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薈萃的長沙白果園和蘇家巷

2020-12-12 湖南在線

文丨陳先樞

長沙市芙蓉區白果園、蘇家巷片區的「有機更新」歷時三年,今已竣工開街。本著「留住古城長沙的歷史記憶、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脈精髓、留住城市發展的風格脈絡」 的「三留」原則,整個片區極力彰顯古近代名人薈萃的特色,老公館和新民居相混雜,既古香古色,又前衛新潮,傳統與現代實現了和諧的大融合。

白果園南起人民西路,往北呈「Y」型,東西兩向均斜插至蘇家巷。小巷彎曲,又呈不規則的「S」型。白果園為長沙市僅存的四條古麻石街之一,2004年就公布為長沙市11條歷史街巷之一。古老的麻石路、石庫門、清水磚牆、老式公館,把人們帶回清末民初年代。

白果園,因原街口多栽種白果樹(又名銀杏)而得名。在這條長僅300米、寬僅3米的小巷裡,布滿著文物古蹟。巷中「八大公溝遺蹟」是長沙僅存的古地下排水設施遺蹟,見證了長沙城市的變遷,彌足珍貴。 白果園古老的麻石路面之下為原長沙第七公溝所經之處,多年沒有改造,每逢下雨,路面積水嚴重。改造工程結合麻石路面的整修,以現代化的排水管道取代古老的公溝。並留下了一段公溝遺蹟,砌石欄保護,以作為永久的見證。

白果園原為舊式公館集中區,建築物大部分建於民國時期,歷史風貌猶存,改造工程本著「保護原貌,以求其真」的原則,對部分破損外牆貼以青磚片,屋簷復以翹角。又更換了部分花格窗欞和石庫門,厚重的黑漆大門鑲上虎頭銅環,掛上金色的匾額和門聯,每棟房屋牆腳上都嵌上建造年代石碑。改造後的公館有的租了出去,闢為高級餐館,主打「公館菜」,生意興隆。

白果園33號為《湘江評論》印刷處舊址。《湘江評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湖南學生刊物中影響最大的一種,由毛澤東任主編。《湘江評論》雖只出版五期,但對湖南新文化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白果園21號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程潛的公館,1948年程潛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4日與陳明仁將軍一道宣告湖南和平起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程潛公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闢為湖南和平起義歷史陳列館。

(程潛公館)

另外,清末翰林、民國著名書法家鄭家溉公館,民國南北大俠杜心武寓所也在這條巷內。居住在白果園的這些民國名人,還有居住在白果園附近的陳明仁,真是名不虛傳,有必要介紹一下他們的傳奇人生。

程潛公館,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50年代後成為省糧食局宿舍。兩層青磚樓房,內房為磚木結構,二層有走廊和木欄杆。公館外牆正中為石庫大門。進門為寬大客廳,客廳高齊屋頂,坡屋頂上安有亮窗,用於採光。這裡曾是程潛與中共代表商談湖南和平起義相關事宜的接頭地點之一。

程潛(1882—1968),字頌雲,長沙府醴陵縣人。出身耕讀世家。18歲進入長沙嶽麓書院,開始了解中外時局後,決定棄文習武,l903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湖南武備學堂。後留學日本。l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l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程潛到武昌,助黃興指揮炮兵反攻漢口。失敗後轉往長沙。民國建立後任湖南軍事廳廳長。護國戰爭中任湖南護國軍總司令。北伐戰爭中,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取南昌、克南京,功勳卓著。後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等職。

程潛工詩、善書法,著有《養復園詩集》等,曾被章士釗譽為一代鍾呂之音,有「詩壇打虎將」之譽。1983年在由葉劍英元帥題詞出版的《程潛詩集》題記中,趙樸初給予高度評價:「誰知三軍帥,詩亦一代雄。」程潛早年的詩就氣勢不凡。1915年冬,程潛奉孫中山之命自日本回到上海,繼赴雲南參加蔡鍔等所組護國軍,並於1916年2月1日被護國軍任命為湖南招撫使,7月至長沙,作《季夏至長沙》古詩,前八句云:

