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這一首《竹石》,通篇無一「竹」字,卻讓人覺得句句有竹

2020-12-16 廖波文化

歷來古代文人墨客都偏愛竹子,愛竹子的清高淡雅,愛竹子的堅韌不拔。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竹子身上有文人的風骨。

竹子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是書法家吟詠的對象。在先秦時期,竹子象徵著君子的高尚品格。在魏晉時期,竹子代表了清雅脫俗。

自唐宋以來,竹子已成為一種頑強的人格追求和生活態度。一言以蔽之,文人愛竹。他們眾多的寫竹詠竹的作品,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長河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竹子這種植物在古代也是非常手人們歡迎的,不光經常用來吟詩作對,很多的大戶人家家裡也會栽種上一篇竹林,用來陶冶情操。

接下來所說的這首《竹石》,其作者是鄭板橋,一位清朝詩人。這首詩其實是一首題畫詩,主要是為了自己的竹石畫創作出來的。

在這首詩中,鄭板橋著力表現竹子堅韌的品質,並將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態度注入其中,使堅韌的竹子逐漸轉變為作者的人格追求和對世界的態度。

《竹石》這首詩,主要運用的寫作手法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詠物詩。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雖是歌頌竹子,但整首詩中並沒有「竹子」的出現。

不過在細細讀過之後,卻讓人覺得每句話裡都有竹子。因此,它除了生動地展現了竹子堅韌的品質,以及作者剛直不屈的人格和對世界的態度外,藝術水平也很高。

首先,在這首詩的前兩行「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中,鄭板橋向我們展示了在生長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仍頑強、挺拔、堅韌的青竹形象。

這就是說,竹子牢牢地貼住青山,決不放鬆,它的根要深深地扎進石縫裡。我們都知道,「咬」這個動作需要很多的努力。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表現了青竹在青山碎石中紮根的情景,更表現了竹子不懼艱險、與自然鬥爭、頑強生存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人類非常需要學習竹子這種頑強的精神。此外,這兩句詩還說明了一種簡單而深刻的哲理,即所謂的「基礎打好了,才會更加的有力量」。

再來看一看這首詩的最後兩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也就是說,無論經過多少的的磨難和風吹雨打,依然強大。

顯然,這兩句緊跟前兩句。說明這首詩中的竹子不是普通的園林竹子,而是一種與自然抗爭的石竹。

竹子也是鄭板橋個性的體現。也就是說,在生活中,鄭板橋自己就像一棵竹子,面對各種惡勢力的打擊,依然挺直腰板,挺拔不屈。

事實上,古代絕大多數的作家和書法家都有著如此的品性,非常值得人們尊重。

縱觀鄭板橋的整首詩,整首詩中沒有「竹子」這兩個字眼的出現,但在每一句詩中,竹子的形象都表現得非常形象。

這首詩雖然不長,語言也很簡單,但是整體表現出來的意義卻非常的深刻。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嗎?

