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紹了中亞的文明之心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
這期介紹中亞的文明之心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
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幾個著名城市中,若要觀察這個國家現代的一面,必去塔什幹;若要窺探歷史上的輝煌,則必往撒馬爾罕對於西方人來說,撒馬爾罕這個閃亮的名字就是絲綢之路的代名詞,他們吟誦著James Flecker的名詩「通往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在清晨抵達撒馬爾罕火車站,在當地鼓樂的歡迎聲中,遙遠和異域的絲綢之路一下子就來到了身邊。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斯坦最華麗驕傲的一面。這是河中地區最早的古城,它的滄桑足以讓布哈拉、塔什幹在它面前也黯然失色。早在古羅馬歷史學家阿里安根據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託勒密的筆記寫就的《亞歷山大遠徵記》裡,這裡就被稱為馬拉坎達,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索格底亞那地區的統治中心,今天位於市區東北方向的阿弗羅薩巴(Afrosiyob)遺址或許還可以讓你遙想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和羅克珊娜公主的大膽婚姻。這裡不僅讓希臘的徵服者留情,也留下過中國苦行者的痕跡,萬裡而來的玄奘曾在這裡被狂熱的瑣羅亞斯德教徒拿著火把驅趕,而這位聖僧卻在一夜之間為撒馬爾罕的國王開釋,如神跡般讓他轉變信仰,這段傳奇的歷史又成為《西遊記》中滅法國故事的靈感來源。
打開絲綢之路的地圖,你會發現撒馬爾罕其實代表了兩個世界的交匯點:中國人的世界認知範圍在這裡走向模糊,再往西,波斯人、阿拉伯人又接過貿易、文明的火炬傳遞到更西方的世界。因此作為歷史上傳統河中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撒馬爾罕也是東西方兩個世界之間的間隔點。因此波斯、阿拉伯、希臘乃至中國的文化和歷史都在這座城市裡交織穿插。
不過上述都是800年以前的這座城市印象。當成吉思汗的軍隊在13 世紀初如秋風掃過以後,這座城市的第一生命周期走到盡頭,只剩一個光禿禿的阿夫羅夏伯矗立在乾涸的河道邊上。
今天走在撒馬爾罕的街道上,所能抓住的歷史殘影幾乎全部來自成吉思汗之後一百多年的帖木兒大帝。帖木兒大帝不僅是一位和成吉思汗一樣的文明毀滅者,更是一位中亞文明的重建者,他在蒙古人毀滅的城市廢墟西南讓這座古城得以重生,並以之為自己理想中的國都,用從全世界的掠奪財富裝點在自己的都城。在帖木兒帝國時代,撒馬爾罕是名副其實充滿異域想像的神話,無論是中國使者留在《明史》裡的記載還是西班牙使者在《克拉維約東使記》的筆記,都不約而同地對這座城市表達了來自東西兩個世界的讚嘆。雖然今天的撒馬爾罕已經褪去了昔日的光華,但它沉澱在殘磚斷壁裡的人和事一定會打動深入這片土地的人。
【撒馬爾罕景點】
帖木兒廣場
烏茲別克斯坦國內有三座帖木兒大帝的雕像。撒馬爾罕作為昔日帖木兒王朝的首都所在,這裡的新市區中心位置建了一座帖木兒大帝的雕像,作為整個城市輻射中心。和塔什幹的帖木兒大帝縱馬飛馳的形象不同,這裡的帖木兒大帝是身披貂皮大氅,手杵彎刀穩坐王座的一副文治形象,兩眼微微斜視,目之所及正是這座城市裡帖木兒王朝留下的諸多古建築—古爾·埃米爾陵、雷吉斯坦廣場、比比哈尼姆清真寺等。
艾力西爾·納沃依博物館
