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原文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注釋
絕代:冠絕當代,舉世無雙。佳人:貌美的女子。
幽居:靜處閨室,恬淡自守。
零落:飄零淪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喪亂:死亡和禍亂,指遭逢安史之亂。
官高:指娘家官階高。
骨肉:指遭難的兄弟。
轉燭:燭火隨風轉動,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夫婿:丈夫。
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夜合花,葉子朝開夜合。
鴛鴦:水鳥,雌雄成對,日夜形影不離。
舊人:佳人自稱。
賣珠:因生活窮困而賣珠寶。
牽蘿:拾取樹藤類枝條。也是寫佳人的清貧。
採柏:採摘柏樹葉。動:往往。
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節操
佳人的詩意/佳人的意思
有位舉世無雙的美人,隱居在空曠的山谷中。
她說自己是高門府第的女子,飄零淪落到與草木相依。
過去關中一帶遭遇戰亂,家裡的兄弟全被亂軍殺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麼用?自己兄弟的屍骨都無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厭惡衰敗的人家,萬事就像隨風而轉的燭火。
丈夫是個輕薄子弟,拋棄了我又娶了個美麗如玉的新人。
合歡花尚且知道朝開夜合,鴛鴦鳥成雙成對從不獨宿。
丈夫只看見新人歡笑,哪裡聽得到舊人哭泣?
泉水在山裡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渾濁了。
讓侍女典賣珠寶維持生計,牽把青蘿修補茅屋。
摘下來的花不願插在頭上,喜歡採折滿把的柏枝。
天氣寒冷,衣衫顯得分外單薄,黃昏時分,獨自倚在修長的竹子上。
佳人賞析
這首詩作於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迫,攜帶妻子,翻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後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關山難越、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際遇,這樣的高風亮節,和詩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這首詩既反映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又體現了詩人的主觀寄託。詩中人物悲慘的命運與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既讓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詩人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時用「比興」的手法讚美了她高潔的品格。全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感人肺腑,能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是杜甫詩中的佳作。[2]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被丈夫拋棄的大不幸。第三段,讚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開頭兩句點題,上句寫其貌之美,下句寫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從此處以下轉為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也沒有什麼用,他們死後連屍骨都得不到收殮。「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這裡指長安。756年(天寶十五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官高」呼應上文的「良家子」,強調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這四句託物興感,刻畫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閒言餘語,無不可感。」「轉燭」,以風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寫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在佳人傾訴個人不幸、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著悲憤不平的情緒。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夜合花朝開夜合,所以說「知時」。鴛鴦則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這幾句似悲似訴,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潔端麗之意。同時,可見佳人居家環境的簡陋清幽,生活的清貧困窘。浦起龍評論說:「這二句,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無此語也。」它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但在這首詩中,有多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舊人為清濁,或以前華後憔為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為清濁,或以守貞為清、改節為濁。還有人認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另一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沒有什麼能影響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隨物流蕩,於是就成了山下的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願再嫁,成為那濁泉。這就像晉代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所說的那樣:「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幾句以寫景作結,刻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美中,透露著意態美。這種美,不只是一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後兩句,為後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著一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刻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一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尾兩句,才以一幅畫面忽然結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他沒有拿一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裡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裡,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裡,背靠著一叢竹,眼裡流露著哀愁。
在古代,以棄婦為題材的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衛風》中的《氓》,漢樂府裡的《上山採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志,摘花不戴見其樸素無華,採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採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遇的不幸,並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佳人的作者—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759年(乾元二年),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