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後宮地圖三千,本期【環球旅遊】為大家帶來的是日本中部地區(下),喜歡你就關注一下唄~
新潟
新潟市為新潟縣縣政府所在地。它是日本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位於信濃川河,人口52萬。這座城市17世紀作為濱海城鎮崛起。1858年定為通商口岸,發展更為迅速。1964年遭到地震破壞,後來重建為現代化城市,有石化、食品、金屬、機械、造紙、造船等工業,為全國石油和天然氣產區中心。港口年吞吐量達3300萬噸,在日本海諸港中位居第一。上越新幹線通車後,從這裡到330千米以外的東京,行車時間縮短到兩小時。該市設有大專院校多所,其中以新潟大學最負盛名。
新潟市素有水都之稱。核心市區夾在信濃川與大海之間,形同半島。自從挖通分流信濃川的關屋分水路以後,則成了一個長5千米,寬2千米的島嶼,靠萬代橋、昭和橋、千歲大橋等橋梁與市區其他部分相連。
市內廣植楊柳,故又有柳都的稱譽。作為1858年日美通商條約規定開放的五港之一(其他四港為橫濱、神戶、長崎和函館,均在太平洋一側),它曾起過西洋文化窗口的作用,至今留下了不少西洋風格的建築,如舊新潟海關(現為鄉土資料館)、縣議會舊議事堂(現為縣政紀念館)、縣民會館等,它們都集中在白山公園周圍,荷蘭風格環遊式庭園的白山公園,是日本最早的城市公園,公園內有富商豪邸移築再建的燕喜館古町大街為市內第一繁華街,覆蓋著玻璃字頂,成為室內商業街。
在日本海海岸的水族館,養育著日本海的魚類約兩萬條。沿岸海灘,淺草平沙,邐數裡,均闢為海水浴場。
從新潟市乘船或坐飛機出發,可以到距離50多千米的佐渡島遊覽。此島位於日本海上,面積854平方千米,人口9萬多,過去一度是日本的流放地,而如今成為觀光島,這裡的鄉土活動「鬼太鼓」是一種祛惡除魔保佑豐收的祭祀活動。在大鼓、小鼓、笛子的伴奏下,人們頭戴鬼面具而鼓,場面十分壯觀。
長野
長野是長野縣縣政府所在地,人口36萬。它位於縣北長野盆地之中,距東京22米。自長野新幹線通車後,行車時間由3個多小時減為一個半小時。工業以電子和精密機械為主。日本最大的計算機廠富士通在此設有電腦研製所。
該市名勝首推善光寺。它位於市中心,始建於公元642年,相傳是為百濟獻來的光三尊金銅阿彌陀如來像而修建的。1707年重建的正殿(金堂)為江戶時代的代表作,被定為國寶。其本尊佛像每七年才開放次。善光寺無特定的宗派,有「四門四宗化為一」的說法,是一座極為尊貴的寺廟,傳言說凡是在日本出生的人,都要到善光寺膜拜一次,才能帶來好運,因此善光寺擁有許多善男信女,每年有600萬人來參拜遊覽。長野市就是圍繞著這座寺廟發展起來的。它是日本著名的「花之城」。從長野車站北口廣場望去,筆直延伸過去的中央大道正好是善光寺正面的「表參道」(正面參拜道),是市內規模最大的購物街。在大道旁,有展出過去水泵、防火衣等物件的消防博物館;有保存著世界各國古舊鐘錶的鐘表博物館;有能參觀到各種燈具和玻璃製品的玻璃博物館等,還有商店的一部分作為博物館的街頭微型博物館。
長野冬季多雪。
附近一帶有飯綱、屍隱、黑姬、志賀高原旅遊區,為冬季滑雪、夏季避暑的勝地。這裡是冰雪運動的天堂。冬季大雪飛揚,積雪可達三四米厚。周圍設滑雪場100多個,每年冬季可吸引300多萬「滑客」前來。
1998年第18屆冬季奧運會在長野舉行。中國體育健兒在此奮勇拼搏,榮獲八塊獎牌,取得冰雪運動的歷史性突破。
長野市東南40多千米的輕井澤,位於長野縣東部山區,夏季氣候涼奭,比東京低攝氏6度左右,因而成為日本著名的避暑勝地。
富山
富山是富山縣最大城市和縣政府所在地。它位於神通川兩岸的衝積平原上,人口32萬。此地於1532年始建城堡,1889年設市,為日本第一批正式設市的城市之一。
