說。

    中英街的變化跟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進程息息相關。孫霄說,中英街最興盛的時候,正是內地經濟還不發達的時候,隨著內地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中英街漸漸失去了優勢,因此它的衰落是必然的。

    百年中英街走上轉型之路

    百年中英街正在經歷著轉型。1998年,深圳市福田區對中英街進行了重新定位,確定了「集旅遊、觀光、購物、休閒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新發展方向,並先後建立了中英街歷史博物館、中英街警世鐘等人文設施和景觀。

    2003年5月,中英街取消了宵禁,居住在此的數千名居民不再受晚上12時至第二天早晨6時不許進出的限制。「這反映了中英街的邊防執勤徹底從過去的『武裝防衛』型轉變為現在的『管理服務』型。」「沙頭角模範中隊」中隊長阮道斌說,現在我們每周都會與香港邊界警察進行會晤,互通邊界情報,合作越來越緊密。

    中英街社區正成為深港居民和諧共處的「樂園」。中英街居委會主任沙錦濤說,由於治安好、生活成本低於香港,取消宵禁後中英街的房子一下子變得很搶手,目前有1000多戶、5000多位香港人在中英街社區買了房子,新房基本都賣完了。

    孫霄說,中英街有「一街兩制」的獨特人文,保存完整的界碑等文物是中國近代遭受殖民主義掠奪的鐵證,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和警世鐘等生動再現了中英街的歷史變遷,是發展人文旅遊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條件,吸引了大量遊客,也成為深港兩地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改革開放初期的特殊國情造就了中英街「突如其來」的商業輝煌,而在中國市場經濟欣欣向榮的今天,經過「轉身」的中英街正在努力把握新的機遇。 

