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孤獨的抵抗者:緬甸克倫族解放軍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鳳凰衛視10月28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曾子墨:在泰國西北部靠近緬甸東部邊境的一座寺廟內,住著500餘名從緬甸逃來的難民,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在接受一家日本媒體採訪時無奈地說,不斷打仗,不斷逃亡,我已經太累了。另外一對夫婦一聽說軍隊要來,馬上帶著4個孩子逃到了泰國,他們長年在戰事和逃難這兩種環境中奔波。

事實上在過去60多年裡,這裡一直上演著這樣的循環,政府軍反覆進攻,克倫武裝軍予以抵抗,而村民們則是紛紛逃離。對於2010年的緬甸大選,緬甸政府希望已經籤署了停火協議的17個民族武裝都能來參加,然而作為克倫族解放軍的政治領導,克倫族聯盟卻拒絕不參加。而為了鞏固政權,化解各民族武裝的威脅,緬政府也曾經提議,將這些民族武裝,改編成為政府掌控下的邊防軍,這也同樣遭到了反對。

在今年的6月份,在果敢「八八事件」前一個多月,當緬甸雨季開始不久,緬甸政府軍又一次發動大規模進攻。在一支已經招安的克倫族武裝的幫助下,緬政府軍一舉前進,穿越了泥濘的村莊,搗毀了數個克倫族解放軍的基地。那麼緬族與克倫族、緬甸政府與克倫民族聯盟之間的宿怨,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解說:克倫民族聯盟英文簡稱KNU,是緬甸國內最大的民族武裝,在金三角它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最頑強的一支武裝。儘管大部分緬族人認為,克倫族只能算是少數民族,但是很多激進的克倫族人士堅持認為,自身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民族,完全有條件建立自己的國家,至少也要建立具有完全自治權的「邦」。

緬族與克倫族的這一根本分歧,也在緬甸獨立建國後逐漸加深。自1948年1月緬甸獨立後,克倫族聯盟就拿起武器,向緬甸政府爭取民族自治和平等權。克倫民族聯盟最強盛的時候擁兵6萬,過去昆沙的蒙泰軍以及獨領風騷的佤聯軍,也只能算是後起之秀。

克倫民族聯盟的武裝,主要活動在緬甸的東部克倫邦,與泰國的西部相鄰,這裡崇山峻岭,地勢險惡,泰軍和緬軍在通往其武裝控制區,都設立了層層的關卡,外人不準隨便出入。

由車轉船,我們來到泰國與緬甸的界河丹銀河上,河水清澈見底,無數的克倫族村莊就沿著河的兩岸零散地分布,寧靜而神秘。

早在19世紀英國統治緬甸的時候,克倫族就已經擁有自己的武裝政權,並受到英國殖民政府的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克倫族武裝分成了克倫國家聯盟、克倫中央組織,佛教克倫以及克倫青年。直到1947年2月5日,4個武裝組織才又合在一起成立克倫民族聯盟,也就是KNU。

就在同一個月,為了求得國家的統一,國父昂山將軍與國內的各民族武裝籤訂《班弄協議》,但是屬於英國部隊的KNU並沒有參加,從此他們就開始了和緬甸政府長達60多年的軍事對抗。但是在1994年12月,佛教克倫又從KNU分裂出去,與緬甸政府軍和談,他們也經常配合政府軍攻打KNU的基地。

克倫民族聯盟控制的村莊鑲嵌在山凹裡,有700多人,山坡上有一個基督教堂和一所學校。

男1:今天上午考試怎樣?

學生:可以。

男1:你覺得自己能夠得多少分?

學生:40分(及格分40滿分100)。

解說:克倫族是緬甸僅次於緬族的第二大民族,人口約有500多萬,佔總人口的10%。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的青藏高原,向南遷入緬甸,還早於緬族。