市內,立山黑部「高山道路」入口處的富山車站附近,有漂亮的高檔名牌商店和服飾品店等,是縣內繁華的購物區。交通有水、陸、空三方面。陸路有鐵路和高速公路與名古屋等地相通。海上有富山港(距市區10千米)。富山機場和東京間有定期航班。
二戰中富山市區飽受轟炸被毀,戰後重建,市容呈現一派新面貌,但仍保留有部分古蹟。市中心在神通川東岸,有富山城址公園和城南公園等多處公園。富山城址公園內的天守閣現在是富山第一鄉土博物館。市內還有海岸寺、光嚴寺、日枝神社和建於1828年的浮田家住宅及近代美術館等名勝而在城南公園內則設有富山縣立近代美術館,常年陳列著畢卡索和夏迦爾等20世紀有代表性的巨匠們的作品,文化方面,設有富山大學、國立富山醫科藥科大學和私立富山女子短期大學等。
富山周圍水電站眾多,電力豐富,近年來機械、化學、煉鋼、電機、電子機械和水產加工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表日本(面對日本海一面的日本國土叫裡日本,面對太平洋一邊的國土叫表日本)有名的工業城市。
富山傳統工業以製藥著稱,已有悠久的歷史,據說始於江戶時代,目前仍是此地的重要產業,製藥工廠數以百計。
附近自然公園很多,觀光資源豐富,主要有中部山嶽國立公園、白山國立公園等旅遊勝地主要有著名的「冰見,雨晴海岸」風光、日本落差最大的瀑布稱名瀑布、長達90千米的立山黑部阿爾卑斯觀光線路等。
福井
福井市是福井縣最大城市和縣政府所在地,也是日本著名的觀光旅遊勝地。坐落在福井平原中央和丹生山地北部,人口25萬福井為一古城鎮,7世紀大化改新後,這帶建立越前國,由於緊鄰京畿地區,外來文化傳來較早,促進了當地的開發和發展。室町幕府時代,佛教真宗和曹洞宗在此廣為傳播,導致了日後真宗佛教的繁盛。江戶時代,德川家康次子受封福井藩,城市得到進一步擴大,1889年即已設市,福井在二戰中遭轟炸,1948年又遇強烈地震,老市區損失殆盡。災後,重建為現代化城市。
市區跨足羽川兩岸。市區街道網絡密集,擁有日本北陸地區最大的購物中心,市內有市民福利會館、市文化會館、市體育館、音樂廳、綠色圖書館、不死鳥廣場、東1山健康運動公園、九頭山健康中心等,1960年以後,北陸隧道的通車實現了北陸鐵道複線電氣化。8號國道的建成縮短了福井和關西地區的距離,更有利於本市的發展。
工業方面,福井紡織業在日本佔重要地位,早在明治年間,這裡就開始生產以越前羽二重為代表的絲綢織品,昭和初年又成為人造絲生產基地,1932年在此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人造絲工廠,二戰後,此地的合成化纖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日本位居前列。此外,機械、眼鏡製造、食品加工業亦較為重要。眼鏡生產居全國首位,其中眼鏡框和太陽鏡的產量分別佔全國一半以上。近年來,電器零件等加工工業發展迅速。附近建有多座原子能發電廠,為全國核電基地之傳統手工藝發達。越前瓷是日本六大古窯的產品之一。和紙、漆器、刀具、瑪瑙製品業聞名遐邇。
福井是日本著名的觀光勝地,擁有許多國家級、縣級(相當於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北宋時期日本和尚道元法師來杭州淨慈寺修行兩年,回日後在福井創立的永平寺,成為佛教曹洞宗的「大本山」。還有福井城跡、安養寺、淨得寺、藤島神社和鄉土歷史博物館及自然史博物館等名勝。車站西邊的足羽山公園建在一座小山上。
名古屋
名古屋位於日本列島中部,南臨伊勢灣地處東京與京都(西京)之間,故有「中京」之稱。它不僅是日本屈指可數的工業重鎮界大港,而且也是中部日本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中心。古老的名勝和現代化的都市建築,使名古屋到處生氣勃勃。1971年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在此舉行。賽後,中國代表隊邀請美國桌球隊訪問中國,打開了中美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因此,人們又稱名古屋為「桌球外交的發源地」。