相關焦點

  • 中英街興衰見證中國對外開放窗口變化
    一條寬不過4米、長不過250米的街道,卻曾作為萬千中國人認識世界的「購物天堂」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時,這就是位於深圳和香港交界處的商業街——中英街。  在中國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記者重新走訪了這條隨深圳特區誕生而聲名遠播的中英街。
  • 深圳中英街:曾經的它一邊屬於中國,一邊屬於英國!
    深圳中英街:曾經的它一邊屬於中國,一邊屬於英國!在深圳與香港相連的陸路邊境,有著一條經歷過喧囂繁華又陷入沉寂的老街,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熱潮中再度起航。它就是中英街,這裡曾是「勘界線」在時代的大潮中幾度興衰起伏,見證著民族百年命運。
  • 購物天堂中英街變成「假貨天堂」
    □ 傅健樂 本報記者 傅江平  作為深圳八景之一的中英街,除了景好,還被譽為購物天堂。每天都會有大量的遊客遊走在這條不到500米的繁華街道,常常擠到水洩不通。而陳列在店鋪的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有電子產品、食品、藥品、日用百貨,以及皮包、手錶和金銀首飾等。
  • 一條街的前世今生——沙頭角中英街觀「潮」
    新華社記者 劉潔 攝  中英街,這個曾經的「勘界線」、曾經的「購物天堂」,在時代的大潮中幾度興衰起伏,見證著民族百年命運,見證著波瀾壯闊對外開放歷程。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一街兩制」:成就「購物天堂」  從深圳市鹽田區的沙頭角進入中英街街口,一家香港店鋪門口立著印有「中英街」字樣的黑白路牌,路牌下的方形界碑邊緣已被磨平稜角,依稀可以認出「中英地界」的字樣。  界碑現在是中英街最具人氣的景點。
  • 中英街:讓歷史告訴未來
    中英街,這條長僅250米,寬不足4米的小街,承載著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百年榮辱興衰。   它記錄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民族屈辱,見證了「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的恢宏徵程,書寫著「兩個一百年」「中國夢」的不懈奮鬥。   在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記者又一次走進這條歷經百年浮沉的老街。蜿蜒的石板路,婆娑的大榕樹,參差的小騎樓,靜靜地注視著歷史。
  • 昔日的購物天堂「中英街」
    1999年九月,我趁去深圳探親的機會,參加了中英街一日遊。中英街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她以特區裡的特區,一條街兩個世界而聞名海內外。這裡中外名牌商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故有購物天堂之美稱,成了深圳旅遊業一道亮麗的風景。
  • 百年滄桑中英街:期盼續寫新傳奇
    這條小街就是聞名遐邇的中英街。  走進中英街,沿街商鋪林立,多數店鋪經營日用百貨、藥材等,商鋪議價、導遊解說的聲音交織在這略顯懷舊的街道裡。  改革開放:鑄造「購物天堂」  1997年香港回歸前,中英街東側屬中國內地,西側屬港英政府管制下的香港地區。香港回歸後,中英街開始實行「一街兩制」,實施嚴格的邊防管理制度。
  • 深圳中英街九成商鋪「一夜」關門(組圖)
    吳鎧峰攝  圖:十幾二十年前,深圳中英街以其特殊的地理優勢和商品價格優勢,吸引了大批商家和遊客前來「淘金」,成為內地人心目中的「購物天堂」,風光一時無兩。  追根溯源:「購物天堂」到「購物陷阱」 信譽喪失難復昔日的輝煌  導致「中英街」衰落的重要原因是商業信譽的喪失。如今的「中英街」已經從「購物天堂」淪為「購物陷阱」。
  •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英街的前世今生
    主持人:在深圳,再沒有一條街,有過中英街那樣豐富多變的角色轉換,像中英街那樣承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它見證了舊中國積貧積弱的屈辱歷史,也見證了冷戰歲月的劍拔弩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英街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深圳人乃至全國人民心嚮往之的購物天堂。
  • 海關加大徵稅力度 購物天堂受傷中英街趁機興旺
    目前,距離一年一度的聖誕節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購物天堂香港的街頭和商場早已打扮得煥然一新。有媒體發現,香港往年都很旺盛的聖誕行情,在本輪海關嚴打之下普遍感到「很受傷」。而在香港遭受不利的背景下,位於深圳的中英街卻興旺了起來。海關加大徵稅力度赴港消費欲望受挫8月19日,中國海關總署頒布的2010年第54號公告一石激起千層浪。
  • 乘風破浪丨中英街:「一街兩制」見證百年滄桑巨變
    中英街地處深圳市東部沙頭角鎮南部是一條長不到250米、寬不到4米的小街它和它的居民們見證且親歷了改革開放風雨變革也是改革開放紅利的「嘗鮮者」這樣一條「老街」又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故事呢?在中英街第四號界碑旁有一棵榕樹,時光流轉,眨眼間就是百年,小樹苗變成了蒼天大樹,枝繁葉茂。由於樹根長在深圳一方,枝葉覆蓋香港一方,因而構成一幅奇妙的景觀,被喻為「根在祖國,葉覆香港」。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古榕樹與第四號界碑形影相依,構成了中英街上一道自然與人文相互映襯的特殊風景,同時也見證了中英街的百年滄桑和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
  • 中英街推出「十約」中英街全新文化品牌 王石為中英街送上熱情祝福
    向市民發出熱情邀約走進多元中英街對深圳人來說,中英街是這座城市無法忽略的文化記號。這條長250米、寬不足4米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飽經風霜,見證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的興衰榮辱,其獨一無二的「一街兩制」特色是「一國兩制」的經典縮影。近年來,中英街逐漸走到了發展轉型的十字路口。
  • 中英街:中國唯一的「一街兩制「商業街
    它們既是中國貧窮落後、清王朝腐朽沒落和外國列強侵略、瓜分中國的重要歷史物證,又是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祖國並實行"一國兩制"和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見證。8塊界碑基本保存完好。但由於自然風化,有的界碑已經失去稜角,有的字跡已經模糊。1989年6月29日,界碑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始終沒找到第8號界碑。
  • 「十約」中英街文化品牌重磅推出王石分享對中英街美好期待,10名...
    鹽田區中英街管理局重磅推出<十約中英街>概念片》深圳晚報記者 許嬌蛟12月10日,鹽田區中英街管理局舉辦了「十約」中英街——第三屆中英街文化節開幕式暨非遺專場展演活動,並重磅推出「十約」中英街文化品牌。這是中英街在新時代背景下,努力擦亮「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一金字招牌的重要舉措。
  • 中國唯一的「一街兩制」——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
    在這條施行「一街兩制」的街道上,一邊是深圳,一邊是香港,人們稱呼它為「中英街」。中英街是深圳八大景之一,是特區中的特區。百餘年來,中英街見證了中華民族從屈辱走向抗爭、崛起、復興的百餘年歷史滄桑。圖為中英街街景。中英街地處深圳市東部沙頭角鎮南部,這裡原先只是一條沙石河,河邊有小路,隨後河流改道,於是人們把舊河道改成的小路取名「鸕鷀徑」。
  • 深圳中英街,是時候甦醒了
    以前說到來深圳的必打卡景點,一定繞不開中英街。長不足半裡,寬僅丈餘的中英街,見證了百年的歷史興衰。這裡曾經是各種港貨店、外貿服裝店、還有數不清的香港小吃。就像絲綢之路一樣,這裡曾經是一個深港溝通最緊密的窗口。
  • 「十約」中英街文化品牌重磅推出
    鹽田區中英街管理局重磅推出概念片》 深圳晚報記者 許嬌蛟 12月10日,鹽田區中英街管理局舉辦了「十約」中英街——第三屆中英街文化節開幕式暨非遺專場展演活動,並重磅推出「十約」中英街文化品牌。這是中英街在新時代背景下,努力擦亮「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一金字招牌的重要舉措。
  • 中英街上,軍民快閃高唱《我和我的祖國》
    【中英街上愛國情】2019年9月23日,深圳,武警官兵、中英街居民、遊客、港胞一起歌唱祖國、表白祖國。如何表白祖國?這已然成為當下華夏兒女最熱門的話題。在深圳有這麼一條街,寬不過4米,卻是一國兩制的交匯點。這便是深圳的中英街!9月23日,駐街的武警廣東省總隊執勤三支隊官兵與中英街居民以快閃的方式手舉國旗唱國歌、紅歌,當街表白祖國,引得大批遊客、港胞自發地加入其中,場面熱烈、群情激昂!遊客們激動的說:就該這樣子!
  • 香港和深圳相連的中英街:「一街兩制」見證百年來的滄桑巨變
    加強協作提高通關效率作為深圳八景之一,中英街見證了中國近現代百年來的滄桑巨變。它像一條紐帶,將中國南海之濱的兩顆明珠——深圳和香港緊緊連在一起。1979年改革開放後,中英街以物美價廉的免稅商品成為聞名遐邇的「購物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