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共見證│怒江跨越 一躍千年

2020-12-12 騰訊網

脫貧攻堅

12月8日,國新辦在昆明舉行的雲南脫貧攻堅情況新聞發布會,雲南省委書記阮成發在發布會上介紹雲南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雲南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於一體,四個方面因素相互交織,使得雲南脫貧攻堅的特殊性、複雜性、艱巨性在全國罕見。

在脫貧成本方面,雲南山區面積佔94%、全國第一,巖溶面積全國第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雲南老百姓中有一句口頭禪,叫「無災不成年」。怒江、瀾滄江流域山高谷低,縱橫切割,耕地資源稀缺、分散。國家超過25度坡就要退耕還林,但在怒江很少能找到小於25度坡的地方,找一塊平地都很難。

怒江的脫貧故事,是雲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縮影。

2005年

雲南日報派出採訪組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採寫了系列深度報導《怒江調查》

記者曾為當時怒江人民的困境痛心疾首

時隔15年

在怒江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

當年採寫《怒江調查》的記者再赴怒江

怒江「再調查」

見證大峽谷千年巨變

在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

「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怒江喜報頻傳

全州「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

全部實現整族脫貧

所有貧困縣(市)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

怒江州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

打贏脫貧攻堅「怒江決戰」,雲南嚴格對標對表中央部署,樹立「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的發展理念,怒江州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的重要論述運用於指導脫貧攻堅實踐,實現了深度貧困地區跨越式發展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修復、保護有機結合,生態優化與生態興業融合發展,並通過近1/5人口易地扶貧搬遷,實現城鄉結構重構、產業結構優化、生態重塑,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榮的生態脫貧之路。

怒江美麗公路 李文聖 攝

佔怒江州總人口60%的32萬「直過民族」擺脫千年貧困,走向全面小康,創造了我國精準減貧事業「一步千年」的奇蹟,在人類減貧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怒江篇章」。這是一場由國家力量推動的偉大扶貧攻堅決戰,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的偉大實踐,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效能的偉大實踐,是怒江州各族幹部群眾奮力戰貧的偉大實踐。

怒江兒女發自內心「感恩共產黨,感謝總書記」。

攤開雲南地圖

西北方有一條近乎垂直的大河

由北向南飄墜而下

將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切開

留下一道深深的裂縫

這就是怒江州境內綿延300多公裡

舉世聞名的怒江大峽谷

歷史在雪山峽谷的艱難跋涉中

令人遺憾地放慢了腳步

丙中洛風光 圖源:@jing旅居斯裡蘭卡

在上世紀50年代進行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中發現,獨龍族還藏有石斧、石刀、石鍋。由天然的長方形石塊組成的粗製石磨,還在廣泛使用,說明這個民族距離新石器時代並不十分遙遠。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怒江州各族人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實現了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由於歷史、社會、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原因,加上缺少強大的外力推動,怒江州內在動力不足,發展滯後的問題一直沒有根本改變,貧困與落後如影隨形。怒江州社會經濟發展各項指標長期排在全省乃至全國末端,各族人民絕對貧困的帽子,一戴就是半個多世紀。

直到本世紀初,怒江大峽谷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仍然是激流翻卷、奪路狂奔的「野性怒江」:江面上從歷史深處穿越而來的溜索,顫顫悠悠,留住時光的吊橋,掛在兩岸陡坡上的「大字報」地,刀耕火種的「壁耕」生產方式,形成了由人力和自然力共同完成的生態惡化全景圖。

滑坡、塌方、泥石流……怒江大峽谷以它特有的語言向人類求救:為大山的子民尋找一塊新的棲息之地,結束「雲上的日子,重建幸福家園」。

黨中央、國務院

十分牽掛怒江兒女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貢山縣獨龍族幹部群眾代表,提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2014年1月、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給獨龍江鄉親回信,祝賀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並鼓勵大家「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2017年2月2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談到怒江。他提出,怒江是全國四個貧困重點地區之一,要採取一些超常的辦法推動脫貧。