夷弈席雄勢,殘毒除異己。

作意賊人群,積謀紊國紀。

義旗舉天南,我行越萬裡。

受命撫一方,揚旌返桑梓。

陳明仁(1903—1974),字子良,長沙府醴陵縣人。出身農民家庭。1924年入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第一隊學習,9月轉入黃埔軍官學校第六隊。1925年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即參加了第一、二次東徵,立下戰功,成為黃埔生中的佼佼者而深得蔣介石的賞識。幾年後晉升為師長。抗日戰爭時期,陳明仁參與對日作戰。在1938年江西九江抵禦戰、1940年血戰崑崙關和1944年滇西中緬邊境的騰衝、松山、龍陵、回龍山戰役中,曾率部給予日軍以重創,被稱為「能戰之將」,晉升為軍長。1947年5月中旬,陳明仁堅守四平,獲蔣介石「青天白日」勳章,升第七兵團司令,旋被陳誠傾軋而撤職。1948年陳明仁復任第一兵團司令。

1949年2月,陳明仁將軍從武漢移師長沙,住在離程潛公館僅百米的耕耘圃。程潛、陳明仁都是醴陵人,兩位老鄉對湖南和平起義很快達成了默契。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1949年8月4日下午,陳明仁與程潛一道通電起義,宣布脫離「廣州政府」。所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仍任司令員。1955年授上將軍銜。可惜耕耘圃陳明仁公館早不在了。

鄭家溉在白果園的公館,名筠園。房屋結構與程潛公館差不多,進門為高大廳堂,二層有走廊和木欄杆。鄭家溉(1873—1944),清長沙縣尊陽都人,字從耘,生於官宦、私塾世家。曾祖父鄭敦謹為晚清刑部尚書,有「鄭青天」之稱。父鄭業楷,是位老秀才。鄭家溉在科舉應試中,一連15次不第,直到29歲才中秀才、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取進士,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定居北京。1934年鄭家溉居北京時,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勸其出任「尚書府大臣」。鄭家溉厲聲吼道:「蘇堪(鄭孝胥字)昏潰,清室豈可復興?日本豈可與之為友?這等賣國勾當,何為汙我。」高風亮節,毅然攜眷南返。

嗣後鄭家溉居長沙白果園,名公館為筠園。鄭家溉返鄉歸隱後,除與餘嘉錫、高閣仙、楊樹達、王嘯蘇等學者交往甚密外,與一切朝野顯貴不相往來,而平日與市民相處融洽。有時到長沙城內賣文鬻字並樂於應書法愛好者之請,為寫各種書體的聯幅。當時,鄭書對聯及大字招牌,在省會長沙及各處名勝到處可見。他對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時局十分憂慮,曾在長沙天心閣撰寫楹聯:

此閣巍然,為全省觀瞻所系;

世亂久矣,是一隅來復之機。

1944年6月18日,長沙失守,百姓紛紛逃難。鄭家溉避難湘鄉,寄居在七寶峰下胡玉麟家。21日,湘鄉淪陷,日寇於8月27日闖進胡家,強迫鄭家溉出任維持會長。鄭斬釘截鐵地說:「我是中國人,寧死也不能為侵略者賣力。」日軍用刺刀對準他的胸膛,氣勢洶洶地說:「不同意,就只有死。」當即將他押往新橋附近的日軍司令部。當走到檀樹塘邊時,鄭家溉一個箭步,縱身跳入塘中。日寇朝塘中掃射一陣走了。第三天,遺體浮出水面,被當地農民打撈上來,掩埋在對面小山上。後歸葬故裡。

新中國成立後,李維漢代表中央統戰部寫信慰問其家屬:「天安門前為之樹碑紀念的無數永垂不朽的先烈中有家溉老先生在內。」2009年,在對湖南烈士公園紀念塔陳列室重新布展時,增添了鄭家溉的肖像和生平事跡,供人瞻仰。

白果園31號公館,今為一主題餐廳,因其包廂別致,天井內有古井,菜餚別有風味,以致一位難求。但食客中,很少有人知道20世紀30年代此處曾為「南北大俠」杜心五的住處。

杜心五(1869—1953),原名慎愧,湖南省慈利縣人。少習武術,後走鏢西南各省。1900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先後任宋教仁、孫中山保鏢。辛亥革命前回國,曾任北洋政府農林部僉事。後棄官歸隱,當了青、紅幫的「雙龍頭」。1935年,杜心五住北京榆錢胡同。日軍入侵華北後,策劃華北五省「自治」。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企圖誘掖杜心五組織「普安協會」,贈予杜200萬元日本正金銀行支票。杜嚴詞拒絕並撕毀支票。土肥原遂派特務監視,杜處境險惡。後來在青幫弟子幫助下,剃掉鬍子,乘火車化裝成司爐連夜逃到長沙,居於白果園他的徒弟李麗久的家中。久而久之,李麗久家被叫成了杜心五公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杜心五由於在全國武術界的聲望和他曾為革命作出的貢獻,擔任了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居長沙北正街西園北裡20號(今49號)。

