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如魚得水」的君臣情誼感動了無數的人。可你知道當時白帝城託孤的情形嗎?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是劉備與魏吳政權對立之時就提出的口號。
劉備起兵之初原是要鋤賊扶漢,中興漢室。多年來四處奔波,終於佔據荊州益州漢中等地,成了一方諸侯,眼看著一統天下的願望即將實現,織席販履出身的劉備從未像現在這般意氣風發。
可是畢生努力在夷陵之戰後化為泡影,關羽大意失荊州已讓他痛不可當,自己意氣用事不聽勸告執意伐吳,又被陸遜火燒連營,精銳盡喪,狼狽逃往永安白帝城。
驚恐憂慮再加上愧恨無地的劉備傷病纏身,無顏返回蜀地,更無法面對與自己亦師亦友的諸葛亮。於是就在永安白帝城暫時駐紮下來。他清楚自己命不久矣,可如今大業未成,一生辛勞付諸流水。
英雄末路,愁雲慘澹,另人無限悵惘。雖然對這世界仍然眷戀,可要來的終歸要面對,他安排好近侍暗伏刀斧手,然後召來諸葛亮託以後事,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劉備畢竟是人傑,他此言一出,諸葛亮頓時如芒在背,如鯁在喉,這分明是敲打自己,「君可自取」便是指自己行篡逆之事。他終於知道,主公始終是主公,雖然對自己言聽計從,備及恩寵,可是一旦涉及到託孤大事,也不得不做防備。
諸葛亮不怪劉備,他對劉備有著深厚的感情,當年在臥龍崗高臥之時,劉備三顧茅廬,欲請自己出山相助,以解生民倒懸之危。
自己被劉皇叔的肺腑之言所打動,答應下山輔佐劉備,從此君臣際遇長達十六年。沒有人比諸葛亮更了解劉備,劉備渴望成功,做夢都希望三國一統,重現漢朝昔日帝國氣象。
可是當年那個百折不撓的漢子此刻就躺在病榻上,他終於可以休息了,但他不甘心,可不甘心又能怎麼樣,劉備眼中有著謎一般複雜的神情。
諸葛亮知道,劉備擔心自己效仿魏國的曹丕行廢立篡逆之事,可如果除掉自己,蜀漢就真的亡了。劉備不會殺自己,他還期冀自己替他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
諸葛亮知道就在這旁邊的隔間裡,或許就藏著不止五十名刀斧手,只待劉備一聲令下,便將自己剁成肉泥。他甚至依稀聽得到刀斧手粗重的喘息聲,他知道這都是李嚴慫恿劉備做的,李嚴素來與自己不和,他是益州本土權臣,而自己是荊州派首領,兩派本就水火不容。
劉備不得不採納他的建議,不然過多的信賴自己反而會引起益州本土幫的仇恨,於國於私都不能善了。
劉備就這麼靜靜的看著自己,期許之情溢於言表。諸葛亮頻頻頓首,垂涕道: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雖只是做個樣子堵益州派悠悠之口,免得落下厚此薄彼的口實。但內心深處其實也擔心,歷朝歷代因皇位之爭弒父殺兄屠弟不可謂不少,更何況諸葛亮只是外臣,因感念自己的知遇之情才輔佐自己。
有自己在尚能壓制諸葛亮,可兒子劉禪資質平平,這豈不是蜀漢版的 漢獻帝與曹操嗎?所以命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大打感情牌。諸葛亮素來崇尚名節,有這一層關係在,劉禪的地位算是穩固了。
當看到諸葛亮發自內心的感激涕零之情,劉備才真正的放心了,他相信即便沒有自己,諸葛亮也會鞠躬盡瘁,死命輔佐劉禪。
劉備並不是不信任諸葛亮,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