這是一個介紹納沃依生平、作品和影響的博物館,博物館很小,展品以海為主。博物館附近就是撒馬爾罕州大學(Samarkand State University),是這個城市最有學術氛圍的地方。
聖阿列克謝升天大教堂
這座建於1912年的東正教堂是撒馬爾罕市內最大最豪華的教堂,外形非常華麗漂亮。這也是烏茲別克斯坦國內最古老的一座東正教堂。教堂附近隔了一條街的位置,還有一座同樣古老但造型非常簡樸的基督教堂(Roman and Catholic Church)。
魯哈巴德陵墓
這座建於公元1380年的陵墓是目前保存至今的撒馬爾罕市內建築中最古老的一處。魯哈巴德是帖木兒大帝所尊敬的一位老師,這座陵墓外觀上顯得簡樸而不失美觀,與帖木兒王朝時代典型的建築風格(外表貼滿瓷磚,內部遍布彩繪)不太一樣,這大概是因為彼時帖木兒尚未完全徵服西亞,建築風格還沒那麼「土豪」,算是繼承了從薩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到後來帖木兒王朝時代建築藝術大飛躍的過渡產品吧。
裡面兩個大的墓是魯哈巴德夫婦二人,另外的小墓是他的十個子女和一個學生的墓。如果觀察仔細一些,會在內部牆上的陶磚上發現有古代人寫上去的阿拉伯字母文字。圍繞陵墓周圍還有一排附屬於陵墓建築殘缺不全的房屋,現在全部成為了工藝品商店。那一排工藝品商店後面穿過一個古代的門還有一個和陵墓同名的小清真寺—魯哈巴德清真寺(Rukhobod Mosque)。
古爾·埃米爾陵墓
這座安葬著帖木爾大帝,以及帖木兒王朝早期眾多家族成員的陵墓是烏茲別克斯坦最為華麗的陵墓。陵墓修建於1404年,本來是為帖木兒最心愛的長孫,也是他指定的接班人穆罕默德·蘇丹修建的。穆罕默德·蘇丹在遠徵土耳其的安卡拉一戰中病逝,安葬於此;後來帖木爾遠徵中國時半途而薨,遺體也被葬在了長孫的旁邊。帖木爾的三子和四子死後也安葬在他們父親的身旁。
古爾·埃米爾陵中除了帖木兒和其長孫的之外,還有代表帖木兒王朝 衰落前最後一個名義統治帝國的著名文治國王—兀魯伯(Ulugbek)墓,他是沙哈魯的兒子,在他統治之時,撒馬爾罕的恢弘壯麗達到了巔峰,可惜卻在晚年死於兒子的叛亂,蘇聯考古學家打開他的陵墓發現他的頭是被斬首的。兩個比較小的墓是屬於兀魯伯的兩個兒子。另外還有兩個墓是帖木兒的老師米爾·賽德·巴拉卡(Mir Said Baraka)和謝赫·賽義德·奧馬爾(Sheikh Sayyid Umar),後者是帖木兒最為敬重的老師,據說帖木兒讓整個古爾·埃米爾陵都要圍繞他的墓作為中心修建,故而他的墓和其他人的墓隔了一段距離,感覺是單獨在一側的。
整個陵墓建築在帖木兒時代的建築中也是可圈可點,這座被烏茲別克人奉為聖地的陵墓內外都被修繕得極為華麗,外面的穹頂是肋狀圓頂,裡面遍布帖木兒時代流行的藍底描金石膏浮雕和被稱為「馬哈蘇拉」(Maqsura,意思是祈禱室)的蜂窩形拱頂壁龕。陽光透過幾何形的窗欞射進室內幾乎在鎮墓石上打下光斑,映襯著金碧輝煌的內飾顯得分外神秘肅穆。在陵墓主建築之外還有原來以穆罕默德·蘇丹命名的經學院和庭院,但是這些附屬建築都沒保存下來,只剩下一片殘跡,依稀可窺當年的壯美。
【帖木爾的詛咒】
陵墓中央一塊墨綠色的鎮墓石就是帖木兒的墓葬所在,據說帖木兒的陵墓是受到詛咒的,任何開動此墓者必遭天譴。
布哈拉汗國阿斯特拉罕王朝晚期,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的納迪爾沙入侵,曾把這塊墨玉做的鎮墓石當作戰利品帶走,後來棺蓋斷裂,還發生了很多靈異事件,他的兒子也性命垂危。後來在伊瑪目的勸誡下把這塊石頭還回撒馬爾罕,他的兒子又奇蹟般痊癒了。1941年6月21日的夜晚,蘇聯人類學家Mikhail Gerasimov在史達林的指令下打開塵封六百年的石棺地下室。第二天,納粹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大舉入侵蘇聯。
