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劉秋娜
2019年,金融嚴監管一直延續到最後一天。12月31日,中國銀保監會官網公布了76張罰單,為這一年的行政處罰畫上句號。
回顧2019年,「一行兩會」均出臺不少監管政策,開出不少罰單。銀保監會尤其重拳頻出,既包括對銀行、保險、信託等機構的罰單,也包括對個人瀆職、濫用職權、挪用資金等問題的罰單。
為幫助銀行吸取教訓,總結分析經營中存在的風險點,以公布時間為準,《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梳理了2019年銀行機構的各類罰單。其中,規模最大的「宇宙行」工商銀行以196張罰單居數量之首。
從具體原因來看,貸後管理、內控失守、騙貸是各家銀行被罰較多的原因。業內人士分析,2020年,金融嚴監管的勢頭並不會放鬆,銀行業將轉向更加精細化的經營與管理。
平均每天開出8張罰單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銀保監會機關、各地銀保監局以及銀保監分局向各類銀行機構下發了3065張罰單(不算部分個人罰單),平均每天開出8.4張罰單,受罰對象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外資銀行、農村金融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銀行2019年時因過往違法違規案件,受到進一步或後續處罰。
比如,2017年廣發銀行惠州分行員工與僑興集團人員捲入違規擔保案件,2019年的罰單,是這一案件的後續處罰。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掩蓋不良貸款等問題發生於2018年,2019年10月前後因為此事的後續處罰,再獲4張罰單。
另外,銀保監局側重在某一個時間段,針對某一類問題進行突擊檢查。比如7月5日,寧波銀保監局對9家銀行開出9張罰單,其中原因均為住房按揭貸款管理不規範。
再比如6月4日,廣西銀保監局開出14張罰單,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都包含其中,原因均為授信調查不到位,未能有效識別、反映集團客戶授信集中風險。
從銀行分類來看,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外資行收到的罰單數量最多,達到1726,佔比過半。之後分別是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政策性銀行。
國有大行:工行「領銜」
在國有大型銀行中,工商銀行以196張罰單數量位列第一,農業銀行以189張罰單居第二,建設銀行以128張居第三。
從罰單金額上看,中行吉林省分行一次性被罰款2900萬元,為2019年銀行單筆最高罰單金額。
一次性收到罰單超過5張的分支機構名單中,工行的總數也「領銜」其他行,3家分行一共領到23張。
股份制銀行:浦發最多
在股份制銀行收到的罰單中,票據業務違規、信貸資金回流作為資本金、貸款調查不盡職等原因出現較多。
從罰單金額看,有2家銀行被開出2000萬元以上罰單,分別是:
2019年10月15日,因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辦理票據業務,興業銀行瀋陽分行被開出2250萬元的罰單。
2019年7月3日,中信銀行因「未按規定提供報表且逾期未改正、錯報、漏報銀行業監管統計資料」等13項違規行為被銀保監會罰沒近2224萬元。
除此之外,因違規推薦銷售未經批准的理財產品,光大銀行廈門分行的3位工作人員被處以「禁止從事銀行業終身」的頂格處罰。
一次性收到罰單超過5張的分支機構名單中,興業銀行的總數位居首位,3家分行一共領到26張。
年初、年尾最集中
從時間維度統計來看,年初和年尾是檢查和處罰的重要節點。1月和12月分別為695張和469張。另外,還有四個月份的單月罰單超過200張,分別是4月、8月、10月、11月。
因為處罰有一定的滯後性,因此1月份的罰單大多還是針對上一年末的違規行為。由此也可以看出,第四季度銀行的違法違規行為較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