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戰亂年代,這樣的良辰美景卻籠罩在悲涼的氣氛中。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頗有些感動。本來我不是太喜歡杜甫,雖然他是一代詩聖,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他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可他的沉鬱頓挫,他的人生苦難,讓我悲傷,我不想逆流成河。
然而他的這首詩卻打動了我。
更鼓響過,行人斷絕,孤雁的叫聲愈顯悽切。
「露從今夜白」交代了時令,即「白露節」,表明天氣轉涼,地面水汽凝結,使人頓生悽涼之感。「月是故鄉明」融入詩人的主觀想像,點名主旨,突出詩人深切思鄉之情。這兩句採用「移情」手法,本來一樣潔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蒼白,本來一樣明亮的月亮,可在故鄉最為明亮,這完全是詩人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主觀想像,是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如此的夜晚,弟兄分散,各自東西,家人如斷線的風箏失去聯繫,是死是生,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裡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詩人獨自在品著這份孤獨,舔著這無邊的月夜帶來的思念 ,他深深的憎惡著這安史之亂的災難。同時,他也在幻想,幻想著戰亂結束,與兄弟的重逢與喜悅。
人生不能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為了那即使渺茫的光亮,也要艱難的活著,殘喘的活著。
活著活著,就活出了一首又一首詩歌,活出了自己獨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