據說,1942年7月16日(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前一天),史達林命人將帖木兒的遺骸放上飛機,圍繞莫斯科飛行了三圈(俄羅斯人通常在戰爭前將神像圍繞莫斯科三圈,以乞求戰爭的勝利),然後重新風光大葬帖木爾。後來,史達林格勒戰役成為了衛國戰爭乃至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另外,蘇聯人通過遺骸復原了帖木爾的形象,所以今天在烏茲別克各地所見的帖木爾雕像畫像都是有依據的。
阿克·薩萊陵墓
這是一座很容易被忽略的精美建築,位於古爾·埃米爾陵的背後。Ak Seray本意是白宮,但這座15世紀陵墓既不是白色的,也不算一個宮殿,從外觀上看和魯哈巴德陵墓一樣低調,表面沒有一絲馬賽克瓷磚的裝飾,很容易被剛剛經歷古爾·埃米爾陵華麗震撼的旅行者無視掉。但走進中間的大廳,就會立馬被華麗的裝飾所震撼。更別具一格的是造型奇異的圓頂,圓頂和撐起圓頂的基座之間多了一個柱狀的連接。在金藍色的彩繪下本來以前還有瓷磚裝飾,現在只剩殘缺的一塊。大廳旁邊還有一個地下墓穴,墓穴內有兩個無名墓。
雷吉斯坦廣場
這是撒馬爾罕最著名的地標,被稱為「撒馬爾罕之心」。Registan在波斯語中是沙地的意思,這裡以前就是撒馬爾罕最熱鬧的市中心, 你在老照片中會發現傾圮的神學院外布滿了破破爛爛的商鋪,在近代,中亞的商貿就是在這簡陋的商鋪裡完成的。現在廣場上的三座經學院也全部被改成了工藝品商店,裡面可以買到各種瓷器、絲 綢、木器、手工玩具等工藝品。
廣場上呈品字形分布有三座經學院。最古老的一座是西側的兀魯伯經學院(Urugbek Medressa),這座經學院建於公元1417年—1420年,由帖木兒極盛時代的統治者兀魯伯主持修建,由卡瓦米丁·謝拉茲(Kavamiddin Sherozi)設計,因當時國力強盛,僅3年時間就建成,是目前整個中亞現存最古老的經學院。經學院拱門上部兩側繪製有曼陀羅紋飾,內部四個角各有一個圓頂的教學大廳,每個圓形的大廳裡面按十字形每個方向各有壁龕。經學院兩側的中央位置各有一個幽深的依華廳(Iwans,也是用來作為教學講堂的),最裡面和經學院入口相對的一側中央是一個圓頂清真寺,清真寺左右兩側還成排各分布著兩個較小的圓頂,同樣是用來作為教學大廳。這四面都有兩層高,上層是學生的宿舍,每個宿舍外面都是做成拱形的壁龕樣式。經學院中央是一個正方形的庭院,在經學院外側的四個角上又各有一個宣禮塔,有的可以上去,要單獨付 費,是不錯的拍攝點。這樣的經學院布局,就是後來帖木兒王朝及烏茲別克諸汗國所有經學院設計的參考範本,因此在中亞伊斯蘭建築史上具有豐碑式意義。
兀魯伯經學院對面和它造型極為類似的經學院是謝爾·多經學院(Sher Dor Medressa),這座經學院修建於布哈拉汗國阿斯特拉罕王朝時期,由當時撒馬爾罕地區的統治者亞朗圖希·巴霍杜爾(Yalangtush Bakhodur)主持修建,由烏斯達·阿卜杜賈伯爾(Usta Abdujabbor,Usta是波斯語大師的意思)設計,從公元1619年到1636年耗時17年才完成。這座經學院幾乎完全模仿對面的兀魯伯經學院,但其設計僅僅是形似而神不似,建築價值不如兀魯伯經學院。
比比哈尼姆清真寺
這座清真寺是帖木兒大帝在遠徵印度歸來後,由擄掠自世界各地的工匠修建的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清真寺,它彰顯了這位徵服了大半個世界的大帝的雄心。Bibi多用於中亞一些高貴的婦女的稱呼,Khanym也是貴婦人的意思,所以這個名字本意就是貴婦清真寺。其實原本這座清真寺名字可能不叫這個,按照習慣,它應該以主持修建者帖木兒大帝的名字被稱為帖木兒清真寺,只是因為它的對面恰好是一個來自中國的帖木兒妃子的陵墓,被稱為比比哈尼姆陵墓(The Mausoluem of Bibi Khanym),故而清真寺也被稱為比比哈尼姆清真寺。