採取超常辦法推動怒江脫貧,一場由國家力量推動的偉大脫貧攻堅決戰,在怒江打響。

怒江脫貧攻堅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汪洋、孫春蘭、李希、胡春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央有關部門領導分別深入怒江調研指導,看望各族貧困群眾。

美麗公路

雲南省委、省政府把怒江脫貧攻堅作為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役」,高位推動、精準發力。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怒江調研部署工作,「一線調研、一線檢查、一線督戰、一線問效」,示範帶動全省各級各部門聚焦怒江深度貧困。

雲南省出臺《雲南省全力支持迪慶州怒江州深度貧困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等政策,從項目、資金、人才、土地等10個方面加強保障,全面打響怒江脫貧攻堅合圍戰、殲滅戰。省委書記阮成發從擔任省長時就掛聯怒江,怒江全州4縣(市)均有1名省領導掛聯,3個省級單位、1戶省屬企業結對幫扶,省委下派幫助怒江州脫貧攻堅專項人才,堅決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在全國、全省層面調集最優勢資源合力攻堅,為怒江跨越一躍千年,注入了強大的外部動力。

瀘水市維拉壩珠海社區

聚集資金

「十三五」期間,怒江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總投入達334.43億元,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累計對怒江投入的總和。

珠海援建福貢指揮田安置點 怒江州扶貧辦供圖

聚合力量

在怒江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程中,中央、省級機關、企業、部隊、院校傾情傾力幫扶,持續選派精兵強將駐村紮寨,形成定點扶貧、對口幫扶、社會各界全面參與的「三位一體」的社會扶貧大格局,推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科技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消費扶貧在雪山峽谷間蓬勃展開。

珠海醫生管延萍給怒江群眾看病 怒江州扶貧辦供圖

珠海市與怒江州啟動東西部扶貧協作,自2016年8月以來,已投入資金13億元,從資金支持、人才支持到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教育幫扶、結對幫扶、醫療援助等方方面面,結下了深深的「江海情緣」。中交集團與怒江形成50年不變的命運共同體,先後投入6億多元,在交通、產業、教育等方面給予大力幫扶。三峽、大唐等集團公司真金白銀投入,精準幫扶怒族、普米族、傈僳族集聚區,真心真情幫助怒江「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勾畫出「攜手同行,共奔小康」的最大同心圓。

怒江孩子參加珠海夏令營

怒江冷暖,牽動大國之心

怒江扶貧,聚合國家力量

舉各方合力,盡銳出戰

有效破解了怒江財政自給率低

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嚴重不足

脫貧缺好辦法、好思路的區域性發展難題

怒江擺脫千年貧困、邁向全面小康

「千年等一回」的歷史機遇降臨

怒江州東西協作維拉壩核桃加工扶貧車間 怒江州扶貧辦供圖

在全國「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總決戰中

「怒江之戰」堪稱「上甘嶺」戰役

怒江州傈僳族、怒族、獨龍族、普米族等22個少數民族佔全州人口的93.97%,集「直過民族」、人口較少民族、獨有民族、跨境民族於一體,是中國民族族別成分最多和人口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重中之重、貧中之貧、難中之難的典型代表,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6%,為全國之最。讓生活在怒江州的各族群眾與全國人民同步奔小康,這不僅是一種國家責任,也是全社會的擔當。

怒江第一灣 怒江州委宣傳部供圖

怒江地處「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素有「植物王國的明珠」「天然植物世界物種基因庫」的美稱,是世界級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和中國三大特有物種分布中心之一。全州4個深度貧困縣(市)都被納入國家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深度貧困地區與國家生態功能區高度重疊,擺脫貧困和保護生態兩者之間互相制衡。