劉嵩

相關焦點

  • 「金三角」孤獨的抵抗者:緬甸克倫族解放軍 (1/17)
    「金三角」孤獨的抵抗者:緬甸克倫族解放軍    (1/17)
  • 反政府,緬甸克倫族解放軍的自由之戰
    很明顯,克倫族聯盟的一貫言行都有著西方支持者的觀點痕跡,可窺視出兩者在緬甸問題上的惺惺相惜。克倫民族聯盟最強盛的時候擁兵6萬,目前獨領風騷的佤聯軍和曾經在金三角地區名噪一時的坤沙蒙泰軍(MTA)也無法與其相提並論。由於戰鬥力強盛,國際影響甚廣,克倫族解放軍一直被軍政府視為眼中釘,對其打擊力度也最大,此舉讓克倫族聯盟的行動成為了緬甸民族紛爭的典型。
  • 緬甸內戰:波濤洶湧難民潮 克倫族人數最多
    自1989年以來,雖然緬甸軍政府已與包括佤邦聯合軍在內的17支少數民族武裝籤訂了停火協議,但仍有部分少數民族武裝在堅持對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克倫族解放軍(克倫邦)和撣邦軍(撣邦)。即使是已經籤署停火協議的各少數民族武裝,大都也並未繳械,因此隨時都有可能重燃戰火。最典型的是,緬北克欽獨立軍於2011年6月爆發、至今未完全停息的大規模衝突。
  • 緬甸克倫族老兵棲身難民營 曾與英軍並肩抗日
    據英國《地理》雜誌日前報導,二戰時期,緬甸最大的少數民族克倫族曾協助英軍打擊日軍,英國政府向克倫人承諾,戰後協助他們擺脫佔緬甸人口絕大多數的緬族人的統治,「獨立建國」。二戰後,英國政府沒有兌現承諾,緬甸陷入曠日持久的內戰,包括克倫老兵在內的大量克倫族人流亡至泰緬邊境,在難民營中艱難度日。
  • 緬甸政府軍與克倫族發生軍事衝突 泰國緬甸邊界暫時關閉
    據泰國《曼谷郵報》27日報導,緬甸政府軍與該國克倫族武裝發生交火。雙方的交火地點距泰緬邊境約5公裡,泰國通往緬甸的邊界27日暫時關閉,泰國政府已經要求國人儘量不要前往戰亂地區。  《曼谷郵報》援引泰國當地海關的消息稱,緬甸當局要求關閉邊境檢查站,連接兩地的泰緬友誼大橋27日起也停止通行。
  • 遊擊60載 緬甸克倫軍難擋「終局」
    在過去60多年來,緬甸東部一直上演著這樣的循環:政府軍反覆進攻,克倫武裝軍予以抵抗,而村民們則紛紛逃離。不過在最近,一次殘酷的進攻,宣告著這場亞洲耗時最長的內戰接近尾聲。  今年6月,緬政府軍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顯得極其不尋常,倒並不是因為它的激烈程度,而是選擇的進攻時機—在緬甸的雨季開始不久以後。
  • 緬甸與克倫族武裝籤停火協議 赦651名囚犯(圖)
    緬甸政府軍代表和身著紅色民族服裝的克倫族全國聯盟代表昨日"握手言和"。  設立聯絡辦公室、允許穿行對方控制區 再次大赦651名囚犯  周晶璐  緬甸政府的民族和解努力取得重大進展。  昨日,緬甸政府代表在克倫邦首府帕安市與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組織克倫族全國聯盟代表舉行地方層面(邦級)和談,並取得一些共識。
  • 緬甸克倫族武裝與政府軍交火 近萬民眾逃往泰國
    新華社發(哥當攝)號稱邁向民主一步的緬甸大選周日剛剛投票,點票目前還在進行,但到了今天清早,位於緬甸東部與泰國交界邊境的少數民族克倫族武裝就和政府軍爆發交火衝突,造成至少三名平民死亡,十一人受傷,還有火箭彈落入泰國境內,造成五名泰國村民受傷。衝突主要發生在兩個主要的緬泰邊境關卡地區,分別是泰國湄索對岸的渺瓦底,及其南邊的三寶塔。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的風風雨雨
    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滇南的蒙自、個舊等地,殲滅了逃竄中的李彌第8 軍和餘程萬第26 軍,僅有少數殘餘部隊,於1950年3月9日,逃往緬甸。當時,這支殘軍的指揮官是第8軍237師709團少將團長李國輝。
  • 獨家詳解緬甸六大武裝:聘解放軍與臺灣教官