這座清真寺雖然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高超的建築技藝,但是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並不熟悉中亞的自然環境,盲目追求高大,讓這座建築剛剛竣工就開始出現垮塌的痕跡。加上中亞多地震的原因,整個建築在1897年的地震中被嚴重損壞,直到今天,它結構上的缺陷也沒法完全修復。因此整個建築外表巍峨,細看卻是遍身傾頹搖搖欲墜的樣子。這是一個實驗性大於實用性的過渡產品,也為後來兀魯伯時代建築的大飛躍有借鑑作用。清真寺的庭院中央有一座巨大的古蘭經大理石雕刻,當地人相信,婦女從上面爬過去可以保佑自己多多生育。
在比比哈尼姆清真寺東北方向緊鄰的是叫做斯阿巴巴扎(Siab Bazaar)的農貿市場,清真寺後面也有一個不知名的穆斯林墓(Muslim Mausoluem)。
比比哈尼姆陵墓
在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對面佇立著一座陵墓,名字與清真寺同名,相傳墓主是帖木兒的一位中國妃子,這個著名的景點也成為了烏茲別克斯坦和中國兩國友誼的一段佳話。不過需要指出,在很多時候,中亞、西亞人對於中國的概念和中國人想像的概念未必一致,他們有時所謂的中國指的是今天中國新疆地區的一些地方。史書中有載的帖木兒大帝妻妾中有兩個「中國」的公主,具體名字不詳,史書上稱呼她們為大皇后(AlMalikat al Koubra)和小皇后(AlMalikat as Songhra),這兩位「中國」公主並非明朝的公主,更可能是來自新疆東察合臺汗國一些貴族家庭。在蒙古人統治世界的時代,受元朝的影響,有很長一段時間中亞、西亞人都以中國人的長相為美,如果去看當時一些受中國畫影響的波斯細密畫,你會發現裡面很多女子的形象長得很像中國人。當時很多類似《一千零一夜》類的故事中說到美女也常常來自中國,因此這位被稱為比比哈姆的妃子或許只是人們想像中一個很美的人,於是就傳說她來自中國。
這個陵墓以前可能是一座經學院的一部分,這座經學院與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形成科希(Kosh schema)對稱結構,後來這個經學院已經消失不見,僅存陵墓前一片建築遺址。陵墓內部分兩層,內部第一層中間有一個像天井一樣的迴廊,墓在下面一層。它的圓頂採用幾何星形馬賽克嵌板裝飾,非常有特點。
阿夫羅夏伯古城遺址
在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後面不遠的位置有一片荒蕪的山丘,被一片平房所包圍,這裡就是古代從波斯帝國直到成吉思汗時期撒馬爾罕的城市遺址,是中亞這片土地上最早興起的城市。亞歷山大大帝、玄奘乃至成吉思汗等無數歷史名人都從這裡打馬走過。這座城市曾經周遭為眾流環繞,形如吐魯番的交河故城,而且和交河故城一樣是河流中的一塊高地,從上往下挖掘形成一座座房屋、一條條街道,越古老的遺址越在上層。蒙古第一次西徵的時候,這裡是花剌子模帝國的首都之一,城破以後被徹底毀滅,河流乾涸,如今只剩一片荒蕪的土丘。帖木兒大帝在這片廢墟西南重建了撒馬爾罕城,這片荒丘就在這裡被人們遺忘。
這片遺址不算正規景區,經常有牧民在其中放羊,沿著Tashkent Street可以輕鬆翻越圍欄進去尋古(或者從阿夫羅伯夏博物館旁邊的一扇鐵門進到遺址區)。站在這片高地可以俯瞰整個撒馬爾罕秩序井然的市區和雜亂破舊的老城共榮相生,仿佛兩千多年不同文明交織的歷史書寫成的堅強。往裡走一陣,可以找到好角度,拍出前景古遺址、中景羊群、遠景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的照片。
哈茲拉特·希茲爾清真寺