2018年11月16日在怒江召開的全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指出,「打好生態扶貧硬仗,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為怒江脫貧攻堅明確了方向路徑。怒江州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把握州情,創造性開展工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生計並重、增收增綠雙贏,把擺脫千年貧困,實現深度貧困地區跨越式發展與國家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修復、保護有機結合,協同推進、融合發展,怒江成功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榮的生態脫貧之路。

脫貧攻堅首先就要摸清「貧困家底」,怒江州、縣(市)兩級黨委政府派出工作隊走遍雪山峽谷的村村寨寨,不漏一戶一人,累計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95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48%,255個行政村中有249個貧困村,佔97.6%。

福貢縣臘馬洛村群眾清理通往村委會的路面 臘馬洛駐村工作隊 攝

在此基礎上,怒江黨政一把手擔總責,四級書記抓落實,縣市負責實施,選派優秀幹部擔任貧困鄉、村第一書記,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領導核心地位,8000餘名扶貧隊員駐村入戶,近兩萬名幹部結對幫扶,與各方幫扶力量一起,全身心投入這場人類減貧史上最偉大的攻堅戰之中。

怒江州貢山縣組織輸送勞動力赴珠海務工 怒江州扶貧辦供圖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和社會資源,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和「直過民族」脫貧攻堅力度,根據扶貧對象不同的致貧原因、貧困狀況、脫貧措施,因戶施策,對症下藥,「輸血」與「造血」並重,外力和內力互動,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教育幫扶、醫療救助、兜底保障等措施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福貢建成的國內首條草果全自動加工生產線,讓草果變成村民的「金果果」 孫琴霞 攝

素質型貧困是各族群眾貧困的根源。怒江民族「直過區」人口佔全州總人口的62%,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要打好脫貧攻堅戰就要把人自身的發展放進去,同時決戰素質之貧、精神之貧、技能之貧。怒江州始終堅持群眾主體地位,以農民素質提升行動為抓手,幫助各族群眾改變貧困的心理狀態,擺脫安貧守貧的觀念習俗,激發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向貧困宣戰

脫貧攻堅衝鋒號響徹雪山峽谷

長期處於封閉隔絕狀態的獨龍族

迎來了擺脫千年貧困的千年轉機

傈僳族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

雲南省在全國開創

整鄉推進、整族幫扶的先河

對獨龍族實施一族一策幫扶

整合各方資源

激活群眾主體

激發內生動力

傈僳族村民採摘蜂蜜

撩開獨龍江千年封閉的神秘面紗

擔當力卡雪山還是那樣聖潔

獨龍江水還是那樣清澈

貧困的「世外桃源」已隱入綠水青山間

獨龍族一步躍千年

2014年,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這條耗資8億元,耗時8年的獨龍江公路,為人口僅有4100多人的獨龍江鄉打破了千百年來的「雪山之困」。原先的世外秘境創建了怒江首個3A級旅遊景區,開辦了40多家民宿、農家樂。獨龍風情小鎮打響了「魅力獨龍、生態典範、和諧人居」的旅遊品牌。

怒江大峽谷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的草果加工生產線 曹松 攝

林下種植草果,林中放養獨龍牛、獨龍雞、獨龍蜂,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旅遊和諧共振,獨龍族打出獨特的生態牌。

今天的獨龍江已經融入現代社會。手機、網際網路、農村電商、農產品經紀人、快遞小哥、直播網紅,世外秘境與外部世界全面接軌。2018年,這個讓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惦念的獨龍族整族脫貧,成為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中率先脫貧的標杆。

福貢縣江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福貢縣委宣傳部供圖

怒江最大的貧困是生態貧困。「越墾越窮,越窮越墾」,人與自然關係持續惡化,是導致貧困群眾陷入生態貧困惡性循環而不能自拔的生態之痛和發展之困。挪窮窩、斷窮根、棄窮境、換窮貌,成為一種必然選擇。作為決戰生態貧困的頭號工程,怒江州大力實施佔全州人口近1/5的10萬貧困群眾易地扶貧大搬遷,「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由此邁出了擺脫千年貧困最艱難的一步。