    緬甸政府統計緬甸全國數千萬人口,竟然包括135個民族。如果論語言,則包含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馬來語族和孟-高棉語族。如果再加上緬甸地形複雜的山區亞熱帶雨林,情況就會更加複雜。從緬甸歷史來看,緬甸從來沒有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上形成過大一統國家。緬甸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親和力一直較弱。甚至撣邦,克倫尼邦都是在英國統治期間以獨立邦國加入緬甸聯邦的。
  • 在金三角從泰國走進緬甸
    這也是大其力橋上的一景即將進入緬甸海關 因為是金三角的核心城市一直以來人們將大其力看做是金三角的晴雨表。金三角的變化在這座城市隨時都能得到體現走在這裡的街道上一切都在向我們證明當年盛產毒品的金三角已經在漸漸變成新興的旅遊目的地著名的金三角畫面正前方以前只是聽說或電視上看到
  • 泰國詩妮娜貴妃的老家,緊挨「金三角」地區,歷史上曾被緬甸統治
    貴妃的家鄉——金三角地區詩妮娜的家鄉是在泰國北部楠府,這個地方非常陌生,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城市,即便到現在也是因為地理位置比較偏遠沒有成為泰國的旅遊城市。這個地方緊挨「金三角」地區,屬於泰國北部,挨著寮國、緬甸,從楠府到緬甸都要比到曼谷近。
  • 金三角華裔的流亡之路
    可以說金三角已經與毒品深深地聯繫在了一起,不過金三角背後的故事也不只是因為毒品那麼簡單。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段蒙塵、不為人知的歷史。一段蒙塵的歷史,記錄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時間撥回到上世紀的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當時的解放戰爭已經基本進入了最後的尾聲,國民黨的有生力量已經基本被掃清,除了大部分的部隊敗退到臺灣之外,一部分基本在大陸被解放軍全部殲滅,而其中的一支殘部則是流亡到了泰國、緬甸一帶。
  • 寮國、緬甸、泰國三國交界金三角 風光旖旎
    寮國、緬甸、泰國三國交界金三角 風光旖旎 (1/7) "← →"翻頁
  • 緬甸臨時重開邊境金三角口岸
    新華社仰光1月10日電(記者莊北寧 姚兵)緬甸商務部官員10日說,當地時間當天上午9時(北京時間10時30分)已臨時重新開放去年年底被關閉的緬中邊境緬方一側金三角口岸(賀弄通道)。  緬甸商務部助理常秘欽貌倫告訴新華社記者,去年12月27日因安全原因關閉金三角口岸後,果農、商人損失巨大。
  • 緬甸國內再次爆發軍事衝突 泰國緬甸邊界暫時關閉
    據泰國《曼谷郵報》27日報導,緬甸政府軍日前再次與該國克倫族武裝發生交火。雙方的交火地點距泰緬邊境約5公裡,泰國通往緬甸的邊界27日暫時關閉,泰國政府已經要求國人儘量不要前往戰亂地區。緬甸新政府2011年3月上臺後,多次表達了推動民族和解的強烈願望,並且分步驟與一些少數民族武裝展開和談。
  • 淮海戰役,他馳援兄弟兵團致13兵團全軍覆沒,豈料在金三角成老大
    淮海戰役,我解放軍以排江倒海、摧枯拉朽之勢,將盤踞在中原的國民黨部隊徹底殲滅,其中有這麼幾支國民黨的重兵集團,都在戰鬥中遭到了解放軍毀滅性的打擊,第2、第7、第8、第13和第16五個兵團,第13兵團的司令是李彌。
  • 他本是抗日名將,後來卻成金三角毒梟鼻祖,緬甸政府拿他毫無辦法
    看過《湄公河行動》的觀眾對「金三角」這個地帶並不陌生,在19世紀末和上世紀前中葉,英國、美國和法國曾分別到達金三角,在此地傳授罌粟種植、銷售的技術,並對鴉片進行大量採購,讓金三角成為了世界臭名昭著的罌粟產地和毒品源頭。
  • 金三角大毒梟坤沙傳奇一生
    重播:(周二)03:15--04:00 14:15--15:00新聞背景:金三角一帶毒梟坤沙10月底在緬甸仰光病逝,終年74歲,原名張奇夫的坤沙,帶有中國和緬甸的血統,1933年出生於緬甸,父親張兵遙是國民黨老兵,母親是緬甸當地的撣族人,坤沙則是少年時代闖蕩泰國所取的名字,坤沙的教育程度不高,國民黨在雲南的參與部隊逃亡金三角一帶,坤沙就混進國民黨的殘部中,後來他拉起來一幫販毒武裝,到了上世紀60年代,坤沙在金三角一帶成為一大勢力,他採取措施,鼓勵當地民眾種植鴉片,花費巨資,不斷更新提煉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