這座位於阿夫羅夏伯山丘邊緣上的清真寺或許是撒馬爾罕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座清真寺,始建於公元8世紀,彼時穆斯林才剛剛徵服這座城市。後來這座清真寺連同它背後的城市都被成吉思汗的軍隊毀滅,直到1854年才被重建,上個世紀90年代被一位布哈拉猶太人出資翻新,成為撒馬爾罕外觀最美麗的清真寺。後來第一任總統卡裡莫夫死後也被藏於這裡,每天來此朝拜的穆斯林絡繹不絕。也許是因為卡裡莫夫的陵的原因,清真寺內外都禁止拍照。
阿夫羅夏伯博物館
這是撒馬爾罕最有價值的一座博物館,陳列了阿夫羅夏伯遺址出土的成吉思汗之前撒馬爾罕的許多文物,並詳細介紹了從馬拉坎達(Marakand,最早撒馬爾罕城市的名字,亞歷山大大帝時代此地就叫馬拉坎達)到撒馬爾罕以來城市的規劃、樣貌。
先知但以理陵墓
這座陵墓相傳屬於《聖經·但以理書》中的主人公但以理。但以理是 以色列、猶太王國毀滅後的一位猶太先知,《聖經》中記載他曾被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扔進獅群,這些猛獸對他卻毫髮無傷,於是殘暴的尼布甲尼撒宣布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這座陵墓本來位於伊朗的蘇薩(Susa),在帖木兒大帝徵服伊朗以後被運到撒馬爾罕,以求這位先知福佑這座城市(不過現在在蘇薩依然還有一座但以理陵墓)。考古學家檢測這座陵墓中的墓主來自公元前5世紀,雖然比傳說的時間晚了兩百年,但無疑也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墳冢。陵墓內的石棺長18米,人們傳說這位先知死後每年還會繼續長大,所以石棺被撐大了。
夏伊·辛達陵墓群
這不僅僅是一座陵墓,確切說這是一條陵墓大道。清晨進入正門, 登上幾十級臺階後,看著這條由裝飾著精美瓷磚的二十幾座陵墓所組成的大道在眼前展開,景象頗為震撼。這條500米左右長的大道是撒馬爾罕最美麗的地方。更為難得的是,這些古建築基本上沒有怎麼被翻新,一直保持了原貌,和撒馬爾罕其他著名古建築備受爭議的修繕形成鮮明對比。
陵墓群圍繞著7世紀的庫薩姆·伊本·阿巴斯(Kusam Ibn Abbas,或翻譯為阿拔斯)陵墓修建。阿巴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位表兄弟,也是最早追隨先知的聖門弟子之一,後來被派往河中地區進行傳教,是在中亞最早進行伊斯蘭教傳播的先行者。然而這位聖徒顯然不具備玄奘那樣的機敏和運氣,他的言說並沒有像玄奘一樣一夜改變撒馬爾罕國王的信仰,反而為他帶來殺身之禍。阿巴斯被人們稱為夏伊·辛達(Shakhi Zinda),意思是「永生之王」。
成吉思汗毀滅這座城市以後一百餘年,帖木兒大帝為這位聖徒重建了陵墓,然後帖木兒及其孫子兀魯伯也把自己的一些女性親屬和寵臣安葬於此,沿著這條向上的斜坡修建了蔚為壯觀華麗陵墓群。走在其中,宛如穿梭於《一千零一夜》中的神話國度,絲毫不覺這是為死人打造的安息之所。相傳,人們經常會在中間看到斷頭的阿巴斯悄然而至即興起舞又忽然消失,他的陵墓是整個陵區最早也最神聖的墓,位置在整個陵墓大道接近頭的路右側,每天都有大批朝聖者來參拜。
進入正門需要登臺階,本地人在上下臺階的時候往往會口中念念有詞地數臺階。有傳說認為如果你在上下所數的臺階數一致,那就說明你無罪而且有一顆純淨的心。另外,畢竟這裡是墓地,注意穿著儘量保守,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吵鬧。
兀魯伯天文臺
這座已經不復存在的古天文臺由帖木兒之孫兀魯伯主持修建,代表了中亞最後一個黃金時期的科技高峰。這是中亞歷史上最大的天文臺,與同時期歐洲和中國的一些天文臺比起來毫不遜色。兀魯伯這位文治國王在天文學方面有了不起的成就,他當年在這裡觀測編訂的曆法至今還在使用。1908年,在這片廢墟中發現了藏於地下的一截石質軌道,是用來通過光線穿過孔洞在軌道上打下斑點進行度數的儀器殘跡,這是20世紀中亞考古的重大發現。現在在這裡按照以前天文臺的外觀複製了一座小型建築,內部是兀魯伯天文臺博物館,展出了兀魯伯設計的一些天文儀器的復原品,並介紹了當時天文學的成果。博物館外還有一座兀魯伯手執星圖的雕像。
