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杜甫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花,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通釋
這首詩,寫於乾元二年(759),此時已是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杜甫不得已辭掉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為生計所迫,來到了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竭忠盡力,然竟淪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這首詩正寫於這樣的情境之下,因此,對於此詩的作意,清人黃生認為:「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
詩題佳人,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註:「司馬相如長門賦: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此為陳皇后見廢而作,詩題正取之。」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絕代有佳人,語出漢李延年《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唐避李世民名諱,改「世」為「代」。絕代,一代之絕無僅有者。幽居,隱居。《禮記·儒行》:「幽居而不淫。」空谷,幽深的山谷。《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有位冠絕當代的美人,隱居在幽深的山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良家子,有社會地位的人家的子女,古代女子也叫子。零落,身世飄零,家道淪落。依草木,依傍山間的草木,指居住在山中,應上「幽居在空谷」。
她說自己本來是有社會地位的人家的子女,如今家道淪落,身世飄零,只能居住在這空谷之中。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關中,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指長安一帶。喪亂,指安史之亂安祿山攻陷長安。
前些年關中戰亂連連,兄弟一輩都在戰亂中被殺害。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官高,補出此「良家子」是出於官宦人家。
官位再高又有什麼用,還不是無人收葬屍骨。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云:「此言親戚不足依,富貴不足恃也。」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世情,世態人情。惡,厭惡,嫌棄。衰歇,衰敗失勢。轉燭,燭火隨風轉動,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世態炎涼,世人總是嫌棄衰敗了的家族,世間萬事,就像風中的燭火,飄搖不定,變幻無常。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夫婿,古時妻子對人也稱丈夫為夫婿。輕薄兒,猶言浪蕩子,薄情郎,丈夫喜新厭舊,故曰。
丈夫是一個薄情的人,他又娶了一位花容玉貎的新人。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合昏,即夜合花,又名合歡花,朝開夜合,故曰「知時」。鴛鴦,水鳥,這種鳥雌雄永不分離。
合歡樹尚且知道朝開夜合應時卷舒,鴛鴦鳥尚且知道雌雄相隨而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但,只。可是我的丈夫只看得到新人的歡笑,卻聽不到他這個曾經的妻子的哭泣。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這兩句詩,有兩種解法,一是山喻丈夫,泉喻佳人。婦人在夫家,為丈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就像山間的泉水,是清的;婦人為丈夫所棄,不在夫家,世人便認為就像出山的泉水,是濁的。二是,雖被丈夫遺棄,但為丈夫守貞但是清的,若改節,便是濁的。
我認為,這兩句詩是古詩中的起興手法,接下來的內容是寫佳人的生活狀況,佳人幽居空谷,於是杜甫便用山中常見的事物泉水起興。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賣珠,貧困以典當為生。牽蘿,用《楚辭·湘夫人》「網薜藶兮為帷」句意,蘿也是一種香草,取其芳潔之意。
侍女典當珠飾回來,又牽藤蘿來修葺茅屋。
摘花不插花,採柏動盈掬。動,動輒,常常。掬,音居,兩手捧取叫掬。
摘取花兒卻不插雲鬢,採柏子為實,常常滿握。摘花不插花,說明無心打扮,柏子味苦,卻常常採滿一把,有清苦自甘,甘苦自知意。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翠袖,指代佳人衣著。修竹,竹有節而挺立,此以修竹襯佳人,表達出佳人的堅貞操守。
天氣寒冷,她依然衣衫單薄,夕陽西下,她獨倚修竹。
賞析
這首詩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即一二句,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絕代有佳人寫其色,幽居在空谷寫其德。這兩句總領全篇,而「幽居」二字可為此詩詩眼,全詩的內容都在圍繞佳人幽居的原因,幽居的狀況來寫。
第二部分從「自雲良家子」到「那聞舊人哭」,這一部分以佳人自述的視角,寫出佳人幽居的原因。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第一層從「自雲良家子」到「不得收骨肉」,寫佳人家族淪落;第二層從「世情惡衰歇」到「那聞舊人哭」,寫佳人被丈夫遺棄。
佳人為什麼會幽居空谷?佳人本來是官宦人家的子女,有有權有勢的兄弟,可是,時逢亂世,兄弟都在戰亂中死去,佳人也就變成孤苦無依的女子。
沒有了兄弟,不是還有丈夫嗎?然而,世人都是趨炎附勢之徒,佳人家族淪落,她的丈夫轉眼就將她遺棄,娶了新人,可見當初,她的丈夫也不是看中了她的美貎,而是看中了她背後的權勢。
家族淪落,無親人相依,又被丈夫遺棄,還得受世人的誤解與譏笑,面對這樣的人生境遇,佳人又當如何自處?
第三部分從「在山泉水清」到結尾,這一部分用第三人稱視角描寫佳人清高自持的幽居狀況。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杜甫山中常見的泉水起興,興中含比,比則喻佳人因被丈夫遺棄而被世人妄論清濁,或喻佳人雖被丈夫遺棄,但不改節為濁,而願守貞為清,承接上文;興則點出佳人幽居的境況,引出下文。
《絸齋詩談》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古腰鎖法,雲橫山腰,似斷不斷,此所以妙。
接下來,杜甫描寫了佳人幽居生活的境況,她生活清貧,只能典當為生,她住的藤蘿修葺的茅屋,吃的是山中的柏子,穿的是單薄的衣衫。
在這一部分,詩人並沒有議論佳人的品性,而是描寫她清貧的生活,借蘿、柏子、修竹這些芳草嘉樹,從側面烘託出佳人高潔自持的形象。
《網師園唐詩箋》云:「在山泉水清「至末。落落寫來,不著議論,而神韻彌雋。
感發
關於這首詩,有人說確實有這樣一位佳人,不過杜甫在寫這位佳人的時候,融合了對自己的人生境遇的感慨,也有人說,其實根本就沒有這樣一位佳人,杜甫不過是用棄婦詩這一題材,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境遇。
其實,這都不重要,杜甫這首詩不論是不是真的在寫一位佳人,都有在抒發他自己的人生感慨,而我們讀這首詩,也不必在乎是不是真有這麼一位佳人,因為我們讀詩,也是為了抒解我們的人生感慨。
這首詩雖然是在寫一位被丈夫遺棄了的佳人,但它的內在卻表達出了人類的一種共通的情感。
試問,誰沒有過世態炎涼的感慨?誰沒有過人生窮困的境遇?誰沒有過被人遺棄的感覺?
那麼,當我們面對這樣的人生境遇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能做到像詩中的佳人那樣堅守自持呢?
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堅強,不過,當我們面對「世情惡衰歇,萬事如轉燭」的人生境遇時,讀一讀這樣的詩,是不是也能給我們的內心帶來一絲堅守的力量呢?
文 | 謝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