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誤捕60歲達氏鰉放歸黑龍江

2020-12-12 環京津網

10日,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黑龍江上誤捕了一條重約300斤的大鰉魚。經過精心救治,這條鰉魚於20日被放歸大自然。記者從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了解,近年來,我省流域水質明顯提升,許多與大鰉魚一樣的水生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回歸。

這條鰉魚屬達氏鰉,雌性,體長2.9米,體重約300斤,推算已經生長60年以上。被誤捕時,這條達氏鰉的背鰭有劃傷,腮腺出血,尾部還有陳舊傷。經精心救治,這條達氏鰉已經可以自由活動,每天有專人24小時看護,並按時換水、測水溫,做好記錄。6月20日,這條達氏鰉被放歸大自然。

達氏鰉素有「水中活化石」「水中熊貓」之稱,是黑龍江流域的珍貴魚種,也是淡水魚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它與中華鱘是同一類群,對水質和環境的要求較高,也是水生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

近年來,魚類「指示物種」頻繁在我省出現。2015年5月23日,有漁民在黑龍江撫遠小河子段捕獲一條50多歲、重達700斤的雌性野生鰉魚;2017年5月10日,撫遠市漁民在中俄界江意外捕獲一條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2018年5月17日,黑龍江省撫遠市小河子村漁民捕獲一條300斤重的鰉魚;2019年11月,虎林市漁民在烏蘇里江捕獲一條史氏鱘。曾處於瀕危狀態的烏蘇里白鮭、大馬哈魚等在黑龍江流域也逐漸增多。這印證我省水生生態系統完善,是水質好轉的最好佐證。

為加強「四大水系」水域保護,我省加密監測網絡,啟動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積極推動城鎮汙水處理廠建設,優先治理農村生活汙水,加快推進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對於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和人口流失嚴重的村莊,重點加強生活汙水管控,避免汙水橫流。同時,沿線城市還對松花江流域風險企業進行了搬遷和關閉。目前,沿江的化工、製藥、焦化等企業大多已經撤出。多措並舉,為水生生物創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2019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開展兩期水生生物監測工作。監測結果顯示,區域內水生生物種群多樣性程度較高、均勻度較好,群落結構相對穩定。今年1月至5月,松花江幹流、綏芬河幹流水質為良好,黑龍江幹流、烏蘇里江幹流水質為優。與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龍江水系、烏蘇里江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達標比例均有上升。

