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發村漁民在黑龍江上誤捕了一條重約300斤的大鰉魚。經過精心救治,這條鰉魚於20日被放歸大自然。記者從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了解,近年來,我省流域水質明顯提升,許多與大鰉魚一樣的水生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回歸。
這條鰉魚屬達氏鰉,雌性,體長2.9米,體重約300斤,推算已經生長60年以上。被誤捕時,這條達氏鰉的背鰭有劃傷,腮腺出血,尾部還有陳舊傷。經精心救治,這條達氏鰉已經可以自由活動,每天有專人24小時看護,並按時換水、測水溫,做好記錄。6月20日,這條達氏鰉被放歸大自然。
達氏鰉素有「水中活化石」「水中熊貓」之稱,是黑龍江流域的珍貴魚種,也是淡水魚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它與中華鱘是同一類群,對水質和環境的要求較高,也是水生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
近年來,魚類「指示物種」頻繁在我省出現。2015年5月23日,有漁民在黑龍江撫遠小河子段捕獲一條50多歲、重達700斤的雌性野生鰉魚;2017年5月10日,撫遠市漁民在中俄界江意外捕獲一條重達450斤的雌性鱘鰉魚;2018年5月17日,黑龍江省撫遠市小河子村漁民捕獲一條300斤重的鰉魚;2019年11月,虎林市漁民在烏蘇里江捕獲一條史氏鱘。曾處於瀕危狀態的烏蘇里白鮭、大馬哈魚等在黑龍江流域也逐漸增多。這印證我省水生生態系統完善,是水質好轉的最好佐證。
為加強「四大水系」水域保護,我省加密監測網絡,啟動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積極推動城鎮汙水處理廠建設,優先治理農村生活汙水,加快推進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對於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和人口流失嚴重的村莊,重點加強生活汙水管控,避免汙水橫流。同時,沿線城市還對松花江流域風險企業進行了搬遷和關閉。目前,沿江的化工、製藥、焦化等企業大多已經撤出。多措並舉,為水生生物創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2019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開展兩期水生生物監測工作。監測結果顯示,區域內水生生物種群多樣性程度較高、均勻度較好,群落結構相對穩定。今年1月至5月,松花江幹流、綏芬河幹流水質為良好,黑龍江幹流、烏蘇里江幹流水質為優。與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龍江水系、烏蘇里江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達標比例均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