人民西路至白果園街口,新建小型古典園林,面積約400平方米,栽種白果、桂花等珍貴樹木。小橋,亭榭,石凳,市民小憩於此,悠閒自得,使白果園成為鬧市中的幽絕一景。小園東牆豎立大型仿銅浮雕文化牆,上雕與白果園緊密相關的兩大歷史事件圖案,一為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一為程潛、陳明仁兩將軍領銜湖南和平起義。風雲事件,震撼中國;歷史畫卷,輝映古城;斯人已逝,浩氣長存。

蘇家巷西起黃興南路步行街,東與白果園相接,其街名與一位宋代名人有關。蘇家巷是哪一個「蘇家」,可從蘇家巷通往白果園的另一條小巷——「老泉別徑」說起。「老泉別徑」就是白果園西向斜插至蘇家巷的那條小巷,今街名也稱「白果園」,有機更新項目將其稱為「西百果園巷」。「老泉」,宋代大文豪蘇洵之別號也。

蘇洵(1009—1066),四川眉山人,早年受知於歐陽修,與其子蘇軾、蘇轍同屬唐宋八大家,世稱「三蘇」。據載,蘇洵不謀仕途,辭不應試,因才氣名大,後為宋仁宗啟用,授以秘書省校書郎。他最大的官只當到文安縣主簿。典籍上尚未查到蘇洵到過長沙的記載。但他的兒子蘇軾是到過長沙的,蘇軾每到一地總能與當地民眾打成一片。蘇軾在長沙還寫有《題潭州徐氏春暉亭》詩:

曈曈曉日上三竿,客向東風盡倚欄。

穿竹鳥聲驚步武,入簾花影落杯盤。

勿嫌步月臨平圃,好問乘槎向海灘。

勝概直應吟不盡,憑君寄與畫圖看。

可能是長沙人對蘇氏父子太喜歡了,才產生了蘇洵也到過長沙的傳說。相傳蘇洵來長沙後擇白果園北側的一條陋巷建起宅第,於是有了蘇家巷。他又在宅第後院開一小門,直入狹窄的岔道,去白果園探幽尋趣。日子久了,當地百姓就稱這岔道為「老泉別徑」。民國時期長沙城地圖上還有「老泉別徑」之街名。

到近代,眾多名人或慕「蘇老泉」之名,或因蘇家巷靠近商業繁華的南正街和坡子街,居家條件得天獨厚,紛紛入住蘇家巷。如道光間雲貴總督賀長齡、道光間兩淮鹽運使黃冕、同治間湖南巡撫劉崐、湘軍水師名將李朝斌、清末民初藏書家版本學家葉德輝等的公館都曾在蘇家巷。

建築復原了歷史步道的「形」,一批曾掩埋於街頭巷尾的文化碎片被重新拾起。凡能確定故居原址者,都以適當形式進行標記。白果園至蘇家巷口的一處老屋是清代進士賀長齡的故居,飛簷翹角下,彩繪上精緻的松竹、菊梅,外牆嵌上了「賀長齡故居」的碑刻,進門即可看到賀長齡的生平簡介。一塊小小的碑刻,一則短短的生平,卻大大豐富了蘇家巷的文化內涵。

(賀長齡故居)

賀長齡(1784—1848),字耦耕。湖南善化縣(今屬長沙)人。嘉慶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院。道光以後,先後充任江西、江蘇、山東、貴州等省地方官。官至雲貴總督,為清朝廷掌管西南之重臣,亦是嘉道間湖南經世派的代表性人物。他集孔孟語,自題堂聯云:

行不得則反求諸己;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同治間湖南巡撫劉崐和湘軍水師名將李朝斌的公館原址都位於蘇家巷原省糧食廳大院內。現在糧食廳大院也「更新」了,復原了20世紀50年代的蘇式風格。大院內有一棟蘇式公館還成了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劉崐(1801—1888),字玉昆,號韞齋,雲南省景東廳人,道光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歷任翰林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湖南學政、湖南巡撫等。在任湖南巡撫期間,曾督修《湖南通志》,重修天心閣和城牆,大修嶽麓書院。劉崐70歲引疾乞休後仍寄居長沙, 87歲高齡病逝,長眠於長沙河西學士橋。