要讓這些佔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近40%的大山原住居民離開故土,告別火塘,祖孫三代、老少一家進行史無前例的「下山進城入鎮」歷史大遷徙,可謂比搬山還難,無疑是脫貧攻堅「怒江戰役」硬中之硬,堅中之堅的大決戰。

要打好這場硬仗,關鍵在於有一支不忘初心能打硬仗的隊伍。怒江州激勵各級幹部發揚「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鬥志」的「怒江精神」,樹立「苦幹實幹親自幹」的「怒江作風」,開創「怒江每天都在變化,每時都在進步」的「怒江速度」,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在心上,爭當「有情懷有血性有擔當」的脫貧攻堅幹部。

在易地扶貧搬遷進入「攻艱克難」的最後階段,怒江州堅持「最硬的仗派最能打的人」,抽調了1006名懂少數民族語言,有豐富群眾工作經驗的精銳力量,組成15支「背包工作隊」,背著初心使命、責任擔當,為黨分憂、為民盡責,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奔赴80個未退出的貧困村。工作隊員進村入寨,放下背包,沉下身子,用心用情用理,打開群眾心扉。「院壩座談、火塘夜話」,準確把握搬遷戶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與農戶一起算經濟帳、謀致富方、看未來路,動員故土難離、故居難別的貧困群眾搬出大山。

脫貧攻堅戰打響5年來,怒江州廣大黨員幹部在戰貧主戰場得到歷練,黨群關係更加密切,在怒江的雪山峽谷間譜寫了一曲令人動容的「消滅貧困功成必定有我」的壯歌,形成了用自己「脫皮」換來群眾脫貧,極具怒江特色的「背包精神」,湧現出了「人民楷模」高德榮、「最美支邊人」管延萍等扶貧幹部。他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成為新時代最可愛的「扶貧人」。

背簍醫生管延萍 珠海駐怒江幫扶工作組圖

迎接10萬貧困群眾「下山進城入鎮」,走向新居新業新生活。這對於幾乎沒有工業,第三產業極不發達,本身就處於區域性深度貧困的怒江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怒江州在短短3年多時間裡建成了67個集中安置點、52個就業創業服務點、91個扶貧車間,配套了學校、衛生室、村史館、文化活動場所、農貿市場、超市等,方便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就醫就學。幾年來,通過多種方式,安置轉移輸出了全州包括搬遷群眾在內的17.5萬人,全州基本上實現了有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有1人就業。

告別「雲上人家」的千腳落地屋、茅草杈杈房,告別世代相守、千年不滅的火塘,住進城鎮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移民安置小區。從農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轉變,從移民安置點學校孩童們如花的笑靨裡,到扶貧車間和沿海企業生產流水線「直過民族」第三代、第四代忙碌的身影上,「直過民族」代際貧困最終將消逝在大山的皺褶裡和城市的喧囂中。

怒江大峽谷人與自然交惡的歷史,正隨著奔騰的江水流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榮的生態全景圖已在怒江兩岸徐徐展開。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8.08%,居雲南省第二位,生態環境狀況優良指數居全省首位。爭創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怒江州成功晉級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州,成為雲南「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一張有價值且不斷增值的生態名片。