名古屋第一名勝為名古屋城。名古屋城是江戶幕府創建者德川家康下令建造的代表性平地城堡,作為控制關東、關西交通要道的據點。它動工於1610年,歷時14年才完成,集當時建築技術的精華,以豪壯堅固的結構名聞天下。今天的名古屋,就是在這座古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889年,名古屋設市,1907年又開港通商,成長為工商都市。但在二戰期間城市大部分被炸毀。戰後才得到恢復和發展現人口達212萬。
工業以紡織機械、汽車製造、鋼鐵,以及金屬製品、化學工業為主。名古屋是海、陸、空運輸樞紐。鐵路新幹線和高速公路東達京濱,西通阪神,港口為世界大港,年吞吐量上億噸。
戰後重建時,名古屋保留了棋盤式街市格局,但拓寬了很多街道。其中縱貫南北的久屋大街拓建為國內外著稱的「百米大街」。兩旁高樓林立,街心樹木成蔭。市內大搞立體交通,修通了4條地鐵,總長76.5千米。
在重建中,名勝古蹟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維修。市區南部的熱田神宮和中區的大須觀音(寶生院)均已恢復舊觀。附近是富有庶民氣息的商業區,熱鬧得像東京的淺草寺。
名古屋港在市區南部。這裡的水族館是日本最大的一個,展示著從日本到南極的5個水域裡生活的大約450種,總數達3萬多種生物館內還有23x17平方米的大銀幕海洋影院,模擬乘坐潛水艇進行深海海底冒險旅行以及海龜的洄遊水槽等。附近停泊的南極觀測船「富士號」,曾在南極活動18年,1983年退役後改為南極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旁邊那座具有白色帆船外觀的建築,叫名古屋港樓,是港口的象徵。從距離地面53米的展望室遠眺堪稱一絕。
名古屋是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四處可見博物館,如寶藏累累的德川美術館,以德川家康的遺物為主,收藏著一萬多件德川家傳下來的「大名道具」,以及稀世國寶《源氏物語》的彩繪畫卷。使人了解到江戶時代大名(諸侯)的生活和文化。愛知縣市立美術館位於電視塔附近,經常展出日本新秀藝術家的作品。
名古屋還擁有多座圖書館,集音樂廳歌劇院、美術館、文化情報中心於一身的愛知藝術文化中心,以及好幾座體育館等文體設施。教育事業發達,高等院校有30餘座,聲譽最隆的是名古屋大學。
郊區名勝以明治村最為人稱道。明治村是一個戶外博物館,距市區30多千米。明治時期(1868-1912)是日本近代史上一個激蕩的年代,是日本現代化的發祥地。那時日本人開始向西方學習,興建了不少新式建築。二戰後,在日本經濟恢復和高速發展時期,許多明治建築被拆毀。有感於此,日本文化界和財經界人士發起了一個組織,把日本各地有代表性的明治時代建築集中遷建到名古屋東北郊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取名「明治村」,於1965年開放接待遊人。漫步明治村,恍如回到了明治維新時代。它使人們看到已經消失百年之久的社會。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環球旅遊】的全部內容,如果你有哪些想在本平臺推送的地圖、想了解的地方,歡迎私信推薦我們~
整合全球地圖資源、分享全網地圖資訊,歡迎關注後宮地圖三千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文章、第一時間獲取推送。
喜歡就關注並轉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