劉崐一生廉潔,雖居高官,卻買不起住宅。他在蘇家巷的住宅還是學生曾國荃為其購買的。原來鹹豐二年(1852)劉崐留任湖南學政時,曾國荃考取優貢生,拜師劉崐門下。同治六年(1867)劉崐任湖南巡撫。就在這一年,曾國荃聞老師劉崐居無寓所,囑人購得蘇家巷一處四合院贈之。劉崐在這裡品茗吟頌、論畫讀書,對學生所贈寓所十分滿意。在其贈「四兄大人」的一副對聯中云:

細撿茶經,朗吟橘頌;

閒論畫舫,坐擁書城。

李朝斌(1824—1894),字質堂,善化縣人,行伍出身,初隸長沙協標。鹹豐四年(1854)入湘軍水師。後在九江、安慶諸戰役中,以配合陸師攻佔要隘有功,累遷至總兵。後領太湖水師,守上海,攻蘇州,授江南提督。同治間由蘇州移駐松江。光緒初曾節制江南水師和外洋兵輪。後以病歸鄉,居長沙蘇家巷,卒於家,葬長沙河西馬家河。李朝斌雖為武將,但也附庸風雅,他曾摘蘇東坡句撰居室聯,聯云:

瓦屋寒堆春後雪;

峨眉翠掃雨餘天。

蘇家巷有的宅院還成為當時文人的雅集之所,如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就常光顧黃冕的「宛園」,其《晨過宛園五首》中有「密竹都含露氣香,繞池三五好垂楊」之句。黃冕(1795—1870),字服周,號南坡,長沙縣白沙鄉梁家塅人,商人兼官員,曾官兩淮鹽大使,治淮揚有政聲。《清史稿·黃冕傳》載「冕仕宦初為陶澍、林則徐所知,晚在籍為駱秉章所倚任。時稱其幹濟,被謗亦甚雲。」 鹹豐二年(1852),太平天國圍攻長沙,黃冕積極為防堵太平軍獻計出力。湘撫張亮基採納左宗棠建議,向城內殷實富戶借銀充餉,黃冕慷慨借出銀子四萬兩。

何紹基《晨過宛園五首》錄二首如下:

猿叟晨興氣似孩,扶筇步向宛園來。

街頭不見人挑菜,知是瀏陽門未開。

密竹都含露氣香,繞池三五好垂楊。

蠨蛸到處攔成網,憐汝通宵組織忙。

近代最後入住蘇家巷的名人為葉德輝。葉德輝公館怡園位於蘇家巷至紅牌樓(今黃興南路的一段)路口,園內觀古堂是葉德輝的藏書樓。葉德輝(1864—1927),字煥彬,號郋園,長沙人,祖籍蘇州。其父在長沙坡子街開「公和」染坊,家道殷實。葉少時就讀嶽麓書院,21歲鄉試中舉,28歲會試中第九名進士,殿試二甲,官吏部主事。然而他對仕途不感興趣,不久就棄官歸裡,開始營造他的「觀古堂」。時謂觀古堂藏書「富甲海內」,是國內三大私家藏書樓之一。1938年長沙大火中,連同葉氏《郋園叢書》板片及未刊遺稿,付之一炬。好在大火之前,葉的兒子已將觀古堂大部分藏書賣給了日本人山本,今藏日本國家圖書館。觀古堂的建築規制已無考證。葉氏有《憶藏書》詩云:

