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後期,東海王司馬越的勢力殺死了司馬穎、司馬顒,將晉惠帝司馬衷從長安接回洛陽。不久後晉惠帝食物中毒,不明不白死去,晉懷帝登基。司馬越獨攬大權。
至此,八王之亂結束。司馬越取得了最終勝利。
讓我們看看西晉實際掌權人——東海王司馬越是如何玩殘西晉的。
彼時的西晉帝國,南方、西北民變不斷;匈奴漢趙起於北方并州地區;鮮卑各部雄踞遼東;汲桑、石勒在河北起兵叛亂;同時國內軍閥尾大不掉。
應該說,如果處理得好,則有可能順利度過危機。然而,司馬越處理的並不好。西晉這個衰朽的帝國,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地方割據嚴重,中央力量不夠。
應該說,司馬越面對帝國烽煙四起,還是有所行動的。其一,他藉助苟晞平定了汲桑之亂。其二,他將琅琊王司馬睿、王敦等安插到揚州。後來司馬睿在荊揚地區守住了半壁江山,延續晉祚,史稱東晉。
然而司馬越德不配位,能力有限,以公謀私,不僅無力匡扶大廈於既倒,反而無形中加速了西晉的隕落。
司馬騰,司馬越之弟。初為東瀛公,鎮守并州。後來并州有匈奴部落劉淵、劉聰叛亂,更兼恰逢北方地區大面積饑荒,兵荒馬亂。
司馬越將司馬騰遷往冀州,鎮守鄴城。根據晉書記載,那個時候羯胡人石勒,正是因為并州饑荒,才作為奴隸,輾轉到冀州,求的只是找一口飯吃。換句話說,司馬越,將他弟弟司馬騰,從一個饑荒、叛亂的并州,安插到了物產豐富的冀州。并州刺史,則由劉琨接任。
汲桑、石勒在冀州叛亂後,殺死了司馬騰。司馬越藉助苟晞,終於捕殺汲桑,石勒敗逃投靠劉淵。論功行賞的時候,潘滔對司馬越說,兗州是戰略要衝,苟晞可能有不臣之心,應該將他遷往偏遠的青州,給他加點頭銜名號他就高興了,而你自己應該自領兗州牧。司馬越照做了。
苟晞不高興了。司馬越「由是與晞有隙」。在討伐汲桑時建立的戰鬥友誼,最終敵不過貨真價實的利益之爭。在西晉心臟地區,有能力的武將並不多,苟晞是其中之一。司馬越親自導演了「將相不和」的劇情,可悲,也可恨。
司馬越以公謀私,不斷地安插個人羽翼。晉書記載:
越專擅威權,圖為霸業,朝賢素望,選為佐吏,名將勁卒,充於己府,不臣之跡,四海所知。
晉懷帝密詔苟晞討伐司馬越。
司馬越在皇帝忌憚、群臣不滿的前提下,領兵離開京師,鎮守在京師外圍,討伐在中原作亂的石勒。此時石勒還算是匈奴漢趙的將領。
公私罄乏,所在寇亂,州郡攜貳,上下崩離,禍結釁深,遂憂懼成疾。永嘉五年,薨於項。
西晉本來就是中央力量孱弱,本該團結力量,收服外藩。奈何在司馬越的領導下「上下崩離」。
司馬越死後,後事也沒安排好,導致十幾萬大軍(一說是二十萬)群龍無首,最終眾人推舉太尉王衍為最高指揮。王衍工於文墨,為官數十年渾渾噩噩。
晉朝在中原地區最後的軍事力量——十幾萬大軍,在寧平城被石勒追上,晉軍一觸即潰。
從此以後,晉朝在整個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基本損失殆盡。晉朝自遼東,到涼州,自長城,到秦嶺、淮河的北方地區,僅剩并州劉琨、涼州張氏兩處避難所,北方其他地區任人宰割。
匈奴漢趙的劉曜、王彌很快就攻入洛陽,縱兵屠城,並俘虜晉懷帝到漢趙國都為階下之囚。史稱永嘉之亂。
司馬越無能,寧平城十幾萬晉軍損失得何其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