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5月18日訊(全媒體記者 周和平)踏著被歲月磨平的石板路,眼前,青磚、灰瓦、飛簷式古樸民居一路呈現;「呷飯冒?」「克哪裡?」「咯如今真好過噠!」……聽著小巷飄來熟悉而又陌生的長沙方言,看著爹爹娭毑熱情而悠閒自在的身影,時光在這裡似乎穿越到了久遠的年代,此時此地,老街和老人,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這裡很「老長沙」。
經過前期有機更新的精雕細琢,白果園片區的老街老巷面貌一新,這裡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幸福感爆棚的原住民,已成為市民和遊客品讀「老長沙」的鮮活標本。
幸福升級
居住地成了一道景
「搭幫黨和政府,如今日子真的好過噠!」雨後的初夏,微風拂過白果園巷,家住該巷20號的周羅生爹爹逢人就誇有機更新帶來的變化。
今年71歲的周羅生老人是土生土長的長沙人,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便入住白果園巷,「原來是老棚屋,落小雨小漏、落大雨大漏,要到處放桶子接水。屋裡冇得衛生間,先是提馬桶上公廁,後來在院子過道旁搭了個臨時小棚子當廁所,搞飯就在過道上搭個小臺子。」回憶起有機更新前的居住場景,周爹爹連連搖頭,索性翻出了保存在手機中的老照片,向記者展示自家的前後對比。
「你看,通過改造,現在有了全新的廚房和廁所,還很寬敞。屋面改造了,再也不用擔心漏雨,還成了一道風景,這個就叫幸福啊!」周羅生由衷感嘆道,屋外,拆除搭建後,有了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加上造型雅致的門廬,看著就覺得心情舒爽。
踏著青石板路,在白果園一路走來,記者到處能遇上像周羅生老人一樣幸福感爆棚的「老長沙」原住居民。「長沙的老街老巷和老建築,還有這裡的原住居民,尤其一口地道的長沙話,真的很親切,也很『長沙』,值得一看。」感受鬧中取靜、古樸與現代相交融的白果園,客居深圳多年的長沙伢子劉昊如是說。
老街新韻
1937戶民居改造一新
白果園位於長沙老城區核心地段,隨著歲月推移,街巷裡的基礎設施和民居等建築一度破舊不堪。2018年7月,芙蓉區政府啟動白果園、化龍池有機更新,項目東起蔡鍔南路、西至黃興路步行街、南至大古道巷、北至解放路,佔地面積232畝。
「遵循『留改拆』原則,把『留』擺在首位,以『留』為主,突出宜居性。」作為項目實施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豐泉古井社區書記龍欣介紹說,有機更新在不大拆大建、不破壞街巷體系、不破壞社區生態、不破壞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留住古城長沙的歷史記憶,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脈精髓,留住城市發展的風格脈絡;改造亂象提升品質,改造設施完善功能,改善環境宜居宜遊;拆除違法違章建築,拆通街巷消防道路,拆去破舊安全隱患。
白果園、化龍池有機更新項目一、二、三期在2020年元旦節前完成 ,其中白果園片區1937戶住房改造一新。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居民意願,針對「廚衛、擋雨、燃氣、網絡、用電、給排水、通風、採光、照明、樓梯、晾曬、出行、宜目、保暖隔熱」14個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全力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居住幸福感。同時片區基礎設施得到完善,30餘條街巷交通微循環被打通,15處(座)社區公園和文化廣場等得以新建或改建,昔日的破舊老街老巷煥發出時代新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