在可持續發展視野裡

怒江州「四山夾三江」的高山峽谷

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生態經濟體

和擁有巨大增值潛力的生態資產

是怒江州最大的自然財富

和最重要的生態資本

激活和經營好這個蘊藏著

巨大生態財富的生態經濟體

生態興業,生態富民

是怒江州鞏固脫貧成果

形成可持續脫貧效應

促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

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最大的後發優勢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怒江州堅持走生態立州、綠色減貧、綠色富民之路,綠水青山成為怒江可持續發展最大的「靠山」。實施「群眾搬遷下山,生態修復上山」,養山護林的生態建設,全面推進搬新拆舊、復墾復綠工作,實現搬遷後的生態優化,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怒江正在重塑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創新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建設,實現增綠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山區貧困群眾成為生態保護的實踐主體和生態脫貧的利益主體。組建188個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帶領2萬餘名各族群眾發展生態產業,參與怒江、瀾滄江兩岸生態修復治理,沿「美麗公路」一線打造22萬畝「怒江花谷」景觀產業,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和陡坡地生態治理51.28萬畝,生態興業,「造綠」增收惠及11萬戶貧困人口。

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怒江用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政策,各族群眾「護綠」增收,分享生態資本增值紅利,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就地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護邊員,參與森林、草原、溼地管護和守邊、護邊、穩邊。全州選聘生態護林員3萬餘人,山林裡就業,家門口脫貧,每年每戶增收1萬元,帶動12.3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脫貧。

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生態脫貧的內在需求和產業選擇的根本之策、長遠之計。怒江著力發展人與自然共生共榮、脫貧致富與生態優化共進共贏的生態產業。在鞏固提升百萬畝核桃、百萬畝漆樹、油茶、油桐及膏桐等木本油料產業的同時,重點培育以重樓、雲黃蓮、銀杏等中藥材為主的林下產業,以及水果、花卉苗木、種草養畜、中蜂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

以草果為代表的綠色香料產業是產業扶貧的重中之重,怒江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思路,組織各族群眾以土地入股、流轉,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農業生態資本運營方式,產業扶貧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打造144萬畝,覆蓋各族貧困群眾16萬人的綠色香料種植基地,培育綠色香料企業和專業合作社762家,個體工商戶173家,加快推進綠色香料產業園區建設。怒江已成為我國草果核心產區和雲南省最大草果種植區。

