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他的《月夜憶舍弟》

2020-12-20 風兒正清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戰亂年代,這樣的良辰美景卻籠罩在悲涼的氣氛中。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頗有些感動。本來我不是太喜歡杜甫,雖然他是一代詩聖,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他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可他的沉鬱頓挫,他的人生苦難,讓我悲傷,我不想逆流成河。

然而他的這首詩卻打動了我。

更鼓響過,行人斷絕,孤雁的叫聲愈顯悽切。

「露從今夜白」交代了時令,即「白露節」,表明天氣轉涼,地面水汽凝結,使人頓生悽涼之感。「月是故鄉明」融入詩人的主觀想像,點名主旨,突出詩人深切思鄉之情。這兩句採用「移情」手法,本來一樣潔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蒼白,本來一樣明亮的月亮,可在故鄉最為明亮,這完全是詩人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主觀想像,是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如此的夜晚,弟兄分散,各自東西,家人如斷線的風箏失去聯繫,是死是生,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裡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詩人獨自在品著這份孤獨,舔著這無邊的月夜帶來的思念 ,他深深的憎惡著這安史之亂的災難。同時,他也在幻想,幻想著戰亂結束,與兄弟的重逢與喜悅。

人生不能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為了那即使渺茫的光亮,也要艱難的活著,殘喘的活著。

活著活著,就活出了一首又一首詩歌,活出了自己獨有的精彩。

相關焦點

  •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編輯:王小盒    2017-09-28
  • 杜甫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鑑賞:這首詩作於乾元二年(759)九月,是杜甫因思念離散的親人而寫的思鄉之作。這種情況下,杜甫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首聯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了一幅邊塞秋景圖。「斷人行」既是詩人看到的景象,又點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說明戰亂不斷;戍鼓雁聲,是聽到的聲音。以所見所聞來描繪邊塞荒涼的景象,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氣氛。
  •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在無奈之中透露著憂傷
    唐朝詩人杜甫,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戰爭頻發,因為戰爭而導致很多家庭妻離子散,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包括詩人在內,都面臨著同樣的一個境地。在乾元二年的時候,華州發生了饑荒,杜甫沒有能力去救災,於是棄官西去前往泰州。
  •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 2017年09月30日 11:38:14  來源:新華社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 品讀唐詩《月夜憶舍弟》杜甫
    品讀唐詩《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房琯在陳陶兵敗,引起肅宗震怒,杜甫因上書救房琯而觸怒肅宗,被貶官華州司空參軍,到華州後因當地發生饑荒,乃棄官西去。這首詩是乾元二年秋杜甫棄官遠遊至秦州時所作。時年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等地都處於戰亂之中。而詩人的四個兄弟只有杜佔相隨,其餘都失散在山東、河南一帶。
  •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秦瑟,本名秦緒林,微信和博客名秦瑟無弦,生於單州,居於曹州,好讀書但不求甚解,偶為詩期自娛自樂。詩觀:詩是什麼?詩,是文字舞蹈;詩,是音樂建築;詩,是社會良心;詩,是道德救贖;詩,是旅途感恩;詩,是宗教頓悟;詩,是精神錦瑟;詩,是靈魂歌哭…… 時事情動處,當為之歌與哭……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 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 文化名人中秋在線誦詩 阿來朗誦《月夜憶舍弟》
    其中,川籍作家阿來朗誦了《月夜憶舍弟》,表達濃濃思親之情。  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川籍作家阿來受邀,以在線朗讀的方式,為廣大網友帶來了一首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在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時,阿來說道:「中秋,對中國人的意義就是團聚,和家人在一起,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首詩為那些無法在中秋之際與家人團聚的人,帶去了安慰。」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的那一年九月,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所作。當時,安祿山、史思明引兵南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都分散在這一區域,由於音信不能相通,在憂慮和思念下,才寫出了這首詩。
  • 《月夜憶舍弟》學習要點
    1.文學常識: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舍弟:對人謙稱自己的弟弟。2.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當時仍處於安史之亂中,詩人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邊,其餘之人散處河南、山東等地。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他產生了強烈的憂慮和思念之情。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是記錄。3.詩歌賞析:①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揭秘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月是故鄉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的這首詩是我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翻到的,當時一眼看到「邊秋 一作秋邊」,心中頓生疑惑。
  • 古詩詞鑑賞-《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詩人簡介】 白居易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 【月夜】月夜原文_月夜賞析_杜甫的詩_親子寶典_太平洋親子網
    什麼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幹我們彼此的淚痕呢?  月夜賞析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筆,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
  • 杜甫最經典的一首五言律詩,頷聯是千古名句
    引言今天小樓要精讀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這首詩是杜甫寫懷親詩中的經典名篇。思親懷友,是古典詩歌中最常見的題材,題材常見,寫的人就多,要寫好這類詩,就要不落俗套,力避平庸。杜甫這首《月夜憶舍弟》,手法匠心獨運,語言出神入化,故能成為這類詩歌中的千古名篇。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一首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首是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我們先欣賞一下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二《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自從長安落第後,從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困守近十年才得了一個看管兵甲倉庫的小職位,他勉強將就著幹這個工作。但是那一年,偏偏安史之亂爆發了,當時杜甫在奉先探望家人。第二年,他把家人安置在鄜州羌村後,就單槍匹馬的獨自去投奔唐肅宗去了。結果在路上破安碌山的叛軍逮住,又押回了長安。
  • 《月夜》杜甫
    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 杜甫的憂國情感寄予了初月和白露
    昨天,我們在分析杜甫《月夜憶舍弟》時,說他這首詩既有李白《靜夜思的情》,又有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在白露夜,他客居秦州,既思念故鄉,也想念自己的兄弟。
  • 杜甫作「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憶弟情更多於思鄉情
    今天我來個大家講講杜甫《月夜憶舍弟》這首詩的鑑賞和領悟,是不是非常期待呢?進來了就點個關注吧,每天都會有更新!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泰州,作《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詩聖杜甫最悲涼的一首五律詩,卻又不失溫馨之感
    公元759年,安史之亂仍然在持續之中,詩聖杜甫跑到秦州避難。杜甫的幾個弟弟分散在在山東、河南一帶。由於戰事,杜甫和弟弟們無法音書通信,這引起了杜甫深深的思念和滿心的憂慮。此種環境之中,杜甫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月夜憶舍弟》。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公元759年秋杜甫在秦州
    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唐)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南郭寺,杜甫在此作詩「"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
  • 描寫月夜美景的優美句子
    以下是由PConline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描寫月夜美景的優美句子,希望大家喜歡!1、湖水在枯草叢裡微微低語,遠處不時傳來一兩隻小鴨的撲翅聲,使月夜的湖面更顯得孤寂和冷清。2、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