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院士與世長辭。消息傳來,正在建設中的長春中國光學科技館及其籌建單位長春理工大學籠罩在悲痛之中。
王大珩院士是我國光學工程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在他的倡導下建設的長春中國光學科技館,是他為中國光學事業留下的濃重一筆。
高瞻遠矚 建設光學科技館
王大珩院士臨終前有三個未盡的心願:一是編寫中國光學名詞,二是編寫中國光學發展史,三是建立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
2007年8月29日,王大珩與丁衡高、母國光、周炳琨三位院士致信溫總理,正式提出建設「中國光學科技館」的建議。9月2日得到溫總理的批示。
2008年7月7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中國光學科技館建設會議,北京、上海、湖北、吉林、四川五省市均提出了競標建設方案。經過論證,國家發改委於2009年7月31日作出了「原則同意在吉林省科技文化中心基礎上籌建中國光學科技館」決定。
殷殷囑託 關懷籌建工作
2009年12月7日,中國光學科技館建設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因為身體方面的原因,王老沒能親臨現場,他特地委託他的秘書蔡恆源研究員表達了他對籌建工作的關注之情。
2007年12月以來,王大珩曾多次講道:「中國光學科技館,無論建在哪裡,都是全中國人民的光學科技館。希望整個光學界團結起來,齊心協力把中國光學科技館建設好,運行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2010年初,王大珩曾跟秘書蔡恆源講:「中國光學科技館的建設,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不比解放初我們在長春鐵北建設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容易啊!」隨後,他又伸出三個手指說:「從開始建設到開館,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秉承遺志 傳遞科技之光
2011年3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明確館名定為「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光學科技館,充分體現王老的意願,以「科技之光、引領未來」為主題,集光學科技與科普的展示功能、光學科技信息儲存與研究功能、光學科技信息交流功能於一體,幫助廣大青少年和社會人群,在科學探索和創新中獲取知識、培養興趣。使其建設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光學科普教育中心、最重要的光學科技史展示中心、我國光科技成果的重要展示基地和光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
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開館在即,王老卻永遠離開了我們。然而,王大珩的名字註定將與長春中國光學科技館緊緊聯繫在一起,成為不可磨滅的記憶。「光陰流逝,歲月崢嶸七十。多少事,有志願參馳,為祖國振興。」這是王大珩院士一生的志願。相信長春中國光學科技館開館的那一天,將是對王大珩院士一生為光學事業作出貢獻的最好告慰。
(原載於《科學時報》2011年07月29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