四千餘冊手常披,坐擁書囊作絳帷。

百宋千元猶有待,廿年一刻未相離。

別來似隔良朋面,亂後如同故國思。

記得銘廚留祖訓,借人不孝鬻非兒。


相關焦點

  • 長沙又添網紅打卡點!白果園化龍池有機更新二期完工,5條老街開街亮相
    國慶期間長沙再次成為了網紅打卡地各大景點被遊客撐到爆滿10月1日白果園化龍池有機更新項目二期全面完工包括觀音井巷、東茅街巷、豐盈裡巷、豐盈西裡巷、蘇家巷正式開街亮相長沙又添一處網紅打卡點5日,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豐泉古井社區舉行「壯麗70年 老街煥新顏」系列活動,國慶期間,市民們可在此逛古風集市,聽民謠戲曲,此外,《長沙記憶70
  • 長沙的古建築-6 白果園 化龍池
    民間傳說此處有gl井,井中有條孽龍託夢給住在此街救過自己性命的一位鐵匠說,我近日要變成一條龍,東歸大海,到時長沙將成一片汪洋,示意恩人早逃。鐵匠決心捨身救全城人的性命,遂將一大桶熔化的鐵水倒向井裡,井邊的地和鐵匠都陷了下去,孽龍被鐵水熔化,井塌之處變成一口小池塘,人們為了紀念鐵匠,便把池塘叫「化龍池」。舊時化龍池為繁華的商業街,有「長沙秦淮河」之稱,油鞋、木屐店多集中此地。
  • 白果園,另一種長沙之美
    幸福白果園來自文明長沙00:0012:13老街的氣質跟人一樣,不是打扮出來的,是長出來的。走到白果園片區,總覺得有股子不同尋常的氣韻充溢肺腑。鄭家溉壯烈殉國後,無數人來到他白果園的舊居前默默繞屋行走,寄託哀思。歷史的風雲漫過,白果園漸漸成為破舊不堪的老城區。房屋老舊、環境雜亂,出行困難,很多家庭幾代人擠在狹小的空間,用棚子搭建的公共洗手間和澡堂。
  • 白果園——繁華商圈中央的靜謐花園
    白果園——繁華商圈中央的靜謐花園 2020-09-28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沙藍 · 老街新顏
    鏡頭下的「最美」強勢霸屏,網友驚呼:「長沙藍」美哭了!白果園巷走在白果園巷,現代商業氛圍與古色古香情境無縫切換。王曼玲 攝蘇家巷內,老街換新顏。這裡何嘗不是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不老的繁華。
  • 把長沙家門口的風景手繪成明信片
    把長沙家門口的風景手繪成明信片 2016-10-27 08:27:59 [來源:長沙範公眾號]  [編輯:萬姍姍]字體:【大 中 小】 樹影婆娑的白果園,古樸厚重的程潛公館,內斂深沉的《湘江評論》印刷處舊址......家門口的風景竟被手繪上了明信片啦!
  • 老長沙·新味道|陳先樞:小巷裡的歷史風雲
    長沙市芙蓉區白果園的「有機更新」,本著「留住古城長沙的歷史記憶、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脈精髓、留住城市發展的風格脈絡」 的「三留」原則,極力彰顯近代名人薈萃的特色,老公館和新民居相混雜,既古香古色,又前衛新潮,傳統與現代實現了大融合。
  • 長沙5條老巷修繕開街!居民:「網紅」景點就是我的家
    黛瓦白牆、木製窗門、仿古屋簷、青石板路……10月9日,三湘都市報記者走進長沙芙蓉區白果園豐盈裡巷,靜謐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給人以老長沙的歷史滄桑感。國慶期間,長沙白果園化龍池有機更新項目二期全面完工,觀音井巷、東茅街巷、豐盈裡巷、豐盈西裡巷、蘇家巷5條巷子正式開街亮相。
  • 長沙白果園:灰磚黛瓦麻石路,讓你回到童年的幽靜老巷
    長沙白果園是條民國風情的老巷,離繁華喧囂的黃興廣場約150米處。巷口白果樹高大茂密,鬱鬱蔥蔥。角亭假山,流水潺潺。這裡有個第七公溝遺址,昔日長沙古城下雨時,水從麻石縫下漏進入公溝,匯合向西流入湘江,支溝多為磚石砌成的暗溝。
  • 芙蓉區白果園完成有機更新,昔日棚屋如今升級成景
    ……聽著小巷飄來熟悉而又陌生的長沙方言,看著爹爹娭毑熱情而悠閒自在的身影,時光在這裡似乎穿越到了久遠的年代,此時此地,老街和老人,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這裡很「老長沙」。經過前期有機更新的精雕細琢,白果園片區的老街老巷面貌一新,這裡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幸福感爆棚的原住民,已成為市民和遊客品讀「老長沙」的鮮活標本。
