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食素:學佛是否必須吃素嗎?這是一項爭論不休的問題!
學佛是否必須吃素嗎?這是一項爭論不休的問題。正反兩面的持論者,各有見地,互不相服。那麼,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陀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今天的人又該如何看待源自古印度的這一信仰與飲食的抉擇問題呢?從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本旨來看,五戒著重戒殺生所戒不單是戒殺人,還必須戒殺一切有情生命,包括各種動物畜牲,吃素是基於戒殺生,學佛人以慈悲為懷,守戒而不殺生,因此也不吃由殺生取得的食物。印度也是農業為主的社會,自古以來依賴牛馬農耕及運輸,因此不殺牛馬,不吃牛肉,這是佛教尚未形成之前,自古以來的風俗傳統。
先佛時代,就早有這種戒律。把牛當為聖物,也並非自佛教開始,也非純宗教因素,而是由實用經濟的需要,才禁止屠殺牛的,然後假託宗教以牛為聖,以此來保護這種動物。可是,發展到後世卻演變為過分的崇拜「聖牛」。在印度社會,牛群橫行過市,無人敢阻擋,還要頂禮膜拜。這種過分的崇拜與戒殺的原意相去甚遠,更與佛教無關。佛教主張戒殺,卻並沒有提倡崇拜牛為神聖,佛教戒殺源於慈悲,印度流行拜牛,只不過是種迷信罷了。吃素也並非佛教的獨創思想,自古以來,世界各地都有吃素的群族,早在先佛時代,許多印度群族已經吃素不少宗教也是吃素。
如瑜珈教與耆那教,自古至今都是吃素。現代的印度教也吃素,一半是源於宗教觀念,一半是由於貧窮。現代西方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趨向吃素的人已急劇增加,大多數是基於保健,而非宗教因素。佛教密宗盛行的地區,是我國的西藏、青海,以及蒙古、尼泊爾、錫金等,這些都是崇山峻岭與高原,氣候嚴寒,不宜農耕,只適合畜牧。遊牧民族自古以來不種農作物,只以畜牧牛羊為生,根據水草的狀況而徙移,平時生活殺牛屠羊,食物以肉為主。原始的宗教信仰,主張宰殺牛羊祭祀獻神。佛教傳入後,不僅沒有改變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反而與之結合,形成含有濃厚原始宗教色彩的密教,西藏原始的苯教(黑教)的神秘特色與咒術,成為密宗佛教的特色。
遊牧民族的肉食習慣,到今天也沒有改變。密教現在已經遍傳了世界各地,西方人更是趨之若鶩,多半是被密教的神秘所吸引。西方人對於顯教興趣不大,信徒比較少,比不上信密教的熱門。西方人信密教的人未必都吃素。吃素的西方人中也很少是因為信教而吃素,只是為了保健罷了。了解密教吃葷肉的文化背景,就知道他們吃肉是沿襲風俗而來。中東與阿拉伯地區也是畜牧社會,同樣是吃肉的民族,蒙古與天山一帶,也是吃肉為主的民族,吃素菜反而是無法負擔的奢侈。佛陀顯然並未硬性規定必須吃素,而且也說過在不毛之地特別環境之下可以方便吃葷,但他還是希望弟子儘可能吃素,以存慈悲之心,以及恪守殺生之戒條。
他也說過允許弟子吃三淨肉。所謂三淨肉,就是:「不是我親手殺生,不是為我而殺,不是眼見其被殺」,再加上「自死之肉」、「被遺棄」之肉,都可以方便吃它,合稱「五淨肉」。這些話,可在一些經文中找到,從而被當做了持葷信徒的依據。但佛也說過,到他入滅後就必須連「三淨肉」也戒吃。到底吃葷還是吃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像很難有定論。就拿現代社會來說,親手殺雞鴨或宰屠豬牛,已很少看見,市場出售的肉都是別人屠宰乾淨的肉,可以列為「三淨肉」或「五淨肉」了,所以持葷者不必擔心犯戒。可持素者說雖然是吃「三淨肉」或「五淨肉」,也會負上因果報應:經文上不是說人吃了羊肉,死後來生會變為羊被他人宰吃嗎?
那麼,人吃了魚也會變魚嗎?葷素兩派,引經據典,都似乎是斷章取義,未能貫通佛陀的原意。佛心是基於慈悲而戒殺生,因戒殺而不吃蒙肉的。假如認清此一佛心本旨,就不必斤斤計較什麼神力化肉和吃羊變羊了。那些神話其實並非佛陀的原說,只是後世弟子所追加在經內的,在往昔神、我並存的時代,宗教總不免帶有很多神話色彩,現代人是很難接受的。其實,佛陀當初也並未設立佛教為一個宗教,他講的是人生道理與守戒行善,後世弟子不斷增添神話上去,把他這位偉大的老師衍化為超自然的神了。持葷者又說,釋迦牟尼也是吃肉的,而且他遊方託缽化緣,施主給什麼他就吃什麼,不可能堅持吃素。
這些觀點,細想起來似乎也沒什麼信服力。當年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們雲遊弘法時,印度是個自古以來都貧窮到極點,經常在飢餓邊緣的地區,一般人都窮到兩餐難繼,又哪裡來的肉類布施?恐怕連米飯都布施不出?農民要靠牛馬耕田及運輸,羊奶養兒,怎會捨得殺牛羊牲口?養豬是要賣給肉販去賺錢的,怎會隨便殺豬自吃?雞蛋也是要換錢的,怎敢殺雞自吃?又怎麼可能把這些布施供養佛陀呢?至於王公貴人富裕之家,如果是信佛,必然會知佛不準殺生,他們怎敢用葷肉去供養佛陀與徒眾?如果說釋迦牟尼也吃過肉,想他當年在做太子時,宮中什麼精美肉食沒吃過?倒要去出家乞食吃肉?所以,這種觀點看起來好像也是為了吃葷做的辯護吃葷吃素,是人的自由,佛陀也並沒有硬性規定必須吃素。對於現代人來說,養生保健,現世報應倒是比來生輪迴更動聽。