綠色是全面小康的生態底色

也是怒江山區貧困群眾脫貧的成色

目前怒江已形成近380萬畝

生態質量附加值高的綠色產業

2019年

怒江農民人均在生態產業的經營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近3000元

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綠色發展極大地激發出廣大貧困群眾

「造綠」「護綠」「借綠」就地脫貧的

內在活力和內生動力

這兩股力量匯聚起來

迸發出更大的生態自覺

怒江州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

「綠色崛起」就為期不遠了

「脫貧只是第一步,

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來源:雲南日報、雲南發布、雲南網

撰文:劉流、張瑩、成淇平

編輯:徐琲童、李榆林

相關焦點

  • 怒江跨越 一躍千年——人類減貧史「怒江實踐」(下篇)
    全州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75.31%提高到2019年的78.08%,居雲南省第二位,生態環境狀況優良指數居全省首列。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貧困怒江把總書記「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的重要論述用於指導脫貧攻堅實踐,爭創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貢山縣成功創建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州已通過省級驗收。
  • 怒江跨越 一躍千年——雲南打贏脫貧攻堅「怒江決戰」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貢山縣獨龍族幹部群眾代表,提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2014年1月、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給獨龍江鄉親回信,祝賀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並鼓勵大家「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2017年2月2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談到怒江。
  • 莫高窟與吳哥窟 跨越千年文明對話
    莫高窟與吳哥窟 跨越千年 文明對話2019年11月10日—11日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時段播出的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 廣東茂名最神秘的荒島,島主十五年的開發,一躍成為茂名旅遊勝地
    廣東茂名最神秘的荒島,島主十五年的開發,一躍成為茂名旅遊勝地廣東茂名作為廣東省一個沿海城市,擁有豐富的島嶼資源,其中就有一座最神秘的荒島、經過島主十五年的開發,最近幾年終於一躍成為廣東茂名旅遊勝地,成為一座充滿臺灣風情的度假天堂
  • 「一躍千年」的西安地鐵9號線來了
    從織彩築夢灞上麗景、巍巍學府,到夢回大唐、秦皇一統,「一躍千年」的乘車體驗。西起紡織城站 東至臨潼區秦陵西站西安地鐵9號線2017年開始建設,一期工程西起紡織城站,東至臨潼區秦陵西站,線路全長25.29公裡,共設香王、灞柳二路、洪慶、紫霞三路、芷陽廣場、西安工程大學·西科大臨潼校區、華清池等車站15座(其中換乘站3座),均為地下線,與已運營的1號線在紡織城站換乘,且能夠實現與6號線的三線單向換乘
  • 秋夜雨寒:《跨越千年來愛你》,只願得與君相伴,共此一生
    秋夜雨寒:《跨越千年來愛你》,只願得與君相伴,共此一生秋夜雨寒是一位實力派作家,每部都是經典巨著,代表作「三生三世」系列:《若愛只是擦肩而過》、《跨越千年來愛你》、《終難忘》,我尤其喜歡《跨過千年來愛你》和《終難忘》,這三部是相愛的人約定的三生三世
  • 南康《我等你到三十五歲》:三月湘江冰寒刺骨,你縱身一躍向何處
    南康白起《我等你到三十五歲》:三月的湘江水冰寒刺骨,你縱身一躍要歸向何處?大家好,這裡是圍爐,歡迎來到我的圍爐讀書時刻,承蒙大家前些日子推文,於是圍爐終於去看了一直想看卻又不敢看(怕太虐了)的《我等你到三十五歲》,其實這不算小說,應該是隨筆。
  • 國家記憶|跨越千年的民族——佤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中文國際頻道)特意製作了五集系列節目《跨越千年的民族》。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紛繁複雜的民族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對一些還處於原始社會、沒有明顯階級分化的少數民族,幫助他們從原始社會形態直接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形態。《跨越千年的民族—佤族》佤族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與緬甸接壤。佤族,自稱「阿佤」,意為「住在山上的人」。
  • 跨越萬裡駛向第三極,東南DX7 星躍極限挑戰可可西裡完美收官
    這裡平均海拔達4600米,最低氣溫零下40度,255條冰川、7000多個大小湖泊星羅密布,天寒地凍危機四伏,絕大多數人只能從影視作品中一窺它的神秘身影。然而就在近日,這裡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訪客」,那就是不遠萬裡從祖國東南沿海出發「駛向第三極」的東南DX7 星躍。
  • 一紙書信見證千年情誼:共看明月皆如此,江南江北春水長