相關焦點

  • 白居易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有竹!
    王安石《詠竹》中「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陳與義《竹》中「高枝已約風為友,密葉能留雪作花」,鄭燮《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無不將竹的美好品格展現的淋漓盡致。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題李次雲窗竹》,便是一首借竹言志、別有情韻的詠竹詩。它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有著「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之手。
  • 史上最經典的一首竹詩,全詩無一竹字卻句句不離竹,年年入選課本
    有些人是單純讚美竹子姿態的優美,例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但更多人喜歡的是竹子出塵氣質與堅定的信念。就像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這種植物多麼深入人心。蘇軾的表兄文與可就是因為畫竹子而聞名天下,相傳他畫的竹栩栩如生,不需要眼中有竹,因為心中有竹,所謂「胸有成竹」便是如此得來。
  • 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
    下面介紹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竹唐代:李賀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三梁曾入用,一節奉王孫。李賀,字長吉,雖然只活了短短27歲,卻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極富才華的著名詩人。詩人的父親曾做過邊塞上的小吏,後來雖轉任縣令,卻去世較早,家裡的事情全靠母親一人操持。這首詩就是作者借竹自比,寫竹子的文光勁節和瀟灑清幽,實際上是寫人的氣質與修養。
  • 古詩詞賞析 |《竹石》鄭燮(鄭板橋) |【清代】
    (10)爾:你品鑑鑑賞: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讚美巖竹的堅勁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鬆」,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
  • 鄭板橋與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鄭板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主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
  • 清代鄭板橋為什麼喜歡竹?不僅畫竹還寫竹,千磨萬擊還堅勁
    這就不得不說道竹子頑強而執著的品質了,他常常在畫完竹子後,在上邊題詩,所以鄭板橋不僅畫竹,還寫竹。從鄭板橋的題畫詩《竹石》中,可看出竹子的品質,也能看出詩人的品質,託物言志,託的是竹子的頑強和堅韌,言的是自己的剛正不阿和鐵骨錚錚。
  • 一天一首古詩詞——竹石
    開頭一個「咬」字,一字千鈞,極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再以「不放鬆」來補足「咬」字,勁竹的個性特徵表露無遺。次句中的「破巖」更襯託出勁竹生命力的頑強。後二句再進一層寫惡劣的客觀環境對勁竹的磨練與考驗。不管風吹雨打,任憑霜寒雪凍,蒼翠的青竹仍然「堅勁」,傲然挺立。「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極言考驗之嚴酷。
  • 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讀鄭板橋《竹石》
    朋友問他為什麼,王徽之說沒有竹子日子一天也過不下去;北宋蘇東坡也是愛竹成痴之人,有詩云「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關於竹的詩詞,據不完全統計,有數千首之多。今天解讀的《竹石》,出自清代「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先生之手。
  • 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
    , 一是竹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頫、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板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 二是疏,關於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枝「夠」,兩枝「湊」,三枝「成」。
  • 鄭板橋的竹畫和竹詩,讀來不僅僅是爽心悅目
    喜竹愛竹物我合一 鄭板橋的竹風韻超然,首先得之於喜竹愛竹。他認為竹子堅強:不管風吹雨打還是嚴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鬱郁,竹子「虛心」:不論山野巨竹還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從不妄自尊大。竹子有「節」:經得起磨難不「變節」。竹子的風格與板橋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 竹石(鄭板橋) 李傳波精美竹石畫5幅 攝人心魄的美
    竹石--李傳波竹石畫作品賞析。一直以來,在所有詠竹詩中,讓我最為欣賞的便是鄭板橋創作的七言絕句《竹石》,每次品讀,眼前似乎都會浮現這樣一個畫面: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一顆顆挺拔堅韌的竹子傲然挺立,讓人肅然起敬。
  • 愛竹發燒友鄭板橋和他的竹子之間的故事,看這一篇就夠了
    鄭板橋喜愛繪畫蘭花、石頭、以及竹子,但是,從他的畫作之中,可以看出,他的最愛,還是竹子。也許是和他艱苦的成長經歷有關,就像那長在石頭縫裡的竹子一般,不管颳風下雨,嚴寒酷暑,竹子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鄭先生三歲的時候,母親便因病去世。十四歲的時候繼母去世,二十歲的時候,考中秀才。二十三歲,取徐氏女子為妻。三十歲父親去世,膝下育有兒女一子,生活困頓不堪。三十九歲的時候,妻子徐夫人去世。
  •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愛竹畫竹,終於也活成了一棵蒼竹
    ——《竹石》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他的一生在詩畫書上造詣極高,被時人成為「三絕」。縱觀鄭板橋的一生,他在作畫時只畫蘭、竹、石三種,並且常常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小學生必背古詩《竹石》
    今天,我們分享的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的作品《竹石》。鄭燮號板橋,即我們耳熟能詳的鄭板橋。這首《竹石》是一首題畫,是鄭燮為自己畫的《竹石圖》題的詩。
  • 咬定青山不放鬆,鄭板橋勵志詩《竹石》賞析
    這是一首非常勵志又幾乎家喻戶曉的一首詩。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清朝鄭板橋的詩,但如果說這是鄭燮寫的,估計許多人都不會讀燮 [xiè]這個字。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9:鄭板橋《竹石》 千磨萬擊還堅勁
    竹石圖賞析: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讚美巖竹的堅韌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繫,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
  • 要看懂鄭板橋的畫,先讀懂他這首經典詩,短短28個字道盡一生傲骨
    如果說畫竹子誰是天下第一,這個答案一定毫無爭議——鄭板橋!鄭板橋的「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心中之竹」不知道讓多少人茅塞頓開,卻原來,畫竹可不簡簡單單是畫竹本身。那到底怎樣才能畫好竹子呢?畫竹到底有沒有什麼要訣呢?鄭板橋有一首詩,解答了世間之人的這些疑問。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
  • 「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疊疊」,鄭板橋3首詠竹詩,寫竹更寫人
    「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疊疊」,鄭板橋3首詠竹詩,寫竹更寫人「梅蘭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自古以來就得古文人偏愛,特別是清代文人畫家鄭板橋,作畫只畫蘭、竹、石,曾自陳其中原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胸有成竹」與「胸無成竹」
    竹蓆、竹碗、竹筷、竹杯、竹簍、竹筒、竹製茶盤……以竹點綴的世界裡,處處是簡約清爽的藝術之風,而竹與繪畫的結合,更是成就了中國美術史上「胸有成竹」和「胸無成竹」兩段傳世佳話,其中的故事和智慧至今耐人尋味。吳鎮 《墨竹譜》 輕蔭護綠苔木竹草、蟲魚鳥,畫裡春秋不過這一靜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