  • 芙蓉區白果園有機更新 燒烤夫婦創業路嶄新啟航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6月18日訊(全媒體記者 周和平) 拉開卷閘門、整理燒烤爐、擺開桌凳……16日下午5時許,在長沙老城區人民西路白果園觀音井巷口,像往常一樣,店老闆廖輝和妻子尹輝玉出現在「廖燒燒」門店,開啟了當天的燒烤夜市經營。「從下午四五點要忙到晚上12點甚至凌晨,每天基本就咯樣。」忙碌中,廖輝和妻子一臉自在和開心。
  • 老長沙 新味道 | 草莓音樂巡遊本周走進芙蓉區
    2020長沙草莓音樂節「老長沙 新味道」音樂巡遊-芙蓉站時間:9月17日 16:30-17:30演出位置:芙蓉區白果園老街入口右側空坪>▼- 芙蓉區 老街更新記-為保留老長沙記憶,芙蓉區開展了有機更新項目,讓城區更加富有長沙韻味,這裡除了潮人最愛的化龍池酒吧一條街,還有白果園、都正街等歷史文化街區詮釋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 【古鎮老街】——白果園(陳有卿 攝)
    街面經最近整新改造,面貌煥然一新,街上一些原居民在老屋辦起了不少別有情趣的小飯店、酒吧和茶莊等,店內裝飾很有品味,在此用餐或品茶,一定會十分愜意。在白果園的南端入口處,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程潛公館」,公館前有一個小型古典園林,面積約400平方米左右,園內種植有白果、桂花等珍貴樹木,還有小橋流水,亭榭石凳,很多市民在此小憩,使白果園成為鬧市區中的幽絕一景。
  • 湖南長沙芙蓉區您知道嗎?都有哪些歷史遺蹟呢?
    2001年海內外知名學者聚會長沙,召開「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關於吳簡的論著竟達15篇之多。三國吳簡大致可分為木簡、木版和竹簡三類。竹簡數量最多,目前已清洗出12萬多枚,還有5萬多枚沾滿泥土的簡牘,保存在博物館倉庫中。
  • 繽紛燈會慶元宵 長沙周邊賞花燈指南請查收
    記者了解到,長沙周邊舉辦了多場燈會,一場場視覺盛宴供遊客選擇。 梅溪國際燈展左側巨型「福滿長沙」燈組格外「吸精」。本次燈展共有80餘組彩燈,最巨型的「福滿長沙」燈組高達15米,寬25米,燈組周身點綴盛世牡丹,寓意繁榮昌盛。此外,南瓜馬車、撲克房子、蹺蹺板、波波球等充滿童趣的燈組也會悉數亮相,打造一個真實可觸摸的彩燈世界。
  • 星羅棋布的名人故址(《長沙》33)
    長沙古蹟眾多,有其得天獨厚的原因。一是長沙古城自形成以來,城址幾千年沒有遷移,老城街巷骨架沿襲至今,其地名和史跡有很大的傳承性。二是古長沙城既是湖南省的省會,又是轄十二縣州的長沙府的府治,還是長沙、善化兩縣的縣治,許多古蹟,如官署、學宮、城隍及重要祭祀祠廟,一城內均有三至四處。
  • 山水洲城丨白果落處,滿地歷史和煙雨
    開欄語 長沙,一座由山、水、洲、城構造的歷史文化名城。 山水洲城,是長沙的特質和格局,也是長沙的風貌和靈魂。 白果園坐落在長沙市芙蓉區化龍池街的對面。在人民西路沒有拉通之前,白果園和化龍池是相通的。白果園和化龍池「性格迥異」,前者是沉穩內斂的長者,後者是愛熱鬧的搖滾青年。人民西路幫白果園把喧囂和浮躁「攔」在外頭,倒是件好事。 白果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園子,全長不過百米,巷寬才4米左右,但古老的麻石路、清水磚牆以及幾幢清末民初的名人公館,卻承載著幾個世紀歷史的風風雨雨。
  • 長沙一老社區的水電箱「穿新衣」,「牛皮蘚」變成了「風景畫」
    家住長沙市芙蓉區豐泉古井社區的劉奶奶今天一早散步時發現,白果園裡的電箱畫上了彩繪畫。原來12月20日,豐泉古井社區「益湘行」志願者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將豐泉古井社區內部分文物保護點、特色建築畫到電箱、水錶箱上,電箱上的彩繪畫給古街更添一道風景。
  • 藏在白果園裡的深夜食堂,用一碗拉麵溫暖你空蕩的胃(心)
    蝦吃長沙的探店日常——每天由地道長沙美食老饕兼司機兼買單的蝦哥,載著挑剔味蕾美女主播小昭、美食編輯不一、吃貨聽眾粉絲、好吃同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