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是義大利的首都,梵蒂岡和教皇的所在地,曾經是一個廣闊的古老帝國的中心。這仍然是歐洲文化和歷史的焦點。
羅馬的起源
傳說羅馬是羅姆魯斯在公元前713年建立的,但起源可能早於這個定居時期,在萊姆平原的許多人之一。羅馬發達的地方,一條鹽貿易路線穿過臺伯河(Tiber)途中的海岸,靠近據說建在這座城市的七座山丘。
傳統上認為,羅馬的早期統治者是國王,可能來自一個被稱為伊特魯裡亞人的人,他們被驅逐出境。公元前500年
羅馬共和國和帝國
國王被一個持續了五個世紀的共和國所取代,看到羅馬統治擴展到了周圍的地中海。羅馬是這個帝國的中心,其統治者在奧古斯都統治後成為皇帝,他於公元14年死亡擴張,直到羅馬統治歐洲西部和南部,北非和中東部分地區。因此,羅馬成為大量花費在建築物上的豐富文化的焦點。這個城市膨脹起來,可能還有一百萬人依靠糧食進口和水渠供水。這個時期確保了羅馬將在幾千年的歷史上重現歷史。
康斯坦丁皇帝在公元四世紀制定了兩項影響羅馬的改革。
首先,他皈依基督教,開始建設獻給新神的作品,改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為帝國消失後的第二次生命奠定基礎。其次,他在東邊建立了一個新的帝王首都君士坦丁堡,羅馬統治者將在那裡越過帝國的東半部。
事實上,在君士坦丁之後,沒有一個皇帝讓羅馬成為一個永久的家園,而西方帝國的規模也在縮小,這個城市也是如此。然而在410年,當阿拉裡克和哥特破壞了羅馬之後,它仍然在整個古代世界引起了震動。
羅馬的衰落與羅馬教廷的興起
羅馬西方大國最後的崩潰 - 西方最後一位皇帝在476年退位 - 發生在羅馬主教不久之後,利奧一世強調他作為彼得的直接繼承人的角色。但是,一個世紀以來,羅馬在洛杉磯和拜佔庭(東羅馬人)等交戰各方之間經過,後者試圖徵服西方,繼續羅馬帝國:儘管東帝國一直在變不同的方式這麼久。人口減少了3萬人,參議院這個共和國的遺物在580年消失了。
然後出現了中世紀的羅馬教皇,並在六世紀由格雷戈裡大帝發起的西方基督教在羅馬教皇周圍重塑。隨著基督教統治者從歐洲各地湧現出來,教皇的力量和羅馬的重要性日益增強,特別是朝聖。隨著教皇財富的增長,羅馬成為了一批被稱為教皇國家的地產,城市和土地的中心。
重建由教皇,紅衣主教和其他富有的教會官員資助。
衰落和文藝復興
1305年,教皇被迫遷往阿維尼翁。這種缺席,隨之而來的是大分裂派的宗教分裂,這意味著羅馬教皇對羅馬的控制只能在1420年重新獲得。羅馬派別的鬥爭,羅馬的衰落,十五世紀的教皇回歸之後,一個有意識的宏偉的重建計劃,在此期間,羅馬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前列。教皇的目的是創造一個反映他們的力量的城市,以及對付朝聖者。
羅馬教皇並不總是帶來榮耀,當克萊門特七世支持法國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時,羅馬再次遭受重大洗劫,再次重建。
早期現代時代
十七世紀晚期,教皇製造者的過激行為開始受到遏制,而歐洲的文化焦點則從義大利轉移到法國。
羅馬朝聖者開始在「大巡遊」中得到人們的補充,對古羅馬的遺蹟更感興趣,而不是虔誠。十八世紀後期,拿破崙的軍隊到達羅馬,他掠奪了許多藝術品。1808年城市正式被他接管,教皇被囚禁; 這樣的安排並沒有持續太久,1814年教皇真的受到歡迎。
首都
革命在1848年超過羅馬,因為教皇反對批准其他地方的革命,並被迫逃離自己的憤怒公民。宣布了一個新的羅馬共和國,但同年被法國軍隊粉碎。然而,革命仍在,義大利統一運動取得成功,一個新的義大利王國控制了很多教皇國家,並很快加強了控制羅馬的教皇。到了1871年,在法國軍隊離開這個城市之後,義大利軍隊佔領了羅馬,它被宣布為新義大利的首都。
一如既往,大樓緊隨其後,旨在使羅馬成為首都; 人口迅速增加,從1871年的20萬增加到1921年的66萬。羅馬成為1922年新的權力鬥爭的焦點,當時墨索裡尼(Benito Mussolini)將黑衫軍推向城市並控制了國家。他在1929年籤署了拉特蘭條約,授予梵蒂岡在羅馬獨立國家的地位,但他的政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瓦解。羅馬在沒有太多損害的情況下逃脫了這場大衝突,並在整個二十世紀的其餘時間領導義大利。
1993年,這個城市收到了第一個直選的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