    「共看明月皆如此,江南江北春水長。」數天前,蜀岡-瘦西湖景區向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迅速的慶州市發去一封慰問信,深情回顧了作為東亞文化之都的揚州,因新羅時期的文豪崔致遠與慶州市結下的千年情誼,以及守望相助、攜手戰「疫」的信心和決心。伴隨著慰問信送去的,還有景區緊急籌集的2萬隻醫用口罩。這一紙書信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暖心細節以及中韓人文交流佳話?
  • 中國航協,追夢十五年 | 一圖了解中國航協十五年的追夢路
    中國航協,追夢十五年 | 一圖了解中國航協十五年的追夢路 2020-09-26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與徒步之旅,意義非凡,不虛此行-千獅山
    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與徒步之旅,意義非凡,不虛此行。工巧匠先輩們留下的歷史藝術令我驚嘆不已!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與徒步之旅,意義非凡,不虛此行。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與徒步之旅,意義非凡,不虛此行。工巧匠先輩們留下的歷史藝術令我驚嘆不已!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與徒步之旅,意義非凡,不虛此行。
  • 「重走」唐蕃古道:七省區文物聯展,見證文成公主千年傳說
    「重走」唐蕃古道:七省區文物聯展,見證文成公主千年傳說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10-14 08:05 來源:澎湃新聞
  • 陝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強躍:陝歷博發展見證改革開放40年輝煌
    用其現任黨委書記、館長強躍的話來說:「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輝煌的成就。」  既是「祖師爺」,又是「排頭兵」  陝西歷史博物館最早的前身西安碑林博物館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佑二年,距今已有930年,可以說是中國博物館裡的「祖師爺」。那時候,西安碑林博物館還是西安府文廟。
  • 共看明月皆如此,江南江北春水長!一紙書信,見證中韓千年情誼
    「共看明月皆如此,江南江北春水長。」數天前,蜀岡-瘦西湖景區向新冠肺炎疫情加重的慶州市發去一封慰問信,深情回顧了作為「東亞文化之都」的揚州,因新羅時期的文豪崔致遠與慶州市結下的千年情誼,以及守望相助、攜手戰「疫」的信心和決心。伴隨著慰問信送去的,還有景區緊急籌集的2萬隻醫用口罩。  這一紙書信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暖心細節以及中韓人文交流佳話?
  • 《從「直過」到「跨越」——布朗山鄉70年影像志》出版發行
    本報訊(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劉炳金)12月9日上午,《從「直過」到「跨越」——布朗山鄉70年影像志》大型圖文本編輯出版發行工作會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舉行。會上,《影像志》編委會常務副主任、總策劃、主編刀林蔭,高度評價該書的編撰出版價值,「從極度貧困到全面小康,直過民族70年對千年的跨越向世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重大意義。
  • 千年銀杏樹見證著80多年前請水寨暴動
    安慶市嶽西縣是「千裡躍進大別山」尋訪的最後一站。在嶽西縣響腸鎮,一株千年銀杏樹默默地見證著80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請水寨暴動,這場持續了7個月的暴動為建立皖西革命根據地立下不朽功勳。千年銀杏樹上設哨卡安慶市嶽西縣是「千裡躍進大別山」尋訪的最後一站。在嶽西縣響腸鎮,一株千年銀杏樹默默地見證著80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請水寨暴動,這場持續了7個月的暴動為建立皖西革命根據地立下不朽功勳。嶽西縣城南響腸鎮,有處名叫請水寨的地方,「寨裡原來有一泉井,終年流水,乾旱時附近居民都到這裡來取水並求雨,故取名請水寨。」
  • 「創作開運禮」跨越千年的纏綿,吳哥古蹟塔布隆寺
    其實,大可不必沉醉於影視劇中的荒誕和離奇,你只需到我國的近鄰友邦柬埔寨走上一走,就可立馬感受到時空穿越的神奇體驗和在歷史長河遊淌的奇特魅力!眾所周知,位於暹粒的吳哥古蹟是柬埔寨乃至整個東南亞的傳奇,這個由鼎盛時期的吳哥王朝興建的大都會,在熱帶叢林沉寂千年後重返人間,可謂是見證高棉文明的活化石。
  • 《巔峰之夜》:比頂級才藝更觸動人心的,是跨越國界的共通情感
    陳軍陳依妙家人之間的親情,只是這個舞臺上扣人心弦的一小部分。已經播出的四期節目,28組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巔峰挑戰者,他們頂級的表演和背後蘊含的跨越國界的人類共通情感,直擊每個人的心靈。吳正丹和魏葆華演繹的「月亮下的對白」和他們童話般的愛情,讓見證官謝娜止不住落淚,並為其按下巔峰按鈕。吳正丹和魏葆華的愛情故事,也在另一個國度上演,來自德國的「輪滑夫婦」斯文&簡用愛創造了另一種奇蹟。共同表演輪滑長達20年的搭檔退休後,斯文向沒有任何舞蹈、表演經驗的簡發出了邀請,當時已經32歲並且有著穩定事業的簡,為愛欣然赴約。
  • 阿里山千年神木見證婚禮 兩對大陸新人報名
    阿里山千年神木見證婚禮 兩對大陸新人報名 2014年08月04日 11:21:13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