相關焦點

  • 60歲的達氏鰉魚現身黑龍江!「身高」2米9,觀察後將放歸自然
    10 日,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黑龍江正常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被稱為 " 水中熊貓 " 珍貴魚種——大鰉魚。記者從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了解,近年來,我省流域水質明顯提升,許多與大鰉魚一樣的水生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回歸。
  • 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過的一種江魚——黑龍江鰉魚
    黑龍江鰉魚學名為達氏鰉,俗稱;鰉魚、東亞鰉魚、牛魚(古名),是鱘魚的一種。黑龍江裡有兩種鱘魚:施氏鱘和達氏鰉魚,故現黑龍江本地魚民統稱為鱘鰉魚。達氏鰉魚是一種大型的不洄遊入海的魚類,是我國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的魚類.
  • 【正能量】漁業老闆誤捕鯨鯊,將其放歸大海!
    臺灣漁業船員誤捕鯨鯊(臺灣稱豆腐鯊),老闆鄭明發不圖利,要求將鯨鯊放歸大海,船員開2個小時船將鯨鯊安全野放!
  • 東山漁民誤捕瀕臨滅絕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玳瑁,年齡或超過300歲
    3月19日訊 漁民下海,誤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玳瑁(拼音:dài mào)。
  • 其實是天朝淡水第一魚,原本住在黑龍江!
    但根據江津區漁政站和西南大學魚類專家種類識別,這條大魚其實是達氏鰉(你說尷尬不尷尬?)。而且這是達氏鰉今年第二次出現在長江流域,今年年初也有垂釣愛好者釣起了一條達氏鰉並放生。達氏鰉:白堊紀遺民,天朝淡水第一魚!
  • 黑龍江漁民撈出800多斤鱘鰉魚 魚子醬可賣30萬
    5月19日一大早,我省撫遠縣漁民打上了一條800斤重的母鱘鰉魚,這是近20年來撫遠縣有記載最大的鱘鰉魚,而其歷史上最重的為2000斤。  「起網感覺很沉,我們慢慢往上拽,就看見一條大魚的尾巴先上來了。這麼大的魚勁大,硬拽容易把船打翻,我們就拿著繩子把大魚尾巴系上並栓到船上,拖到岸邊一看竟是一條大鱘鰉魚。」
  • 湖北潛江漁民意外捕獲中華鱘 已放歸漢江(圖)
    潛江漁民肖先生意外捕獲的中華鱘   潛江市漁政工作人員和肖先生一起放歸中華鱘   荊楚網消息 (記者 董育雄 通訊員 田育新)4月1日,記者從湖北省水產局獲悉,前日(3月30日)潛江一漁民進行捕撈作業時意外捕獲到一條中華鱘
  • 奉化漁民捕到兩條「海上霸王」虎鯨!智商和15歲的人不相上下,可惜……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證實,去年5月6日,寧波的確有漁民也誤捕到一條鯨魚,也是奉化蓴湖鎮的漁民,那條鯨魚大約重1700公斤,有6米長,捕撈上來已死亡,被送往南京師範大學的科研團隊作研究。虎鯨智商和15歲的人不相上下,能活百歲,雖是海上霸王,但從不攻擊人。大海很廣袤也很神秘,人類對於海洋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
  • 現實中的歐鰉,不僅壽命極長,還是能產「黑色黃金」的淡水魚之王
    但運氣好的玩家畢竟是少數,所以非酋們就使用各種方式抵制歐皇,在雙方的爭鬥當中,有一種動物被卷了進來,它就是真正的歐鰉。多年前的一部奧地利紀錄片《追逐陽光的生靈》當中就講述了歐鰉這種動物,片中有一句「歐鰉壽命極長」的臺詞,也被改成了「歐鰉壽命極短」,用來diss那些到處炫耀的歐皇。
  •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你一定猜錯了——鰉(huáng)魚
    鰉(huáng)魚學名為達氏鰉(river beluga)。主產於黑龍江水域,故鄉為黑龍江,身軀龐大,一般體重50~100公斤,大者可達1000公斤,為大型食肉性魚類。以其壽命長,身體大,食量多,力量強而著稱,被譽為「活化石」「水中大熊貓」有淡水魚王的美稱。
  • 誤捕雙髻鯊這事,我要為海南漁民說幾句!切勿把海南漁民妖魔化了…
    對於此,網友「諸葛也亮了」表示要為海南的漁民說幾句,切勿妖魔化了海南漁民……以下內容來自天涯社區網友原帖:《誤捕雙髻鯊這事,我要為海南漁民說幾句》樓主:諸葛也亮了網友瘋傳的近百條瀕危動物路氏雙髻鯊「橫屍」三亞水產碼頭照
  • 重慶一漁民捕到「怪魚」 得知為野生中華鱘後放生
    重慶一漁民捕到「怪魚」 得知為野生中華鱘後放生 原標題: 我今天出門打漁,捕到一條奇怪的魚,會不會是什麼珍貴魚類?」28日一早,巫山縣培石鄉政府接到了這樣一個電話,打電話的是當地漁民李尚平。聽聞情況後,鄉政府立即派人前往查看,後經農業部門工作人員驗證,李尚平所說的「怪魚」竟是一條野生中華鱘,最終這條野生中華鱘被帶到了離陸地較遠的深水區域放生。
  • 溫州漁民捕到五六十斤重大魚像極了中華鱘
    這是我縣漁民首次在甌江水域捕獲雜交鱘,可能是養殖水域逃逸或市民放生所致。漁政執法人員表揚了漁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和行為,並告訴漁民這是外來物種,不要放回自然水域。如何辨別雜交鱘和中華鱘?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最大個體可達600公斤,比其他鱘魚的個體都大,俄羅斯鱘及雜交鱘為近年大量引進養殖的食用鱘,兩者外形很相似。
  • 錘頭鯊被 「誤捕」,我們該怎麼辦?
    日前,海南省三亞市水產碼頭低價售賣錘頭鯊一事引發網友熱議,漁民的解釋是「誤捕」。
  • 密雲水庫現巨型野生娃娃魚 漁民及時保護放歸水庫
    由於健康狀況良好,目前,它已被重新放歸水庫。  「19日夜裡,我們划船進入庫區起網,突然發現上來一個黑乎乎的『大塊頭』。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條大鯰魚,但仔細一看,它沒有魚鰭還長著爪子!」穆家峪鎮鹼廠村的漁民趙全利是第一個發現這條野生娃娃魚的人。他打了20多年魚,這樣的四腳怪魚還是頭一次見。  怕傷到這條怪魚,趙全利趕緊用刀削開漁網,把它救了出來。
  • 漁民誤捕2條4米多長虎鯨 送往科研機構作研究(組圖)
    「看上去像是一對情侶誤闖漁網。」奉化林老闆說。這兩條虎鯨,就是他名下漁船在東海捕撈到的,距離奉化有40個小時的船程。林先生的一個船老大朋友去年就誤捕到一條鯨魚,他明白這是屬於海洋保護動物,於是馬上聯繫了奉化漁業部門,同時通知沈師傅把這兩條鯨魚送到運輸船上帶回碼頭。運輸船一刻也沒停,18日下午3點,兩條鯨魚被送到碼頭,是兩條虎鯨。考慮到這兩條虎鯨都已死亡,寧波奉化海洋與漁業局聯繫了南京師範大學的科研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