伊希拉特哈那陵墓
Ishratkhona是根據阿拉伯語Ashrat-Khona轉寫成突厥語的名字,在阿拉伯語中本意是「十間房屋」,當然,現在在這座破敗的陵墓中並不能找到十間房屋。這座陵墓修建於帖木兒的重孫蘇丹·阿布·賽義德(也就是巴布爾大帝的爺爺)統治時代(公元1451-1469年)。
是帖木兒王朝徹底瓦解前的餘暉之作。根據上面殘存的文字顯示,這裡埋葬了蘇丹·艾哈邁德·米爾扎(Sulton Ahmed Mirza,蘇丹·阿布·賽義德的長子)的妻子和蘇丹·阿布·賽義德的女兒蘇丹·別昆(Sulton Biki)兩位女性,1940年考古學家從裡面的墓穴中找到了她們的遺體。
從博物館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這座陵墓以前還有一座圓頂,但在1903年的地震中被毀,現在這座陵墓外搭建了鐵皮屋頂,裡面搭建了鋼架,似乎是要修復,但修復工作又遙遙無期。千萬不要嘗試到挖出屍體的墓穴裡去探險,雖然裡面已經沒有屍體,但依然非常恐怖,會有無數蒼蠅往眼睛、鼻孔裡亂撞。
霍賈·阿布迪·達朗陵墓
這座位於伊希拉特哈那陵墓對面的陵墓兼清真寺處在一片僻靜清幽的水池邊,青色的貼瓷磚圓頂和落色的拱門顯示了這座15世紀的建築繼承了帖木兒王朝的建築特點。這裡地處郊區,為大多數旅行者忽略,卻是一處可以讓人心靜的寶地。
霍賈·阿卜杜·貝朗清真寺
這位霍賈跟上面的霍賈是一家人,他的陵墓處在一個更偏遠的地方。陵墓建築的形制依然是帖木兒王朝時期的典型,藍色穹頂和阿拉伯文字馬賽克把這座不大的陵墓點綴得典雅端莊。
納迪爾·迪萬·貝吉經學院
烏茲別克斯坦有兩座納迪爾·迪萬·貝吉經學院,最有名的一座位於布哈拉老城中心,這是在撒馬爾罕的一座。納迪爾·迪萬·貝吉是布哈拉汗國阿斯特拉罕王朝早期的一位財政大臣,他和兀魯伯一樣修建過不少歷史上著名的伊斯蘭建築。這座經學院建在著名的蘇菲霍賈·阿赫拉裡·瓦裡(Khodja Ahrori Vali)的陵墓旁邊,拱門上繪製的老虎獵白鹿的圖案明顯是山寨的謝爾·多經學院(這座納迪爾·迪萬·貝吉經學院修建於公元1630-1635年,跟謝爾·多經學院幾乎是 同時期的作品),但規模則小了很多。
經學院旁邊是以霍賈·阿赫拉裡·瓦裡陵墓為核心的陵墓群,這位蘇菲就是上述諸多霍賈—霍賈·阿布迪·達朗、霍賈·阿卜杜·貝朗等 霍賈家族的第一代,是當地著名的宗教領袖和領主。這一片陵墓周圍還埋葬了他的一些親屬和一些德高望重的穆斯林。墓地旁邊有一個水池,水池周圍的樹木年代都挺久遠,很多都超過兩百歲,而且幾乎每一棵都有明確的種植時間,應該是這些蘇菲或虔誠的穆斯林手植。雖然歷史已經淡忘了這些人的過往故事,但他們留下的痕跡依然被無數人朝拜。
哈茲拉特·達武德山
Dovud是阿拉伯語裡面David的轉寫,所以這座山名如果翻譯得拉丁一點就是聖大衛山。此山位於撒馬爾罕市區西南40公裡,根據當地傳說,以色列的大衛王被敵人追殺逃到這座山的一個山洞中,不停祈求安拉的救助。安拉聽到他的祈禱,賜予了他超能力,他便鑽入堅硬的巖石中消失不見了。另有傳說,在這座山中曾經住著一個名叫達武德的猶太人,他擁有通過鋼鐵行使超自然能力的神秘力量。
這座山的山路很完善,但坡度很陡,爬起來比較辛苦,從山腳到山頂大約要1小時,沿路有很多賣零食和草藥的搭棚商鋪。山頂有一個簡陋的清真寺,旁邊不遠就是傳說中大衛王避難的山洞,裡面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牆上有很多鐘乳石一樣光滑質地的天然凹槽,據說那就是鋼鐵大師達武德當年用手在上面抓下的痕跡。
下期為大家帶來更多資訊
記得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