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10月28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曾子墨:在泰國西北部靠近緬甸東部邊境的一座寺廟內,住著500餘名從緬甸逃來的難民,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在接受一家日本媒體採訪時無奈地說,不斷打仗,不斷逃亡,我已經太累了。另外一對夫婦一聽說軍隊要來,馬上帶著4個孩子逃到了泰國,他們長年在戰事和逃難這兩種環境中奔波。
事實上在過去60多年裡,這裡一直上演著這樣的循環,政府軍反覆進攻,克倫武裝軍予以抵抗,而村民們則是紛紛逃離。對於2010年的緬甸大選,緬甸政府希望已經籤署了停火協議的17個民族武裝都能來參加,然而作為克倫族解放軍的政治領導,克倫族聯盟卻拒絕不參加。而為了鞏固政權,化解各民族武裝的威脅,緬政府也曾經提議,將這些民族武裝,改編成為政府掌控下的邊防軍,這也同樣遭到了反對。
在今年的6月份,在果敢「八八事件」前一個多月,當緬甸雨季開始不久,緬甸政府軍又一次發動大規模進攻。在一支已經招安的克倫族武裝的幫助下,緬政府軍一舉前進,穿越了泥濘的村莊,搗毀了數個克倫族解放軍的基地。那麼緬族與克倫族、緬甸政府與克倫民族聯盟之間的宿怨,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解說:克倫民族聯盟英文簡稱KNU,是緬甸國內最大的民族武裝,在金三角它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最頑強的一支武裝。儘管大部分緬族人認為,克倫族只能算是少數民族,但是很多激進的克倫族人士堅持認為,自身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民族,完全有條件建立自己的國家,至少也要建立具有完全自治權的「邦」。
緬族與克倫族的這一根本分歧,也在緬甸獨立建國後逐漸加深。自1948年1月緬甸獨立後,克倫族聯盟就拿起武器,向緬甸政府爭取民族自治和平等權。克倫民族聯盟最強盛的時候擁兵6萬,過去昆沙的蒙泰軍以及獨領風騷的佤聯軍,也只能算是後起之秀。
克倫民族聯盟的武裝,主要活動在緬甸的東部克倫邦,與泰國的西部相鄰,這裡崇山峻岭,地勢險惡,泰軍和緬軍在通往其武裝控制區,都設立了層層的關卡,外人不準隨便出入。
由車轉船,我們來到泰國與緬甸的界河丹銀河上,河水清澈見底,無數的克倫族村莊就沿著河的兩岸零散地分布,寧靜而神秘。
早在19世紀英國統治緬甸的時候,克倫族就已經擁有自己的武裝政權,並受到英國殖民政府的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克倫族武裝分成了克倫國家聯盟、克倫中央組織,佛教克倫以及克倫青年。直到1947年2月5日,4個武裝組織才又合在一起成立克倫民族聯盟,也就是KNU。
就在同一個月,為了求得國家的統一,國父昂山將軍與國內的各民族武裝籤訂《班弄協議》,但是屬於英國部隊的KNU並沒有參加,從此他們就開始了和緬甸政府長達60多年的軍事對抗。但是在1994年12月,佛教克倫又從KNU分裂出去,與緬甸政府軍和談,他們也經常配合政府軍攻打KNU的基地。
克倫民族聯盟控制的村莊鑲嵌在山凹裡,有700多人,山坡上有一個基督教堂和一所學校。
男1:今天上午考試怎樣?
學生:可以。
男1:你覺得自己能夠得多少分?
學生:40分(及格分40滿分100)。
解說:克倫族是緬甸僅次於緬族的第二大民族,人口約有500多萬,佔總人口的10%。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的青藏高原,向南遷入緬甸,還早於緬族。
劉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