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嶽西縣是「千裡躍進大別山」尋訪的最後一站。在嶽西縣響腸鎮,一株千年銀杏樹默默地見證著80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請水寨暴動,這場持續了7個月的暴動為建立皖西革命根據地立下不朽功勳。
千年銀杏樹上設哨卡
安慶市嶽西縣是「千裡躍進大別山」尋訪的最後一站。在嶽西縣響腸鎮,一株千年銀杏樹默默地見證著80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請水寨暴動,這場持續了7個月的暴動為建立皖西革命根據地立下不朽功勳。
嶽西縣城南響腸鎮,有處名叫請水寨的地方,「寨裡原來有一泉井,終年流水,乾旱時附近居民都到這裡來取水並求雨,故取名請水寨。」從嶽西縣城驅車前往寨子的山路上,同行的嶽西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車子很快到達一處低矮的民房,據介紹,這裡曾是當年紅軍的修械所,「這一片是三戶連在一塊的,是當時開會商量暴動的地方。」
小屋前面有一片窪地,一株巨大的銀杏樹枝繁葉茂。據當地人介紹,由於銀杏樹生長緩慢,像這樣四個人才能勉強環抱過來的銀杏樹,估計樹齡有千年之久。幾天前採訪團在信陽羅山縣何家衝採訪時就曾在村口見過一株千年銀杏,它是當時紅二十五軍集結開始長徵的見證。而眼前這株千年銀杏樹同樣跟革命有著不解的聯繫。在紅軍中央獨立第二師司令部舊址中,記者見到一張古銀杏樹的老照片,上面標註的是「請水寨白果樹哨卡」。「當時樹上建有紅軍的瞭望哨。」講解員介紹。
1930年2月4日,千餘名武裝起來的農協會員雲集請水寨,舉行武裝暴動,將原來的秘密武裝組建為工農革命軍潛山獨立師,並成立了安慶地區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這支部隊在當地革命群眾的配合下,打土豪、分田地,開闢了天堂鎮紅色區域。7個月後,暴動以失敗告終,但為創建皖西革命根據地立下了不朽功勳。
小學建在紀念碑對面
聽聞嶽西縣在上世紀80年代為請水寨暴動立了一座紀念碑,記者循著山路前去尋訪。在距千年銀杏樹不遠的高處找到了這座紀念碑,碑記中述說著請水寨暴動的始末。
就在紀念碑對面,記者還發現了一所小學,這就是響腸鎮小學,課堂裡坐著三個十來歲的女孩,她們就是全校所有的學生了。正在給她們上課的儲亞平笑言自己既是校長,又是所有科目的老師,同時還是炊事員。儲亞平1982年調來響腸鎮小學,一呆就是30年,「最多的時候有50多個學生,兩個老師,現在孩子們有的去鎮上上學了,有的跟家長去外地,只有這三個四年級孩子了。」
學校被儲亞平打理得井井有條,教室裡貼著課程安排和「校規」,牆上還有儀表鏡,黑板上還書寫著拼音字母,在辦公室的桌上,放著幾隻雞蛋幾瓶牛奶,這是孩子們的免費營養餐。「我還有兩年就退休了,把這屆孩子送走,可能小學就不會再繼續辦了。」儲亞平說。
師部舊址成紅色景點
「當時紅軍獨立第二師的師部就設在汪氏宗祠裡,這是晚清時期的祠堂,三進兩廂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師部舊址的講解員告訴記者。這座位於天堂鎮東山村的獨立二師司令部舊址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
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便將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展館裡不僅陳列展出了當年的紅色革命故事,在2004年和2005年,館內還新闢了獨立二師革命史、大別山民俗等陳列館。如今,這裡已經是國家3A級景區,並於2008年7月免費對外開放。
舞獅表演中發出革命信號
傳統中草藥救了革命將領的命、舞獅表演中的「獅子頭」成為百姓發起暴動的信號……千裡躍進大別山採訪團記者昨天在擁有悠久革命歷史的嶽西縣採訪時,發現當地很多傳統民俗,為革命的勝利做出過貢獻。
中草藥救了高敬亭
嶽西地處大別山腹地,是全國六大中藥材生產基地縣之一,也是野生中藥材主產地之一,自古就有「江北藥庫」稱號。嶽西縣「大別山民俗展覽館」解說員告訴記者,嶽西中藥店鋪歷史悠久,民間流行土方治病,「1954年鼎盛的時候,全縣有54家中藥店。」而在革命戰爭年代,一把嶽西中草藥,還曾救過一位革命將領的命,他就是中共早期軍事將領高敬亭。
1935年8月,紅二十八軍在敵軍的尾追下,由安徽霍山向湖北英山轉移打遊擊,途中路過嶽西縣鷂落坪。當部隊翻越大山時,高敬亭突然感到腹部一陣劇痛,頓時大汗淋漓,無法行走。為了不影響部隊行軍,他命令部隊繼續翻越大山,自己則在幾名警衛員的護衛下,坐在大石頭上休息。
不一會,傳來敵軍的聲音:「抓活的!」幾名警衛員趕緊背起高敬亭,朝大山深處跑去,不一會兒就迷了路,情況十分危急。此時,年過半百的當地人聶在忠聽到槍聲後趕來,見此情形,背起高敬亭就朝聶家老屋跑去。
就這樣,高敬亭住進了聶家,面對救命恩人,高敬亭摸出幾塊銀元表示酬謝,卻被淳樸的聶在忠謝絕。不僅如此,聶在忠還找來鷂落坪有名的老中醫郝憲章,郝醫生熬製中草藥給高敬亭服用,終於使高敬亭轉危為安。此後,高敬亭在大別山地區堅持遊擊戰,多次擊敗圍剿軍。
「獅子頭」見證革命
舞獅是嶽西另一個有名的民俗,是嶽西燈會的核心節目。一直以來,舞獅表演者在嶽西民間享有極高的地位,一般由一個打球人引領兩頭獅子。「獅子頭」則稱「神頭」,啟動時要行「點光」儀式。記者昨天了解到,在革命戰爭年代,舞獅還曾被用作發起暴動的信號。
昨天,在紅軍中央獨立第二師司令部舊址,記者看到一個比籃球還大的「獅子頭」,它用藤條編成,雖然已經過去了80多年,但看上去仍非常牢固。解說員告訴記者,「獅子頭」是舞獅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所以做工非常好。
1929年,嶽西縣不少地區遭遇旱災、蟲災,糧食減產,很多農民都沒有糧食過年。這時候,當地土豪劣紳卻不斷抬高糧價,讓農民們苦不堪言。面對老百姓的申訴和反抗,國民黨政府還要派兵鎮壓,於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嶽西人民發起了暴動。
「發起暴動要有一個信號,當時人們選擇了舞獅。」解說員介紹,因為舞獅時人聚集得很多,是發起暴動的好機會。「人們就以『獅子頭』為令,打球人將它舉到一定位置,就是發起暴動的信號。」現在,躺在紀念館裡的「獅子頭」,也已經成了革命的見證。
民俗面臨傳承危機
昨天,記者在嶽西縣還看到了不少當地其他民俗物品和文化項目。比如,曾被用於故宮內部裝飾修復的桑皮紙,走進過中南海的「養生布鞋」,以及嶽西高腔、木偶戲等。不過,記者了解到,這些各具特色的嶽西民俗,有的卻面臨後繼乏人的問題。
縣委宣傳部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桑皮紙的傳承人王柏林,這幾年一直在找徒弟,「但是既有能力、又願意沉下心來學習的人太少了,現在只找到了兩三位。」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 蔣六喬 陳麗卿 項磊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